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的人際交往行為
    社會化性格又稱為社會取向性格,是指個人心理上表現出來的一種依循于社會和他人的態(tài)度而做出反應的性格。例如有些人過于看重社會或者旁人對自己的看法,一言一行都盡量合乎社會的標準、遵循社會的規(guī)范。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沒有獨立的自我價值判斷,個人的道德觀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基礎上。傳統的中國社會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  

1、 人情的利害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中國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人際關系極其重要。要想在中國人的社會中生存、立足,必須要學會處理人際關系。而這同樣也是每一個要和中國人打交道的管理者的必修課。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要素中,最要緊的必須抓住兩點,那就是中國人的“關系”和“人情”。只有關系通透、人情純熟,才能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會使管理行為暢達無礙、一順百順。
    《紅樓夢》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也就是說,如何跟中國人打交道,如何在群體中處理人際關系,的確是一門大學問。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有著特定的原則和規(guī)范,同時也有一些不那么表面化的“潛規(guī)則”。如果這些問題處理不好,即使你沖撞、冒犯了人家,恐怕也不知道問題出在何處;萬一人家跟你計較起來,連回旋辯駁的余地都很難有。所以處理與中國人的關系,一定要慎重。中國人的這些行為,尤其對一些不明就里的外國人來說,也許會覺得十分難以理喻。
    人情的利害
    人情在中國社會是極普遍的現象,中國人常自認為或被認為是重人情的民族。每一個受過中國文化熏陶,或在中國生活過的成年人,無不深知“人情”這個東西的厲害。人情是什么?看不見摸不著,但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并且在具體的情形下,也知道他應該怎樣對待或處理人情。中國人的許多社會關系都是靠著隱性的“人情”來調節(jié)和處理的。人情,可以看做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潤滑劑和催化劑,當然有時也不可避免地會有副作用。
    “人情”有多種不同的含義,但在這里,我們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人們相互間的相處之道。當我們說此人“不通人情”,實際上是說,“此人對于人與人的關系,一無所知”,這是對一個人很嚴重的批評。相反,我們說此人“人情練達”或“通情達理”,則是指此人善于待人接物,善于把握人與人相處之道,這便是一種贊美。但是,當我們聽人說:“此人很世故”,則會聯想到奸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縱人情之意了。總之,中國人是極重人情的,但中國人講人情,通常是與“理”相提并論的。所謂“合情合理”在這可以解釋為,真正的人情應不離開理,離開理便不合乎人情了。
    在一般性的人際關系中,人與人建立交換行為是要通過“人情”的。在經濟性交換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沒有太大作用甚至被凍結;但在社會性的交換中,人情則極為重要,甚至占了中心的位置。在這類社會交換中,人情可以說是媒介,也可以說社會性交換是靠人情來維持的。我們常聽人說“賣個人情”、“送個人情”或“討個人情”、“求個人情”,這都表示人情的交換特征。不僅如此,我們更聽人講“我欠他一個人情”,“他欠我一個人情”,這就明確指出人情在交換上有盈虧的情形。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認為社會性的交換和經濟性的交換都有一份平衡表。在經濟交換行為中,這是一份錢財的平衡表,虧與盈有記得很清楚的。而在社會交換中,這便是一份人情的平衡表。人情的平衡表,計算起來不是那么一清二楚,不是那么容易算清。但這并非說不能作出一個人人情的盈虧的結算,比如社會上時常可聽到“人情債”的說法,這就是說在人情上有了虧空,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成了一個“負債者”。
    在中國的社會交換關系中,人們都不愿意成為人情的負債者,俗云“人情緊過債”,“賴賬不如賴人情,賴了人情難做人”。這就是說,欠別人“人情”比欠別人錢財在心理上的負擔還要重。何以如此呢?因為錢債易于計算、易于清償,人情債則難計算、難清償,此正所謂“錢債好還,人情債難還”。
    所以,“不可欠人人情”幾乎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社會格言或教訓。教育人們輕易不要接受別人的恩惠,就是在說不可欠別人人情。因為欠了人情,則在社會關系上失去平衡,失去自己在人際來往上的獨立性。俗語所謂“拿了人家的手軟,吃了人家的嘴短”,就是這個意思。
    既然人情債如此難于承擔,那么應該怎么處理呢?一個看法是不接受人之情,但是,這在某些時候是行不通的,別人請宴,就是人情,拒絕邀請,也就是有虧人情了。同時,即使拒絕別人之情,雖然可以“不欠人情”,但是與他人的來往卻終止了,這就不免有被社會孤立的后果。因此,為了不負欠別人的人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回報別人以更多的人情,如俗語所云:“吃人一口,報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樣就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但赤字消失,而且使別人反欠了自己一筆人情,亦即由人情上的“債務人”轉為“債權人”了。
