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平衡表是一種選礦生產報表,它是根據選礦生產的數量和質量指標按班、日、旬、月、季和年編制的。入廠原礦中金屬含量和出廠精礦與尾礦中的金屬含量之間有一個平衡關系,若以表格形式列出即稱之為金屬平衡表。
選礦技術監督部門一般通過實際回收率的計算,編制實際金屬平衡表。通過理論回收率的計算,編制理論金屬平衡表。兩者進行對比分析,能夠揭露出選礦過程機構損失,查明選礦工作中的不正常情況以及在取樣、計量、分析與測量中的誤差。通常理論回收率都高于實際回收率,但兩者不能相差太大,在單一金屬浮選廠一般不允許相差1%。如果超過了該數字,說明選礦過程中金屬流失嚴重。
理論金屬平衡(也稱工藝金屬平衡)表是根據在平衡的期間內的原礦石和最終選礦產品(精礦與尾礦)所化驗得到的品位算出的精礦產率和金屬回收率,因未考慮過程中的損失,所以此回收率稱為理論回收率,此金屬平衡表稱為理論金屬平衡表。它可以反映出選礦過程技術指標的高低。一般按班、日、旬、月、季和年來編制。可作為選礦工藝過程的業務評價與分析資料,并能夠根據在平衡表期間內的工作指標,對個別車間、工段和班的工作情況進行比較。
實際金屬平衡(也稱商品金屬平衡)表。是根據在平衡表期間內所處理礦石的實際數量、精礦的實際數量(如出廠數量及留在礦倉、濃密機和各種設備中的數量)以及精礦化驗品位算出的精礦產率和金屬回收率,所以此回收率稱之為實際金屬回收率,此金屬平衡表稱之為實際金屬平衡表。它反映了選礦廠實際工作的效果。一般實際金屬平衡表按月、季、半年或一年編制選礦過程中金屬流失集中反映在實際回收率理論回收率的差值上。由于理論平衡表的金屬回收率一般都高于實際平衡表的金屬回收率,但有時也會出現反常現象,實際回收率高于理論回收率,這主要是因為取樣的誤差、原礦與選礦產品的化學分析及水分含量的測定的誤差,以及原礦與選礦產品計量的誤差等所造成的。一般要求理論金屬平衡表的回收率和實際金屬平衡表的回收率之間的差值,對于浮選廠正差不能大于2%,不應出現負差。
選礦技術監督部門一般通過實際回收率的計算,編制實際金屬平衡表。通過理論回收率的計算,編制理論金屬平衡表。兩者進行對比分析,能夠揭露出選礦過程機構損失,查明選礦工作中的不正常情況以及在取樣、計量、分析與測量中的誤差。通常理論回收率都高于實際回收率,但兩者不能相差太大,在單一金屬浮選廠一般不允許相差1%。如果超過了該數字,說明選礦過程中金屬流失嚴重。
金屬平衡的作用:入廠原礦中金屬含量和出廠精礦與尾礦中的金屬含量之間有一個平衡關系,若以表格形式列出即稱之為金屬平衡表。金屬平衡表是選礦生產報表。金屬平衡表分為理論金屬平衡(也稱工藝金屬平衡)表和實際金屬平衡(也稱商品金屬平衡)表兩種。它可以反映出選礦過程技術指標的高低。金屬平衡是通過各種計量檢測手段,查明金屬去向,找出生產薄弱環節,以及分析各種誤差對金屬平衡的影響,同時,金屬平衡工作是選礦廠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是衡量選礦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重要標志,可作為選礦工藝過程的業務評價與分析資料,并能夠根據在平衡表期間內的工作指標,對個別車間、工段和班的工作情況進行比較。比較理論金屬平衡表和實際金屬平衡表,能夠揭露出生產過程中金屬流失的情況。差值愈大、說明選廠在技術管理與生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愈多。這就要查明生產過程的不正常情況,以及取樣、計量與各種分析和測量上的誤差,并及時予以解決。
理論平衡的編制
實際金屬平衡的編制
實際金屬平衡是通過各種計量檢測手段,考察原礦金屬與精礦、尾礦金屬之間的平衡關系,查明金屬去向,找出生產薄弱環節,以及分析各種誤差對金屬平衡的影響,同時,金屬平衡工作是選礦廠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是衡量選礦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重要標志,因此,實際金屬平衡應反映選礦廠及其工段在規定時間內,即班、日、月、季、年的工作情況。一般金屬平衡指標用理論回收率與實際回收率之差值表示。金屬平衡表的內容應包括:
