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鄧遠行
1644年,這是一個天崩地裂,血雨腥風的一年。這一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崇禎皇帝于景山自縊殉國。不久,駐守關外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長驅直入、勢如破竹地殺入北京城。從此,明朝滅亡,淸朝建立。
明亡,對于漢民族來說,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亡國。因此那是一個讓漢民族尤其是讓當時的士大夫切膚般感受到亡國帶來的恥辱及淪為二等公民的苦難時期。
據《明史》記載:祟禎皇帝自縊殉國時,當時只有大監王承恩一個人跟隨,而朝堂大臣已四散逃跑,不知去向。
然而,這僅僅星亊實的一方面。當年崇禎皇帝抱怨百官都不來上朝,絕望的鐘聲在紫禁城響起的時候,守備的太監已紛紛戰死。崇禎皇帝不知道的是,他的忠臣們比他早一天便掀起了自殺的浪潮,因為北京外城已經在頭一天就被攻破了,很多有氣節的臣子都在當時自殺殉國,其情形相當慘烈。
據有關史料記載,追隨崇禎皇帝自殺的的臣子有:左都御史李邦華、左都副御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大理寺凌義渠、庶吉士魏學濂等人;大臣全家自殺的有: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御史陳良謨……不下百家; 夫婦雙雙一同自殺的,留名者有吳征、王章、于騰蛟夫婦不下百對,尚有無法統計者。
皇親國戚自殺的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劉文炳全家十六口,衛時春全家十八口,屬于外戚家族全家自殺超過一百家。
清兵入關后,各地紛紛舉兵反抗。兵敗殉國者,載于史料的各地官員、武將及名望人士如下——
高其勛參將,陳正指揮史,王承憲游擊,王士杰縣丞,魏崇治司獄,單國祚典史,高拱極舉人,楊士俊舉人,吳子騏鄉官,楊元瀛鄉官,曾異撰知州,米壽圖御史,耿廷箓監軍,馬干者知州,席上珍舉人, 金世鼎舉人,冷陽春知州,夏祖訓知縣,段伯美舉人,陳昌裔知縣,杜天禎舉人,廖履亨進士,徐道興經歷,焦潤生知府,劉廷標通判,羅國瓛巡按 ,王運開推官,沉迅給事中,范淑泰進士,高名衡侍郎,馬從聘進士,耿蔭樓員外郎周遇吉總兵,翁之琪總兵,余煌尚書,李向中尚書 ,張亮者右僉都御史,丘祖德右僉都御史,沉猶龍右僉都御史,周定仍右僉都御史,熊汝霖大學士,沉辰荃大學士,朱大典大學士,張國維大學士 ,乙邦才副將,馬應魁副將,莊子固副將,樓挺副將, 江云龍副將,李豫副將,陶國祚參將,許謹參將,馮國用參將,陳光玉參將,李隆參將,徐純仁參將 ,李大忠游擊,孫開忠游擊,姚懷龍都司,解學曾都司,周震中書舍人,呂大器侍郎,那嵩土知府 ,任民育知府,曲從直同知,王纘爵同知,周志畏知縣,羅伏龍知縣,吳道正知縣,王志端縣丞,汪思誠副將,何剛知府,吳爾塤進士,黃端伯主事,劉成治郎中,吳嘉胤主事,陳用極司務,王壹斌游擊 ,張良佐都司,王廷佐都司,王道焜同知,顧咸建知縣,葉汝崖主事,伍經正知府,鄧巖忠推官,朱永佑侍郎,左懋第右僉都御史,祁彪佳右僉都御史,張肯堂右僉都御史,袁繼咸右僉都御史,林瑛主事,江用楫主事,董元主事,朱萬年主事,顧珍主事,李開國主事,顧中堯主事,戴仲明所正,顧明楫參謀,劉朝太監,李待同知縣,夏允彝主事 魯之與副總兵,湯芬參政,林嵋給事中,都廷諫知縣。
還有一些未列出。這些為國殉難的人,我們不能忘記!故在此一一敘述。
清兵跨過長江之后,為南明小朝廷死忠者有:著名的愛國將領史可法戰死揚州;劉宗周戰死杭州……還有許多人的名字無法統計。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抗清比南宋抗元更加激烈,全家投井、自縊殉國、立戰而死的官員志士無數,光后來被追謚有據可考的就多達8600多人。他們大義凜然、壯烈殉國、從容就義。就義前每每慷慨賦詩,明末絕命詩在數量上是空前之多,且慷慨激昂。
明末英雄志氣節更是可嘉,他們大義凜然,從容就義。就義前,每每慷慨賦詩。明末絕命詩在數量上空前之多,現摘抄幾句如下:
“母年八十余矣,當自為計。兒,國大臣,不可以不死。”——衛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訂斯盟,無忘息壤矣。”——馬士奇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年江山”——閻應元
“大明三百年江山社稷,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吳麟征
明朝滅忘后,南方的漢族人民仍抵抗清朝達半個世紀之久,他們為反清復明不屈不撓,用鮮血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壯一頁。
滿清鐵騎揮師南下江南時,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的抗清義士、時年十四歲的英才少年夏完淳跟隨父親夏允彝走上抗清疆場。南明弘光元年,夏允彝領兵在江南一帶與清兵苦戰,終因寡不敵眾,自殺殉國。惡噩傳來,夏完淳悲痛不已,為完成父親未盡事業,他把家產全部變賣,與父親生前同僚陳子龍一起繼續抗擊清軍。
南明永歷元年(1647年)春,夏完淳得悉清朝任命的提督吳勝兆要反正的消息,遂準備與吳勝兆聯手抗清,并率浙東義師準備與清軍決一死戰。不料,夏完淳苦心籌劃的大計,卻因吳勝兆一方有叛徒泄密而導致失敗,浙東義師因而損失慘重,夏完淳與陳子龍先后被俘。在被押往南京受審途中,陳子龍自殺殉國,夏完淳堅貞不屈,寫詩痛斥大漢奸洪承疇。
