典型例題一:(2019·山東蘭陵四中高二月考)(題文)
1991年博茨瓦納在索瓦(如下圖)建立純堿廠,采鹽沼地下鹵水,入蒸發池,再用蒸發后的濃縮鹵水生產純堿,純堿產品主要銷往南非,近年來,由于采取環保新工藝和來自美國產品的競爭,純堿廠常處于虧損狀態。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鹵水蒸發的地形和氣候條件。
(2)分析在索瓦建純堿廠有利和不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3)近年來,純堿廠常處于虧損狀態。當地對是否關閉純堿廠有不同觀點,表明你支持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
氣候:(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分干濕季)干季長,高溫少雨,光照強,蒸發旺盛。
(2)有利條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廣(地價低)。
不利條件:交通不便;距離市場遠;基礎設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關閉:技術水平較低,生產成本高,運費高,競爭力弱,短期內難以改變虧損狀態;國內資金不足;市場狹小(主要銷往南非)。
不同意關閉:保護民族工業,保障就業,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
典型例題二:(2018·湖北高考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夏季常有暴雨,但湖面年蒸發量可達2 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好鹽層。目前,該流域正準備大量種植耐旱植物。
(1)推測圖中洪積扇的形成原因。
(2)判斷流域內實際蒸發量最小的部位,并說明判斷理由。
(3)從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角度分析若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的影響。
參考答案:
(1)該流域氣候干旱,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松;山區夏季常有暴雨,易出現攜帶大量泥沙的山洪;當山洪沖出山口,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山洪流速減慢,泥沙堆積形成洪積扇 (2)坡面。該流域氣候干旱少雨,蒸發旺盛,湖面蒸發量大;洪積扇和河谷儲水量較大,蒸發量較大;坡面地勢起伏大,不易儲水,導玫地下水水位較深,實際蒸發量較小 (3)該流域氣候較干,若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則加劇水資源短缺;大量種植耐旱植物需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水量減少,鹽湖面積縮小;鹽湖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減少
典型例題三:(2019·湖南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野口流域位于甘肅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西水林區,流域內海拔為2400-4000m,垂直差異明顯。該流域年平均氣溫為5.4°C,年平均降水量為,300-500mm,年平均蒸發量約為1488mm,林地土壤年蒸發量占其降水童的54.16%,而草地占98.02%。土壤蒸發深受當地氣候條件(氣溫、降水、風等)、土壤狀況(孔隙度、土壤熱量、土壤含水量等)的影響。下圖為大野口流城海拔2700m處林地和草地土壤蒸發量(2004-2006年平均值)的季節變化圖。
(1)描述該區域林地和草地土壤蒸發量季節變化特點。
(2)該區域林地與草地相比土壤年蒸發量占降水量比重較低,分析其原因。
(3)做好春季林地和草地土壤保墑有利于本區林牧業的發展,請闡明理由。
參考答案:
(1)林草土壤蒸發量均為夏季大,冬季小;11月至次年2月,林地和草地土壤蒸發量基本持平;3月至10月,林地比草地土壤蒸發量小;草地土壤蒸發量季節變化較大。
(2)枝葉擋光,使得林內氣溫較低。森林削弱風力,林內風速較小,土壤年蒸發量占降水量比重較低。
(3)入春之后,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逐漸減弱,氣溫回升快,土壤蒸發加強。做好春季林草土壤保墑,有利于保持林草生長所需的土壤水分,減小春旱對林牧業的不利影響。
典型例題四:(2020·山西大附中高三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濕潤系數指年平均降水量與蒸發力的比值。蒸發力指在一定氣象條件下水分供應不受限制時,某一固定下墊面的最大可能蒸發值。下圖示意俄羅斯平原地區的自然帶和濕潤系數分布。
(1)說出甲自然帶的名稱,判斷其分布地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2)說出該區域自然環境變化的主要地帶性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3)比較A、B兩地濕潤系數的大小,并解釋形成差異的原因。
參考答案:
(l)亞寒帶針葉林帶。其分布地區降水量大于蒸發量。
(2)緯度地帶性分異;受到熱量和水分的影響。
(3)A地濕潤系數大于B地。西風經黑海帶來豐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豐富;B地處于山地的背風坡,降水少。
