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東南亞出現了一場從未出現過的“中國風”流行曲浪潮!流行曲不再只是“哥哥妹妹”的情歌,而是流動著一股濃得化不開的中華文化浪潮。在臺灣、東南亞的流行曲歌詞中,“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安懿佟?,還有“華陀”、“老子”和“孔子”,穿插出現,在臺灣的S.H.E、周杰倫、吳克群,在新加坡的林俊杰等以中國文化及歷史元素呈現的流行歌曲,成為樂壇天之驕子,流行榜上展現長虹,專輯銷量在數百萬張以上。激起中華文化的回響,也引起全球華人社會的共鳴。而有關孔子的歌曲有董文華的《孔子之歌》、黃子琦的《論語》、卜學亮的《子曰》等等。(播放《論語》、《孔子之歌》)
一、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遠祖是商代王室,周滅商之后,周成王封微子啟于宋,從王室轉為諸侯。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次子鮒祀。
泯公不傳子而傳弟,稱為煬公,兄終弟及本是商代的制度,但當時已經盛行父子相傳,鮒祀弒其叔煬公,欲其兄弗父何做國君。弗父何如果做了國君,就應當治其弟弒君之罪,在家族中又要產生新的悲劇,因此讓國于其弟鮒祀,是為厲公,弗父何為卿??鬃酉茸嫠煊芍T候家轉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曾作鼎銘:“一命而僂(鞠躬敬聽),再命而佝(彎腰鞠躬敬聽),三命而俯(低頭彎腰鞠躬敬聽),循墻而走,亦莫余敢侮,粘(女+擅)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保ā蹲髠鳌罚┛鬃恿婵赘讣卫^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要弒國君宋殤公,故先殺受先君遺命佐助嗣君的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新興一族,是貴族后裔中疏遠的或是破落的,以及平民中因學習貴族的六藝而進身貴族階層服務以祿養為生的人)??赘讣蚊危赘甘瞧渥?,根據賜族之典,其后代以其先人之字為氏,故稱孔氏??资铣蔀槭孔搴?,只能以祿養為生,不能與靠世襲封地的貴族相比。
孔子曾祖父防叔(孔父嘉曾孫)畏華氏之逼,逃往魯國,曾任防邑宰。故稱防叔,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無子,有一妾生男,叫孟皮,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現在孔子的生年和生日還有不同的說法,官方將孔子生年定為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公歷9月28日出生??鬃印吧咨羡醉敗?,頭頂中間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之形,因此取名為丘,字仲尼。民間相傳,顏征在懷孕后住在娘家,臨產前急忙回家,途中臨產,急切之中將孔子產在山洞中,山洞因此被稱為坤靈洞,俗稱夫子洞。夫子洞為孔子誕生之地,東漢時,魯國國相史晨就派人管理,并于洞外路邊栽種梓樹,由于歷代保護,夫子洞至今仍存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牛羊放牧)。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琢嗽鴮臼稀鞍速栌谕ァ钡馁栽叫袨楸硎緫嵖?。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饼R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手中,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鬃硬粷M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靶兄荒?,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并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后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鬃佑媱澥艽?。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鬃诱伪ж撾y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后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后,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鬃油砟曛铝τ谡砦墨I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享年72歲。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二、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圣于孔子也?!薄睹献印す珜O丑》述有若之言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p>
——錢穆《孔子傳·序言》
《中國文化史》:“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之后數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柳詒徵(dài zhēnɡ)
《中國古代史》:“孔子一身直為中國政教之源;中國歷史孔子一人之歷史而已?!薄脑?/p>
張岱年:“在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與‘共同心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了最重要,最巨大作用的是孔子。”
為何這樣評價孔子?
一、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往開來者
孔子對夏商周三代文化成就進行系統整理和總結: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
《詩》搜集、整理、??惫ぷ?。3千余篇——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一說孔子刪詩。這種說法起源于漢代。《史記·孔子世家》載:“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頌之音?!薄稘h書·藝文志》說:“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倍颊J為是由孔子選定《詩經》篇目的
反駁:一,《史記》言孔子刪詩,在自衛國返回魯國之后,年近七十。此前,孔子均稱《詩三百》,可見在孔子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為三百篇。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周樂,樂工們先奏十五國風,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頌,次序和內容基本上與今本《詩經》相同,其時孔子虛齡只有八歲,可見當時《詩經》已定型。三,周代各諸侯國之間邦交往來,常常賦《詩》言志。如《左傳·定公四年》載,吳攻楚,楚敗幾亡,楚將申包胥到秦國朝廷請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為感動,賦《詩經·無衣》,表示決心相救,恢復楚國。如果當時《詩經》沒有統一的篇目,賦《詩》言志就無法進行。那么,究竟由誰來編纂《詩經》的呢?
