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熱劑1
?第四章 清熱劑
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稱清熱劑。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溫、熱、火三者異名同性,溫盛為熱,熱極為火,其區別只是程度不同。
里熱證的成因不外內生與外感兩端。外感六淫,皆可入里化熱;五志過極,臟腑偏勝,亦可化火;內傷久病,陰液耗損,虛熱乃生。
治療里熱證應在清法的指導下辨證使用清熱劑。因里熱有在氣分、血分、臟腑等的區別,有實熱、虛熱之分,有輕重緩急之殊,因此本章方劑按治法相應分為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虛熱等類。
清熱劑的應用原則:一般是在表證已解,熱已入里,或里熱已盛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若邪熱在表,應當解表;里熱已成腑實,則宜功下;表邪未解,熱已入里,又宜表里雙解。
應用清熱劑須注意以下事項:一是要辨別里熱所在部位。若熱在氣分而治血,則必將引邪深入;若熱在血分而治氣,則無濟于事。此即葉天士所謂“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手便錯”之理。二是辨別熱證真假。勿為假象迷惑,若為真寒假熱,不可誤用寒涼。三是辨別熱證的虛實,要注意屢用清熱瀉火之劑而熱仍不退者,即如王冰所說“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此時當改用甘寒滋陰壯水之法,使陰復則其熱自退。四是權衡輕重,量證投藥。熱盛而藥量太輕,無異于杯水車薪;熱微而用量太重,勢必熱去寒生;對于平素陽氣不足,脾胃虛弱外感之邪雖入里化熱,亦應慎用。必要時配伍醒脾和胃之品,以免傷陽礙胃。五是對于熱邪熾盛,服清熱劑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熱劑中少佐溫熱藥,或采用涼藥熱服法,此即《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說“治熱以寒,溫而行之”的反佐法。
第一節 清氣分熱
清氣分熱劑,適用于熱在氣分證。癥見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多汗,口渴飲冷,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此時當用清熱生津法治之,常用辛甘大寒的石膏與苦寒質潤的知母等為主組方。由于里熱熾盛易傷津耗氣,因此應在清泄里熱的同時,適當配入養陰生津的藥物,如天花粉、石斛、蘆根等;或配入補氣藥,如人參、炙甘草等。若兼夾熱結、肝風、濕郁等證,需與瀉下、熄火、化濕諸法配合使用。代表方如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
【組成】: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
【功效】: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現代運用】:[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熱,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氣分熱盛者。]
【加減】: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見神昏諺語、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涼肝熄風若兼陽明腑實,見神昏譫語、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攻積;消渴病而見煩渴引飲,屬胃熱者,可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
【方解】本方原為治陽明經證的主方,后世溫病學家又以此為治氣分熱盛的代表方劑。凡傷寒化熱內傳陽明之經,或溫邪由衛及氣,皆能出現本證。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胃熱津傷,乃見煩渴引飲;里熱蒸騰,逼津外泄,則汗出;脈洪大有力為熱盛于經所致。氣分熱盛,但未致陽明腑實,故不宜攻下;熱盛津傷,又不能苦寒直折。惟以清熱生津法最宜。方中生石膏為君藥,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經,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臣藥知母,苦寒質潤,一以助石膏清肺胃之熱,一以滋陰潤燥已傷之陰津。石膏與知母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生津之功。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止大寒傷中之弊。炙甘草兼以調和諸藥為使。四藥相配,共奏清熱生津,止渴除煩之功,使其熱清津復諸癥自解。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陽明氣分熱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附方】
白虎加人參湯《傷寒論》
知母18克,石膏50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人參10克
【用法】煮米熟湯成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氣陰兩傷證。汗、吐、下后,里熱熾盛,而見四大癥者;或白虎湯證見有背微惡寒,或飲不解渴,或脈浮大而芤,以及暑熱病見有身大熱屬氣津兩傷者。
2,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
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石膏50克,粳米6克,桂枝5~9克
【用法】溫服,汗出愈。
【功用】清熱,通絡,和營衛。
【主治】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以及風濕熱痹見壯熱,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脈弦數。
3.白虎加蒼術湯(《類證貨人書》)
知母18克,炙甘草6克,石膏50克,蒼術、粳米各9克
【功用】清熱祛濕。
【主治】濕溫病。身熱胸痞,汗多,舌紅苔白膩,以及風濕熱痹,身大熱,關節腫痛等。
以上三方均由白虎湯加味而成,都有清氣分熱的功用。其中白虎湯加人參湯是清熱于與益氣生津并用的方劑,適用于氣分熱盛而又氣陰兩傷之證;白虎加桂枝湯是清中有透,兼以通經絡的方劑,用治溫瘧,或風濕熱痹證;白虎加蒼術湯是清熱與燥濕并用之方,以治濕溫病的熱重于濕型,癥見白虎湯證兼見胸痞身重、苔黃膩而干者,亦可用于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等。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
