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各有異;漫漫人生,千差萬別。然而,一個“三”字,竟然可以詮釋人生。究其緣由,或許有二:
其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三”是個很特殊的數字,它往往表示數字的極限,即已到頭了。如《道德經》中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曹劌論戰》中也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其二,用現代的科學觀點來看,“三”是一個穩定的數字,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一般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開始、經過、結果”的內在規律。
因此,中國人喜歡用“三”說事,甚至用“三”字來詮釋人生:
一、人生的長度:三天
一位詩人幽默地說:“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三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不管是受到挫折,還是取得輝煌,都只能代表過去,不代表將來。世上沒有永遠的勝利,也沒有永遠的失敗,二者在一定的條件下是能轉化的。因此,不必為昨天挫折而萎靡不振,也不必為昨天輝煌而狂妄自大。只有把它們都作為今天的墊腳石,才能攀登美好的明天。
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處,接力出了問題,便會前功盡棄。因此,面對今天,只有從零開始,腳踏實地,全身心地經營,今天的事決不能推到明天。
明天,是輝煌,還是落敗?誰也道不明。明天既向我們顯示機遇,又向我們發出挑戰。明天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路途決不平坦,到處布滿荊棘。不管怎樣,夢想還沒有變成現實!
二、人生的高度:三層
人生如同三層樓:一是物質生活(衣食),二是精神生活(學術文化),三是靈魂生活(哲學)。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人生如登山,越近山頂人越少。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上上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三重境界決定著生活的寬度。
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人家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
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他就發現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不愿意再輕易地相信什么。這時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一個人倘若停留在這一階段,那就會這山望見那山高,不停地攀登,爭強好勝,與人比較,怎么做人,如何處世,永無休止和知足。
許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終點。但有一些人通過自己的修煉,終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頓開,回歸自然。人這個時候便會專心致志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與旁人有任何計較。任你紅塵滾滾,我自有清風朗月。面對蕪雜世俗之事,一笑了之。這時,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三、人生的狀態:三種
水有三種狀態,人生也有三種狀態。水的狀態是由溫度決定,人生的狀態是由自己的心靈的溫度決定的。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的溫度在0℃以下,那么這個人的生活狀態就會是冰,他的整個人生也只有他雙腳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態,那么他就是一汪常態下的水,他能奔流進大河、大海、但他永遠離不開大地;假若一個人對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熾熱,那么他就會變為水蒸氣、成為云朵,他將飛起來,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樣大。
四、人生不能等的大事:三件
為人三件事不能等待,即干干凈凈地做人,腳踏實地地做事,刻不容緩地善待老人。
做人是為人三件事中最難做的一件事。它對人的成長和成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是做出來的,做人是一種修養,只要一息尚存,修養就一刻也不能放松。做人不但是大難事,也是大藝術,從普通平凡的人提升到不普通不平凡的人,再提升到超凡脫俗,直到鶴立雞群,這就達到了“做人”的最高標準。
做事是做人的延續和體現。做人首先要做事,做人的價值就是在做事中不斷實現的。沒有做出事來,做人就只是一句空話。做事是做人的體現,什么品格的人就會做出什么層次的事。當你把每一件小事當成大事來做,你就鎖定了成功,當你把每一個小成功和每一個小進步當成畢生的追求時,你就是在享受人生。
善待老人,是刻不容緩的事。或許我們還年輕,未來有很多的時間可以讓我們摸索、打拼,但是老人還有多少時間等我們成功,還有多少時間等我們賺到錢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很多人的痛,也是很多人一輩子的遺憾
五、人生要找的人:三個
有人說,人生就是為了找尋愛的過程,每個人的人生都要找到三個人:你最愛的人,最愛你的人,共度一生的人。
但很悲哀的,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你最愛的,往往沒有選擇你;最愛你的,往往不是你最愛的;而最長久的,偏偏不是你最愛也不是最愛你的,只是在最適合的時間出現的那個人。
當一個人不愛你要離開你,你要問自己還愛不愛他,如果你也不愛他了,千萬別為了可憐的自尊而不肯離開;如果你還愛他,你應該會希望他過得幸福快樂,希望他跟真正愛的人在一起,絕不會阻止,你要是阻止他得到真正的幸福,就表示你已經不愛他了,而如果你不愛他,你又有什么資格指責他變心呢?