一說王者采詩。
一說周朝太師編定。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審權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師之手。各國的樂工和太師們是搜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編纂整體的統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師莫屬。不管《詩經》由誰編訂,孔子以《詩經》為教材,對于詩經的傳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孔子論詩
學而第一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
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不如安貧樂道,富貴而謙遜有禮的人?!弊迂曊f:“詩經上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后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嗎?”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那些過去的事,你能自由發揮推知未來的事?!?/p>
為政第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純正)孔子看來,詩經里表現的情感都是純真而且適度的,是在道德所允許的范圍之內的。漢代的《詩大序》發展了這種道德批評:“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先王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p>
八佾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翻譯:子夏問道:“‘美妙的笑靨真美好呀,美目顧盼真多情呀!潔白的底子上花卉更絢麗’!說的是什么呢?”孔子說:“這就像繪畫一樣,不是先有白底子,后來才用勾畫嗎?”子夏又說:“那么,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說:“給我啟發的是你?。‖F在是可以和你討論詩了?!?/p>
泰伯第八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譯:詩篇使我振奮,禮使我能夠在社會上站得住,音樂使我的所學得以完成。
子路第十三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季氏第十六 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幫硕鴮W詩。
陽貨第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p>
孔子認為修身應從學習《詩經》開始,即“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笨鬃訕O力主張學《詩》?!磅広叾^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大意是,孔子在庭院看見小步快走的兒子孔鯉,說:“你學詩了嗎?”孔鯉說:“還沒有。”孔子說:不學習詩,不會說話??柞広s緊回去學詩。
孔子說“詩”的作用有四:①激發道德情感。②觀察風俗盛衰。③增進相互情誼。④批評政治得失。歸結起來,是教人懂得如何“事父”與“事君”;還可以獲得一些自然知識:“鳥獸草木之名”。
《詩經》的經世致用價值。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大意是,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詩?學詩可以激發靈感,可以觀察民情,可以互相切磋,可以怨刺上政。
學習《詩經》的方法。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誦得很熟,但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出使四方(社交活動),卻不能獨立地賦詩應對;死記硬背得很多,不會靈活運用,又有什么用呢?”
《詩經》成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墩撜Z》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薄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于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抖Y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墩撜Z》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啊对姟啡伲谎砸员沃唬核紵o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于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
《書》——《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史書,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上溯堯舜,下訖春秋秦穆公,內含官方命令、文告、講演辭、談話記錄和事跡追述等,是一部重大政治文件匯編;史稱孔子編纂而成,并用作教材,儒家尊為主要經典,又名《書經》。唐史家劉知幾以為:“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及群籍。”(《史通》卷四)
據說《尚書》原有百篇。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幾乎失傳;漢以後陸續搜集補充,至晉代匯編為現存的五十八篇?!渡袝肥菤v史資料也是史學教材,文辭古奧,多有傳訛缺失,考據家以為其中摻雜不少偽書;千載而下,注疏、論證不勝浩繁,見仁見智,融會貫通非易。
《禮》——《禮記》、《禮經》?!抖Y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抖Y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鬃雍枚Y,“孔子為兒,常陳俎豆,設禮容?!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晟贂r業儒,儒業需要豐富的禮儀知識,母親托人帶他到魯太師那里學習禮儀(周禮盡在魯);“入太廟,每事問”;十七歲時,就因為好禮被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尊父命去就孔子學禮)視為特別有發展前途的青年, 34歲時在弟子南宮敬叔的協助下,到周考察周禮,并向老子問禮。問禮與老子時,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爾?!敝赋隽硕Y的重要性。
《樂》——孔子審定樂譜音律;孔子認為“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廣要道》)。孔子志欲復興周禮,故特別欣賞古樂,稱贊《韶》(相傳為舜時的樂)“盡美矣,又盡善也”(《八佾》)。對春秋時代的新樂──“鄭衛之音”則十分厭惡。孔子曾否修訂《樂經》,歷來爭論不一:一說《樂經》本來是有的,秦以后亡佚了;一說“樂”本無經,“樂”的歌詞在“詩”,運用在"禮”,聲調的傳授則在伶工之手?!稑方洝冯m未見到,《禮記》中的《樂記》、《經解》以及《周禮》中的《大司樂》等篇,還保存了不少孔子關于“樂”的論述,為后世儒家樂教之所本??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對“樂”在培養人的性格中的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孔子特別愛好音樂,也精通音律。他認為音樂的功用是陶冶人的情操,激發人的情感。如何運用音樂,既關系人的意志,也影響社會風氣和國運興衰。
