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西點校長、最高分的西點畢業生、最年輕的準將、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最會演講煽情的軍官……
澳大利亞的保衛者,菲律賓的解放者,日本的征服者,朝鮮的捍衛者……
這就是麥克阿瑟留給世人的評價。飛春讀傳說幾個細節,認識一下這個耀眼的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1880-1964)
俗話說做得好不如說得好,麥克阿瑟比一般軍官就有這個優勢。
他的口中有三大利器:理想、責任、愛國,每次演講都讓觀者潸然淚下,71歲最后一次演講“老兵不死”,至今奉為經典。
漂亮的口才讓他聲名遠揚,以為他是個厲害的人物。
他有豐富的戰爭經歷,唯一沒有的就是軍事理論。
他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但比經歷許多戰爭更知名的是許多失敗。
而麥克阿瑟的厲害之處在于,每次戰爭的失敗都有一個榮譽,每次戰敗都有一場偉大的演說,有漂亮的說辭來讓他變得更偉大。
1930年代,他戎裝騎馬,美國街頭指揮剿殺昔日同為戰友的兵團,他們僅因經濟危機請求政府兌現多年前的補助金承諾。
1942年3月,他在菲律賓呂宋島安排溫萊特堅守陣地,讓他發誓不投降,他撤回澳大利亞基地,表示要帶回軍援拯救呂宋島。
但他一去不還,溫萊特和他的部隊成了日軍戰俘。從此麥克阿瑟落下一個“麥跑跑”的雅號,事實上在部隊對他有比這更惡毒更不堪入耳的稱呼。
他一去不回了,卻一直在宣揚“自己一定會回來”,這成了他又一耀眼的口號。
(我回來了)
麥克阿瑟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強力的軍事援助,美國戰場不在歐洲不在南太平洋。麥克阿瑟堅守菲律賓的幾年,就是高呼軍援的幾年。
麥克阿瑟能重新登錄呂宋島,實現他一定會回來的榮光,也是因為歐洲戰場已被拿下,羅斯福要全力解決日本。
所以,麥克阿瑟實際沒有什么軍事才能。
比他的口號更讓美國軍方記住的,是他的臭脾氣。
他有一頂自己發明的軍帽,因為不服軍方給他的軍銜,那是駐軍菲律賓、被菲聘為元帥時的事。
他嫌美國給的軍銜太低,而菲律賓給的元帥又沒有先例和制服,他就創制了一套制服,并穿著它在1937年回美國參加軍方會議,結果被軍官們奚落了一番,從此留下“好虛名”的標簽。
麥克阿瑟的頑固之處在于,這頂軍帽他一直戴著,戴了20年,一直到老。任憑各種不服口水洶涌噴來。
(麥克阿瑟的遺物)
麥克阿瑟最牛之處在于與總統頂牛。
兩個左右二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杜魯門,他一個不鳥。羅斯福還好那么一點點,與他似乎有點英格蘭先祖上的聯系,但兩人相互敵視。
杜魯門從一開始上任就蔑稱他是“怕死的膽小鬼”,麥克阿瑟絲毫不把他看在眼里。
1950年威克島會晤,麥克阿瑟不愿意等候他,杜魯門走下飛機時,他才不緊不慢地走過來。這是兩人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會晤。杜魯門感覺自己受到侮辱,極不耐煩地結束了談話走人。
此后兩人就一直暗中較量。
(威克島與杜魯門會晤,杜授勛)
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多次違背杜魯門命令,越俎代庖自行其是。
朝鮮戰爭末期,杜魯門正積極謀求和談,麥克阿瑟卻向國會放大炮,要求繼續戰爭、徹底解決朝鮮。最后被杜魯門解除一切職務。
就在解職的最后關頭,麥克阿瑟還在與杜魯門較量,準備先辭職,炒了老杜。
杜魯門聞訊勃然大怒,“我不會讓那個狗娘養的向我辭職!”當即組織白宮召開對他解職的新聞發布會。
時間是1951年4月11日凌晨1點。
這時的麥克阿瑟71歲。
最后我們還應該了解朝鮮戰場的麥克阿瑟。他是第一個公開宣稱要用核武器打擊中國對朝援助的人:
“從(偽)滿洲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出來的唯一通道上,遍布著隧道和橋梁,我看這里特別適合使用原子彈……”
朝鮮戰場上打不過中國,就建議軍方動用原子彈,這就是典型的麥克阿瑟思維。這樣的將軍,別說在軍方內部,就是放在全世界,怎么能讓人信服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本文史料參考:《麥克阿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