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起著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
為了落實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國家教委頒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以及我校的辦學規劃,依據《中小學德育大綱》和<<中小學德育整體化工作綱要》制定本《方案》。以便使我校德育工作目標更明確、教育更具層次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使我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學化軌道。保證德育工作的權威性和穩定性。促使學生在德、智、體等諸方面得到和諧發展,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一、德育的指導思想: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始終把堅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對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學校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實際出發,遵循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力求實效。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并以所學理論指導工作實際,總結經驗,努力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時期的德育特點和規律,使之適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培養“四有”新人的需要。
二、初中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為實現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學習。初步樹立公民的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科學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養成勤勞節儉、文明禮貌、關心集體、愛護公物、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為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自我保護,自立自強和自我約束,競爭協作和一定道德評價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初步具有誠實守信,勇敢堅定,積極進取,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心理品質。積極與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通過三年的學校教育,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為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和“四有”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和心理素質。
三、初中階段德育的基本內容:
1. 愛國主義教育
熱愛祖國河山、語言文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革命先驅、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和社會主義新中國偉大成就教育。初步的國家觀念——尊重國家標志,維護國家尊嚴、榮譽的教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國防和國家安全及熱愛和平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 社會主義教育
初步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初步的社會發展規律的教育。
3. 集體主義教育
尊重他人,關心他人,集體成員之間團結友愛的教育。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關系的教育。
4. 理想教育
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教育及相關的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
5. 道德教育
《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禮儀常規》的教育與訓練。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教育
社會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養。
初步的職業道德和環境道德的教育。
6. 勞動教育
勞動創造世界的觀點的教育
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的教育
勤勞儉樸,珍惜勞動成果的教育
以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公益勞動為主的勞動實踐和勞動習慣的培養。
7. 遵紀守法教育
遵守校規校紀教育,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行為習慣。
有關法律常識和法規教育,知法守法并能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基本義務的教育。
8. 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
誠實正直,積極進取,自尊自愛的教育,培養學生活潑樂觀的開朗性格,堅強勇敢,不畏困難,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質和自我約束力的培養訓練。
培養學生高尚的興趣愛好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進行一般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
青春期心理衛生,性道德和男女同學正常交往,真誠友愛的教育。
四、德育途徑:
1. 各級教育管理層次的常規管理工作;
2. 各級教育管理層次的各種適合學生特點的教育活動;
3. 班、校會;
4. 勞動,軍訓,參觀,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
5. 課外活動;
6. 學生會工作;
7. 環境布置;
8. 心理咨詢;
9.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
