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戰略: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征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于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后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在現代“戰略”一詞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領域,其涵義演變為泛指統領性的、全局性的、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亡則國亡。教育是承載國家民族文化與精神傳播與發展的全民活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核動力,是源源不斷影響民生質量的軟實力,是事關全局越來越備受全球重視的系統工程。
人才強國戰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的時代產物。
二、教育戰爭:
戰爭,其定義就是:當事者之間事情矛盾爭端到達白熱化之后,對對方采取的粗暴的毀滅行動。也可以譯成:一種不能通過其它手段解決問題的解決方式。戰爭是政治集團之間、民族(部落)之間、國家(聯盟)之間的矛盾最高的斗爭表現形式,是解決糾紛的一種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解釋為使用暴力手段對秩序的破壞與維護、崩潰與重建。古今中外的戰爭,概莫能外。人類出現以來,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失敗時,蘇聯搶裝備,物資;美國搶人才?,F在結果呢?蘇聯崩潰解體了,美國超級無敵了。所以人才才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輩出靠教育。要多快好省出人才,要靠現代化教育。
全盤西化實際上是一種文化侵略,意識形態的改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更為激烈殘酷的戰爭。失敗者將喪失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民族歷史。失敗者的最大敗因是自身教育的徹底毀滅。
三、教育戰役:
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于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斗,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
為了減少人類的盲目行動,消除人類的自我毀滅行為,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引領時代發展。教育要為社會導航,這是將來人類正確生存對教育的責任與要求。
現在各種名目繁多的改革與創新,噩耗頻傳,幾乎都是以完敗而告終。落后的教育正在不斷加劇各種失敗的快速生成。唯利是圖成為人追求成功的不二法門,這是教育的原始野蠻性與現代科技文明的對撞失衡。雖然也有不少地區個別高明的領導者,想從教育抓起,為經濟發展填充強勁后盾,可惜整個戰局在拖垮局部優勝戰役。
各個戰區教育戰役不聯動,教育被有形的物質利益包圍得無力呻吟。人的認識提升不起來,急功近利反包圍先進教育意識,如不有所突破,人類將一損俱損。科技繁榮不能共同共榮。
四、教育戰術:
戰術是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戰斗基本原則以及戰斗部署、協同動作、戰斗指揮、戰斗行動、戰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術保障等。按基本戰斗類型分為進攻戰術和防御戰術;按參加戰斗的軍種、兵種分為軍種戰術、兵種戰術和合同戰術;按戰斗規模分為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和分隊戰術。
教育理論與理念的研究、運用,事關教育戰術的正確與否。教育有法,教無定法。靈活多變,與時俱進抓教育。沒有正確的教育戰術引領,教師會憑經驗吃老本,誤人子弟。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等,這些可以稱為中國教育思想的原始樸素支點。尋找有益的教育思想支點,運用有力的教育杠桿,撬動教育大盤,善莫大焉。
五、教育戰斗:
戰斗(combat)本意是,敵對雙方兵團、部隊、分隊(單機、單艦)進行的有組織的武裝沖突。是奪取戰爭勝利的主要手段。戰斗的基本類型是進攻和防御。根據戰斗展開的空間、地形、天候條件以及參加戰斗的軍種、兵種的不同,有地面戰斗、海上戰斗(見海戰)和空中戰斗(見空戰);有一般地形、氣象條件下的戰斗和特殊地形、氣象條件下的戰斗;有晝間戰斗和夜間戰斗;有單一兵種戰斗和諸軍種、兵種的合同戰斗。
教育戰斗是實施教育活動的腳踏實地,兵貴神速,教育戰斗貴在落實。
教育戰斗不是去消滅敵人,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和諧互動,共同促進。
教育戰斗是積極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各部門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以培養高素質人為戰利品的偉大行動。
就目前情況看,教育戰斗的主戰場是課堂,其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萬類人,無一不是教育。
教育戰斗最講究“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無小事,事事關乎人的發展。教育要善于抓契機,“四兩撥千斤”能創造教育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