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說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創意能力、創作能力以及策劃能力、想象能力等等,這些能力其實都是洞察力的應用名稱,其心理學的基礎都是---洞察力。
在上一篇博客“什么是洞察力”中,我們講過洞察力是人在“洞察認知--行為”系統(以下簡稱“洞察系統”)中的認知能力,所以,要獲得洞察力,培養洞察力,我們就要學會自主進入“洞察系統”。
要自主進入“洞察系統”,我們需要對兩個問題重新認識:
一個問題是,重新認識世界。一個問題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不能對這兩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那么我們不可能進入“洞察系統”。
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是學習洞察力的基本問題,因為洞察力就是認知這個世界的能力。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世界是有兩部分組成的:
借用一句我們都熟悉的話:“透過現象看本質”來理解。一部分是有我們感覺器官能夠感覺到的部分組成,通俗說“看得到”。另一部分是有我們感覺器官無法感覺到的,但是,能被我們洞察系統發現到的部分組成,通俗說“看不到”。
前一部分就是現象部分,這部分是我們“看得到”的。后一部分就是本質部分,這部分是我們“看不到”的,卻可以經由我們的洞察系統發現到的。決定現象部分的是本質部分,所以,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其實,從我們的生活中就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事物的組成,都包含了“看得到”與“看不到”的兩部分組成。
就拿我們人的健康來說,能夠“看得到”的是我們的肉體,解剖開來,我們還能看到各種各樣的系統,但是,真正決定我們身體健康的,是我們“看不到”的經絡系統。
再比如,我們看戰斗機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現在的戰斗機越來越漂亮。戰斗機為什么會越來越漂亮?這些漂亮的戰斗機不是藝術家設計的,讓藝術家設計的戰斗機只能在科幻電影里飛,而沒法在現實中飛行。我們看到的漂亮戰斗機是由科學設計出來的。在這些漂亮的表面下面,越來越深入的是我們無法看到,但是可以洞察發現到的技術原理,科學家對戰斗機的技術原理洞察發現越深入,它的外形越漂亮。
只要我們留心一下我們的周圍。其實,任何事物都是有這兩種“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部分組成,“看不見的部分”決定了“看得見的部分”。
我們同樣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原理來看我們人自己。組成一個完整的人,也包含著“看得見”的人與“看不見”的人,“看不見”的人決定了“看得見”的人。先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人,從外部來看,人,很像一輛車。當一輛新車停在那里,卻一直沒有司機的時候,這就是一輛“死車”。因為,假如沒有司機,這輛車除了被人拖走、抬走,自己是不會動的,換言之,它就不是一輛真正的車。但是,一旦這輛車里了有了一個司機,那么,這輛車馬上就能開走,它就是一輛“活車”同樣道理,我們人很像這輛車,駕馭我們人的才是真正的我們。有人也許會說是我們的大腦。大腦其實就像汽車上的控制系統一樣,它只是司機用來駕馭車的工具,真正駕馭我們的是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通過大腦駕馭我們身體發生行為。所以“看不見”的人是意識。更為關鍵的是,如果拿汽車與人比,就好像小汽車與潛艇相比一樣。人,這個運載工具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小汽車可以有一個人駕駛,潛艇就沒法有一個人駕駛,而是要由船長帶著一隊船員才能駕駛。所以,駕駛我們人,同樣需要一個船長帶著船員才能駕馭我們自己。這個船長就是我們的意識,船員就是我們的潛意識。但是,船員有幾個?這是我們目前正在體驗、研究的……但是,從目前已經得到的結果是,潛意識包含了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潛意識的本身,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的反應器。
4、進入洞察系統意識與潛意識的反應器連接,人就處在“反應”系統中。意識與潛意識連接,人就處在“洞察”系統中
進入洞察系統的基本原理:
其中關鍵:關閉潛意識的反應器,停止反應,使自己的意識與潛意識連接,就能進入洞察系統。
體驗、找到自己的潛意識的反應器。很簡單,在自己高興、生氣的時候,最好是特別高興或者特別生氣的時候,以及在自己很平靜的時候,感覺一下自己的“心”(不是心臟)的位置,別著急,多次體驗,多次感覺,你會找到自己的“心”的位置,這就是潛意識的反應器。找到以后,就關閉他。這樣就能和潛意識建立連接了。連接了就能進入洞察系統。關閉潛意識的反應器,讓意識與潛意識連接,會需要一些方法,我們會在后面的博客繼續介紹。如果你有興趣,這一階段,先找到自己的反應器,也許對你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