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上飛彩云,
漢水滔滔流不盡;
千里茶鄉是歌海,
高山流水覓知音。
受紫陽縣政府的邀請,懷著對紫陽民歌的渴望,下陜南民歌之鄉“紫陽”進行南北民歌交流、學習。我們一行10人,7個研究生、2個本科生和我,有民族樂器研究員、有作曲、還有我們幾個學聲樂的,去其目的就是對民族音樂的酷愛。
車從八百里大秦川始出,穿過了天下第一遂道“秦嶺山大遂道,領略著遂道中賦有遐想的美景“藍天白云”,不停的用我的相機記錄著一幅幅流動著的畫,在談笑中,車以到了安康市,休息片刻,轉上了紫陽縣派來接我們的越野專車,上了車又轉了幾十個灣,上了一座山,下了一道溝,又上了一座山,等到第二個山下來的時候,民歌之鄉“紫陽”就在我們的眼前。
旅途日程安排: 7月23日下午——下榻酒店(紫苑酒店)
7月23日晚——民歌交流晚會采排(紫陽廣場)
7月24日上午——紫陽民歌研討會(紫陽縣文化館)
7月24日下午——了解紫陽民俗、民食、紫陽板石、古城等
7月24日晚——紫陽縣迎新春、南北民歌交流晚會
7月25上午——游覽漢江、乘坐水上快艇、到桔林采紫陽金錢桔
7月25中午——上茶山品紫陽富硒茶、了解富硒茶成長基地
7月25下午——紫陽縣縣長宴請我們
7月25晚——結束旅行回西安
今天坐在這里寫博文和博友們分享快樂,這種快樂是紫陽人民熱情好客的快樂,是紫陽各級領導對民族文化重視的快樂,在紫陽的三天里就有三級領導請我們吃飯:首先是縣團委書記、其次是文化局長、最后是文化縣長;我們只不過是民族文化追求者,得到了這么高的接待,讓我不難覺得紫陽民歌為何著名的道理,那就是各級領導重視文化;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紫陽民歌是紫陽人的心靈寫照、是智慧、圖騰的象征,同時也是紫陽人精神品質的再現,物質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貧窮,所幸的是紫陽各級政府領導重視文化的繁榮與興盛,謁誠為文化鋪路搭橋,所以2004年紫陽縣被國家正式命名“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國務院又將紫陽民歌定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這次紫陽行感受太多,紫陽縣本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但生活在這里的人可是那么的樂觀,那么的祥和“窮也要唱,富也要唱,生也要唱,死也要唱”是紫陽人民的生活態度,這和我們陜北人的生活態度是一樣的,所以在吃飯的時候,文化局權局長說我,你來這里就是走親親,讓我陪感親切…..
這次去我也學會了好幾首紫陽民歌,在交流晚會上我和紫陽歌王同唱了一首紫陽民歌“久不唱歌忘了歌”得到了紫陽人民的好評……寫到這里我該收筆了,放幾張照片和朋友們分享、最后祝愿紫陽民歌匯入時代的交響,推向世界、傳承后人、飄向四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