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②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③不如守中。
注釋:
①
②
③言,帛書為“聞”。《說文解字》,“聞,知聲也。”《墨子》,“聞,耳之聰也。”本章,楚簡只有“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兩句。
品讀:
第三章中,老子說要“虛其心”,則可以“無知無欲”;第四章,老子接著說,虛心之大用。用其虛,則其大用,就會無窮無盡。那么,怎樣才算是“虛其心”呢?怎樣才能用其“虛”,而不用其“實”;用其“無”,而不用其“有”;用其“無為”,而不用其“有為”呢?或者說,用其虛,用其無,是怎么一種表現,怎樣一種作為?
老子在第五章中,接著就寫到,“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用其虛,用其無的表現,就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其心虛,處無為之事,就是“以萬物為芻狗,以百姓為芻狗。”就是用平等之心看待萬物與百姓。生不為之喜,死不為之悲。不認為其高貴,也不認為其卑下。平等生慈悲,無愛生大愛。大愛是一種從內心生發出來的人生態度。大愛是“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之愛,大愛不擾亂其誕生,不要求,不期望,不據為已有,即是生生不息之愛。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說文解字》,“仁,親也。”從人,從二。一是說,愛他人就是仁。只愛自己,是自戀。不只愛自己,就是仁。一個人與自己之外第二個人以上的愛,就是仁。《論語》說,“仁者,愛人。”二是說,博愛為仁。《莊子。在宥》說:“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仁,就是博愛。儒家文化,是仁愛文化,也就是博愛文化。仁,是一種博愛精神。三是說,從內心出發的愛,是仁。《韓非子·解老》對其的解釋是:“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特別強調了,仁是從內心出發的愛。從內心出發,就不會因環境,因他人而改變,而受影響。無論環境怎么樣,無論世道如何,無論他人如何對待自己,都不會影響心中仁愛他人,仁愛天下的態度。這才是仁。因為有這樣的仁愛之心,所以才會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畏精神。四是說,自覺覺他是仁。《論語·雍也》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更進一步明確了仁的內涵。如何愛他人?就是如果自己想擁有遠大的理想,也支持他人擁有遠大理想;如果自己想聞名天下,也支持他人聞名天下。五是說,不要求他人,就是仁。老子說,“為而不恃”;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他人沒有要求,沒有期望。自己不要的,也不強加給他人。可見,仁,是大愛,是博愛。不是偏私之愛,不是愛情、友情與親情。仁愛之心,超越愛情、友情與親情之上。人人擁有仁愛之心,就會眾生平等,就會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血緣關系,志趣并不一定相投,并非愛情,只要有仁愛之心,四海之內同樣都是兄弟。仁是一種博愛精神,同樣也是一種超越精神。
老子說“天地不仁”,一是說,天地雖然創造了萬物,孕育了萬物。但天地對于萬物,不停留在血緣親情之上,也不停留在志趣友情之上;更不停留在愛情之上;天地不偏私,不擁有,無心于萬物,讓萬物自然而然,生生不息,是謂不仁。二是說,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在天地心中,萬物平等。無美丑高下,無善惡貴賤,即無仁愛之心,更無不仁之心。不仁即仁,沒有仁與不仁的分別。三是說,不仁而大仁,大仁而不仁;大愛而不愛,不愛而大愛。莊子也說,“大仁不仁”,博愛,大愛,故無私愛,偏愛。四是說,天地只知道“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沒有失去道,天地甚至不知道德為何物,更不知道仁為何物?天地只知道之用,還不知仁之用,還無需用仁。人們回歸自然,復歸于無極之后,人們再次成為道之后,同樣,無需用仁,無需知道仁,而德自然圓滿自足,仁自然博愛天下。
“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把萬物都看作是芻狗。芻狗是用草扎成的祭祀之物。他的存在價值分為四個階段,一是還沒有祭祀之前,祭師把芻狗包裹上錦繡衣物,把芻狗當作圣物,對其非常恭敬;二是祭祀之時,人們祭拜天地,芻狗是祭天的用品,也享受叩拜之禮;三是祭拜結束,將芻狗用車壓碎,讓其“骨肉復歸于土”;四是用火將芻狗點燃,讓芻狗化為無形,化入天地之間。芻狗的一生,仿佛生命的旅程。生命未生之時,同于道,與道為一;生命已生之時,仿佛受萬物景仰;生命已畢,塵歸塵,土歸土;最終化為無形,復歸于無,復歸于道。天地不仁,即不樂生,也不惡死。
老子寫天地把萬物當作芻狗的態度,其實是寫關于萬物生死的態度。不仁其生,即不惡其死,生死為一,則萬物死而不死,生而未生,生生不息,無始無終。
