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血壓的中醫定義: 中醫沒有血壓概念,因此也沒有高血壓病名。西醫高血壓定義為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中醫根據高血壓病人臨床多表現有眩暈、頭痛等癥狀屬于中醫“眩暈”、“頭痛”等病范疇。歷代醫家認為其基本病機是氣血陰陽失調, 風、火、痰、瘀為患。
2. 高血壓的中醫辨證: 對于高血壓中醫辨證分型,有八綱、六經、臟腑辨證及綜合分型等幾種,但對于查體發現的高血壓病患者,往往沒有臨床癥狀,處于“無證可辨”的狀態,醫師參考舌脈四診適當選用中藥及中成藥或協同西藥治療。
3. 高血壓的中醫辨證論治 :高血壓的中醫治療應根據基本證型及兼證辨證論治。目前臨床明確西醫五類降壓藥是最有效的高血壓治療手段,可以降低冠心病病死率,隨意停用降壓藥引起血壓波動增加死亡率。但是中醫藥、針灸治療也有明確的輔助作用,但是需要有中醫診療依據。比如當前社會痰濕證較多,宜配伍半夏白術天麻湯或溫膽湯加減。珍菊片等中成藥也針對不同證型,辨證不明,毫無輔助效果。秘方、淘寶等胡亂用藥造成肝腎損害的風險很大。
4. 高血壓的中醫預防:高血壓的預防,既要預防高血壓前期發展,又要預防高血壓后期引起的靶器官損害,防治重點在于防止靶器官的損害。在醫師指導下口服活血化瘀中藥,可改善血液流變性、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高血壓病是慢性病,易復發,防止血壓波動是關鍵。血壓復常后,患者易放松警惕,煙酒無度,暴飲暴食,致血壓復升,故當終生強調節制飲食,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防止疾病反復。
5. 高血壓中西醫綜合治療體系:中醫藥在降低血壓值以及高血壓急危癥搶救等方面不及西醫快速有效,但中醫藥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的作用,具有協同西藥的整體、辨證的綜合診療方式和個體化治療方案。對于高血壓前期或輕證先予生活方式干預及中藥治療,如果血壓控制不理想可協同西藥治療,特別對于西藥療效不佳的老人、兒童、妊娠婦女等特殊人群可加用中醫藥,如血壓控制滿意可逐漸減少西藥用量,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存質量,減少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研究發現中醫藥對逆轉靶器官損害,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合并西藥可減少西藥用量,起到減毒、增效的作用;難治性高血壓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也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