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是目前的一種趨勢,主要的治療思路即取中西醫之所長,在降糖和控制并發癥方面,中西醫發揮著不同的優勢和作用。近年來,中醫藥在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并發癥等方面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方面,我們國家很多名醫大家甚至是院士都有自己的經典組方和獨特見解。今天就來揭秘中科院院士仝小林教授經典桑樹三方治療糖尿病的經驗。
仝小林院士致力于糖尿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總結出取材于桑樹的桑葉、桑枝和桑白皮治療糖尿病效果顯著。三味藥物來自桑樹的葉、嫩枝及根皮,為清熱降糖的代表方。三味藥物從不同的角度達到通絡降糖、防治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目的,為仝小林教授治療糖尿病早期常用小方之一。
仝教授認為,桑葉可散中焦及上焦郁火,臨床常用劑量為15~60 g;桑白皮清肺胃之熱,有“小白虎湯”之美譽,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桑枝散四旁經絡、皮腠之郁火,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兼有血糖高者尤其適宜,臨床常用劑量為15~30 g。三藥各30 g,其降糖力度大約相當于阿卡波糖50~75 mg,3次/d的效果。
仝教授的經典臨床組方,三味取材于桑樹的中藥,共同組成糖尿早期中滿內熱階段的治療代表方,既能針對“熱態”,又具有明確的降糖療效,同時桑葉、桑枝為芳香莖藤類通絡藥物,在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
桑葉入藥可追溯到《神農本草經》,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葉。其傳統上種植于中國、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是家喻戶曉的養蠶作物。桑葉歸屬于辛涼解表藥,可清肝肺兩臟之熱。其味甘、苦、寒,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桑葉表現出明顯的降糖性質 ,大量的在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都證實桑葉中多種成分的降血糖活性,其降血糖活性部位主要分為三類,分別是生物堿類、黃酮類和多糖類。
仝小林教授在糖絡病治療中提到的第一類通絡藥即為辛香宣透,引經通絡藥。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血脂異常會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情況,對治療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桑葉不僅可以降血糖,還能改善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和治療大血管并發癥,達到降糖和防治絡病的雙重目的。
桑枝為桑樹的干燥嫩枝,性平,味微苦,歸肝經。桑枝目前在臨床多應用于關節腫痛、手足麻木等疾病 。《本草便讀》云:“凡藤類之屬,皆可通經入絡”。《本草圖經》記載:“桑枝療遍體風癢干燥,兼療口干”,可見桑枝可走全身,是降糖與通經絡功效兼備的藥物。實驗已經明確生物堿為桑枝中降血糖的主要活性成分,桑枝中生物堿多為 DNJ 類生物堿。仝小林教授認為,桑枝散四旁經絡、皮腠之郁火,可應用于糖絡病早期,合并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兼有血糖高者尤宜。
桑白皮為桑樹除去栓皮后的干燥根皮,亦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味甘、寒,歸肺經,具有瀉肺平喘,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面目肌膚腫脹等癥。體外實驗證實,桑白皮可使人肝癌細胞株(HepG2)的葡萄糖消耗量增加,對胰島素刺激的HepG2 葡萄糖消耗有協同增強作用,其機制與促進外周組織尤其是肝臟的葡萄糖代謝、提高肝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仝小林教授認為,桑白皮清肺胃之熱,臨床功效堪比“小白虎湯”,是治療肥胖2型糖尿病“熱”態的靶藥。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 . 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年版 )[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 2018, 38(4):292-344.
【2】王涵,顧成娟,仝小林 . 桑葉、桑枝、桑白皮治療糖尿病經驗——仝小林三味小方擷萃[J]. 吉林中醫藥 , 2019, 39(11):1463-1465.
【3】何羨霞,蘇楠,吳新榮.桑葉降糖有效部位及其降糖活性研究進展[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 2014, 20(7):245-248.
【4】葉菲, 申竹芳, 喬鳳霞. 中藥桑枝提取物對大鼠糖尿病并發癥的實驗治療作用[J]. 藥學學報, 2002; 37( 2) :108~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