六、人生需要的戒:三樣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氣及衰,戒之在得。
七、人生需要的“藥”:三味
正如胡適先生贈言畢業生所談到的,人生需要“三味藥”:“問題丹”、“興趣散”和“信心湯”。
“問題丹”乃補充大腦營養的不可或缺的靈丹妙藥。桐城派作家劉開說得好:“君子之學必好問。”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一切發明、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好問,大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捷。牛頓對蘋果落地發出疑問,才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誕生;孔子不恥下問,才成就了他的淵博。通過發問,人們常常能從平常煌事物中得出驚人的見解。通過發問,我們的人生才能向前推進一步。
“興趣散”是人們創新的催化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讓藝術家把一塊丑陋的石頭雕成美麗的藝術奇葩;興趣可使音樂家把音符組合成永恒的旋律。居里夫人抱著對研究鐳的極大熱情,從此化學史上才以增添光輝一筆;陳景潤沉浸于鉆研哥德巴赫猜想,才能以頑強的毅力面對十年動亂,在數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如果對任何事情都失去興趣,那就不會有向上的動力。這樣的人往往甘于平庸,被時代淘汰。只有創新才能前進,因此我們必須以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到興趣中去,不斷地超越自我。
“信心湯”是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劑靈藥。有了自信,人們才會冷靜地面對困難挫折;有了自信,人們才會虛心向學、揚長避短;有了自信,人們才會從勝利走向勝利,從成功走向成功。毛遂相信自己的膽識和才能,才能震懾楚王,說服秦國,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光輝形象;袁隆平相信水稻可以雜交,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終于成功地創造出雜交水稻,造福億萬人民。相信自己,就應當勇于開拓、勇于進取,畏畏縮縮、猶猶豫豫的作風必然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擁有自信心,以積極的心態邁向成功應當成為每一個人都具備的素質。
以發問來充實自我,用興趣去探索世界,因自信而走向成功,這,就是完美的人生。
八、人生大鼎的足:三個
圓滿的人格像一個鼎,
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
缺了一個足,鼎就必然立不成。
九、人生需要等待的時間:三天
訪美的一位中國女作家在紐約街頭遇見了一位賣花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穿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確是祥和高興的神情。女作家挑了一朵花說:“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么不呢?一切都這么美好。”
“對煩惱,你倒真能看得開。”女作家隨口說了依據。
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驚:“耶穌在星期五被釘上十字架時,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復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我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復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平凡而又充滿哲理的一種生活方式,她把煩惱和痛苦拋下,全力去收獲快樂。
當今社會,工作競爭的壓力,感情生活的困惑,大千世界的復雜,困擾著多少迷茫的心靈,其中有普通百姓,歌壇明星,也有高等學府的殷殷學子甚至闖出了一片天地的成功人士,當他們的心靈在苦悶中彷徨時,他們整天籠罩在陰云里,甚至背叛了生命。他們錯就錯在沒有等待三天!心的傷痛需要時間療治,愛的陰霾需要心的力量化開。
所以無論多痛、多苦,都要提醒自己:等待三天!
十、人生治學的境界:三種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用三句詩分別表達人生治學的三種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種境界的意思分別是:
其一(“吞讀”),借用晏殊《蝶戀花》一詞,說一個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樹木需要水的澆灌一樣,“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時時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識;
其二(“啃讀”),借用柳永《蝶戀花》一詞,說要像思念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讀,人瘦帶寬也不后悔,讀書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廢,一定要鍥而不舍,象追求戀人一般;
其三(“品讀”),借用辛棄疾《青玉案》一詞,說經過追尋鉆研,功夫精神用到,讀書讀到一定程度,過去那種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難題豁然開朗。這第三境界是治學的最高境界。
總之,生命的長度,應該是指人的生理年齡,它是以時間為計算單位的;
生命的寬度應該就是所說的人生價值,或者就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最大滿足,包括幸福感,快樂感、滿足感;
決定人生的深度,閱歷、生活經歷決定決定人生的寬度,思維決定人生的高度;
決定生命意義的標準,對個體而言是質量,對社會而言是價值;
生命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的長度,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對得起生命的寬度和高度。
我們可以設計人生的目標,卻難以設計人生的長度,生命只有寬度(質量)值得我們去思量盤算。雖然人生的長度由不得我們去把握,但我們可以在它的寬度里發揮彈性,做有價值的人,這樣,生命就提高了倍數。不要問一生有多長,要看每一天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