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biāo)簽: 道德經(jīng)文化 | 分類: 品讀道德經(jīng) |
第七章:忘我,即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①。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釋:
①后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外其身,把自己置之度外。
品讀:
第六章老子寫出了“谷神不死”,寫出了道體的不死特性。“道,無之稱也。”天地之始,本身沒有生死之別,本身超越生死,而恒久不變;道體本身能夠無中生有,生生不息。那么道體無中生有,生出的“有”,又有怎樣的特性?是否也能夠擁有不死之體呢?老子在第七章中,用“天長地久”,來描述“有”的特性。“二生三”,三為天地人,天地皆可以天長地久,長長久久。“有”的天長地久,等同于“無”的不死。天地的長久,等同于谷神的不死。人與萬物效法天地精神,可以天長地久,同樣等同于道的不死。人與道為一,皆可以超越生死,而至無極之境。而人與萬物的天長地久,正體現(xiàn)了道生生不息的本性,人與萬物的生生不息,正是道在生生不息。“無”在無中生有,“有”在生生不息,有無為一,有無是一個全然的整體,有無為一即是道。
天地能夠長久,是因為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人效法天地精神,若想天長地久,可以“后其身,外其身”,把自己放在最后,把自己置之度外,即可以天長地久。中國人習(xí)慣用天長地久,來代替不死,代替超越生死的含義。長生之道,貴在無中生有。
1、天長地久。
即天地長久。天地可以恒久存在,可以像谷神一樣,擁有不死之體。老子常無欲觀無,觀照到“谷神不死”,常有欲觀有,觀照到“天長地久”。說“不死”,與說“天長地久”,就如同說“無”說“有”一樣,有無為一,天長地久與不死為一。“名可名,非常名。”故說,天長地久的含義,等同于不死,等同于超越生死的含義。
天地長久。一是從空間上說,天地?zé)o極,無邊無際,無窮無盡;二是從時間上說,天地?zé)o極,無始無終,周而復(fù)始。時空是一個整體。天地?zé)o論時間還是空間,都長長久久,無窮無盡。《周易》也說,“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之道,恒久不變,沒有窮盡。
天地長久。天地的恒久不死,并不是僵死不變,而是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變化。天地是一個動詞,一刻也不曾靜止過。不變的是無窮無盡,生生不息之道,不變的是“無”是“道”;變化的是“有”是“物”。萬物皆非,而道恒久不變。谷神不死,天長地久,而萬物時刻都在生生死死,明明滅滅。
天地長久。“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地與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周而復(fù)始,到了窮盡之時,內(nèi)在的力量就會自然而然發(fā)生變化,“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規(guī)律是達(dá)到窮盡之時就返回,就向相反方向運動。這樣一來,窮盡之時,內(nèi)在就發(fā)生變通,變通之后,依然長長久久。
《周易》又說,“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日月得到天長地久的精神,則能夠長久照耀天地萬物;四時得到了天長地久的精神,則有四季更迭,窮極而變通,春夏秋冬,變通而長久,四季輪回;圣人得到天長地久的精神,就可以化育天下,讓萬眾歸一,天下文明。《周易》特別提出,“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人們效法天長地久的精神,首先要效法到夫婦之道上來,唯有夫婦之道天長地久,才是天下安定、天下文明的基礎(chǔ)。因為,“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儒家將夫婦之道,作為“五倫”之首,同樣是效法天長地久的精神。
2、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能夠長久的根本,是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天地不自生,同時包含五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說,天地都不是天地自己生的,天地是“無”生的,“無,名天地之始。”,是無,是道創(chuàng)造了天地。宇宙之內(nèi),只有天地人,是“無”是“道”創(chuàng)造的;而萬物,是天地人一起創(chuàng)造的。天地人是萬物之母,是天地人之母。
