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成為父母,可以說是“瓜熟蒂落”了。怎么,還有個“成熟”不“成熟”的問題呢?這個標題確實令人莫名其妙。
人做了父母,標志著已到成年,即“成熟的年齡”。但這僅僅指的是“生理年齡”,即以人體的組織、器官、結構系統和生理機能的生長和成熟程度為指標,以出生后實際生活過的年數和月數位計算單位的年齡,亦即“實際年齡”。
事實上,除了“生理年齡”以外,每個人還有個“心理年齡”,就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特征所“表露”出的年齡特征。
從理論上說,人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發展應該是一致的。但實際上,人的“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往往并不完全同步,這是普遍現象。有的人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大,人們稱之為“早熟”;有的人則顯得比實際年齡要小,人們稱之為“幼稚”。
何謂“幼稚”?《漢書。外戚傳下》中說:“幼稚愚惑,不明義理。”引申指缺乏經驗或智能薄弱。一個人“生理年齡”成熟并不意味著“心理年齡”也同時成熟。
比如初為人父母的人,雖然提升了一個級別,轉換了“角色”,但一般都顯得比較幼稚。特別是“80后父母”,由于人生經歷和生存環境特殊的原因,在子女撫養、教育問題上往往表現得還很幼稚。
由于他們從小是家里“絕無僅有”的一個,年齡再大,在家長眼里也還是孩子。在這種心理暗示下,許多“獨一代”做了父母還在父母面前撒嬌,似乎沒有成熟的那一天。
你看,不少“80后”已經到了結婚年齡,只戀愛不結婚;結婚后遲遲不要孩子,說“我們還是小孩子,還沒玩夠呢!”父母催急了,就說:“你們想要孩子,我們就給‘你們’生一個!”
生孩子后,約有70%的“獨一代父母”把孩子交給父母養育。每天下班回到家,洗洗手便把孩子抱在懷里,其他諸事不聞不問。飯后,跟孩子一起邊看電視邊有滋有味地嚼薯條、喝可樂,或是一家三口一起興致勃勃地玩電子游戲一直到凌晨,盡享天倫之樂;有的還隔三差五地帶孩子外出吃肯德基、麥當勞、比薩餅、熱狗之類的洋快餐食品,自己從小形成的生活習性和興趣愛好,毫不保留地一一傳給“獨二代”。
面對這種情景,許多老人無奈地感嘆:“過去孩子沒結婚時家里是一個孩子,結婚生子之后,家里等于有了三個孩子。”
許多“獨一代父母”害怕自己有了孩子后成為“孩奴”。但事實上他們自己還沒有成為“孩奴”呢,他們的父母就已經“淪為”名符其實的“孩奴”了,苦不堪言。
現在的年輕父母舍得在撫養孩子上投入,花錢大手大腳,揮金如土,毫不吝嗇。信不過國產的兒童食品和用品,不管花多少錢,一律使用外國生產的,還得是高檔的。孩子吃的奶粉得買外國的,奶嘴、尿不濕、洗滌液、衣服、玩具……都得是進口的。
就如電視劇《蝸居》里所說:“吃進去的奶粉,進口的一百多塊錢;拉出來要用尿不濕,名牌的又一百多塊錢,進出都要錢,整個一‘雙向收費’!”而且還是“高收費”。
要問他們怎么不知道省著點?用不著,他們心里有底數。因為他們有堅強的后盾,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充足經濟來源。公婆、爹媽的存款和房產,他們是絕無僅有的唯一繼承人,最后還不都是他們的,無需有什么后顧之憂。至于將來公婆、爹媽老了,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二人要怎樣贍養四個老人的事,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
面對孩子的培養教育,不愛動腦筋思考,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趕時髦,隨大流。看別人家的孩子上了什么親子班、興趣班、特長班、提高班,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歡,有沒有興趣,是否具備那種素質和能力,就像“傻子過年看鄰居”,隨大流,盲目從眾。許多情況是,“剃頭的挑子——一頭熱”,家長興趣蠻高漲,孩子卻沒興趣學;孩子啥也沒學會,家長卻學得都可以當“助教”了。
看別人家給孩子買了鋼琴,砸鍋賣鐵也給自己孩子買一架。這些年來,給孩子購買鋼琴的,就像年輕夫婦離婚率一樣與日俱增。可究竟有多少孩子堅持了下來?鳳毛麟角,寥寥無幾。
要是買個笛子、胡琴之類的樂器,讓孩子試著學學器樂,孩子不想學了,笛子、胡琴擔子還可以當個燒火棍使。孩子學鋼琴要是半途而廢,偌大的鋼琴能有什么用?當舊貨處理賠錢太多,舍不得。只好留著,給孫子重孫子……留著;兒子還沒多大,有孫子重孫子那是遙遙無期的事。只能跟縫紉機一樣,家里又平添了一件“擺設”。不過這不是普通的“擺設”,而是價格不菲的“高級擺設”。
聽說某某玩具能開發孩子的智力,便慷慨解囊,不惜重金給孩子買來。比如上個世紀末陸續從國外傳入中國的“魔方”、“變形金剛”、“電子游戲機”等,年輕父母爭相為孩子搶購。玩具倒是很有魔力,孩子都是愛不釋手,廢寢忘食地著迷,不顧一切地玩耍。但究竟開發了孩子多少智力,不得而知;因沉溺于玩玩具而荒廢學業的孩子,卻是大有人在。許多年輕父母為此后悔不已。
人是環境的產物。一個人心理年齡的高低,和生存的生態環境、自身的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
“80后父母”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是不可多得的一個,在家長眼里彌足珍貴。從一出生就成為全家人關注的中心,在被無微不至地呵護、照顧中長大成人。只有被呵護、照顧的經歷和感受,而沒有照呵護、顧別人的實踐和體驗。為人父母之后,一下子便由“被呵護、照顧”變為“呵護、照顧別人(孩子)”,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角色“突變”,很難立刻適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撫養、教育“獨二代”的歷史使命在身,不允許“獨一代父母”繼續“幼稚”下去。
“獨一代父母”必須明白,父母是孩子首任“教師”,是孩子生活的引路人,是孩子性格、人格的塑造者,幼稚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成熟”下一代。要承擔起撫養、教育第二代的責任,“獨一代父母”必須脫胎換骨,在撫養、教育實踐中早日進入“父母角色”,盡快成熟起來。
時不我待。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