在面對洪承疇對他的審訊時,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杰人物。當年松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欣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我怎能落在他的后面?”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士兵真的以為夏完淳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太人。”夏完淳“呸”的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過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鐵青,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木堂, 喝令士兵把夏完淳拉了出去。
夏完淳在監獄里被關押八十天,他給親友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詩篇和書信,表達了他“今生已矣,來世為期”的沖天豪情和家國之仇未報的深深遺恨。
1647年九月秋決的這一天,在南京西市法場上,人潮涌動,共有四十三名抗清義士在鮮血淋漓的屠刀下英勇殉難,夏完淳是最年輕的一位。面對眼前這位面容白晢,神色無懼的翩翩美少年,殺人無數的劊子手竟也忍不住戰栗,最終只能咬牙閉眼揮下手中的砍刀。夏完淳英勇就義前,曾寫下悲壯慷慨的絕命詩《別云間》:"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全詩直抒胸臆,抒寫了亡國之痛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過去我們從一些雜志、書籍,了解了一些明代歷史。明代多數皇帝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懶惰、奇葩、荒廢朝政。其中最出名的懶惰皇帝就是萬歷皇帝朱翊鈞,親政幾年后就開始歇班怠工,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三十年不上朝的“犯懶”記錄,引得后人千錘萬踩。他真的是這么懶嗎?
據《王光劍氣集》記載:“歇班”后的萬歷皇帝,每天在宮中的工作場景是這樣的:起床后就開始看奏折,只要看到奏折里有罵他的,別管罵得多難聽,經常是邊看別樂,說:“又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好些把他罵得狗血淋頭的奏折,就是被他樂過后隨手一扔,就這么“留中”了。萬歷四十八年,生命彌留之際的萬歷皇帝,特意把內閣首輔方從哲叫進宮里,見面就擼起褲管,給方松哲看自己浮腫的大腿,接著一本正經地表示,這三十年來自己雖然不上朝,但每天都辛勤工作,甚至生病也不間斷。
當然,是不是懶惰并不是由萬歷皇帝說了就算。的確,明朝在他的統治后期國家行政近乎癱瘓,軍隊訓練裝備全面荒廢,朝堂成了拉幫結派的爛攤。自詡“勤快”的萬歷皇帝,以錯誤的執政方式,給明朝的滅亡挖下了深深的大坑。
近幾年來,網絡文化發達,可以流覽到大量的相關史料,從而讓我們對明朝有了重新的認識:明代被污名化大嚴重了。事實上——
明代教育發達,學堂遍布府州縣鄉。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有三部出現在明代。
在經濟方面,明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重大的“農業革命”,通過對越南稻種的改良,在南北大地廣泛推廣新稻種。水稻的畝產量出現了大面積提升江南首現了生態養殖法,在水稻田地里養魚,用魚來吃水稻田里的蚊蟲卵,因蚊蟲卵而產生的瘧疾,在宋元兩朝曾肆虐中國,到明朝時已大為減輕。
在水利方面,明朝第一次創造了泄洪渠和水庫綜合治理,在江南治理水患,持續千年的江南水患問題得到徹底消解,徐貫等人留下的水利工程,今天還是江南大地抵抗雨季的生命線,從此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
明朝中后期手工業非常發達,這有明人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為佐證。
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值得驕傲的王朝!如果沒有明朝,中國將缺少很多引以為豪的世界奇跡,將沒有雄偉的萬里長城、輝煌的故宮、天壇、天安門、萬卷浩繁的文化盛典《永樂大典》。
明代皇帝與歷朝歷代的皇帝相比是最有骨氣的。明朝自建國以來,就面臨著與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巨大壓力,但無論哪個皇帝,無論多大壓力,都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外憂內患非常嚴重情況下,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放棄“全遼可復”的愿望。
縱觀明代一朝二百七十六年,明朝皇帝盡管有許多種種不足,種種不堪。但,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囯門,君王死社禝,鐵骨錚錚,沒有一個皇帝是窩囊的。與歷朝歷代對外關系相比,總體來說,明代皇帝是最有骨氣、最有民族氣節的。這應該說是明代皇帝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