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爍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憂在經,故兼浮也。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瀉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穡,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于胃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損脾胃之慮也。煮湯入胃,輸脾歸肺,水精四布,大煩大渴可除矣。”
竹葉石膏湯
【組成】:竹葉6g,石膏50g,半夏9g,麥門冬20g,人參6g,炙甘草6g,粳米10g
【用法】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或虛煩不寐,舌紅苔少,脈虛數。
【現代運用】[流腦后期、夏季熱、中暑等屬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用。]
【加減】: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舌紅而干,可加石斛、天花粉等以清熱養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饑,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方解】:本方證乃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見身熱有汗不解、脈數;余熱內擾,故心胸煩悶;口干,舌紅少苔是陰傷之兆;氣短神疲,脈虛是氣虛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氣逆欲嘔。氣分余熱宜清,氣津兩傷宜補。治當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中竹葉配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為君。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逆為佐。甘草、粳米和脾養胃以為使。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并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為本方的配伍特點。本方實為一道首補兩顧之劑,使熱清煩熱除、氣津得復,諸癥自愈,“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余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傷寒論》中治“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證。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于暑溫病發熱氣津已傷者,尤為適合。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熱病后期,余熱未清,氣陰耗傷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多汗,氣逆欲嘔,煩渴喜飲,舌紅少津,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本方清涼質潤,如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文獻摘要】
《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傷寒解后,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汪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辛寒以散余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第二節 清營涼血
清營涼血劑,適用于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諸證。邪熱傳營見有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數等;熱入血分則見出血,發斑,昏狂,譫語,舌絳起刺,脈數等。其組方常用水牛角、生地等清營涼血藥物為主。其中由于入營邪熱由氣分傳來,故應采用“清營透熱”之法,于清營的藥物中適當配入具有輕宣透達作用的銀花、連翹、竹葉等以促進營分邪熱透出氣分而解。熱入血分每多迫血妄行而導致出血、發斑,而且絡傷血溢每易留瘀,熱與血結亦可成瘀,故當采用“涼血散血”之法,于涼血解毒藥中配入具有活血作用的丹皮、赤芍等以促其瘀血消散,并使止血而不留瘀。代表方如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玄參9g,竹葉心3g,麥冬9g,丹參6g,黃連5g,雙花9g,連翹6g
【功效】: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干。
【現代運用】[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癥、腸傷寒或其他熱性病證屬熱入營分者。]
【加減】:若寸脈大,舌干較甚者,可去黃連,以免苦燥傷陰;若熱陷心包而竅閉神昏,可與安宮牛黃或至寶丹合用以清心開竅;若營熱動風而見痙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鉤藤、地龍以熄風止痙;若兼熱痰,加竹瀝、天竺黃、川貝,清熱滌痰;營熱多系由氣分傳入,如氣分熱邪猶盛,可重用銀花、連翹、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藍根、貫眾,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方解】:本方證乃邪熱內傳營分,耗傷營陰所致。邪熱傳營,伏于陰分,入夜陽氣內歸營陰,與熱相結合,故身熱夜甚;營氣通于心,熱擾心營,故神煩少寐、時有譫語;邪熱深入營分,則蒸騰營陰,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應口渴而反不渴;若邪熱初入營分,氣分熱邪未盡,灼傷肺胃陰津,則必見身熱口渴、苔黃燥;目喜開、閉不一,是為火熱欲從外泄,陰陽不相既濟所致;斑疹隱隱,乃熱傷血絡,血不循經,溢出脈外之征;舌絳而干,脈數,亦為熱傷營陰之象。遵《素問-至真要大論》“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旨,治宜咸寒清營解毒為主,輔以透熱養陰。故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清解營分之熱毒,為君藥。熱傷營陰,又以地黃涼血滋陰、麥冬清熱養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解毒,三藥共用,既可甘寒養陰保津,又可助君清營涼血解毒,共為臣藥。君臣相配,咸寒與甘寒并用,清營熱而滋營陰,祛邪扶正兼顧。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雙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泄,使營分熱邪有外達之機,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具體應用;黃連苦寒,清心解毒;丹參清熱涼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熱與血結。上述五味均為佐藥。本方的配伍特點是以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和“透熱轉氣”,使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諸癥自愈。
