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則全,枉則正①,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②。不自見故明③;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長(zhǎng)④。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⑤。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
①
②
③
④
⑤
品讀:
老子在第二十一章中,推出了一個大德之人,讓人們來觀照。通過大德之人,可以觀照到大德之人身上的五種品質,這五種品質皆來自于道,皆生而具足,那就是光輝,妙有,愛,自然,誠。因為具足這五種元素,讓大德之人,擁有完整的理想人格。并且,完整的理想人格,不僅大德之人生而具足,其實人人生而具足,天地萬物皆生而具足。為什么大德之人,能夠將生而具足的完整人格活現出來,凡人卻不能活現出來呢?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揭示出這其中的奧秘。那就是,要全然地活現出五種品質,首先要擁抱對立面。唯有擁抱對立面,才能全然。白天擁抱黑夜,善良擁抱丑惡,完美擁抱殘缺,上帝擁抱魔鬼。老子說:“曲則全。”擁抱對立面,就能夠全然。
人人都有能力擁抱對立面,為什么有些人擁抱了對立面,回歸了全然的生命,有些人卻沒有擁抱對立面,仍然沒有回歸全然的生命?是什么力量,阻止這些人去擁抱對立面呢?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同時也揭示了這個秘密。那就是,對于凡人來說,有四種能量,會阻止他們變得全然。那就是,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也就是愛表現自己,自以為是,自吹,自夸。放下這四個負面能量,人人皆可以擁抱對立面,人人皆可以當下回歸全然。
1、曲則全,
擁抱對立面,就是全然。《說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曲,像器物中間圓曲,能夠承受,容納物體的樣子。段玉裁注:側視之,像方器承受、容納物體的形狀;正視之,像圓器承受、容納物體的形狀。引申為凡圓曲之稱。不直曰曲。可見,曲是一種弧度,是一種圓弧。曲,就像酒盅,外曲而內空,因為圓曲,才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容納物體。曲,又像山谷,外曲而內空,因為圓曲,才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容納物體。我們知道,表面面積相同的球體、圓錐體、正方體、長方體,球體的容積最大。也就是說,球體內的空間最大,球體的空最大。故老子說“曲則全。”圓曲,則最全,容納最多,最全然。《周易。系辭上傳》寫到:道創造天地萬物,“曲成萬物而不遺。”道創造天地萬物,總是用最少的材料,創造出最大的容積,創造出最大的容納與承載。道創造天地萬物,最微小的元素,一定是圓,是曲,而不是方,不是直。道是用圓,用曲,來創造天地萬物的。因此,道創造出來的天地萬物,本質上也是圓,也是曲,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不曲之物。故說,曲成萬物。
現代物理學的研究,在解釋“曲成萬物”方面,給出了許多有力的證明。先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說,時空是彎曲的,光在時空中的移動,也是彎曲的。連時空與光都是彎曲的,世間根本不存在不彎曲之物。科學認為,物質組成元素的最小單元是原子。而原子是球體,是圓,是曲。量子力學是研究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子的近代物理學,將微粒子稱為量子。愛因斯坦引入光量子的概念。物質組成元素的最小單元,變成了光子。而光子是最小的圓,最小的曲。統一了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弦理論,很可能成為物理學方面大一統的理論。弦理論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類的微粒子,而是弦的振動與跳舞。弦的振動與跳舞,形成了不同的微粒子。弦是更小的曲,也是更準確,更接近《周易》所說的“曲成萬物”的曲。
全,《說文》:“全,完也。”全,是會意字,從入,從玉。本義是純色的玉,引申為完整無缺的玉。全,是一種全然。這種全然是完整無缺,是嬰兒的圓滿自足,是嬰兒的單純,天然。全,是一種自然,自由的天性。這種天性因為沒有受到污染,沒有被信念,標準,決定,知識,文化等等有為、人為的東西染污,蒙蔽,磨損,使之缺失,故稱之為全。故,全,就是真,就是自然與自由。喪失了自然與自由,就是不全,就是缺損。
