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這個時候嗎?
2019年9月29日,又是一場3:0。
中國女排在2019女排世界杯中,以11戰11勝的成績,蟬聯世界杯冠軍!
這是中國女排第十次獲得世界大賽的冠軍。
只是在那天頒獎前,主教練郎平左右為難——
因為按規定,在當時參加世界杯的16名隊員中,只有14位可以上臺領獎;
而郎平知道隊員們一路走來的不易,覺得“把誰放在下面都不公平”。
還好通過跟組委會協商,最終16名隊員都能站在享受這一榮譽。
登上領獎臺的那一刻,對于一位運動員來說意味著什么,
郎平最清楚不過了。
今年也是臨近國慶,當再一次看到女排姑娘們站上最高領獎臺,
依然瞬間熱淚盈眶。
而這一次,是在大熒幕上——
《奪冠》
《奪冠》的上映也是曲折。
延期,改名,撤檔,提檔,終于在9月25號和觀眾見面。
首映那場,影院檢票口很熱鬧。
除了盼望已久的學生和上班族,還少見的有很多老人和小孩子在候場,
可見其國民度。
電影講了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在長達30年的時間跨度里,
中國女排幾代隊員在世界排壇上起落浮沉的故事。
上映不到2天,票房破億,給“后疫情時代”的電影業又打上一針雞血。
《奪冠》由香港導演陳可辛擔任執導。
出生在六十年代香港的陳可辛,曾跟隨全家搬去泰國,后來去美國學習電影,1983年返港。
他入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吳宇森導演拍攝《英雄無淚》時擔任泰語翻譯。
說起陳可辛和郎平,其實也挺有緣。
1978年,陳可辛在泰國上學時,曾在曼谷觀看過一場排球比賽;
而那一場,也是郎平生平第一次參加國際比賽。
陳可辛對電影很有一套自己的章法。
他的處女作《雙城故事》,以及后來的《甜蜜蜜》《如果·愛》都是口碑頗高的愛情電影;
而其他類型如《投名狀》《親愛的》《中國合伙人》也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
他有一個“影帝影后制造機”的稱號,懂表演,懂用人,懂調教演員。
許多演員都曾在他的作品中,被激發出演藝生涯的高光時刻——
《甜蜜蜜》里的張曼玉,《如果·愛》里的周迅,均獲得金馬金像雙影后;
黃曉明憑《中國合伙人》,一洗“無演技”的前恥,一舉拿下三個影帝;
還有曾志偉,黎明,袁詠儀,包括周冬雨,易烊千璽,也都曾在他的指導下獲得過影后影帝殊榮。
盡管在導演上經驗十足,這次陳可辛卻還是說:《奪冠》是他拍的這么多電影里,最難的一部。
是的,這部電影的波折不只在檔期上,選角開始就遭遇了難題——
戲中幾乎所有的演員,都“至少拒絕過他三次”。
因為他們知道,要演的是中國女排國家隊,這支隊伍在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有敬畏心,所以輕易不敢接。
演不好,怕自己要成為千古罪人。
鞏俐也一樣,沒有信心,怕自己演活不了“郎指導”,
畢竟郎平太家喻戶曉了,是全世界女性的代表人物,是一種精神的代表者。
但最終影片呈現的結果,就像陳可辛預想到的一樣——
沒有人比鞏俐更合適演郎平了。
這個我們稍后再說,因為她的戲份,是在電影后半部分才出現的,
《奪冠》的時間線跨越30年,其中主要抓住了三場比賽作為重要節點——
1980年,大阪世錦賽中的中日對決,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的中美對決,
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巴對決。
離我們最遠的是1980年,許多觀眾還沒有出生。
當時的郎平年齡不過20歲,雖沒有幾次國際大賽的經驗,
身上卻有著年輕的勇敢無畏,與一股舍我其誰的沖勁兒。
得找誰來演呢?
