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帶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脈絡。
書名:《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今日解讀:謝飛
解讀人介紹:南京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生
播音:邱博,省級播音員
策劃編輯:紀余夫
音頻編輯:陳子夫
01 聽前思考
中國哲學的核心內容是什么?
中國哲學的演繹邏輯是什么?
閱讀中國哲學史,我們自身有何受益?
02 書中金句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師,不是唯一的夫子。
新道家是崇尚理性的玄學。
禪宗是潛默的哲學。
程朱之學是柏拉圖式理念的理學,陸王心學則是宇宙發生論基礎上的心學。
?03 精華筆記
馮友蘭是中國現當代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早在上世紀30年代間,馮友蘭就寫出了《中國哲學史》,分上下兩卷。1946年至1947年,馮友蘭受邀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將上下兩卷本的《中國哲學史》縮寫成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中主要講述了中國哲學江湖中的三大派, 一般來說,這三大派,包含在我們通常說的儒釋道三教之內:
第一大派是“儒家”;第二大派是“道家”;第三大派是“佛教”。
一、第一大派——儒家
主要經歷了三段歷史時期的發展:
1、先秦時期,主要是春秋戰國時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這一時期內,天下各路諸侯都搶著要做霸主,這就相繼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的歷史局面。當時的中國哲學江湖,也涌現出了眾多門派,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諸子百家”、“百家爭鳴”。儒家歷史上最牛的三位大咖——孔子、孟子、荀子——就先后出現在這一時期。
孔子:作為老師,廣收門徒。儒家基礎的“仁”和“義”就是孔子提出來的。他說,仁義是一個人內在的道德品質,具體表現為“忠恕之道”。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忠恕”的話,就能夠練就“仁義”這樣的品質。而想做到“忠恕之道”,就得有“知命”的人生態度,這是“君子”應該有的;同時,“忠恕之道”需要用“禮儀”來進行規范和引導,因此孔子重視周禮,強調名正言順。
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內部開始分化,孟子代表了理想派。他發展了孔子的“仁義”學說,提出“人性”起初都是“善良”的,即“性善論”。孟子有心做帝王師,主張王道政治,可梁惠王并不買賬,于是,他轉而鉆研“天地浩然正氣”。
荀子:是孟子的對立面,是儒家中最務實的代表,是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直接推翻了孟子的觀點,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即 “性惡論”。正因如此,人類社會才需要禮樂文化來制約和平衡。在這點上,他繼承了孔子重視“禮儀”的觀點。
2、漢唐時期,集中在兩漢以及隋唐這兩個時期內。代表人物有西漢的董仲舒,以及唐代的韓愈和李翱;
董仲舒: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主張,正式宣布儒學為國家的官方學說。儒家也由此取得了中國哲學江湖的霸主地位。
韓愈和李翱:接管儒家的掌門人,在發展自家理論學說的時候,先后都引入了道家和佛教的理論內容。特別突出的就是,這二者借鑒了佛教禪宗的傳承譜系說,用此來構建儒家的“道統”理論,即給儒家自家的祖宗修族譜,排座次。馮友蘭主張用“新儒家”這個名詞,來概括這個時代的儒家,表明這一“儒家”不僅繼承了孔孟舊說,還吸收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內容。
3、宋明時期,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周敦頤、邵雍、張載,后有程頤、程顥、朱熹以及陸九淵,再有明代的王陽明。這是“新儒家”理論發展最精彩的時期。
初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周敦頤、邵雍、張載三人,他們都對“宇宙發生論”進行過討論,即討論宇宙的起源是什么。
周敦頤:主要吸收了《周易》的理論內容,用“太極生陰陽兩儀”的觀點來探討宇宙的起源。在精神修養層面,周敦頤又根據“太極”的特點,主張靜態的修行,并認為這是達到圣人境界的有效方式。
邵雍:也采用了《周易》的內容來討論“宇宙發生論”。不同的是,邵雍根據《周易》的“八卦”內容,演繹了更為細致的宇宙起源說,并用來解釋他的“歷史倒退觀”。
張載:直接將“氣”這一頗具物質特性的名詞代替“太極”,用來解釋宇宙的起源。在他看來,“氣”有兩種,一是“清澈”的,另一個則是“混濁”的。天地之間的萬物,就是因“氣”聚而生成,因“氣”散而消亡的。這就是張載的“氣本體”說。實際上,這“氣”中的一清一濁,就相當于是“太極”中的一陰一陽。
在周敦頤、邵雍和張載三人之后,“新儒家”又發展出了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兩派。這兩個派別,實際是由程頤和程顥兩兄弟開創的。
程朱學派:就是“理學”,是弟弟程頤開創的學派,由朱熹完成,以“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
陸王學派:就是“心學”,是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繼承發展,再由明代的王陽明完成,以“心”來觀照世間。
換句話說,“心學”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理學”則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二、第二大派——道家
馮友蘭主要介紹了道家的兩個發展時期:
1、 第一個是先秦時期,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代表人物是楊朱:“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主張“趨利避害”,將“避害”最大化,突出表現了早期道家哲學這一基本特點。
第二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道德經》既包括了對宇宙本源的討論,也包含了對自然規律的探索。還是一本處世指南和一本充滿政治智慧的著作。
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是莊子:貼近自然的怡然自得,使道家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主張順其自然的莊子,對一切具有人為性質的,如法律、道德、制度等,都是抱以批判態度的。相比于儒家訴求的內圣外王境界,莊子更在意對“內圣”境界的追求。因此,他主張以“心齋”、“坐忘”作為自己修行的基本方法,進而達到他所說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精神境界。
2、第二個是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道家之學漸漸地走向了玄學化。馮友蘭將南北時期的道學,稱呼為“新道家”,其內部,也有差別,主要表現為“主理派”和“主情派”的不同。
竹林七賢:他們一般都不屑于儒家君臣父子綱常這些禮教。他們中,向秀和郭象是“主理派”的代表,而阮籍、嵇康則是“主情派”的代表。
三、第三大派——佛教
1、傳播。
一般來說,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東漢的時候。這個時期,正是道家逐漸轉向玄學化發展的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后,一開始就是借著這一股“玄學之風”發展的。換句話說,佛教起初就注重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進行自身的傳播和發展。對于這一時期的佛教,馮友蘭著重介紹了僧肇和道生這兩個中國僧人。僧肇,比較關心如何解釋“般若”這個問題。道生,則更在意修行成佛的可能,也就是佛性這個問題。
2、發展。
關于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集中來說,就是佛教的中國化問題。對此,馮友蘭在書中較多地敘述了禪宗。畢竟,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結合的最好的代表,就數禪宗了。
“達摩祖師”這個特別傳奇的人,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
達摩之后的第六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六祖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背鲎运?,憑借這句詩文,成為了中國禪宗的祖師。
慧能之后,禪宗又相繼發展出了各門各派,進而遍布天下,流傳至今。用禪宗自家的話說,叫“一花開五葉”。這“一花”是指慧能,“五葉”便是曹洞、臨濟、云門等五個禪宗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