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文言文閱讀
專題六 文言文閱讀
考情分析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卷與遼寧卷高考文言文閱讀分析一覽表
年份內容
卷別
2009年
2010年
2011年[來源:學科網ZXXK]
全國新課標卷
人物傳記《宋史·朱昭傳》
字數:646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人物傳記《明史·花云傳》
字數:581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人物傳記《宋史·何灌傳》
字數:591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年份內容
卷別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遼寧卷
人物傳記《梁書·孫謙傳》
字數:581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人物傳記《宋史·趙良淳傳》
字數:564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人物傳記《舊唐書·宋慶禮傳》
字數:683
涉及考點:①實詞;②人物信息篩選;③對原文概括與分析信息的判斷;④翻譯句子。
命題規律與備考建議
1.全國新課標卷的文言文閱讀試題一直比較穩定,不管是取材形式和考查角度近年來都是一致的。所選材料都是正面歷史人物的傳記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700字以內。而且取材范疇也比較廣泛,早已跳出了《史記》范疇。
2.實詞含義、人物信息篩選、對原文概括與分析的判斷、翻譯句子是高考的固定題型,在備考時要依據考綱對這幾個考點進行強化復習,著重掌握考綱規定的120個實詞的含義;掌握閱讀文言文,梳理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內容的基本方法;積累文言文句子翻譯所需要的知識(重點實詞和虛詞、詞類活用、固定結構、通假字、偏義復詞、特殊句式等),掌握基本的翻譯技巧。
3.由于翻譯句子占到了文言文閱讀一半以上的分值,因此在備考中一定要特別重視。高考試卷中通常是兩道翻譯句子試題,要具體落實好文言文句子的現代文意思,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
4.掌握對原文概括與分析的判斷試題的設錯類型,明確高考試題選擇項的設錯方向,以做到準確判斷選擇項的正誤。
真題演練
[來源:學科網]
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障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閑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再發則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禮讓客耳。”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遷步軍都虞候。金師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風迎潰。黃河南岸無一人御敵,金師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戰凡三日,被創,沒于陣,年六十二。
(節選自《宋史·何灌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遼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發輒中 迎:面對[來源:Z#xx#k.Com]
C.敵驚以為神,逡巡斂去 斂:躲藏
D.鐵騎來追,灌射皆徹甲 徹:穿透
【答案】 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C項“斂”應為“停止、退縮”之意。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組是 (3分)(  )
①灌親申畫界堠,遏其來 ②或著崖石皆沒鏃 ③至洞胸出背,疊貫后騎 ④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 ⑤得善田二萬六千頃 ⑥陪遼使射玉津園,一發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來源:Z*xx*k.Com]
C.②④⑥      D.③⑤⑥
【答案】 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行事有成”是指做事情有成效,有效果。①雖表明何灌的軍事才干,但其措施實施后敵人還是侵犯了邊境,不符合“有成”的題干要求;②表明何灌高超的箭術,且為偶爾;④說何灌向皇帝申請的變通做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何灌有軍事才能,射技震驚契丹。經略使韓縝極為賞識他,認為終將取代自己;在守邊時,何灌大顯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師都驚恐起拜。
B.何灌深諳西北邊事,受到徽宗贊許。他任河東將時奮勇擊退外敵,經舉薦得到徽宗召問,他用笏板指畫以助講解,形象生動,徽宗很快明白了邊戰形勢。
C.何灌善于治理政務,舉措得到皇上認可。為完成運糧任務,他建議將水運改為陸運;在招募射士時,又提出修渠引水,興造良田,使剩余勞力樂于應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敵,不幸陣亡。金兵南下,梁方平棄城逃遁,何灌阻止潰退未成;金兵長驅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領命背城抗敵三日,受傷戰死。