    “人情”這種可以用來饋贈他人的社會資源,不僅包含金錢、財物、服務……等具體成分,同時還包含抽象的情感成分,所以對于“人情”很難估計其客觀價值。“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一個人一旦欠了別人人情,對方萬一遇到困難,開口向你求助,你便有義務在能力許可的范圍內盡力設法回報。由于“人情”的價值難以計算,即使他回報了對方,他的“人情債”也沒了結。所以許多人會感到“錢債好還,人情債難還”,而設法躲避人情的糾纏。不僅如此,哪怕是一些有權有勢的人,他們由于認識的人很多,自身的關系網絡十分復雜,更是畏懼人情的瓜葛會損及自身的利益。
2、 面子問題

    “面子”是許多中國人的觀念中又一個重要的概念。中國人不僅是一個重人情的民族,也是一個愛面子的民族,多數中國人對于面子的敏感,使面子成為他們保護自我的甲胄。在他們的自我系統中,他們是“被人看的”,而較少“自己看自己”。在“被人看”的感覺中,他們對于真實的自我往往有一種好像“知道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時候他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某種需要。但是,他們的行為卻無法很一致的表現出來。由于受到“面子”的影響,他們必須賦予他們的行為某種裝飾,此般的裝飾是為了在外觀上讓別人看了有更高的評價,甚至最后的行為是否真正地符合自己的需要,那已經不太重要了,因為很多中國人把自己生活的目標定為“讓別人看得起”。
    多數中國人愛面子怕丟臉,在人際交往中,很注重給別人以面子,這樣也是給自己以面子,因為給別人面子同樣也是自己有面子的表現。中國人大多很重視面子,也總是去評價別人有沒有面子。多數中國人總是希望自己比別人更有面子,在這種對于面子的追逐中,他們都努力使自己更有面子,其結果是大家都越來越重視面子,面子在社會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那么,面子到底是什么東西呢?面子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聲望、社會名譽。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在滿足了生理、安全、情感三個層次的需要之后,有一個“受到尊重”的需要。可以說,人的基本需要中就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獲取良好社會名望等內容,這種對于社會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國人看來,就是講面子的表現。因此,中國人愛面子就是表明中國人很看重自己的社會需求。
    與“面子”概念相聯系的還有一個“臉”的概念,在英文里,臉和面子都是face一個詞;在粵語里,也沒有臉的概念而只有“面”的概念。臉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臉面”。但有意將臉與面子分開時,兩者之間也有差別,“臉”指的是一種道德價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為一個高尚的人的觀念。這種觀念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觀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這種價值觀是很嚴重的事。“面子”則是基于個人的努力而求得的聲望,雖然它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人們都努力追求的,但它不是必需的,缺少它并不會造成別人嚴重地指責。因此,沒臉比沒面子更可怕,沒臉是指一個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嚴,而沒面子則是指一個人失去比別人強大的聲望。例如我們有時候罵人說,“你真不要臉!”這就是相當嚴厲的譴責了,跟罵人“無恥”的程度類似;被罵者決不僅僅只是丟了個面子,它幾乎意味著人身的侮辱。但實際上,人們并不可以嚴格區(qū)分臉和面子的差別,只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臉面。
    在中國的社會交往中,人們依據各自的地位、權勢,劃分成等級結構,這種等級結構與他的臉面是密切相關的,臉面的丟失,他在人們心目中的等級也會下降。相反,臉面的增加,他在人們心目中的等級也會上升。于是人們總是在提升自己的社會聲望以向更高的等級邁進。
    在中國人社會關系的典型例子中,每個人都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活動來表達他對周圍等級結構的了解。如果一個人的面子被他人尊重,那么交往就會很順利地進行;一旦某人的不良行為被公開出來,人們就會不再給他面子。于是,他便會感到丟臉、害羞和窘迫。因此人們總是想方設法顧全自己的面子,同時會為顧及他人的面子做些努力。根據維護面子的目的,可以將中國社會中的和面子有關的行為分為六類:
    第一類行為是抬高自己的面子。知道了在社會中哪些品質是討人喜歡的,就可以為了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故意炫耀自己的這些品質。人們非常注意交往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儀表,并為了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例如,一個“要面子”的人會盡力去美化自己的境遇、能力、社會關系和品質。為了顯得比別人更好,他也會靠“撐門面”來引起公眾的注意。
    第二類行為是抬高他人的面子。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除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外,人們還會抬高權勢者的面子,這樣權勢者就會報答他。這些手段包含吹捧對方,附和對方的意見,送禮或做其他取悅對方的事情。在一個社會中,如果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名聲去“顧面子”,那么,地位低的人就會變成溜須拍馬的人,去為上司“增加面子”,這樣上司就會報答下屬并在別人面前抬高下屬的地位,于是雙方在交往中感到“大家都有面子”。