老子說“曲則全”。一是說,曲成萬物,萬物本來就完全,全然。曲與全,都是萬物的本質,是萬物的本來面目。不曲,不全,其實都是一種假象。不曲,不全,是人為的染污,蒙蔽,磨損。二是說,曲則全。使其曲,就能夠回歸全。人們成為了善,成為了美,成為了名,成為了利,成為了智,成為了圣,成為了上帝,成為了佛,無論成為什么,都損害了全,都不再是全。如果要回歸全部,全然與整體,那就要使其曲。善擁抱惡,美擁抱丑,名擁抱無我,利擁抱無私,智擁抱愚,圣擁抱俗,上帝擁抱魔鬼,佛擁抱凡人,擁抱對立面,將對立面擁入懷抱,成為對立面,進一步與對立面融而為一,善惡融匯為一,美丑融匯為一,上帝與魔鬼融匯為一,凡圣融匯為一,不全也就成為了全,部分成為了整體,單獨成為了全部,對立成為了全然。如何使其曲?如何曲則全?接著,老子在下文中給出了四大法門,那就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放下自見,放下自是,放下自伐,放下自矜,就是使其曲的奧妙法門。老子所說的不是委屈求全的方法,而是放下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當一個人擁有了中立的態度,就會全然。
老子說“曲則全”。三是說,修道之人,擁抱他人,擁抱萬物,才能全。修道之人,因為修道,會修煉出更多的我見,我是,我伐,我矜。有我就無道,放下我,將他人,將天地萬物全部擁抱在自己懷中,就是全然。世界本來是一,卻被意識,被思想,被自我弄成了二。自我反對二,詆毀二,不承認二的存在,當然也就不接受二。不承認、不接受二的世界,就永遠被二占有著,永遠不會讓二融合成一。這就是二的整個要點。四是說,一個人若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必然要先放下自己一己的理想,而把“舉而措之天下之民”當作自己的理想。一個人把眾人的理想,當作自己的理想,眾人的理想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當然也不可能不實現。故說“曲則全”。五是說,若想擁有,首先付出。若想擁有愛,首先付出愛;若想擁有財富,首先付出財富;若想擁有喜悅,首先付出喜悅;若想擁有自由,首先付出自由。曲則全,付出就會擁有全部,擁有整體,擁有全然。
《周禮·考工記》寫到:“天子用全,上公用龍。”天子用純色的玉,象征天子的至尊與全然,上公用雜色的玉,象征上公還沒有達到至尊與全然的境界,所以要全。
2、枉則正,
擁抱反面,才能達到真正的正直。《說文》:“枉,邪曲也。”本義是彎曲,不正。正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個目標,下面是足是止,從一,從止,即懷抱著心中的理想,不失去心中的理想,就能向著這個理想的目標不偏不倚地走去。簡單來說,走在道上,就不會失去理想,就不會偏倚,就會正直。而要達到真正的正直,要不偏不倚地走在道上,不但要擁抱正面,而且要擁抱反面,才能達到真正的正直。
老子說“枉則正”。不是要矯枉過正,老子反對矯枉過正。矯枉,必然導致雙倍地枉,而不會過正。老子是讓人們同時擁抱兩面,正面與負面,上面與下面。所以老子說,抱一,將正面與反面融合為一。《尚書·洪范》寫到:君子有“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君子有三種至上的德性:一叫做正直,二叫做能剛,三叫做能柔。剛柔合一,就是正直。
王弼等版本,將“枉則正”,改成了“枉則直”,非老子的本義,但也很有道理。“枉則直”的意思是,不但觀照正面,同時還要觀照反面,才是正見。《說文》:“直,正見也。”直是會意字。小篆字形,從L( yǐn),從十,目。徐鍇解釋為:“L,隱也,今十目所見,是直也。”即是說,十目一同觀照,讓隱者無所隱,藏者無所藏,無微不見,才是直。直,即正見。直的真正含義,是透過事物的表象能夠看到其本質;透過事物的有能夠觀照到無;透過一個人的行為能觀照一個人的范疇;不但觀照事物的正面,還要觀照事物的反面;即觀其妙,又觀其徼,才能稱為直,才能稱為正見。而只有通過直,才能覺知到“曲則全”,才能覺知“曲成萬物”的宇宙法則。
《論語。顏淵》中,樊遲問知。孔子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讓擁有正見的人,支持見解片面的人,能夠讓見解片面的人,也成為見解全面的人,成為正見者,這就是知。老子說,知人曰知;孔子也說,知人曰知。
孔子對直的理念,在《論語。子路》中,更是表露無遺。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孔子說,如果我們鄉里發生了偷盜事件,無論是父親還是兒子偷了羊,父親不會檢舉兒子,兒子也不會檢舉父親。父親會為兒子隱瞞,兒子會為父親隱瞞。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儒家認為,孝是仁的根本,如果失去了孝,也就不會有仁愛之心;失去了仁愛之心,正直又有何用?有了孝,有了仁,直就在其中。所以,能夠大義滅親之人,絕非儒家圣賢。孔子的理念與老子的也不謀而合。老子說,有道,仁義自在其中。失去了道,仁義,智慧,孝慈哪有立錐之地?又能有何用?