二是說,天地被道創(chuàng)造之后,自己沒有再創(chuàng)造第二個天地,天地只有其一,不再孕育其二。天地內(nèi)在生生不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但卻沒有生育出第二個獨立的個體,天地不再自己生育自己。而人與萬物,卻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人與萬物。后來者,人把人當(dāng)做他的母親,萬物把萬物當(dāng)做它的母親。人與萬物各有自己的祖先。這樣一來,人與萬物容易只知道自己人的祖先與萬物的祖先,反而容易迷失了萬物的祖先是天地人,天地人的祖先是道。反而容易迷失了自己真正的祖先,最源頭的本源,從而容易迷失了道。天地不再自生,成為人與萬物的一面鏡子,成為人與萬物效法的對象,讓人與萬物不至于長久迷失在無道的黑暗之中。天地不自生,故能大生,故能生生不息。很多時代,人們把天地等同于道體來膜拜,天地成為了道的代言人,把天地精神等同于道的精神,那就是生生不息。
三是說,天地不自生,即會不自滅。天地為道所生,必然為道所滅。道要生生不息,天地自然就會生生不息。天長地久,是在順從道,效法道。老子在下文中明確地說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人在效法天地,人在效法道,天地亦在效法道,而道在效法它自己,效法它自然而然的本性。率性自然,萬物長存。
四是說,天地不自生,不為自己而生。天地生不為己,存在并不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都不是為了自己創(chuàng)造的。萬物即不是天地的美食,更不是天地的精神寄托。萬物對于天地來說,其實一無所用。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能夠“生而不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萬物對于天地來說,本來就一無所用,當(dāng)然天地不會占有,擁有萬物。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是效法自然的本性,并沒有什么目的,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自然而然地就創(chuàng)造了萬物。所以,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之后,即能“生而不有”,又能“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能不占有,又能不偏愛。對于天地來說,萬物生來平等。
五是說,天地具有無我的精神。天地不自生,亦不自滅。生不為己,死不為己。創(chuàng)造萬物,也不為自己而創(chuàng)造。天地沒有一個我,無名利之心,無知見之欲,無七情六欲,“天若有情天亦老”,無我即可以無為,就可以無中生有,生生不息。有我即有為,有為就有局限,就有終止,就有盡頭,有為即不能長久,就容易陷入迷途,走上死路。無我即道,無我即自然,無我即宇宙。天地?zé)o我,失去萬物則不受影響,生生死死也不為苦,無我則不生不死,無我故能長生。人人效法天地?zé)o我的精神,人人皆能自然,人人皆能長生。
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一是說,能夠天長地久,長生不死。二是說能夠長久創(chuàng)造、孕育,一生再生,生生不息。生命不息,創(chuàng)造不止。
3、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置身最后,卻最先到達(dá);置身度外,卻存在其中。圣人效法天地不自生的精神,效法天地?zé)o我的精神,也要不自生,也要無我,從而求得天長地久之道。圣人要做的,一是要置身事后,二是要置身度外,這樣就能夠天長地久,能夠一生再生,生生不息。老子在這里,讓人們效法的是天長地久之道,是無中生有之道,是生生不息之道。不是名利知見之道,不是功成身就之道。世人“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求道者以此悟道,求功名者以此悟功名。求大知者得大知,求小惠者得小惠。以智慧之心悟者,得智慧;以陰謀之心悟者,得陰謀。世人以老子為陰謀家,實際上是在用陰謀之心,感悟老子。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一是說,圣人把自己置身到最后,為物不爭。“圣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圣人以不爭之心,觀照天地萬物,則萬物平等,無美丑善惡之分,無有用無用之別,萬物為一,天地為一。二是說,圣人不爭,即可以無為。即可守持無中生有,生生不息之道。圣人就可以無為而無不為。三是說,圣人不爭,不為己;無為,不為己,則可以為天下無不為,不為己則可以為民、為天地萬物。他人皆是自己,人先即是己先,所以后其身而身先。圣人效法天地?zé)o我精神,無我即道,無我即佛,無我即宇宙,無我即自然。圣人自然而然,則天下皆歸于道。四是說,圣人置身最后,讓德先行。身未動,德已至。圣人行不言之教,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是榜樣,德更是榜樣,德正則不令而行。圣人人未到,聲已到,即可以無為而治,天下則無不治。五是說,圣人置身最后,圣人可以不行而至,無為有成。圣人身心合一,感應(yīng)天下,天下文明,天下皆歸于道,圣人不至,則可以無所不至。六是說,后其身,放下欲望;而身先,理想在前。只有放下欲望,才能理想為先。