(1)原礦及各種產品的數量、品位及金屬量;
(2)理論回收率與實際回收率;
(3)各種金屬平衡的差值。
編制金屬平衡表,除了上述方法外,還需要了解一些選礦專業術語。如:品位,選礦比,富礦比,回收率等,下面就為大家一一介紹。
浮選法:是選金生產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選礦法。是利用礦物表面物理化學性質的差異來選分礦石的一種方法。
品位:就是礦石或選礦產物中該金屬或選礦產物重量之比值,通常用百分數來表示。
產率:選礦產物的重量與原礦重量之比值,通常用百分數來表示。
選礦比:原礦重量與精礦重量的比值,它表示獲得1噸精礦需要處理的原礦的噸位。
富礦比:精礦中有用成分的品位和原礦中有用成分的品位之比值。它表示精礦中有用成分的品位和原礦中有用成分的品位高出的倍數。
回收率:選礦的目的就是要把原礦中所含的金屬,最大限度地選入到品位更高的精礦中。這個選分過程的完全程度,可以用金屬回收率來評定。所謂金屬回收率,就是精礦中所含的金屬重量與原礦中該金屬重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數來表示。
精礦產率(%)=精礦數量(噸) /原礦數量(噸) ×100%
尾礦品位:是指選礦廠排棄的尾礦中,平均每噸尾礦中的含金量。它是反映在選礦過程中金屬損失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尾礦品位(克/噸)=尾礦含金量(克)/尾礦數量(噸)
尾礦量(噸)=處理原礦量(噸)-精礦量(噸)
選礦回收率:是指采用各種選礦方法獲得的最終產品含金量占處理原礦含金量的百分比。按理論和實際回收率兩種方法計算。
選礦理論回收率(%)=精礦品位×(原礦品位-尾礦品位)/(原礦品位×(精礦品位-尾礦品位) ×100%=理論回收的金屬量(克) /處理原礦金屬量(克)×100%
選礦實際回收率(%)=金精礦含金量(克)/原礦含金量(克)×100%
(浮選回收率)
選礦比:是指處理原礦量與選出精礦量的比例,即每選出一噸金精礦所需要原礦石噸數,以倍數表示:
選礦比(倍)=原礦處理量(噸)/精礦量(噸)
磨礦機利用系數:是指磨礦機每立方米有效容積在單位時間(小時)內所處理的新增合格粒度礦量。計算公式為:
磨礦機利用系數(噸/立方米.臺時)=最終新增合格粒度產出率(%)×原礦處理量(噸) / (各臺磨礦機容積(立方米)×作業小時數之和 )
磨礦機作業率:是指磨礦機實際作業時間占日歷時間的百分比,計算公式為:
磨礦機作業率(%)=各磨礦機實際作業臺時數之和/磨礦機日歷作業臺時數之和×100%
平均日處理量:平均日處理量是指平均每個選礦工作日所處理的原礦量。計算公式為:
平均日處理量(噸/日)=原礦處理量(噸)/ 選廠作業天數(日)
選廠作業天數應以磨礦機是否開動來確定,只要開動就算一天,而不論當天開動時間的多少。
選礦車間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是指礦山選礦全部職工在報告期內,平均每人所完成的原礦處理量。計算公式為:
選礦車間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噸/人)=原礦處理量(噸)/ 選冶車間全部職工平均人數(人)
選礦車間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是指選礦廠平均每個工人在報告期內所完成的原礦處理量。計算公式為:
選礦車間工人實物勞動生產率(噸/人)=原礦處理量(噸)/ 選礦車間工人平均人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