2、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周易說,“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圣人能夠通曉天下的理想,創造天下的大業,解決天下的疑惑;這樣,圣人就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圣人的美德與天地相同,光明與日月相同,知進退存亡與四時相同;知吉兇禍福與鬼神相同。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大愛、博愛到極致,就是圣人。
老子說,能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為圣人。老子又說,“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圣人與百姓的關系,猶如天地與萬物的關系。天地創造孕育了萬物,圣人沒有創造孕育百姓,但要有創造孕育百姓之心。圣人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那就是恒久不變地教化百姓,使世人皆得教化,而無一人遭到遺棄;圣人恒久不變地救助萬物,而無一物遭受遺棄。則人人皆可為圣人;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成道。圣人不仁,不偏愛,亦不偏恨;不偏美,亦不偏丑;不偏善,亦不偏惡;圣人不仁;方可不棄。圣人之心,與天地同心,與大道同體。那么圣人當然也會與道一樣,“以百姓為芻狗。”百姓生,不為其喜,百姓死,不為其悲,生生不息,是為大生;生死為一,是為不死。
3、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圣人,虛其心,用其虛的結果,就是以萬物百姓為芻狗。天地圣人用其虛,就是用其“盅”,用其“淵”,用其“橐籥”。老子再次用橐籥來比喻道的虛用之大用。
橐為風箱,籥為風管。風管不吹,風箱靜寂無聲,風箱之中虛,無窮無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說是“虛而不屈”。風管一吹,源源不斷,綿綿不盡,愈出愈有。天籟之聲越來越恢宏,地籟之聲越來越廣闊。愈是用力吹動,風聲越大,響聲越大,風卷殘云,山搖地動,旋風、颶風、臺風,山呼海嘯,滾滾而來,卻又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多么盛大神奇,多么不可思議。橐,空虛無邊,而無所不有;籥創造萬物,而一刻不止。用橐籥比喻道,出神入化,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動感仿佛就在眼前。《周易。系辭上傳》寫到,“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在風箱之內,即是沒有風管吹動,陰陽的能量,也會剛柔相摩,相互激蕩,從而閃電雷鳴,風雨交加,日月運行不止,四季不斷地更迭,終于乾創造了男人,坤創造了女人,乾成為天地之始,坤孕育萬物。萬物從此生生不息。天地創造,萬物孕育,多么令人熱血沸騰,激情萬丈。
老子用橐籥來比喻道,栩栩如生。道的生生不息的意境,仿佛已經可見、可觸,仿佛已經躍然紙上。宇宙是一個動詞。無時不在運動,無處不在運動,從沒有一刻靜止過,從沒有一刻停息過,從沒有一物死亡過,從沒有一物誕生過。生生滅滅,周而復始,永遠生生不息。
4、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言,帛書本為“聞”。耳聞目睹,耳朵能聽到中正之音,稱為聰。耳朵要是聽到欲望之聲,就是失聰。眼睛看到中正之形象,稱為明。眼睛要是看到欲望之相,就是失明。“多言數窮”的意思,就是多聽多說多為,就會迅速窮困。一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知而言,當然很快就會窮困,就會無言無語。所以老子說,“圣人行不言之教”,不教而無不教。二是說,不知而言,不知而問。聞,又通“問”。不知不明才會發問,發問卻又得不到答案,同樣會窮困。向外尋找答案,永遠找不到答案,唯一的辦法只有守中。三是說,聞于外,不如明于內。向外找,向外看,人越看越覺得自己渺小。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人的一生是短暫的,而知識卻無窮無盡,用短暫的生命追求無窮的知識,是一件多么危險的事情。所以老子說,“不如守中”。
“中”與“和”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甲骨文的字形,中,就是旗桿在正中豎立,上下游旌旗與飄帶。中的含義主要有以下七種:一是說,根據甲骨文的字形,中就是上通天,下通地,而人在其中。老子說,二生三,三就是天地人,就是天地與人共生,萬物與人為一;就是天人合一。而中,就是天人合一之道。天之道,包容,創造,自強不息;地之道,承載,蓄養,厚德載物。人將天道地道融匯為一,將包容與承載,創造與蓄養精神,全部融匯到人道之中。人之道,即包容又承載,即創造又蓄養,即自強不息又厚德載物,人之道,就是天人合一之道。
