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作弊時用的小抄,字寫得極小,便于夾帶
中國歷代狀元榜(圖片來源:新民晚報)
中國古代的官員們都是怎么選拔出來的?平民百姓如何才能走上仕途?作為中國首創的選官制度,始創于隋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科舉制度都留下了什么耐人尋味的歷史見證?
2月11日,坐落于有著800多年歷史的上海嘉定孔廟的中國科舉博物館開館,這個目前海內外唯一的中國科舉博物館有科舉文物和相關展品1000余件,其中清代江南鄉試第一至第三場的3份試卷、題目以及考生作弊用具“棉布坎肩夾帶”“絲綢夾帶”等都是少見的科舉文物。
發黃的明、清狀元們的試卷,曾經張貼在長安門外的大金榜,一個個根據真實的科考故事繪出的圖畫,考生們在趕考路上看的四書縮印版,考生們作弊時寫的密密麻麻的棉布坎肩夾帶、用放大鏡才能看清的絲綢夾帶……這一件件實物生動再現了1300年的科舉史。
考試面兒越來越寬
宋代武舉考試在武藝之外,開始注重考察“軍事理論”內容;而到了清光緒年間,在四書五經之外增加了“中國政治史”“五洲各國之政”等內容
在嘉定孔廟西廡入門處,列著一張中國古代主要選官制度簡表,簡明闡述了歷史上科舉制度的形成過程。原始社會“選賢舉能,試用考察”的禪讓制度過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時期開始實行“世褥世卿,子承父職”的世襲制。在那個“龍生龍、鳳生鳳”的講究出身門第的年代,平民百姓想要做官是絕對不可能的。
公元前165年,漢文帝首次親策晁錯,先考察后任用的察舉制度形成,這是科舉考試的萌芽。隋煬帝于大業元年(605年)始設進士科,以考試區別優劣、決定取舍的方法選拔官吏,“統一考試,公平競爭”的科舉制度由此誕生。
文官考四書五經、撰文立說,那武官考什么呢?唐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為選拔武官首次設置武舉科,考試內容是武藝、力量、耐力。宋代以后,武舉科一改唐代只重武藝的做法,既考武藝,又考策論。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開設“經濟特科”考試,選拔“學問淹通,洞達中外時務者”。展室內陳列著一套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科舉試卷,首場為中國政治史命題;第二場,試時務策五道,專問五洲各國之政、專門之藝;第三場仍試“四書”義、“五經”義,但不準用八股文程式,這些從側面折射出當時知識分子已經開始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技術。
在清代殿試后公布進士名次用黃紙張榜,因此稱為金榜,公布于長安門外的叫大金榜,進呈皇帝御覽的叫小金榜。在西廡展廳的中央位置,貼著清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年)的大金榜,譚延闿等273名進士金榜題名。這也許是整個科舉考試史上最后一張金榜。
1300年間產生700多個狀元
隋唐以后的每一位知識分子幾乎都是科舉考試出身;唐代以后,不斷有外國人參加科舉考試并高中,有的留下做官,并長期生活在中國
在漫長的科舉考試史中,產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至于秀才更是不計其數。隋唐以后,幾乎每一位知識分子都與科舉考試有著密切關系。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的是極少數,許多名臣、名相,以及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科學家、外交家、軍事家等大都為科舉出身。
在嘉定孔廟東廡展廳內,集中介紹了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歐陽修等狀元、進士的生平和圖像,及文天祥獄中題寫“正氣歌”的故事。
科舉制度不僅給古代中國百姓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也吸引了諸多遠邦近鄰的讀書人。唐代以后,不斷有人長途跋涉來到中國留學,學習中華文化,有的也參加科舉考試。且不斷有外國人登上科舉金榜,進士及第后,他們有的榮歸故里,有的留下做官,并長期生活在中國。
“范進中舉”確有類似原型
明清時期,一個60歲的老童生屢應童試不中,偶爾名列前茅,喜出望外,因興奮過度倒地,為功名誤了性命
在中國古代,為了一朝中第,多少人頭懸梁、錐刺股,挑燈夜讀,也因此發生了許多令人慨嘆的故事。
放榜后,科舉及第當然好,官府組織鹿鳴宴對新舉人表示慶賀(唐代的“鄉飲酒禮”,宋始稱“鹿鳴宴”,席間歌《鹿鳴》詩,跳“魁星舞”,以祈求主宰文章興衰的魁星來助文運,以期甲科登第)。文科由禮部主辦“恩榮宴”,武科由兵部主辦“會武宴”,場面熱鬧非凡。而騎大馬、戴紅花“狀元歸府”的盛況更是空前。
然而,因為屢試不中一朝中第后,樂極生悲倒地身亡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在展室內,有兩幅圖讓人觀后甚是悵然。明清時期,一個60歲的老童生屢應童試不中,偶爾名列前茅,喜出望外,因興奮過度倒地,為功名誤了性命;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外祖母聽說外孫子李曾麟鄉試中舉的消息,手舞足蹈狂笑不已,溘然去世。
古代“小抄”仍清晰見字
一件普通的棉布坎肩,竟然密密麻麻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64篇文章;更有一份絲綢夾帶,只有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字體
一朝中第,雞犬升天,科考制度決定著參考人的命運,于是,舉子們也是想盡了方法,有的用心苦讀,也有人使起旁門左道。而當時的主考部門也以各種方法防止作弊。
在西廡展廳內,有一張用紅筆寫在方格紙上的卷子,標注為“謄錄后的試卷”。據介紹,為防止考官在閱卷時通過筆跡或暗記作弊,宋真宗時實行謄錄之法。收吏用朱筆謄抄試卷副本,給考官批閱,稱為“朱卷”,考生的原始考卷則稱為墨卷,此法后被歷代沿用。
考生們進行考試的場所叫貢院,四周內外兩層圍墻頂端布滿帶刺的荊棘,因此貢院也稱“棘闈”。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為防止考官舞弊,各級考試前數日,考官“入闈”,關閉院門,直至考畢才能出來。長安貢院是千余年科舉考試的象征,貢院內大路正中蓋有明遠樓,是專供考場巡察人員登高眺望稽查之用。考試結束后,收上來的考卷要進行彌封。
中國古代對作弊行為是嚴懲不貸的,或游街、或被流放,嚴重的還會被砍頭。在東廡展室內分別有兩幅圖畫,一幅名為“提刀破獲”,描繪的是清朝時候,有一個人蒙混到考場里為考生傳遞文稿,被捉獲。自縣試、府試、院試均雇槍手一人頂名代考稱“一炷香”,另一幅圖畫則描繪了清代一個雇槍手代考的秀才被戴上枷鎖游街示眾。
盡管政府采取各種方法防止考生作弊,為了一舉登科,考生們仍然想盡各種辦法。在幾件清朝考生作弊的“夾帶”前,如非親眼所見,估計沒有人會相信一件普通的棉布坎肩,竟然密密麻麻地用蠅頭小楷抄寫了64篇文章。更有一份絲綢夾帶,只有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字體。可見考前考生們所下的“功夫”。(記者 董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