正直,正見的目的,是為了沒有彎曲,沒有不正,沒有隱匿,沒有隱藏,也就是為了坦誠,開放。所以,儒家推崇正直的品質,目的仍是為了推崇坦誠的品質。坦誠,即從理想,而不是從環境出發作出的選擇。“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從仁義,從孝之根本出發,作出的選擇,因此就是坦誠,就是正直。
3、洼則盈,
池深才能滿盈。清空自己,才能讓自己能夠真正盈滿。《說文》:“洼,深池也。”《說文》:“盈,滿器也。”想要多滿,就要有多深。精深才能博大,博大才能精深。江海能夠容納百川,是因為江海擅于處下。江海處下,百川來歸;領袖處下,天下英雄競相追隨。上善若水,水最像是道,道也最像水。道擅于處下,天地萬物皆在道中,一物不失。一個人唯我獨尊,必將成為孤家寡人。
4、敝則新,
種子破損、消逝,才有花朵的盛開。任何事物,走向破敗,腐朽,死亡,才能重新創造,重新孕育,才能迎來新生。死是生的開始,死亡是生命的種子。有歸于無,才能無中生有。讓昨天的時間,知識,信念,意識,經驗,都隨昨天而逝去,讓今天成為全新的今天,嬰兒一樣單純,大德一樣自然自由。決不讓昨天的任何事情,影響到今天的喜悅與自由。
5、少則得,
減少欲望,才能擁抱理想。減少我私,我欲,我名,我利,以達無我之境,才能得道。無我才能有道。有我,必然失道。不能放下執著,就無法拿起自由。不能放下知識,就無法得到智慧。不能絕圣棄智,就無法回歸于道。
6、多則惑。
貪多就容易迷惑。知識越多,彼此沖突,就容易更加迷惑。欲望太多,就容易迷失理想。自我心太強,太重,就容易失道。執著太多,就沒有自由。煩惱太多,就沒有喜悅。笑的太多了,就會笑出淚水來。故《左傳》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干的太多了,就是自己找死。
7、是以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所以,圣人守持“一”,作為人生的準則,作為行走天下,化育天下,讓天下歸一的準則。擁抱正面與反面,把正面反面混而為一;擁抱黑夜與白天,把白天黑夜混而為一;擁抱善與惡,把善惡混而為一;擁抱美與丑,把美丑混而為一;擁抱尊貴與卑下,把尊貴卑下混而為一;全部,整體,全然,就是圣人所抱持的“一”。
是一,就不是二,就沒有分別,沒有你我,沒有私欲,沒有輸贏,沒有凡圣,沒有上帝與魔鬼。天下皆是一,則天下歸一。抱一,老子說“道生一”。老子用一,來象征道。圣人抱持著道,只抱持道這個一,把道作為生命的準則,則生命自可以自然自由;把道作為天下的準則,則天下自可以生生不息;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準則,則天地萬物為一。
《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一就是道,道創造天地萬物。《淮南子·詮言》:“一也者,萬物之本也。”一是萬物的本源。抱持一,就是抱持著生命的根本,抱持著萬物的本源。道之外,天下不再有另一個“一”。
《尚書·大禹謨》寫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jué)中。”據說,這是堯傳授給舜,舜傳授給禹的十六字心法。是儒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綱領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心法。失道的人心,被欲望占據,就會充滿危險、危機、畏懼;就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復歸于道的人心,將道心作為人心,就會覺悟萬物,無微不知;就會見微知著,知微知彰;人心與道心合一,是天下最需要守持的精神,也是生命最需要守持的唯一心法;唯有守持著“惟精惟一”的心法,人們才能打開誠信的大門,才能最終得到中,守持中;才能夠中立,中和,中庸,中正;最終才能夠將天地精神,在人心中活現出來,才能夠天人合一。如果說《中庸》從此而出,盡心知性從此而來,天人合一的思想從此發揚光大,一點也不為過。故說,此十六字心法,是儒家思想的綱領性文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修心,守中的綱領性文字。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見微”,“知微”。《說文》:“微,隱行也。”隱秘,藏匿,不容易發現的現象。《廣雅·釋詁二》:“微,小也。”細微,微小的意思。見微,即是要覺知細微,微小之物,又要覺知隱秘,藏匿的現象。