【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熱邪初入營分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原著說“舌白滑者,不可與也”,并在該條自注中說“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以防滋膩而助濕留邪。
【附方】
清宮湯(《溫病條辨》)
元參心9克,蓮子心2克,竹葉卷心6克,連翹心6克,犀角(水牛角代替)30克,連心麥冬9克
【功用】清心解毒,養陰生津。
【主治】溫病液傷,邪陷心包證。發熱,神昏譫語。
“宮”乃心之宮城,即心包。本方證乃溫熱之邪陷入心營,逆傳心包所致,故原書用藥特點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類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熱,補腎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穢。用于上證,可使心營熱清,水火交融,熱毒清解,心神得安。若與清營湯相較,則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熱,兼以養陰辟穢解毒;清營湯重在清營中之熱,兼以透熱轉氣,故所治各有不同。
【文獻摘要】
《溫病條辨》卷1:“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譫語,目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方中犀角、黃連,皆入心而清火。犀角有清靈之性,能解夫疫毒;黃連具苦降之質,可燥乎濕邪,二味為治溫之正藥。熱犯心包,營陰受灼,故以生地、玄參滋腎水,麥冬養肺金,而以丹參領之入心,皆得遂其增液救焚之助。連翹、銀花、竹葉心三味,皆能內徹于心,外通于表,辛涼清解,自可神安熱退,邪自不留耳。”
犀角地黃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30g(先煎),生地15g,芍藥12g,牡丹皮9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熱入血分證。
1、 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
2、 熱傷血絡,班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
3、 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血黑易解等。
【現代運用】[重癥肝炎、肝昏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尿毒癥、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敗血癥等屬血分熱盛者。]
【加減】:若見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熱燔血分,邪熱與瘀血互結,可加大黃、黃芩以清熱逐瘀與涼血散瘀同用;郁怒而夾肝火者,加柴胡、黃芩、梔子以清瀉肝火;用治熱迫血溢之出血證,可酌加白茅根、側柏炭、小薊等,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
【方解】:本方治證由熱毒熾盛于血分所致。心主血,又主神明,熱入血分,一則熱擾心神,致躁擾昏狂;二則熱邪迫血妄行,致使血不循經,溢出脈外而發生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部位之出血,離經之血留阻體內又可出現發斑、蓄血;三則血分熱毒耗傷血中津液,血因津少而濃稠,運行澀滯,漸聚成瘀,故舌紫絳而干。此際不清其熱則血不寧,不散其血則瘀不去,不滋其陰則火不熄,正如葉天士所謂“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當以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法。方中苦咸寒之犀角為君,涼血清心而解熱毒,使火平熱降,毒解血寧。臣以甘苦寒之生地,涼血滋陰生津,一以助犀角清熱涼血,又能止血;一以復已失之陰血。用苦微寒之赤芍辛苦微寒之丹皮共為佐藥,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藥相配,共成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劑。本方配伍特點是涼血與活血散瘀并用,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弊。
本方與清營湯均以犀角、生地為主,以治熱入營血證。但清營湯是在清熱涼血中配伍以銀花、連翹等輕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熱轉氣”之意,適用于邪初入營尚未動血之證;本方配伍赤芍、丹皮瀉熱散瘀,寓有“涼血散血”之意,用治熱入血分而見耗血、動血之證。
【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溫熱病熱入血分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辨證要點。
【使用注意】本方寒涼清滋,對于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附方】
神犀丹(《溫熱經緯》引葉天士方)
犀角(水牛角代)1800克,石菖蒲180克,真懷生地(絞汁)、銀花各500克,金汁、連翹各300克,板藍根270克,香鼓240克,元參210克,花粉,紫草各120克,各生曬研細,以犀角、地黃汁、金汁和搗為丸
【功用】清熱開竅,涼血解毒。主治:溫熱暑疫,邪入營血證。高熱昏譫,斑疹色紫,口咽糜爛,目赤煩躁,舌紫絳等。
2.化斑湯(《溫病條辨》)
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10克,元參10克,犀角(水牛角代)90克,白粳米9克
【功用】清氣涼血。主治:氣血兩燔之發斑。
發熱,或身熱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脈數等。
犀角地黃湯、神犀丹、化斑湯同具有清熱涼血之功。不同點在于:犀角地黃湯用治溫熱病熱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熱盛證,故用大劑咸寒以涼血為主,并用清熱、散瘀之品,以使熱清血寧;神犀丹用治邪入營血,熱深毒重證,故以清熱解毒為主,并用涼血、開竅,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湯用治氣分熱熾,而血熱又起,氣血兩燔之證,故以清氣生津藥與涼血解毒藥相配,兩清氣血,使邪熱退則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湯”。
【文獻摘要】
《外臺秘要》卷2錄《小品方》:“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方。”
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勞傷,曰努傷,曰熱傷。勞傷以理損為主;努損以去瘀為主;熱傷以清熱為主。熱傷陽絡則吐衄;熱傷陰絡則下血,是。。。。。。”