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圣人置身度外,那么,何為圣人之身?一為身體。《禮記·祭義》說:“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身是身體,是生生不息之體。無身,則家族就無法生生不息。二是說,身體即生命、性命。文天祥《指南錄·后序》說,“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不能夠再愛惜自己的生命。三是說,身指孕育。《詩·大雅·大明》寫到,“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周文王的母親大任,有了身孕,生下了文王。四是說,把身體當(dāng)作我,身就是我自己。《論語。學(xué)而》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我一天三次覺悟我自己,為人是否百分百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都采取了信任的態(tài)度?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是否都踐行了,認(rèn)真實踐了?身體當(dāng)作了我,則身心為一。心有多大,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大,心中的宇宙就有多大
圣人“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把自己置身到宇宙之外,將整個宇宙全部包容其中,圣人與宇宙為一,與萬物為一。圣人之身,與萬物為一,與宇宙為一之時,身為萬物,身為宇宙,萬物不滅,則圣人長存,宇宙不滅,則圣人長存。圣人與宇宙合一,圣人身在外,心在內(nèi),則圣人身心為一,內(nèi)外為一,有無為一。無內(nèi)無外,無“有”無“無”,圣人即道。圣人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無己無我,亦無宇宙天地。圣人與道為一,無我無道之別。圣人超越生死,天地萬物為身體,死生為晝夜,宇宙為心胸,自可以天長地久,不生不滅。
《周易。系辭下傳》寫到:圣人“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圣人把宇宙的精神,把天地包容承載的精神,把道生生不息的精神,把無為自由精神當(dāng)做自己的精神,以利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圣人以此安身立命,是為了崇尚道德,為了德性圓滿,從而才能“行不言之教”,讓天下文明。又說“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圣人身處安全、安樂的環(huán)境,卻不能忘記危險;存在之日,不能忘記滅亡之時;身處治世太平,不能忘記亂世危亡;圣人身體安全,則天下國家就會太平和諧。又說,“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圣人身心為一,內(nèi)外一致,圣人走在道上,圣人成為了道,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感召他人,化育天下;圣人感召他人,化育天下,要知人所想,知人所求,知人所要;圣人與他人建立了心與心的聯(lián)系,圣人才能對他人有所期望,有所要求,才能感召他人與自己擁有共同的理想,才能合二為一,才能天下歸一。圣人“后其身,外其身”,則就有可能天長地久,天下歸一。
修身即修德,修身即修心,身心為一。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儒家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說身心為一。《大學(xué)》中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身心為一,即虛實為一,有無為一,身心為一,即道。所以說天長地久之道,即是身心為一之道。
佛家也說,離相即佛,無我即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離一切諸相,則為諸佛。老子所言,“后其身,外其身”,即是無我之道,無我即宇宙,即生生不息之道。