    第三類行為是讓自己丟臉。在中國的社會中,“丟臉”或“丟面子”會給個人帶來嚴重后果,尤其是丟了“道德的臉”。中國社會非常重視個人的道德,與道德標準保持一致對于維持個人的地位和聲望非常重要。如果某人被認為違反道德標準而謀取個人利益,那么他就會被斥責為“不要臉”或“沒有臉”。這兩句話都表明這個人沒有做人的尊嚴。在中國社會中,個人常常屬于某個團體,團體的榮辱反映了個人的榮辱。因此,當某人“不要臉”時,與他有聯系的團體也往往會跟著“丟臉”。
    第四類行為是傷害別人的面子。在一個結構嚴密的社會中,一個人正常生活的主要條件就是他必須清楚與上下、左右的關系,并了解某人控制著重要的社會資源。當某人要求有權勢者辦事時,他必須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們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權勢者“給面子”,他自己也會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對方拒絕了他的要求,就是對方不給面子。
    第五類行為是維護自己的面子。丟面子會使人體驗一些不愉快的情緒:尷尬、羞愧和恥辱。有人對中國人做出的調查,人們通常對丟臉行為作出的反應是憤怒、尷尬、羞愧、焦慮和自責等,這都與不同的丟面子行為有關。這里,確認了三種主要的行為類型,分別是補償行為、報復行為和自我防御行為。前者的重點在于通過解釋或道歉請求他人的原諒,當然也不排除逃避;后者則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類似于阿Q的行為。
    第六類行為是照顧他人的面子。在一個非常強調團體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關心維護自己在等級結構中的正確行為。他同時也必須照顧周圍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點會破壞關系的和諧,所以中國人很少批評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評,許多中國人會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來表達。由于拒絕他人的請求會解釋為“面子問題”,所以當權者很少拒絕上司或有關系者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絕他人的請求,為了“敷衍面子”,他們常常會采取一些補償性的行為,如道歉、說明自己無能為力、建議別的渠道等等。
    多數中國人對于“面子”的看重,無疑會對以社會需要為導向調整人們的行為起著重要作用,有些人也經常用“臉”和“面子”來解釋和調節(jié)社會行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兼有利弊的,中國人的“面子”觀念也使得許多中國人只注重裝飾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為了“更有面子”而活著。
    在多數中國人的人際交往里,有“面子”就是:表現合適的自我形象。因此在不同的場合,他們揣摩不同對象的心意,然后戴上各式不同的“面具”。我們稱這種因人而異表現自我的性格稱為中國人的面具性格,而這種面具性格又是人們的愛面子心理與適應性原則的良好配合 。
    每個人的自我形象是擺出給人看的,不管是自知或者是不自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透過自己的打扮、語言,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來向別人宣告“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評價,沒有人會希望人家說他不好。所以我們總是想透過自我外在的形象告訴別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禮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實的,我是有價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或者因人而異地表現自己的良好特征。如對一個熱戀中的女孩(無論是一個還是幾個)表現出只愛她一個的忠貞與堅定,同時又可以對其他的女孩表現出自己對她的喜歡和好感,其真正的含義恐怕就是“如果有可能,兩人之間可以建立密切的關系”。
    在多數中國人的心目中,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能夠成功地表現出被人贊許的合適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情的形象不當,那就是“沒面子”或“丟面子”的行為了。因此,人們總是在各種不同的人面前都盡量顯得“有面子”,受人尊重和認可。在人際交往中,他們經常會選擇合適的言辭、表現、動作、姿勢和衣著,期望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鮮明的形象,以便維持彼此的社會關系。