從身高長相,對排球運動的掌握,與對女排精神的感知各個角度,
陳可辛覺得非郎平的女兒——白浪莫屬。
從6歲開始,白浪就接觸各種運動,足球、籃球、網球、體操;
后來子承母業,走上專業排球運動員的道路,曾入選美國少年隊。
雖然沒有表演經驗,但白浪終究沒有讓人失望。
為了拍攝認真學表演不說,不論是對排球的熱愛,還是對母親郎平的熟知和敬佩,
她都是發自內心的。
有一段扛著杠鈴蹲起的戲,當她終于咬著牙將杠鈴舉起,一邊大喊一邊不停地流眼淚時,
不光她哭了,片場的工作人員都哭了。
導演也驚呆了,連著給她豎了4個大拇指。
在一次采訪中,白浪說,她演的是自己心目中的媽媽。
是郎平,前中國女排主攻手,現任中國女排主教練,
中國女排當之無愧的靈魂人物。
她在排球場內外的成績和經歷,每一個中國人都太熟悉了,
經歷過五連冠的輝煌,作為主攻扣球命中率極高,被稱為“中國的鐵榔頭”。
拿1981年,中國首次拿下排球世界冠軍的那場世界杯來說,全隊共扣球1116次,郎平一人就扣球407次,占了1/3。
多年的高強度比賽,導致身體問題不得不退役后,郎平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
也曾因擔任美國隊教練被誤解,被謾罵,被扔礦泉水瓶,
罵她的那些詞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而郎平卻一直心系中國女排,在女排青黃不接、最尷尬的時期,她果斷接手,大膽改革,
帶領女排姑娘們重回世界巔峰,成為全體中國人當之無愧的驕傲。
她說,她們的目標,是“升國旗,奏國歌”。
她們做到了,一次,兩次,三次……
可這短短六個字背后,是多少日復一日的汗水和淚水?
還有更多我們看不到、想不到的犧牲和付出。
電影中有一幕非常扎心——
從超市買東西出來的郎平,被停車場工作人員攔下:
“對不起女士,你的車停在了殘疾人車位上。”
郎平沉默,拿出了掛在自己車上的殘疾人證明。
這令人心疼的場景,卻百分百還原了現實。
郎平要在車上隨車掛殘疾人證,是因為她“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
如果你關注過郎平近幾年的采訪,會發現她走路很慢;
身體動過19-20次手術,腿和胳膊都有傷,所以她的肩膀必須端著。
這些細微的身體姿態,都被細致觀察的鞏俐盡收眼底。
青年郎平退場之后,影后鞏俐接棒。
前面說了,郎平一角非她莫屬,
且不說在各自領域的專業度和地位,排球屆的“郎導”在電影圈恐怕只有“鞏皇”能相當。
不論年齡、氣質還是演技和專業性,她也都是最佳人選。
為了詮釋好這位傳奇人物,鞏俐拿出了十二分的敬業精神。
多次去到中國女子排球隊的訓練基地,觀摩學習,做筆記。
不管是下意識推眼鏡的動作,手里拿筆的姿勢,微微后仰的站姿;
還是豎大拇指,走路,眼神,說話口吻,都像極了郎平本人。
在《奪冠》的比賽戲中,多少次看她從場邊的座椅上激動起身,
V姐都以為自己真的在看排球比賽,她就是正在朝隊員喊話的主教練郎平!
絕對不只我一個人,許多觀眾電影看完以后,
鞏俐和郎平,已經傻傻分不清了。
不僅觀眾分不清,連一起拍攝的女排隊員都說她特別像。
連白浪看到鞏俐也說“這就是我媽媽”,甚至郎平本人都有點恍惚了。
這樣認真對待每一場戲,在每一個細節上竭盡全力的態度,
似乎也是一種“女排精神”的詮釋。
郎平曾經說過: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態度堅定!”
它不是只有勝利時才有,而是一直存在。
它不是只有女排才該擁有,而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電影中,當決勝局的最后一個球落地,女排姑娘們抱在一起歡呼時,
當五星紅旗在最中間緩緩升起時。
電影院里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聲。
坐在我旁邊的孩子還在問“中國贏了嗎”,
可帶她來的大人早已經熱淚盈眶。
因為有她,有她們,永遠在為每一場勝利竭盡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