《易》——即《周易》。原本是卜筮用書,但它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也有許多社會史料和文學資料。孔子不迷信鬼神,也從不占卜。他五十歲時鉆研《周易》,發現了它的哲學價值?!墩撜Z·述而》篇記錄:“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彼x《易》曾“韋編三絕”?!妒酚洝贩Q:“孔子晚而喜《易》,序《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與《易》則彬彬矣”。他為講解《易》,寫了《周易大傳》,發掘《易》的哲學內涵,孔子是第一位把《易》作為哲學來讀、來講的學者,從而確定了這部文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春秋》:《春秋》本來是魯國歷代史官逐年逐月大事記的名稱,孔子依據魯國的史記,參考其他國的史冊,以魯國紀年及十二公年次為序,進行整理修纂,記載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共242年間各國史事1800多條,作為教學用書,就是當時的近代史教材。它用的魯國紀元,記的是這一歷史大變革時期的各國之事,書中記的都是原始記錄,經后人考證,可信度極高??鬃泳幮蕖洞呵铩?,并非只是抄集各國的史官記事,也非單純記述史事,而是“以述代作”,在記述中表現出他的政治主張。司馬遷《史記》說: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后人把書中表現的政治思想,稱為“春秋大義”;把他一字不茍、字寓褒貶的嚴謹筆法,稱為“春秋筆法”;《春秋》的義理和筆法,都對后世影響深遠。《春秋》文字簡約,最長的一條記事,也只有23字,讀《春秋》必須有“傳”“記”作解釋和補充,才能夠明了。孔子告訴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p>
孔子是中國古代文化承上啟下的集大成者,他生活的年代是禮、樂廢,《詩》、《書》缺的春秋末期。所以他周游列國之后回到魯國,把晚年的精力都花在編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上面,還為《尚書》寫了序。
二、孔子開創了文化教育的新局面
⒈私人辦教育。西周時期,貴族壟斷教育,“學在官府”。為貴族培養人才。
“周制大學所教有三:一為國子,即王太子以下至元士之子,由小學而升者也。二為鄉遂大夫所興賢者能者司徒論其秀者入大學是也。三為侯國所貢士。此三者,皆大司樂教之,經唯云合國子弟者,舉其貴者言之,文不具也。”(國子——國之貴游子弟,公卿大夫之子)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引孫詒讓之言
孔子,開創私人教育新局面。提出“有教無類”,“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也?!笨组T多雜,有人認為“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來者不止,是以雜也……大者之旁,無所不容”(劉向《說苑》卷十七《雜言》)孔子倡導普及教育,因此才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形成作為顯學的儒家學派。影響大。
2、開創道德教育傳統
提倡“仁”德為本的道德傳統。“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忠恕之道。怎樣施行仁德:解決怎樣愛人問題。①孝道:愛父母?!白釉唬骸茏樱贻p人)入則孝,出則悌(敬兄長),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親近有仁德者)’”。“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子由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②敬兄長:程子說“孝弟行于家,而后仁愛及于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保ㄟ@是整肅好家庭關系的根本)③泛愛眾:廣泛友愛大眾??鬃釉唬骸按蟮乐幸玻煜聻楣?,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保ā抖Y記·禮運》)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ā豆遍L》
孔子主張推己及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雹軔廴f物(生命)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慟而誰為?’”(《先進》)“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雍也》)(注:伯牛以德行稱,亞于顏、閔,故痛惜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薄獝巯嗣??!搬灦痪V”“戈不射宿”——愛物命
道德傳統的現實意義:市場經濟,重利輕義,拜金主義,物質主義,道德天平傾斜。損人利己:飲水桶再生塑料垃圾;地溝油餅干。不孝不敬:五個子女,母親住豬圈;討飯父親住街上;向父母索錢結婚。漠視生命:路斃無人問津;后母折磨4歲男孩兒致死。急需“仁道”拯救靈魂。
3、孔子重禮教
禮,禮制,外在制度,也是做人的行為規范。禮不下庶人:君子之士,為奴隸主貴族專有。刑不上大夫:周刑罰專為鎮壓平民而設?!安粚W禮,無以立”——孔子??鬃邮亲鸲Y、崇禮、行禮典范。待人以禮。待君以禮:“君命召,不俟駕行矣?!薄多l黨》;待長者以禮:“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黨》;待哀者、殘疾者以禮:“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鄉黨》;待人接物禮:“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薄皢柸擞谒睿侔荻椭!薄吧?,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和孔子的倡導與身體力行分不開。
三孔子創立了儒學
⒈諸子百家。
春秋末戰國初,各階級、階層思想家為救時弊竟相發表自己的主張,學術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墨子,亦指他們的代表作《論語》、《孟子》、《老子》等。百家爭鳴:春秋末至戰國初的思想文化領域互相辯爭的學術風氣。百家:指先秦至漢初的各個學派:儒、道、陰陽、法、名、墨、農、雜、縱橫、小說家。
九流十家:先秦至漢初學派的總稱。十家即上述十家,九流,去掉小說家(本指淺薄、瑣屑的言論,《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焙髞矸彩菂搽s著作皆稱為小說。)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⒉儒家成為顯學。
儒:從事“相禮”(古代主持禮節儀式的人)職業的人。儒家:孔子創立的一個學派,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主張是“治國以禮,為政以德”,學說主要內容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自身修養。這是以孔子為宗師的、從事文化教育以六藝教人的學術團體。儒學:繼承和研究孔子學說的學派和學說。八派繼承孔子的儒學派別。
孔子之后續承孔子的八派儒學:子張學派;子思學派;顏氏學派;孟氏學派;漆雕氏學派;仲良氏學派;荀子學派;樂正氏學派。漢代以后出現的學派有:西漢董仲舒、劉歆(xin)為代表的“古今文字學”和經緯之學,融進了陰陽學、法家思想,改造儒學;魏晉王弼、何晏:玄學(以老莊思想解釋儒學);唐代韓愈:道統(排佛);宋明:程朱理學(程頤、程顥、朱熹);清前后:漢學、宋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
【孔子受到的封謚】
漢高祖劉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帝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即以整牛、整羊、整豬祭祀孔子,成為第一個祭祀孔子的皇帝。漢初,在社會意識形態方面是“霸王道雜之”,除對“黃老”道家思想比較重視外,基本上沒有確立治理社會的正統思想。至漢武帝時期,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為了迎合漢武帝,在創立了“神學目的論”以后,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時的儒家思想已是經過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經過“思、孟學派”及荀子對孔子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又冠以董仲舒神學思想的“天人感應”論,使孔子原始思想大為改觀,以后逐漸成為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鬃拥牡匚恢鸩缴?,