    “面子”從最直接最實際的意義上講,就是別人的好感,即講面子。愛面子就是為了贏得別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現為如何贏得別人的好感上,贏得別人的好感有多種辦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順服、恭維和自我表現。順服別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與別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維別人就是努力抬高別人的面子,同時也給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現就是裝飾自我形象,顯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要比別人強,從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對于管理中國人的企業(yè)管理者來說,一方面,我們不該一味地順從于別人的需要、用虛偽的形象去裝飾自我。而應該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和能力,以切實的成就和地位去實現超越別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該完全摒棄自我形象的裝飾作用。畢竟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以他自己的“面子”觀念去評價別人,內在的“有面子”和外在的“沒面子”仍會被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沒面子”。作為企業(yè)管理者,如果總被企業(yè)的員工認為是沒有面子,或者其面子與其地位不相稱,都會嚴重地影響管理工作的開展。為了管理工作的效率,我們應該堅持適應性原則,依照多數中國人所具有的面具性格,恰如其分地在提升和維護“面子”的同時,也盡量抬高和顧全別人的面子。只有掌握了應付各種人際關系的技巧和策略,管理者方能充分調動企業(yè)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企業(yè)管理工作才能跨上新的臺階。

3、復雜的人際關系

    關系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比如談某人“挺有關系的”,或者是“關系挺多的”。又如與別人“關系挺好”,或者是“關系不怎么樣”,“關系一般”,“關系緊張”等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又出現了諸如“關系戶”、“關系單位”、“關系網”、“拉關系”等詞語。看到這么多“關系”,也許你會問,此“關系”和彼“關系”之間,到底是個什么關系呢?
    “關系”一詞,一方面指的是交情。如果某個人認識很多人,和每個人都有交情,他就能吃得開,辦事容易,我們就稱他為“關系不錯”;否則,如果這個人生性孤僻或者不愛與人交往,能幫助辦事的人不多,我們就講他為“沒什么關系”。可見這里的“關系”與人際關系的“關系”兩詞具有不同的含義,后者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其大小,前者是指相互間關系較多,或者相互間感情深厚,或者相互間交往較頻繁等。
    同時,“關系”還有另外一個意味,它表示了個人和其他人的角色地位。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和他人各有不同的關系,如同學關系、同事關系、父母關系、師生關系、老鄉(xiāng)關系、夫妻關系……等等。每一個關系就如同一個環(huán)節(jié),把人們和外界集結成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這張網就是一個人的社會關系。支持這些關系的是種種的情分(交情),情誼有親有疏、有遠有近,這些親疏和遠近的情誼關系是我們推動人際互動的依據,就像父子關系就有父子情誼一樣。多數中國人最講究“關系”,這個關系最簡單地說,就是指個人和他人的人際互動狀態(tài),包括角色地位關系和交情關系。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關系一方面泛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態(tài),無論親疏、遠近,人與人之間都有關系。即使兩個陌生人,也可以存在各種關系,或者同鄉(xiāng)、同姓、同校、同齡等等。另一方面關系也特指已經有交情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態(tài),即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情感聯系,有時這種感情會使人在困難的時候互相之間提攜一把。也就是說,這種關系是第一種關系中有交情的一部分。因而,實際上第一層關系含義是指客觀已經存在,無法變更的角色地位,如同鄉(xiāng)、同學、同事等,而第二層關系含義是指主觀上相互愿意,可以隨時撤銷的情感關系,尤指朋友關系、自己人的關系等等。
    我們平時評價或述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怎樣,指的就是第二層關系含義,即交情上的關系含義。比如說對某人關系如何是指與他的交情如何,“關系挺好”即指“交情很深”;“關系一般”即指“交情不太深”。“關系單位”即指有過交往,尚存交情的單位;“拉關系”也是指與別人建立友情,深化感情等。
    其實,“關系”是個中性詞。正當地建立和發(fā)展朋友關系,于朋友雙方皆有利,因而中國有句古訓“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是不正常的以獲取眼前的金錢、地位和其他利益為目的而買通人情,建立對等的經濟交換關系的拉關系現象則不可取,它勢必破壞人與人之間正當的、公平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們走向一種依靠自身處理人際關系的特殊技能獲取社會地位,而不以勤勞奮斗的刻苦精神獲取社會地位的惡性競爭境地。其結果必然導致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被打破,人際關系被替換成一種純粹的金錢關系。
    在中國社會里,人們普遍地看重關系,有了關系才好辦事。大多數中國人也在努力地發(fā)展自己的關系網,因為有了關系,犯了錯誤可以不受批評,甚至違法犯罪,也會不受懲罰,或者能減輕懲罰。這樣一來,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在關系面前便往往會失去威嚴和莊重。“拉關系、走后門”就是通過建立不正當的關系,置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于不顧,逃脫規(guī)定的義務和處罰,并使關系雙方同時都獲利的腐敗現象。大多數“關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對“關系”雙方而言,兩者都可從中得到好處和便宜,而損害的卻是國家利益、集體利益或者是社會的公共利益。