《韓非子·說林上》寫到:“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zhù)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圣人覺知事物微小時的情況,就能預知事物萌生、盛大之后的影響,圣人覺知到開始,就能預測到結果;故圣人看到用象牙制作的筷子,就會心生恐怖,就會預知天下人民將會忍饑挨餓,難以衣食富足。漢朝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中也寫到:“故圣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圣人見微,知微,就能夠知道結果,知道未來。故荀子說:“善易者不卜。”真正精通易經的人,根本用不著占卜,他自然能夠見微知著,看到事物的發端,就能夠知道其結果。
《周易·系辭下傳》亦寫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君子看到事物微小的征兆,體驗到事物微妙的變化,就能知道事物顯著時的結果;君子看到事物柔弱的意象,就能預知其陽剛的能量,這樣的人,才是萬人景仰的領袖。《中庸》更明確地寫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他人看不到時,那些隱藏著的念頭更容易冒出來,他人聽不到時,那些細微的征兆更容易顯現出來,所以,君子在獨處時更是覺知自己,是修身養性的好時機。
知微,是為了站在當下,知曉未來;知道開始,從而了知結果;洞察到事物的因,就能知道事物的果。圣人抱一,就可以知微;圣人知微,就可以抱一。圣人抱一,知微,才能中立,中和,中正,中庸,才能將天地精神,在人心中盡性地活現出來,才能天人合一。故中國人,非常重視知微。《說文》:“允,信也。”厥,乃,才,于是。《史記》寫到:“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左丘明失明之后,才創作了《國語》。
中的甲骨文字形是,中心豎立一根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將旌旗與飄帶貫穿起來。天地人三才,人居其中,人將天地貫穿起來,上通天,下通地;人將天地精神,在人心中盡性活現出來,就是中。故說,中,內也。《說文》:“中,和也。”中,本身又是和。圣人抱一,圣人心中有道,自然而然將道心活現出來,就是中。圣人抱一,就是中。
8、不自見故明;
不自我表現,不自我標榜的人,才有智慧,才有光輝。見,即視,即看。見的本義是引人注目,引申為看法,見解。《說文》:“見,視也。”《尚書。洪范》:“視,明也。”不自視,就明。自視,就不明。《說文》:“明,照也。”日月照臨四方,叫做明。
放下自見,放下信念,標準,決定,用中立的態度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自己的無限可能性,看他人的無限可能性,看世界的無限可能性,則自己就是一個足夠的人,他人亦是足夠的人,世界亦是足夠的世界。則自己就充滿了生命的智慧,智慧的光芒就會普照天下。老子說“自知曰明”,知己,知天,知道,就是明。明,在老子這里代表著人生的一種大智慧。不自見,就明,就有智慧,就有光輝。
9、不自是故彰;
不自以為是,不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才會彰顯,才會讓自己的人生,無論如何贏出來。《說文》:“是,直也。”自是,總覺得自己不偏不倚,總覺得自己正確,總覺得自己對。自是,是寧可要對,也不要贏的一種愚蠢表現。《廣雅·釋詁四》:“彰,明也。”明顯,顯著。
放下要對的態度,用要贏的態度,用開放、平等的態度,擁抱自我,擁抱他人,擁抱世界,他人與世界對于自己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讓自己的人生理想,無論在什么環境下,都能夠盛開燦爛的鮮花。
10、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我吹噓,才有功勞。《說文》:“伐,擊也。”《廣雅》:“伐,殺也。”伐的本義,是用戈砍殺他人。引申為自夸自大。一個自伐的人,到處自我夸耀,沒有人會覺得他有功勞,更沒有人愿意相信、愿意承認他有功勞。即使他真的有功勞,他的功勞也會被自我夸耀,完全抹殺。
放下自夸自大之心,用慈悲之心看待天下,用處下這個態度支持他人,“舉而措之天下之民”,則他人都是自己,萬物都是自己。自己與天地萬物為一,天下還有哪個功勞不屬于自己。把成果導向,改變成理想導向,當下就能夠擁有人生的自由與喜悅。
11、不自矜故長(zhǎng)。
不自尊自大,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從而成為眾人的領袖。《廣雅》:“矜,大也。”《公羊傳·僖公九年》:“矜之者何?猶曰莫我若也。”自矜的人,覺得天下人都沒有自己強,天下人都沒有自己尊貴。從而輕慢他人。自矜,就是傲慢,自尊心強的一種表現。《廣雅》:“長,老也。”指有德性,受人尊重的人。
《尚書·大禹謨》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一個人只有不自尊自大,天下沒有人能夠比他更強;一個人只有不自我夸耀,天下沒有人能比他更有功勞。一個人不妄自尊大,會成為天下人的領袖;一個人不自我夸耀,會贏得天下最大的功勞。