第三節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普濟消毒飲、仙方活命飲}
黃連解毒湯
【組成】:黃連9g,黃芩、黃柏各6g,梔子9g。
【功效】:瀉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或身熱下利,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癰疔毒,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敗血癥、膿毒血癥、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以及感性炎癥等屬熱毒為患者。]
【加減】:便秘者,加大黃以瀉下焦實熱;吐血、衄血、發斑者,酌加玄參、生地、丹皮以清熱涼血;發黃者,加茵陳、大黃,以清熱祛濕退黃;疔瘡腫毒者,加蒲公英、銀花、連翹,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方解】:方中以大苦大寒黃連清瀉心火為君,兼瀉中焦之火。臣以黃芩清上焦之火。佐以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引邪熱從小便而出。四藥合用,苦寒直折,三焦之火邪去而熱毒解,諸癥可愈。
涼膈散
【組成】:大黃、樸硝、炙甘草,各600g,梔子、薄荷、黃芩各300g,連翹1250g,竹葉3g,蜜少許。
【功效】:瀉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熱證。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睡臥不寧,譫語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暢,舌紅苔黃,脈滑數。[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體炎、膽道感染、急性黃疸型肝炎等屬上、中焦二焦火熱者。]
【加減】:若熱毒壅阻上焦,癥見壯熱、口渴、煩躁、咽喉紅腫、大便不燥者,可去樸硝,加石膏、桔梗增強清熱涼膈之功。
【方解】:方中連翹輕清透散,長于清熱解毒,透散上焦之熱,故重用以為君。配黃芩以清胸膈郁熱;梔子通瀉三焦,引火下行;大黃、芒硝瀉火通便,以蕩滌中焦燥熱內結,共為臣藥。薄荷清頭目,利咽喉;竹葉清上焦之熱,均為佐藥。使以甘草、白蜜,既能緩和硝、黃峻瀉之力,又能生津潤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共奏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普濟消毒飲
【組成】:酒黃芩、酒黃連各15g,陳皮、甘草、玄參、柴胡、桔梗各6g,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各3g,僵蠶、升麻各2g。
【功效】: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大頭瘟。惡寒發熱,頭面紅腫杦痛,目不能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有力。[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屬風熱邪毒為患者。]
【加減】:若大便常秘結者,可加酒大黃以瀉熱通便;腮腺炎并發睪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龍膽草以瀉肝經濕熱。
【方解】:方中重用酒連、酒芩清熱瀉火,祛上焦頭面熱毒為君。以牛蒡子、連翹、薄荷、僵蠶辛涼散頭面風熱為臣。玄參、馬勃、板藍根有加強清熱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陳皮理氣疏壅,以散邪熱郁結,共為佐藥。升麻、柴胡疏散風熱,并引諸藥上達頭面,且寓“火郁發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諸藥配伍,共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
仙方活命飲
【組成】:白芷3g,貝母,防風,赤芍,當歸尾,甘草,皂刺,山甲,天花粉,乳香,沒藥各6g,金銀花,陳皮各9g,酒水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
【主治】:陽證癰瘍腫毒初起。紅腫锨痛,或身熱凜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化膿性炎癥,若蜂窩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屬陽證、實證者。]
【加減】:紅腫痛甚,熱毒重者,可加公英、連翹、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黃以瀉熱通便;血熱盛者加丹皮以涼血;氣虛加黃芪補氣;不善喝酒可加酒水各半或清水煎服。此外,還可以根據瘡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適當加入引經藥,以使藥力直達病所。本方藥渣可搗爛外敷。
【方解】:方中金銀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熱解毒療瘡,前人稱謂“瘡瘍圣藥”,故重用為君。然單用清熱解毒,則氣滯血瘀難消,腫結不散,又以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陳皮行氣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共為臣藥。瘡瘍初起,其邪多羈留于肌膚腠理之間,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風相配,通滯而散其結,使熱毒從外透解;氣機 阻滯每可導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貝母、花粉清熱化痰散結,可使膿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經絡,透膿潰堅,可使膿潰堅,均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煎藥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藥力直達病所,共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消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清熱劑——清氣分熱(白虎湯等)、清血分熱(清營湯等)
方劑學:清營涼血(中藥士輔導精華)
有道云筆記
鉤端螺旋體病中醫治療方
一輪考點||方劑6 清熱劑(上)
清營涼血方--------清 營 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延川县| 宁蒗| 锡林浩特市| 榆社县| 黄龙县| 隆德县| 望奎县| 西盟| 突泉县| 天柱县| 白城市| 庆阳市| 博乐市| 青铜峡市| 石阡县| 武鸣县| 福清市| 松滋市| 木兰县| 乾安县| 溆浦县| 广水市| 农安县| 石河子市| 自贡市| 利津县| 尼木县| 太湖县| 阿拉善右旗| 伊宁县| 禹城市| 大竹县| 新密市| 外汇| 浠水县| 观塘区| 太仓市| 柳江县| 威远县| 札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