二是說,中,內也。《說文解字》說,“中,內也。”守中,就是守內。莊子說,“天在內,人在外。”天性在心內,人的習性是外部環境。天性是先天而形成的,來自于道,習性是后天形成的,來自于環境。守中,就是守著自己內心天性中的美德,不讓其失去,不讓其被外部環境所改變,這就是人生的大道。守中,即是禪定,即是守道,守虛,守無。守虛,虛空之中,無窮無盡;守無,無中生有,無所不有。守中,何為中?何為內?如果身體之外,皆是外部,那么中就是身體之內;如果宇宙之外皆是外部,那么宇宙之中心,就是內;如果根本沒有外部,那么自然之中任何地方都是中,自然而然就是守中,無為而為就是守中,大道不止,生生不息,就是守中。一個人向內看,能看到多大的人生境界,主要看他的宇宙有多大,他的心胸有多大,他的世界有多大,他的生命有多大。如若他的生命與宇宙為一,那么。天地萬物都在他心中,他向內看,就能看到天地萬物,看到所有的一切,應有盡有,無所不在心中。向外求物,向內明心。一個人向外看,只能看到物,看到欲;得到萬物也不會覺得滿足。一個人向內看,則可以看到心,看到智慧,心中自有天地,心中自有宇宙萬物,則萬物皆在心中。
三是說,中,足也。《莊子。天運篇》說,“人性自足于內,無假于外,大道之于人心亦然。”“天命之謂性”,莊子所說的人性,來自于天命,來自于道。天命即人性。韓愈也說,“足乎己,不待于外之謂德。”人內在的美德,圓滿自足,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有,根本不必向外尋找。
四是說,中,中正。《周易。同人》卦說,“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文明剛健地行動,內心正直,并且相互呼應,這就是君子所崇尚的天下正道。所以說,只有擁有君子這樣的德性,才能通曉天下百姓的理想,才能萬民歸心,天下無不治。《論語。子路》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君子內心正直,成為天下人的榜樣,即使不發號施令,人們也會追隨、學習君子的中正美德。如若君子內心不正,即使反復發布號令,即使威逼利誘,法令嚴酷,人們也不會聽從。
五是說,中,中和。《中庸》中寫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喜怒哀樂在內心中沒有爆發出來,就叫做中;爆發出來卻又有節制,有覺悟,有控制,是覺悟中的爆發,有意的爆發,有目的的爆發,就是和。君子能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君子能做到和,天下就能歸于大道。君子將中和之道發揮到極致,則天地各安其位,萬物就會自然化育。
六是說,中,中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為人的美德,至善至美。朱熹對“中”的解釋是,無過,無不及。《說文解字》,“庸,用也,更也。”就是不斷創新。“日新之謂盛德。”天地最大的德性,就是無時無刻都在創新。中庸之道,就是用中來創新來創造萬物,創造所需所想的一切。中者,內也。中庸之道,就是用內之道。而人的德性,“足乎己,不待于外。”用內,就是運用內心的圓滿自足日日創新。就是無所不有,無所不能。儒家的中庸精神,類似道家的無為精神。
七是說,中,中立。《中庸》又說,“中立而不倚。”就是說中正獨立,不偏不倚。中立是一種人生態度,只有天地不仁,不私,放下任何決定、信念、評價,用平等的態度看待萬事萬物,就會擁有中立的態度,就會不分別美丑,不分別善惡,不分別名利,不分別好壞。就會無愛而大愛,不仁而大仁。就會回歸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可見,中的理念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中者,天人合一,內也,足夠,中正,中和,中庸,中立。守中,即守道。堅守生生不息之道,所以中華文明才能恒久不衰。
5、綜述
第四章,老子提出了大道用虛的理念。第五章,老子接著解釋,圣人達到什么境界,才可以用其虛。擁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態度,天地就可以對萬物用其虛;同樣,擁有“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態度,圣人就可以對百姓用其虛。天地圣人用其虛時,仿佛拉動風箱,鼓動風箱的力越大,風就會越大;鼓動風箱的速度越快,風吹的就越猛烈。而天地之間的大風,綿綿不絕,無窮無盡。所以,向外多說多問多聽,很容易就會走向窮困,不如堅守中道。中道,圓滿足夠,當然會取之不盡,恒久不衰。中國的道統文化,又可稱之為“中統”文化,“中道”文化,是中華文明昌盛不衰的根本。
6、塞翁失馬
邊塞之地有一個老頭,有一天,他養的一匹駿馬跑丟了。村子里的人,都來向他表示不幸的慰問。他笑著對大家說,跑丟了一匹馬,怎么就不是福呢?數月之后,他的駿馬帶來一群胡人的馬匹,跑回了家。村子里的人,都來向他表示祝賀。他再次笑著對大家說,一匹馬帶回來一群馬,怎么就不是禍呢?因為家里有良馬,兒子喜歡騎馬,有一天摔斷了大腿。村里人再次向他表示不幸的慰問,他又一次笑著向大家說,兒子摔斷了腿,怎么就不是福呢?大約一年,胡人入侵,村中男子皆應征入伍,十個人之中九個都戰死了。唯獨他兒子因為斷腿,與他一起幸存了下來。
故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中有福,福中有禍。守其中,不禍不福,不福不禍。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天地不為萬物福,也不為萬物禍;圣人不為百姓福,更不為百姓禍。天地圣人皆守中,讓萬物百姓自然、自為、自化、自育。則可以“為無為,而無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