到了東漢章帝時期,孔子思想才真正被統治階級定為治國的正統思想。隨著儒學思想的地位升高,孔子的地位也一步步地升高,歷代帝王不斷給孔子各種謚封號。西漢平帝元始元年六月(公元元年),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二月丁未,改謚孔子為“文圣尼父”,告于孔廟;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三月丁亥,詔進封為“鄒國公”;
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追尊孔子為“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以孔子為“先圣”;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太學釋奠時,以孔子替周公為先圣,顏回配饗),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三十日,追贈為“太師”(高宗、武后主泰山行封禪禮,還至曲阜,祀孔子);
武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封“隆道公”;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釋奠用宮懸,追贈其弟子為公、侯、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一月戍午朔,真宗封禪泰山,至曲阜,祀孔子,加謚“玄圣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改為“至圣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之名始此;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詔天下通祀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更正孔廟祀典,定孔子謚為“至圣先師”,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清世祖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廷定稱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改稱“至圣先師”,置啟圣祠祀孔禮,以閔損等十哲人、公冶長等六十九先賢、公羊高等二十八先儒配饗從祀??滴趸实垲}孔廟大成殿匾額“萬世師表”??鬃映闪恕疤煜挛墓僮妫瑲v代帝王師”(許多文廟的對聯)
歷代對孔子的后裔也都給于封號:
漢代封“褒成君”,魏時封“宗圣侯”,晉宋封“奉圣侯”,后魏封“崇圣大夫”,唐初封“褒圣侯”,后改為“文宣公”。到宋代開始封孔子后裔為“衍圣公”到清末,這種稱謂還存在。
從明代以后,縣府公學都祭祀孔子,流球、日本等地也都設立文廟,高麗從宋代就祭祀文宣王,這表明孔子在封建時期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之祖。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衷與父子,可為至圣矣!”
——《史記·孔子世家》
時過兩千多年,孔子的影響并沒有消減,反而在不斷增強。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產生影響。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歷史上就受到孔子的影響?,F在也影響到西方國家,孔子的學說傳到西方,是從40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把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一書譯成拉丁文帶到歐洲開始的。而今,孔子學說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國孔子學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思想的現實實踐。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成立以來,截至2007年9月,全球已啟動孔子學院(包括孔子學校、孔子課堂)175所,分布在156個國家和地區。國內61所高校和機構參與孔子學院的合作辦學,主要提供到國外教授中文的教師和招募志愿者。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
孔子的學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寫入1993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全世界宗教會議最后發表的《全球倫理宣言》,被認為是適用于任何人群的絕對法則,并有了數千年的實用經驗。
1988年的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會議上有一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漢內斯·阿爾文博士說:“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p>
三、孔子的學說
一、孔子學說中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
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作為立身處世之道,所講的主要是個人道德、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的問題。在這三個方面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對這三方面的思想、言論、行動與以規范。不同之處在于,個人道德側重于思想,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側重于言行。
一)個人道德:
1、孔子在個人道德方面強調立身。立身首先要掌握一定的知識、能力
《論語·里仁》第四:“子曰:‘不患無位,換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孔子說:“不發愁沒有職位,只發愁沒有任職的本領;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掌握足以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就夠了。”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而憑空造做的人),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僅次于生而知之)?!薄墩撜Z·述而》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學習了,有余力就去做官。按:學習應該是終生的任務)
知識遍及禮、樂、詩等:
“不知禮,無以立”(不懂得禮,沒有可能立足于社會)——《論語·堯曰》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歷代文獻、生活實踐、待人忠心、與人交際信實)
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你研究過周南和召南了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廣泛的學習文獻,再用禮節來約束,就可以不至于離經叛道了)
孔子強調,為政的人,不論哪種性格,都必須學習,否則,便會有所壅蔽而難于立身。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弊矣乎?”對曰:“未也?!薄熬?,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
——《論語·陽貨》
孔子說:仲由,你聽過有六種品德便會有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沒有??鬃诱f,坐下來,我告訴你。愛仁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愛耍聰明,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放蕩而無基礎;愛誠實,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愛直率,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說話尖刻,刺痛人心;愛勇敢,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搗亂闖禍;愛剛強,卻不愛學問,那種弊病就是膽大妄為。