    在中國社會里,人們根據相互之間的交往程度和熟悉程度,也就是相互之間關系程度,分為陌生人、熟人和朋友三類。陌生人是指沒有交情的人;熟人是指有一定交情,但感情不深的人;朋友是指雙方之間有深厚情誼的人。大多數為了更多地被人理解和接納或者是更迅速地建立各種關系,也即建立與別人的交情,通常愿意以朋友相稱,諸如“見面就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見面就是好朋友”等等,因此,“朋友”的概念已經泛化了,它不再僅僅指具有深厚交情的人,而泛指一切自己希望與之交往的人。原來的朋友也就用“好朋友”、“真心朋友”等代替了。所以,朋友的稱呼有時被人們看成是人際關系的代名詞,不再具有原先“有交情的人”的含義。相應地,“朋友關系”的含義也極為不明確,或者是指一般認識的人,或者是較為熟悉的人,或者是有密切交往的人,或者是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等等。它在不同的環(huán)境條件下便具有了不同的含義。
    因為“關系”的不同,即感情深淺的不同,人們習慣于把人分成“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是指關系不錯、感情較深的人,“外人”則指沒什么關系、沒有交情或者感情很淺的人。在有了“自己人”與“外人”的區(qū)分之后,人際關系也就變得更加復雜。他們通常給予“自己人”和“外人”不同的態(tài)度、待遇和評價標準。
    對自己人,他們的錯誤我們可以諒解,他們的遭遇我們可以同情,他們的困難我們會幫助克服。我們處處給予自己人方便,對他們可以不按規(guī)范行事,對待他們總是用更寬松的標準去作評價和判斷,不去計較他們的言辭和行為。相反,對于外人,我們總是不能容忍他們的粗魯無知,不能給他們一丁點好處,在他們面前總是公事公辦,嚴格按規(guī)章制度行事。對他們的痛苦和悲傷,我們置之不理,甚至是幸災樂禍,我們常以苛刻的標準去要求他們。大多數中國人對待自己人和外人都有強烈的反差,雖然人們對自己人和外人的界限不是劃分得很清楚,但根據與他人的關系程度去有差別地對待他人卻是絕對的。對關系好的人,則好好對待;對關系不好的人,則一般對待,甚至是無禮對待。在《韓非子》里面有一則著名的寓言——“智子疑鄰”,生動地說明了關系的親疏遠近影響著人們判斷事物的態(tài)度。宋國有個富人,因為雨把他家圍墻淋壞了,他兒子和鄰居提醒他注意防盜。但宋人并未聽從,結果夜間果然丟了東西。那個宋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挺聰明,卻懷疑偷東西的是鄰居。
    根據關系親疏的不同所做的差別待遇,是我們中國社會的特征和觀念,多數人都是本著“內外有別”的原則行事,而且每個人都已經習慣了這一套觀念體系。因人而異地執(zhí)行法令、規(guī)章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對于那些享受優(yōu)惠待遇的人,會心生羨慕,但不會憤慨不平。遇到別人把自己當作外人而照章辦理之事,也只看做是時運不濟,缺乏背景與機會。有朝一日,自己一旦握有權勢,自然也會通融親人或密友,因而,靠“關系”辦事成了孳生特權的溫床。在“自己人”之間,許多中國人總是習慣于在自己掌管的權限之內,互開方便之門。上車不用買票,看病不用掛號、排隊,辦手續(xù)自己人優(yōu)先等等。如果對內對外不分青紅皂白一律采取“公事公辦”的態(tài)度,對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這樣的人往往會被視作“六親不認”、“不通情理”而受到他人的鄙夷。
    故而,中國人是一個很重視關系的民族。中國人一方面自己利用各種關系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別人利用各種關系行事,只要別人在利用關系時不直接損害自己的利益就行。
    在這種強調“關系至上”的社會中,很多人忙于應付各種關系,建立各種關系,發(fā)展各種關系,因而“會拉關系”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現了“關系學”。在中國,一個不善于處理各種關系的人簡直就無法在社會上站穩(wěn)腳跟。“關系廣泛”,尤其與政府及其他要害部門“關系廣泛”的人通常能獲得更多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地位。 
4、 為人處世之道

    中國人處世之道及其行為方式是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民族思維特色與文化個性的重要表征。那么,中國傳統處世之道有哪些特征?我們從中可以借鑒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概括起來說,無外乎“尚德貴和”四個字。也就是說,為人要崇尚德行、注重和諧,遵循傳統的倫理規(guī)范。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倫理型文化或稱“德性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人是“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德性被作為人獸區(qū)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嚴的體現。中國人因而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這種“道”而形成的“德”(指人主觀的、為我的規(guī)范)。孔子倡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并以仁、智、勇(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為“三達德”,建構起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主張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中國人的處世觀念及其行為具有濃重的尚德特征,具體表現為兩個層面:
    一方面,處世做人,貴在有德。中國人的所謂“處世”,首先是要“做人”,故“為人處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處世。而“做人”的要義在于,人的行為必須合乎“人”應該具有的道德規(guī)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對為人“缺德”的評判,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甚為嚴厲的譴責。在具體的為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疇有“誠實正直”、“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儉樸”等等。這種以“做人”為處世前提的處世觀念,體現了濃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與人交往,要以德待人。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尚德傾向,還表現在強調人際交往的道德性,主張人際之間應當是“正其義不計其利,謀其道而不計其功”,與人相處,德行為先。其具體表現為:
    ★ 寬厚待人。中華民族一向以待人寬厚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等道德評價,就是這一品德的體現。在人際關系的實際運作中,待人寬厚的原則包括:“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以及“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通俗地說就是要能做到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
    ★ 禮讓。中國人歷來以讓為處世美德。在家庭內部,“孔融讓梨”式的禮讓被極力倡導,婦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贊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不貪為寶”的高潔品格;對待人際糾紛,先賢主張“爭先的徑路窄,退后一步自寬平一步”。一個“讓”字,可化解糾紛,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 老子十分贊賞“水”德,就是因為水能“甘居下地、與世無爭、柔弱無形而澎湃不已”。這正是“夫惟不爭,而莫能與之爭”的謙和禮讓精神。
    ★ 以誠相待。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誠”,由此有“待物莫如誠”的古訓。而這一點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內容。故“開誠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見,溝通感情。中國人最看不起的,就是口蜜腹劍、兩面三刀的小人;也十分鄙夷那種巧言令色、阿諛逢迎之輩,以為他們都是居心叵測。
    ★ 守信用,重承諾。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言行一致,講究信用。“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語,以及孔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動顯示了信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中國守信用的模范人物是《莊子》里的人物——尾生。這位仁兄和他心愛的姑娘在某座橋下幽會,不料姑娘還沒有來,潮水卻來了;很快河水暴漲,尾生為不失信,卻不肯離去,終于抱著橋欄桿溺死。當然,尾生這樣為守信用卻失掉性命的情況,是很極端的例子,但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守信”的推崇。
    ★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中國人立身處世,從來都不會以自我為中心,總是提倡要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多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而不是把自己的立場或觀點強加給別人,這正是謙謙君子的作風。此外,多數中國人也有著一顆感恩戴德之心,當自己發(fā)達以后,往往不忘提攜同道之人,使大家都沾到好處。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廣闊胸襟和博大情懷,能促進社會的和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人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中國具有的人際交往特色行為
人活著要明白哪些人情世故?
漫談“面子”
我不是教你使詐:人與人交往的十大原則。熟記運用,你將持續(xù)成功
詳解為人處世“36計”終生受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遂昌县| 阿荣旗| 洪湖市| 浦东新区| 清徐县| 麻江县| 德庆县| 高平市| 隆安县| 玉屏| 诸城市| 阿克陶县| 福建省| 洱源县| 察哈| 汪清县| 常德市| 蓝田县| 抚远县| 加查县| 丰台区| 亳州市| 宜阳县| 宣威市| 城固县| 孟州市| 安化县| 红安县| 田林县| 万州区| 甘泉县| 绥德县| 清新县| 惠州市| 曲阜市| 日照市| 洪洞县| 万荣县| 寻甸|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