五、德育原則:
1.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性的原則;
2. 從學生實際出發的原則;
3. 知行統一的原則;
4.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5.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
6. 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
7. 熱愛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8. 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的原則。
六、德育方法:
1. 說理教育法(正面灌輸法)
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明辨是非、善惡,提高認識,形成正確思想觀點和道德水平的一種方法。
經常采用的基本形式:
①談話 ②報告 ③對話 ④討論 ⑤辯論
⑥指導閱讀 ⑦談心 ⑧參觀 ⑨訪問 ⑩調查
2. 榜樣示范法
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教育影響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
可供學習的榜樣:革命歌曲、歷史偉人的高尚品德、偉大業績和光輝形象。英雄模范、優秀學生的先進事跡、教師人格形象、文學、文藝作品、典型人物。
3. 情感陶冶法
指利用教師的愛和各種情境中的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良好品德的一種方法。
經常采用的基本形式:①人格感化②環境陶冶(自然文化環境和設置情境)③藝術熏陶
4. 實踐鍛煉法
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學生良好品行的一種方法。
實踐鍛煉的基本方式:①行為訓練②委托任務③班會活動
④組織軍訓⑤公益勞動⑥社會調查⑦課外活動⑧其他活動
5. 自我教育法
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修養,以形成和完善良好品德的一種方法。
自我教育的基本方式:①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目標自查,日記自律)②參加社會活動,自我錘煉③學生自己組織討論,辯論等活動④學生組織值周等自我管理⑤座右銘自律自勉⑥思想品德評價
6. 思想品德評價法
指導學生的思想品德給予一定的評價,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德育方法。
思想品德評價法的基本方式:
①表揚與獎勵 ②批評與處分
④評比競賽 ③操行評定
7. 目標激勵法:
指用一個具體的奮斗目標,鼓勵和激勵學生采取積極行動,努力達到目標要求,使學生受到教育的方法。
8. 比較鑒別法
指通過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鑒別來獲得正確認識,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是非辨別能力的方法。
9. 協調配合法
指校內的各教育渠道間、教師間、校外與家庭、社會之間的協調配合,達到一種默契,形成一種合力,產生教育效果的方法。
10. 量化管理法:
指通過建立目標體系,按權重分配分數,進行檢查考核,使學生受到教育和訓練的一種方法。
以上幾種基本德育方法互為滲透,互為補充,具有內在聯系,實踐中可綜合運用,并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和創造新方法。
七、德育管理:
1. 德育管理的基本形式:
(1)目標管理(2)層次管理(3)程序管理(4)制度管理
(5)量化管理
2. 德育常規管理要求
(1)目標要明、標準要高、管理要嚴、訓練要狠、知行統一;
(2)做到三個到位,五個堅持;
三到位:意識到位、教育到位、措施到位;
五個堅持:
(1)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
(2)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3)堅持抓住兩頭,帶動中間;
(4)堅持嚴愛結合,一視同仁;
(5)堅持“五字”方針,抓有成效。
五字方針:
(1)勤:勤于思,勤于行,眼勤,嘴勤,腿勤;
(2)細:細心,細致,從細微末節小事抓起;
(3)嚴: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訓練,嚴而有理,嚴而有方,嚴而有度,嚴而有愛;
(4)實:扎扎實實,抓實見效;
(5)恒: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3. 學生德育常規管理的依據
(1)中學生守則(2)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3)中小學禮儀常規(4)學校各項規章制度(5)評選獎勵制度(6)學生違紀處罰條例
八、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初中學生正處在12、13歲到15、16歲年齡段,正值心理斷乳期和危險期。這個時期學生生理心理劇烈變化,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卻又沒有擺脫幼稚性和依賴性。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加大而學習動力和壓力不強,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渴求知識,要求上進,但意志力不強。希望得到友誼,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易接受新事物,社會信息量大,但又缺乏法紀觀念,辨別是非的能力,自控力不強,情緒波動大。性生理和性機能迅速發育,性意識朦朧表露,但性生理和性道德又滯后。所以學習上易出現分化,思想上易受腐蝕,行為上易偏常,交友不慎,心理易產生逆反,失足犯罪比率較高。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生理發展較快,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皮層發育日趨完善,第二信號系統進一步發展,能進行比較復雜的腦力勞動,能自覺不自覺地對高尚言行進行模仿,個性正在形成過程中,許多學生要求進步,積極爭取入團,所以,初中階段又是進行道德情操教育和心理品質以及行為習慣教育培訓的最佳時期。
初中階段正處在半幼稚,半成熟時期,是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盲目性并存的充滿矛盾的時期,是多事之秋,需要老師積極的教育和引導。
九、各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教育要求
(一)初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教育要求
1. 學生年齡特點