“學”在這里指的是修身,修養。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修養變得尤為重要:基本知識的修養、專業知識的修養(具備某項工作能力)、個人情操的修養、禮儀修養(陶冶性情,善于與人交往,能夠融入社會)、道德修養(不背離人類的道德傳統)……許許多多的方面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素養,才可以融入社會,取得人們的認可、信任與尊重。例如:央視新聞主持趙普(保安——央視主持)知識修養;沙朗·斯通關于四川地震的言論表現的無知、愚昧、沒有人性,違背了道德,為世人不齒。生活中不注重禮儀修養的很多人在工作中、生意場上失掉了非常重要的機會,也是非??上Вü韫忍觳艑W禮儀、兩個老總接洽中使用名片的失禮)、高校自主招生自一進校門就開始了考試(問路、感謝者寥寥無幾)大學生求職,往往也離不開細微之處的禮儀、道德的考察。
2、明恥:知廉恥。知道廉恥,才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才可以向君子靠攏??鬃右藗儭靶屑河袗u”,哪些行為是恥呢? 除了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道德的譴責的行為外,孔子認為,只說不做,或多說少做,是恥辱的表現。
所以他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其言之不祚(zuo),則為之難也”(大言不慚,做起來就不容易,戒說大話)——《論語·憲問》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薄墩撜Z·陽貨》
孔子也以表里不一、心口不一、虛偽、不誠實為恥: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偽善的容貌,十足恭順),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第五
“古者言之不出(不輕易出口),恥躬之不逮也(怕行動趕不上,招致恥辱)
子曰:“行己有恥(行為上保持羞恥之心),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薄谑?/p>
3、正己:即端正自己的形體、儀容、思想、行為。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孔子“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p>
有子說:“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嚴肅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懈?。欢苏约旱念伾腿菀资谷讼嘈牛墩撜Z·泰伯》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堯曰第二十
以上是說形體、儀容端正、嚴肅,對于行為和思想方面,孔子及其弟子也有論述。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看明白了沒有;聽的時候,考慮聽清楚了沒有;臉上的顏色,考慮溫和么;容貌態度,考慮莊矜么;說的言語,考慮忠誠老實么;對待工作,考慮嚴肅認真么;遇到疑問,考慮怎樣向人家請教;將發怒了,考慮有什么后患;看見可得的,考慮我是否應該得。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第五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平時容貌態度莊嚴端正),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薄墩撜Z·子路》
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勤敏則效率高,貢獻大;慈惠則能夠使喚他人)
其他如“泰(然自處)而不驕”是思想上的正派;“時然后言,”“言必有中”是語言上的正派,孔子“惡夫佞者”(強嘴利舌之人)認為“巧言亂德”論語中多處對巧言作出批評: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他認為“君子矜而不爭”反對“自專”“自用”認為“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認為財物上取予應該謹慎,在獲取方面: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p>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在給予方面,孔子認為“君子周急不繼富。”(君子只去雪里送炭,不去錦上添花)反對妄予,但對于需要的,則一定要給。
子華(公西赤)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六斗四升)”請益。曰:“與之庾(再加二斗四升)?!比阶优c之粟五秉(八十石)。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痹紴橹祝鬃拥墓芗遥?,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多的給你窮困的鄰里吧)
4、尊重人、直道待人:
孔子贊揚:“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熟悉已久,還是以禮相待)”他說君子不失足于人(行動損人),不失色余人(臉色),不失口于人(說話損人)。
他還說“君子不以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禮記·表記》)
他主張不與人結怨,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p>
而對結怨與自己的人,孔子主張以“禮”相待: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公平正直)報怨,以德(恩惠)報德?!?/p>
雖然主張尊重人,但在交友方面,孔子認為要有選擇,要交“直”、“諒”、“多聞”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正直、信實……便辟-諂媚奉承的人,善柔-當面恭維,背后毀謗的人,便佞-夸夸其談的人)
5、善于自省改過
孔子強調自省改過。首先是勇于承認錯誤,不推卸責任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保匆娮约旱倪^錯而作思想斗爭)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偏袒),君子亦黨乎?君取于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周禮同姓不結婚)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p>
有了錯誤就不怕改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改了錯,思想言行會更合乎正道,風格自然更高。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p>
有錯不改,那就真的錯了: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保▏烂C而合乎原則的話能不聽嗎?改正錯誤才可貴;順從己意的話能不高興嗎?分析一下才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實際不改,這種人我是沒有辦法對付他了)
而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則是主動檢視自身,以及早發現錯誤。
總之,孔子及其弟子在個人修養方面的觀點,概括而言就是:好學、力行、知恥。
他們認為“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中庸》)從方法上對個人道德修養作了總結,并提到了理論的高度。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靈公》
君子(對于事業)以合宜為原則,以禮節實行他,用謙遜的語言說出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真是君子呀。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導的個人修養并非潔身自好,獨擅清名,而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與其政治理想是一致的: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沒達到)!”