4、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因為無我,故天地萬物皆是我,故與天地萬物為一。大海并沒有想擁有什么,卻無魚不為大海所有,無所不容,無所不有;圣人無我,并沒有想擁有什么,則天地萬物皆在圣人心中,則萬物為一,自然擁有天地萬物;圣人一無所有,則無中生有,有在其中;圣人不仁,則道發(fā)揚為仁,無所不仁,仁在其中;圣人無為,則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無所不為;圣人無私,無公無私,公私為一,無所不公,無所不私,公私皆在其中;圣人無私,自我無私,成就天下豐盛富足;圣人沒有欲望,所以能夠成就理想;圣人沒有自己的私欲,從而成就造福天下的理想;圣人無我,方可成為人,我是私,人與天地共生,與萬物為一,成為人則可以天人合一,則可以成為道;圣人“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宇宙在心中,天地萬物從心中的宇宙自然化生而出,則圣人無所不生,無所不能;圣人能夠化生天地萬物,當(dāng)然不會偏私其中一物。
5、綜述
第六章,老子從“無”入手,寫“谷神不死”,第七章,老子接著從“有”入手,接著寫“天長地久”。有無相生,天長地久,即是說超越生死;前后相隨,圣人效法天長地久的精神,自然會“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與天地共生,與萬物為一。人道,天道,地道。人道立,天道成,人是天地之核心,為什么人還要效法天地的精神?《論語。述而》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比齻€人在一起,必然是我學(xué)習(xí)的機會,其中德性善良的可以效法他,其中德性不善的,可以當(dāng)作自己的警示,用來警示自己不要有同樣的過失。如果能夠進(jìn)一步感召他改正自己的不善之行,不善之心,則更是自己效法的機會。所以孔子又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非為過也。有了過失,有了不善之舉,有了不善之心,只要能夠改正,就不是真正的過失。“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從不善中,可以效法改過的精神,有了過失能夠改正,人們皆會敬仰。因此,人們效法天地的精神,與天地一樣天長地久,本身就是人們無我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
人人效法天地包容,承載的精神,人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人無我,則就可以天長地久,無所不有。
6、莊子鼓盆而歌
莊子臨死之前,弟子們一起商議如何厚葬恩師。莊子就說,“把我棄置到荒山野嶺即可,何必一定要埋進(jìn)土里呢?”弟子們就說,“棄之荒山野嶺,怕烏鴉鷹隼來啄食老師的身體,我們一定要把老師厚葬了。”莊子就笑著說,“葬入土中,成為螻蟻的食物,與棄之荒山野嶺,成為烏鴉老鷹的食物,對于我來說,又有什么分別?你們?yōu)槭裁匆欢ㄒ獖Z去老鷹的食物,偏要給螻蟻來食?你們?yōu)槭裁催@樣偏愛螻蟻,而厭惡老鷹呢?”莊子接著說到,“把我棄之荒山野嶺,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美玉,以星辰為珍珠,萬物為我送葬,我的葬禮還不盛大隆重而祭品豐厚嗎?又何必再人為地厚葬呢?”莊子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超越死亡,與天地共生,與萬物為一;死生為晝夜,獨與宇宙精神相往來的精神,是人們效法的天長地久之道。
莊子在自己死之前,妻子先他而去。妻子去世了,莊子面對妻子的遺體,沒有痛哭失聲,而是敲著瓦盆,在為妻子唱歌。莊子的朋友惠施看到之后,大為不解,繼而大聲斥責(zé)莊子,“你的妻子與你日夜相伴,相依為命,為你生兒育女,同甘共苦,現(xiàn)在她去世了。你不痛哭也就罷了,怎么還鼓盆而歌?你太過分了。”莊子委婉地解釋說,“妻子剛死之時,我也非常悲傷。也痛哭不止。后來我覺悟了,也就不再悲傷了。你想想,我妻子當(dāng)初根本沒有生命;不但生命沒有,甚至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甚至連氣息也沒有。后來,恍恍惚惚有了氣息,繼而氣息化為形體,形體有了生命,然后成了我妻子。現(xiàn)在,她生命消逝,形體化為烏有,氣息消散,重新恢復(fù)到原來一無所有的狀態(tài)。這樣看來,生死不就是如同四季交替,晝夜交替,日來月往,寒來暑往,周而復(fù)始,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生生不息嗎?她仍舊在生生不息之道上,循環(huán)往復(fù),我為什么要為她悲傷,為她哭泣呢?莫非我不懂得自然之道?莫非我不想讓她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嗎?她停下了循環(huán)往復(fù),生生不息的旅程,我才真正應(yīng)該嚎啕大哭呢。如今,她行走在這個循環(huán)的旅途之上,我應(yīng)該為她高興,為她歌唱才行,所以我就停止了悲傷,不再哭泣了。”
死為生之死,生為死之生。無生亦無死,無死亦無生。無生無死,超越生死,則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