剛剛升入中學,環境陌生,感到新鮮好奇,有畏懼感(膽小害怕)愿意從頭做起,上進心強,易于接受教育管理。另外,中學的學習課程多,難度大,而又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對老師的教育教學和管理不適應。自覺性,堅持性,自控能力差,加之活潑好動,易渙散,易受不良影響。
2. 教育內容要求
教育主題:重規成習,做好銜接,邁好中學第一步。
(1)進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北京市中小學生禮儀常規”“學生校內一日行為規范”的“三規”教育。強化管理和訓練,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進行尊重人,關心人,樂于為集體服務,樂于為集體奉獻力量,增強集體榮譽感的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道德品質教育。
(3)進行銜接教育和時間意識,效率意識的培養教育。順利完成中小學的過渡。
(4)進行“開朗大方,蓬勃上進,勇敢堅強,不怕困難,自尊自愛,自我容納,也容納他人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
3. 主要教育活動
(1)入學教育,組建班集體。
(2)以各種形式進行“三規”教育和訓練。培養習慣。
(3)開展愛的系列教育活動:父母,老師,集體,祖國,科學。
(4)介紹中學的學習特點和方法。
(二)初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教育要求
1. 學生年齡特點:
對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已經熟悉,求知欲較強,自我意識,成人感增強,易產生閑懶心理和逆反心理,容易自由散漫,社會接觸和信息量擴大。愿意交友,但分辨是非能力差,法紀觀念不強,易受不良影響。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加大,而學生思想,心理準備不足,學習能力差,感到學習吃力。集體觀念淡薄,缺乏勞動習慣,情竇初開,開始探求人的生理奧秘和有關性知識,對異性產生好感。這時期的學生正處在心理斷乳期,正值危險期。在德、智、體幾方面極易產生兩極分化。
2. 教育內容要求:
教育主題:遵紀守法,勤奮學習,邁好青春第一步。
①強化:“三規”教育和法紀教育
②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之志。
③進行個人與集體,為了集體利益和榮譽勇于奉獻,敢于斗爭的集體主義教育。
④進行尊重別人勞動,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情感的勞動教育。
⑤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教育和男女同學正常交往,真誠友愛的教育。
⑥培養學生誠實正直,勇于進取,意志堅強,健康的審美情趣的個性心理品質和高尚的興趣愛好。以及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3. 主要教育活動
①開展系列主題年級會,班會活動
②開展學法總結和交流活動
③開設青春期教育講座
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三)初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及教育要求
1. 學生年齡特點
思想活潑,他們思人生,想前途,對于未來有憧憬有憂慮,對畢業升學心中無底,心理矛盾多,自我定位不準,感到學習壓力大,他們想學好,積極要求進步,爭取入團,但又苦于找不準發展方向,常常表現煩躁不安。又由于拜金主義,讀書無用等不良影響,要求自己放松,紀律散漫,甚至個別學生自我放棄。
2. 主要教育要求:
教育主題:認識國情,立志為國,做合格畢業生
①鞏固“三規”教育,抓好穩定,創造良好教學環境
②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了解社會主義祖國建設發展和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奮發進取的民族自信心。
③認識國情,進行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目的的理想教育,職業指導教育。
④進行時間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拼搏精神教育。
⑤培養學生“樂觀自信,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積極進取的心理品質和能較好地調整自我心理和自控,自我約束的能力。
3. 主要教育活動
①召開“明目標,訂措施,努力拼搏,做合格畢業生”的主題年級會和班會
②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③開展“我愛母校,我給母校留下美好印象”主題系列活動
④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初中階段尚屬義務教育范圍,處在基礎教育階段。初中德育的常規工作和重點工作在于學生道德行為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形成習慣。
經過三年學校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成為熱愛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為學生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一小部分同學心態平和,生活規律,積極要求進步,靠攏黨組織、甚至遞交申請書。
2. 教育內容及要求:
鞏固“三規”教育,進行堅毅、執著追求、承受壓力、不畏失敗、自控、自律、自強、自立的心理品質教育,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點以及符合我國國情的改革開放政策,堅定社會主義方向和共同理想,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國家需要的關系,樹立國家集體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進行民主與法制教育,正確認識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增強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
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
一長:三年之內掌握一個特長:學習、文藝、體育、科技、生活、勞動等各個方面。
二語:三年之內掌握電腦語言和一門外國語言。
三名:三年之內閱讀30本名著、聽懂30首名曲、鑒賞30幅名畫。
四館:積極參觀考察博物館:人文科學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軍事科學博物館和革命傳統博物館等四類博物館,三年內每類博物館至少參觀一個。
五勞動:積極參加勞動:班級、學校、家務、社會公益和學工、學農勞動。
六觀念:培養六個觀念
寬闊的胸懷 簡單的生活 謙和的為人
強烈的責任感 鮮活的頭腦 旺盛的斗志
七學會:學會聽講、學會筆記、學會提問、學會自學、學會思考、學會使用學習工具、學會自我心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