二)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人們的理性精神表現于事業上的責任感和言行。在孔子及其弟子的倫理道德思想中,職業道德占了很大一塊內容。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招致恥辱)。”子曰:“不占(占卜)而已矣。”——《論語·子路》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拿俸祿)?!?/p>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p>
孔子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是要人們盡忠職守,不越權行事和包辦代替。
他告誡人們說:“放于利而行,多怨?!卑死寐殭?,營私舞弊,貪圖私利,必將招致怨恨。在現今制度中,還是違法的。
孔子強調工作實事求是,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本來空虛,卻裝作充實),約而為泰(本來窮困,卻要奢華)”,認為這樣的工作態度“難乎有恒矣?!?/p>
在如何做好工作,圓滿完成任務上,孔子提出的辦法是:“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面臨任務認真謹慎,深入謀劃完成任務);反對急躁、魯莽、不慎重考慮就瞎干的人: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好勇)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赤手空拳打老虎,不用船只渡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p>
在處理工作中與人的關系方面,孔子主張尊重人,直道待人。前面已有論述。在搞好與同事的關系方面孔子弟子子張這樣回答學生: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可憐無能的人)。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怎能去拒絕別人呢)?”
在處理上下級關系上,孔子認為:“在上位不陵(傲)下,在下位不援上(媚上)。正己,不求于人(故意吹毛求疵),則無怨?!?/p>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薄墩撜Z·八佾》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譯:在君子手下工作很容易,討他的喜歡卻很難。不用正確的方法去討他的喜歡,他不會喜歡;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會衡量個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務。在小人手下工作很難,討他的喜歡卻很容易。用不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喜歡,他會喜歡的,等到他用人的時候,他會百般挑剔,求全責備。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怠慢他的親族),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抱怨沒被信用)。故舊(老臣舊人)無大故(嚴重過失),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論語·微子》
這些見解在處理好上下級關系方面,在發揮員工的才智和力量上,也具有積極意義。
三、公共道德
是個人對社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義務。當今社會包括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共道德兩個方面??鬃訒r代則強調禮、義:“禮、義以為紀”,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孔子認為,管理百姓,應該“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可以收到“有恥且格”的效果。對待父母孔子認為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沒規定要怎樣干,也沒規定不要怎樣干,怎樣合理恰當便怎樣干。)合理——合乎道義。
“紀”可以說是社會的公共紀律、道德規范。是社會共同生活中區別正、邪、善、惡的準則。
孔子公共道德的大前提是關心廣大群眾,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边@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學說中社會道德的綱領??鬃诱f:“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边@說明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建立最終要歸結到仁上?!叭省笔枪姷赖碌慕K極目標,而要實現仁,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秩序,這就是孝、悌??鬃拥牡茏佑凶诱f:“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其次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子貢與孔子討論仁的時候,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保ㄗ约阂镜米。鸵箘e人也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就要使別人也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情選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人道的方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主張換位思考,從愛人、尊重人的角度指出凡事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樣才會實踐“泛愛眾”的愛人理念。是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的必要條件。當子張問仁的時候,孔子對仁作了概括:“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具體來說就是:“恭(莊重)、寬(寬厚)、信(誠信)、敏(勤敏)、惠(慈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效率高),惠則足以使人?!边@五個方面是人的具體表現。后來的孟子提出了仁政的主張,最典型的語言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边@是推己及人的仁道。西漢的董仲舒講了西周初年營蕩的故事:營蕩時任齊國司寇,姜太公封到齊國,就問營蕩治理齊國的原則是什么,營蕩說是仁義。姜太公又問,如何實行仁義?營蕩回答:仁者愛人,義者尊老,姜太公又問,如何愛人尊老?營蕩說:愛人,就是要愛自己的孩子,不讓他出力,只讓他吃好的;尊老就是要尊重自己家的老人,妻子歲數大,丈夫要跪拜。姜太公一聽氣壞了,說:我要用仁義治國,你卻用仁義來攪亂齊國,把你殺了才能穩定齊國。營蕩這種人雖然也在講仁義,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不是真正的仁義,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所以董仲舒明確地提出,愛人不僅是愛自己,主要是指愛別人,并且認為愛的人越多越好,越遠越偉大,越廣越高尚。四川地震,感動了多少人。感動人的正是這種廣博的愛,有的人顧不上自己家人的安危,全力投入救災,有的人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埋在廢墟里慢慢死去,卻積極的救助其他可以救的被埋人員,有一個小姑娘,為了給救同學創造條件,硬是拽斷了自己的胳膊,同是被埋的人,大家在危難中相互鼓勵著活下去,或者要求先就其他人……正是這種愛感動了整個中國、整個世界,我們的民族凝聚力變得空前強大,當然,也有不和諧的音符,沙朗斯通的地震報應論因為喪失人性而觸怒世界,范美中老師在地震中沒有表現出一個老師的高尚師德,還在博客上發表一些與這種博愛精神不符合的言論,聲稱在那個時候即使是自己的母親,他也不管,觸怒了眾多的網友,因此被諷刺為“范跑跑”,據說還丟掉了工作。可以看出來,這種博愛精神在我們的民族中是根深蒂固的。從一些網友的鐵公雞排名也可以看出,我們與西方在博愛觀念上的不同。