典型例題五:(2020·山東高三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色林錯流域由色林錯與其周邊諸多河流、湖泊互相串通構成,色林錯湖面海拔4530m,屬于構造湖,與青藏高原諸多大湖一樣。色林錯湖水清澈、透明度高。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對高原的冰川、降水、凍土、蒸發、風等因素都有影響。因全球變暖導致色林錯流域內冰川融化以及降水量增加,幾十年來湖面面積不斷增大;還導致流域內陸面蒸發量增加,而湖面蒸發量有所減少;隨著氣溫升高,流域內的風力有所減弱。下圖示意色林錯流域。
(1)指出色林錯流域內河流水位的時間變化特征。
(2)分析色林錯湖水清澈、透明度高的自然原因。
(3)分析全球變暖導致色林錯流域內陸面蒸發量增加而湖面蒸發量減少的原因。
參考答案:
(1)水位年際變化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春、夏汛期水位高;夏季水位日變化明顯。
(2)色林錯流域位于青藏高原,流域內多凍土,土質堅硬,流水難以侵蝕,含沙量小;氣候寒冷,土壤發育差;水溫低,浮游生物少。
(3)全球變暖導致流域內陸面冰川融水增多,凍土融化,地面濕度增加,從而陸面蒸發量增加;氣候變暖導致流域內降水增多,云層增加,削弱了太陽輻射,從而湖面蒸發量減少;隨著氣溫升高,該地區的風力有所減弱,湖面蒸發量減少。
典型例題六:(2019·山東省泰安第二中學高三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倫湖位于我國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是由地殼運動形成的構造湖,呼倫湖區在海拉爾盆地中的最低部位。目前湖水蒸發與風向和融冰關系密切。呼倫湖在清末的一段時間接近干涸,剩下幾個小水泡和一些濕地,從清末開始呼倫湖又有一個擴大的過程,1958年湖水上漲導致連通呼倫湖與海拉爾河的達蘭耶羅木河威脅到鄰近的扎賚諾爾煤礦。呼倫湖從出現至今,湖泊面積具有周期性的變化特征。
(1)推測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與呼倫湖面積變化的關系。
(2)簡述呼倫湖面積的變化對湖泊性質的影響。
(3)分析呼倫湖一年內吹西風時蒸發量最大和吹南風時蒸發量最小及每年5月中旬蒸發量猛增的原因。
參考答案:
(1)地殼持續抬升或流域降水量不斷減少(蒸發量增大)期間,呼倫湖面積會不斷縮小;地殼持續下降或流域降水量不斷增加(蒸發量減少)期間,呼倫湖面積會不斷擴大。
(2)當湖泊面積增大時,水位上升,湖水外泄,為外流湖,為淡水湖;當湖泊面積減小時,湖泊與外流河聯系中斷,逐漸演變為內陸湖,湖水含鹽量增加,變為微咸水湖(咸水湖)。
(3)西風來自內陸干旱地區,水汽含量少,吹西風時蒸發量最大;南風為夏季風,來自沿海濕潤地區,水汽含量大,吹南風時蒸發量最小 ;4月到5月上旬為湖面融冰期,太陽輻射被湖面冰體吸收,呼倫湖蒸發量小,5月中旬,融冰結束后,湖面冰體消失,太陽輻射增強(太陽高度增大),蒸發量猛增。
典型例題七:(2013·山東高三月考)左圖為我國東部地區多年平均年陸面蒸發量圖,右上圖為某中學地理研究性活動小組根據收集的數據資料繪制的甲地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氣溫、降水和地下水水位關系示意圖,右下表為該小組對乙地某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水量平衡的百分比變化統計情況。根據所學的知識,完成下列問題。(12分)
(1)甲地年陸面蒸發量數值范圍為 。根據右上圖描述甲地1960年到1990年氣溫和降水的變化特點。(3分)
(2)我國東部地區年陸面蒸發量南方比北方 ,造成這種差異的因素主要有哪幾方面?(4分)
(3)某中學地理研究性活動小組繪制的地下水位曲線圖,右上圖中曲線的一處出現錯誤,請指出并說明判斷的依據。(3分)
(4)分析乙地某城市蒸發量變化的原因。(2分)
參考答案:
(1)400~500mm (1分) 氣溫上升(1分);降水減少(1分)
(2)高 (1分)氣候(或降水)、下墊面(或植被覆蓋率、土壤含水量);(地理)緯度(3分)
(3)20世紀80年代以來甲地的地下水水位曲線(水位應該下降)(1分),由于(自然原因)此時段該地氣溫升高,蒸發量增大,降水量減少,地下水補給水源不足;同時(人為原因)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增大,地下水開采量增大,所以地下水位逐漸下降。(答出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即可得2分)
(4)城市發展,地面硬化面積增大,地表徑流量(或外流量)增大,地表水或雨水下滲量減少。(1分)
典型例題八: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圖中丙湖地區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而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湖泊經常干涸。2019年1月乙島發生森林大火,該島經濟損失嚴重。
上圖中甲河的主要特點是河流源于降水豐富的東部高地,流經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的廣大平原地帶,以致中下游流量較小。為使中下游發展農牧業,當地修建了引水工程。但在引水灌溉過程中也引發了一些生態問題,下圖為灌溉增加引起的生態問題示意圖。
(1)分析乙島西側受森林大火影響較小的自然原因。
(2)分析丙湖地區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的原因。
(3)從自然環境整體性角度說明甲河流中下游引水灌溉面積增加對其他自然要素的影響。
參考答案:
(1)西側位于盛行西風迎風坡,降水較多;受盛行西風影響,火勢向東蔓延。
(2)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位于大分水嶺西側,處在東南信風的背風坡;緯度低,氣溫高。
(3)徑流方面:地表徑流減少;地下水水位上升;河流水質變差。土壤方面:土地鹽堿化。生物方面:濕地減少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