放下自尊心,放下自尊自大,讓自己從恐懼中,跳脫出來,不需要用財富,名利,地位,尊嚴求得人生的安全。人人生而足夠,生而安全。平等地看待他人,平等地看待世界。用慈悲與愛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世界,就能得到他人與世界的愛,就能得到他人與世界的尊重。一個自己有尊嚴的人,不必自尊自大;一個根本不需要在全世界面前贏得尊嚴的人,必然會在全世界面前贏得尊嚴;一個人無需成為他人的領袖,只需要成為自己生命的領袖;一個人無需用清澈的河水來洗滌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清潔的,干凈的。
1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正因為不與人競爭,故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自己競爭。不爭,是老子非常推崇的一種人生態度。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不爭對,不爭知見,不爭欲,不爭有,有道者事事皆從無出發,無中生有,無所不有,根本不會爭已有的一切。有道者自然而然地生活,生命所需的一切都圓滿自足,自會生生不息,根本沒有爭的需求。故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有道者不但不爭,而且會“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會支持天下人實現他們每個人的理想。天下人的理想都是有道者的理想,天下人的財富都是有道者的財富,有道者如此豐盛富足,還有什么需要去競爭?老子推崇不爭,人人圓滿自足,人人都根本不需要去爭。
13、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古人所說,擁抱對立面,就能全然,就能抱一,就能成為一,就能得道,豈能是虛假的話?坦誠,開放,擁抱對立面,擁抱反面,讓自己成為全然的人,讓自己成為整體,讓自己成為全部,就會復歸于道。
“誠全而歸之”。老子最后又做了一個總結。人人放下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來到中立的位置,用一顆坦誠,開放之心,擁抱對立面,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所不容,無所不包,容納天地萬物之人,讓自己成為一個全然的人,讓自己與天地萬物成為一個整體,讓自己成為容納天地萬物的全部。這樣,人們也就回歸了道,成為了道。人們也就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
誠與全,是人們回歸道的兩個重點,要是錯過了這兩個重點之一,人們要回歸于道,人們想回歸自然,都幾乎不可能。誠,即坦誠,開放。誠者,天之道。全,擁抱曲,擁抱枉,擁抱洼,擁抱敝,擁抱少,從而讓人們能夠全然。全然之人,即得道之人。
14、綜述
大德之人,要將天地精神,日月光輝,在人性中活現出來,必須要成為一個全然的人。而成為全然之人的首要條件,是擁抱對立面,擁抱反面。只有擁抱了對立面,一個人才能變得非常大,才能大得能夠容納天地,容納日月;一個人要容納天地日月,還要生生不息,而允許生生不息,允許生敗壞空,就顯得非常關鍵。一個人要允許生生不息,就不能有私心,私欲,不能有我。我是阻止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最大禍端。
放下我,就放下了自我標榜,自以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放下了自我標榜,自以為是,自我夸耀,自尊自大,也就放下了我。無我,無為,無私,無欲,才能擁有中立的態度,以開放,坦誠之心,擁抱對立面,擁抱反面,擁抱天地萬物,從而讓自己變成整體,變成全部,變成全然。一個全然之人,不會再有競爭之心,就會以不爭之心,支持天下人皆回歸于道,皆回歸自然。
15、大雁與青蛙
大雁與青蛙都住在湖邊,是一對好朋友。后來湖水干涸了,它們要搬到另一個有水的湖邊居住。青蛙就想出一個好主意,讓兩只大雁叼著一根木棍的兩端,青蛙咬著木棍的中間,一起飛到有水的地方。
它們飛過曠野,飛過山村。一路上人們贊不絕口,紛紛稱贊它們:大雁帶著青蛙一起飛行,太了不起了,誰想出的這個辦法啊?青蛙非常得意,心想,這是自己想出的辦法,自己太了不起了,這是自己的功勞。
“是我想出的辦法,是我的功勞。”青蛙終于忍不住說了出來。結果,它從空中掉下來,摔死了。自我夸耀的人,不但爭不到功勞,而且往往會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