二、儒家談孝
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國文化要義》中引謝幼偉說:“中國文化在某一意義上,可謂為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于中國文化深有所知。”也正因為如此,五四激進派的全盤反傳統,批判所謂“封建禮教”,往往就是從“孝”入手的,如吳虞在其《說孝》一文中說道:傳統的孝悌之道“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順順的聽他們一干在上的愚弄,不犯上作亂,把中國弄成一個‘制造順民的大工廠,孝字的大作用,便是如此”[2]。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吳虞等人對于傳統孝道的批判?應當承認,事實上,這種批判并不是無緣無故的。緣由何在?就在:進入專制時代(觀念史上的“后軸心期”)以來的兩千年來,“孝”確實逐漸被凝固化、板結化了,成為了一種僵化的道德教條,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之類;而這種道德教條又被“制度化”,成為了專制社會的皇權、父權的附庸,乃至我們不得不承認,它確實曾經造成了許多“以理殺人”的悲劇。這也正是五四思想的合理之處;但也必須指出,假如按照五四激進派的全盤反傳統的思想方式,連父母子女之間的那種本然的親親之情也不要了,那就當真淪為禽獸、甚至“禽獸不如”了。而不幸的是,這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了我們今天的生活現實。這又是我們不愿看到的。在新浪網輸入“不孝子”三個字進行搜索,出來75萬條結果,當然,這里面不排除正話反說、虛擬故事、重復等內容,量大——問題嚴重。
一、孝道的生活情感本源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孝道從來是淵源于本真的生活情感的。“孝”的本義是子女善事父母,講的就是子女對于父母的親愛之情。古人對此講得尤為清楚,舉例如下:
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說文解字》)
善父母為孝。(《爾雅·釋訓》)
孝,好也,愛好父母如所說(悅)好也。(《釋名·釋言語》)
人人皆由父母所生,父母所養,孝的最初意義是非常自然、非常樸素的,純然出于天性?!皭酆酶改浮本统浞直砻鳌靶ⅰ蹦耸且环N愛的情感——子女對于父母的親愛之情——的顯現。金文的“孝”字乃象一個長發的老人撫摸一個孩子的頭,大抵是表示父子之間的親愛關系?!睹姟ば⊙拧まぽ穂6]曰:
蓼蓼者莪,匪我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
蓼蓼者莪,匪我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léi)之恥。鮮民(窮人)之生,不如死之久(早)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人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不與)我。拊我畜(愛護)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百看不厭),出入腹(懷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詩中所表現的樸素、自然的父(母)子(女)之情,正是“孝”這樣一種本源的愛親情感的顯現。在這里,父(母)子(女)之情的流露乃是自然——自己如此的,完全與道德無涉?!靶ⅰ边@樣的愛親情感是純然天成。
二、儒家之孝
儒家之孝是在這種純然天成的感情上的發展,意義在于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保ā缎⒔洝ら_宗明義》)
針對這一點,現在很多青年輕易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不孝的表現。
怎樣回報父母呢?儒家認為有兩點:一是能養;能養是基本條件。四川出現了活活餓死八十歲老母親的情況。在生活日漸富足的情況下,我們有些人不愿養老。急需孝的教育。
二是能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例:八旬老人王秀英生有7個子女,可謂兒孫滿堂,但病床前卻無人照料,彌留之際的老人躺在一個素不相識的村民家里凄然離世。今年1月17日,山西省永濟市紀檢委決定給予她4個子女黨紀政紀處分。
儒家對孝的內涵有做了進一步拓展:“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開宗明義》)將孝分為了三個階段:早期侍奉父母;中間是進入社會做事的階段,要以孝心對待工作、上級、國君;最后要做出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漢代實行舉孝廉的制度,讓社會推舉孝子和廉吏做官、提拔。認為一個人若沒有孝心,就很難在工作中盡忠,很難善待百姓?,F代社會,很多地方也都出臺了這樣的條例,提拔干部要先看是不是孝子。
三、儒家孝的解讀
儒家之孝在發展過程中被曲解了:父叫子死,子不死,子為不孝。而這種觀點是不為孔子所認同的。
首先,勇于堅持勸誡父母。孔子認為,父母有錯,作為子女,可以而且應該提出婉勸。他說“事父母幾(輕微婉轉)諫。見志(自己的心意)不從,又敬不違(觸犯),勞(憂愁)而不怨(怨恨)。”(《論語·里仁》)尋找合適的時機,再行勸諫。
其次,父命也要違。曾子挨打的故事93頁。
據《孟子》記載: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父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保ā睹献印けM心上》)
舜之父瞽瞍在傳說中是一個不好的父親,他曾縱容舜之弟象百般刁難和陷害舜,而舜乃至孝,在這樣一種關系中,瞽瞍殺了人改怎么辦呢?孟子弟子桃應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尖銳,但是孟子的回答也非常明確:“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父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一樣,都把父子之愛這樣一種生活情感放在首要地位,并以之為基礎來建構自己的孝道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舜在這里并沒有否定“法”的合理性,否則他也不會“竊父而逃”。事實上,在孟子看來,人首先是情感的存在者,情感、尤其是父子之愛應該是先行的,父子之愛乃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源頭活水”。
再次、先秦儒家都不主張盲從父母。不盲從、不行不義、義高于父、孝與不孝。
