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虹膜公眾號(IrisMagazine)。
汽車影院在美國出現得很早,可追溯到三十年代,但那是大蕭條時期,汽油供應緊缺,老百姓荷包羞澀,所以不足以支持這種影院形式普及開來。
要到二戰結束,汽車文化才在美國得到爆發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郊區別墅居住,但電影院多修在市區中心,汽車影院在郊區發展起來作為補充。
據統計,早在1950年,全美國的汽車影院數量就突破了2200家,成為院線市場上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和普通電影院按人頭收費不同,汽車影院施行一車一票,這可就太便宜了,意味著全家人娛樂一晚只需花1、2個美元。
到年代中后期,汽車影院的數量已達6000家,產業觀察人士驚呼電影放映業迎來革命??陀^說來,汽車影院不可能完全取代普通電影院,因為它的觀影效果和體驗還是頗不同的。
但對危局中的電影業來說,新的商業模式就意味著新的變局,新的盈利模式,以及各種新的可能性。
受到汽車影院威脅最大的是低端的傳統電影院線,后者和獨立小公司一直存在著矛盾,因為獨立小公司除了將老片庫的電視播映權賣給電視網,還和電視網合作,為它們拍攝電視電影。換言之,對小的電影制作公司來說,電視成了更主要的出口,電影院被邊緣化了。
此外,那時候的人們認為,電影明星要保持神秘感,少亮相,如果過多地在電視上露面,必然會降低其票房價值,到頭來電影就沒人看了。
因此,那些低端院線對制作公司勾搭電視的做法十分反感,他們揚言,如果有公司想腳踏兩條船,那就堅決封殺。
這種情況就相當于,獨立制片公司和低端的院線,原本是多年患難與共的老夫老妻,現在遇到第三者電視插足,獨立制片公司發現為電視拍片更能帶來收益,于是一腳踢開合作多年的低端影院,這就是五十年代幾千家電影院倒閉的主要原因。
到頭來,汽車影院取代了相當大一部分傳統低端院線的市場空間。五十年代末,汽車院線貢獻的票房占到市場總額的四分之一。
而獨立電影公司也發現,光顧汽車影院的以年輕人為主,于是這里很快成為獵奇電影的樂園。
針對這個市場,一種新的「雙片連放」出現了,與早先A、B級片搭配的「雙片連放」不同,汽車電影院的「雙片」是兩部題材、類型都差不多的廉價影片,針對的是青少年貪便宜的心理,最早這么干的就是之前介紹過的AIP的羅杰·科曼。
科曼的成功使得新「雙片連放」成為汽車影院的固定做法,之后更出現了很多新花樣,比如第二部片是第一部的續集,或兩部片采用新老搭配的方式,或一部片針對男性,一部片針對女性,這樣談戀愛的青年男女都照顧到了,或三片連放、四片連放甚至通宵連放,不一而足也。
因此,好萊塢的黃金時代結束后,B級片的生命通過汽車影院,以獵奇電影的形式,由獨立電影制作公司延續下來,在五六十年代成為新一代年輕觀眾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