弘揚新孝道文化對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應對老齡社會的時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弘揚新孝道文化在今天還面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現代化大生產的發展和農村生產方式科技含量的提高,作為農業社會經驗和智慧化身的老年人的優勢喪失,地位傍落;2、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青年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和照料壓力越來越大;3、隨著退休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城市老年人對子女的經濟依賴性逐漸減弱;4、隨著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趨勢和家庭在現代社會中職能的簡約化,家庭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功能日益弱化;5、隨著生育觀念的改變,特別是計劃生育戶養老保險的制度化,以傳宗接代和養老防老的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6、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家庭“四二一”結構的發展,未來家庭承擔養老和照料老年人的空間越來越小。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拜金主義日盛,加上法律意識淡薄,目前,老年人和青年人的家庭和社會代際關系出現許多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損害老年人的風氣抬頭,個別地方甚至出現觸目驚心的虐老案件。
總的來說,儒家所講的孝行,大致可用《禮記》中的這一句話來概括,“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也,義者宜此也,信者信此也,強者強此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保ā抖Y記·祭義》[14])這是當下重建孝道應該吸收的。人子當體父母之深恩,將本源的愛敬情感“擴充”于事親中,真正做到養親、敬親、悅親、禮親、安親,以盡人子應盡的孝行。
老齡社會下的孝道文化新理念
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理論體系,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合理的內核也有過時的內容。在老齡社會的條件下,如何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孝道文化新理念,必須堅持四個原則:一是要堅持繼承和批判相結合,吸取精華,揚棄糟粕;二是要堅持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根據時代要求與時俱進,賦予新內容;三是要堅持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培育人們的道德意識和法制意識;四是要堅持體現老齡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報本思源,愛重生命,維護權益,使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成為老齡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時期的新孝文化的新內容,必須采取演進、進化、改造、重建的思想,使新孝文化具有時代性。根據這四個原則,孝道文化的新理念應當包括五個基本內容:
1、孝敬。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基礎,也是傳統孝道文化的根本。離開對老年人的孝敬,就談不上孝道。具體來說,孝敬老年人就是在家庭、在社會各種場合對待老年人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孔子說的要以愉悅的精神對待自己的父母和社會老年人,換句話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某種意義上說,孝敬是中華民族孝道文化的真諦,也是東方文化的鮮明特征。因此,在新時期弘揚孝道文化,首先要樹立公民的孝敬意識。
2、平等。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前提?,F代新孝道文化不是傳統文化的退化,而是時代新文化的進化。要講社會平等、家庭平等,是平等的親情關系。孝道文化涉及到老年人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系。在傳統孝道文化中,沒有平等的觀念。在新時代,構建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必須揚棄這一文化缺陷,用年齡平等的觀念予以彌補。從理論上說,年齡平等觀念是老齡社會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人類社會超越老年崇拜和青年崇拜的必然結果。如果只是要求年輕一代單向地孝敬老年人,沒有老年人對年輕一代的關愛和理解,要構建新的孝道文化將會失去其社會基礎。從聯合國提出的“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要求和目標來說,年齡平等也是孝道文化的必然的內在要求,并且也是其重要前提。
3、保障。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核心。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也是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孝道文化里有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思想因素,但從制度上予以保障,這是現代社會才有的新成果。因此,構建孝道文化新理念,從制度上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是核心內容。
4、共享。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重要內容。老年人曾經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退出生產領域并成為消費者以后,除了要從制度上保障他們的生活以外,還要確保他們共享社會經濟發展,使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其他人群同步得到提高。這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人的基本權利。這一內容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所不具備的。建立孝道文化新理念,把共享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是賦予傳統孝道文化活力的邏輯要求。
5、和諧。這是孝道文化新理念的人際環境。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調整老年一代和年輕一代的代際關系。在老齡社會條件下,隨著年齡結構的老齡化,年輕一代的數量將會減少,老年一代將迅速增多,代際關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如何調整代際關系,促進代際和諧,緩解社會矛盾,孝道文化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粘合劑。代際和諧是新時期孝道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社會的重要目標。
總之,孝敬、平等、保障、共享、和諧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孝道文化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