【答案】 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D項錯在“何灌阻止潰退未成”,原文中無此信息。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1)整弓復中之,觀者誦嘆,帝親賜酒勞之。 (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灌至,乞入見,不許,而令控守西隅。 (5分)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2)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譯文中句子注意標準(信、達、雅)和原則(直 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1)句重點把握“整”(整理)、“中”(射中)、“誦嘆”(贊嘆)、“勞”(犒勞)。(2)句重點把握“乞”(請求)、“控守”(把守)、“隅”(邊角)。
【參考譯文】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何灌因為武選登第,擔任河東從事。經略使韓縝對他說:“你是個奇才,將來總有一天會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來何灌擔任府州、火山軍巡檢的軍職。遼國人經常越境來取水,何灌親自劃定邊界并告知遼國人,不允許他們越境過來取水,遼國人憤恨率兵馬侵犯邊境。何灌面對著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而且箭頭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遼軍震驚地把他當成是神人,就顧慮重重停止不前并退去了。其后過了三十年,契丹的蕭太師與何灌相遇,說起了從前這件事,歷數到何巡檢好箭法,何灌說:“那就是我啊。”
蕭太師肅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禮。何灌擔任河東的將領,與西夏軍隊相遇,敵人的騎兵追了過來,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敵人的鎧甲,從胸前射進去,從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敵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就撤兵走了。張康國向徽宗推薦何灌,徽宗召見了他,詢問起邊境之事,何灌以御榻為桌案,以衣服上的花紋作為敵我態勢來向皇帝講解。皇帝說:“敵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何灌擔任提點河東刑獄,升任西上閣門使、兼任威州刺史、滄州知州。因為治理滄州城障有功,再升為轉引進使。當時皇帝命令運送糧三十萬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說:“河水太淺不能承載船只,如果用陸路運輸要用馬車八千輛,這時沿邊麥子正熟,可以用運輸糧草的費用就地加價收購麥子。”
奏章遞上去,朝廷應允了。過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岷州知州,在任上他引來邈川水灌溉千頃閑田,河湟一帶的人民把它叫做廣利渠。后來又調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之職。何灌向朝廷進言:“如果先修繕水渠引水,使耕地不遭受旱災,則人民就樂于參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額就能夠招足了。”朝廷聽從了何灌的建議。剛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質量二萬六千頃,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當時其他幾路中最多的。何灌陪遼國使者在玉津園射箭,一發命中,再次發射就沒有射中。客人說:“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禮節讓你。”何灌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觀看的人贊嘆,皇上親自賜酒犒勞他。
升任侍衛步軍都虞候。金兵大舉南侵,朝廷把精銳騎兵都交付給梁方平鎮守黎陽。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駐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軍隊也望風而潰逃。黃河南岸無一人抵御敵軍,金兵于是直逼京城。何灌來到,請求入見,皇上不允許,而命令他把守西部邊角。何灌背對城池抗敵共三天,身受重創,陷入敵陣中陣亡,享年62歲。
2  [2011·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宋慶禮,洺州永年人。舉明經,授衛縣尉。則天時,侍御史桓彥范受詔于河北斷塞居庸、岳嶺、五回等路,以備突厥,特召慶禮以謀其事。慶禮雅有方略,彥范甚禮之。尋遷大理評事,仍充嶺南采訪使。時崖、振等五州首領,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懼其炎瘴,莫有到者。慶禮躬至其境,詢問風俗,示以禍福。于是安堵①,遂罷鎮兵五千人。開元中,為河北支度營田使。初,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文翙政理乖方,兩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東二百里漁陽城安置。
開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歸附,玄宗欲復營州于舊城,侍中宋璟固爭以為不可,獨慶禮甚陳其利。乃詔慶禮等充使,更于柳城筑營州城,興役三旬而畢。俄拜慶禮御史中丞,兼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輯商胡,為立店肆,數年間,營州倉廩頗實,居人漸殷。慶禮為政清嚴,而勤于聽理,所歷之處,人吏不敢犯。然好興功役,多所改更,議者頗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贈工部尚書。太常博士張星議曰:“宋慶禮大剛則折,至察無徒,有事東北,所亡萬計。案謚法,好巧自是曰‘專’,請謚曰‘專’。”禮部員外郎張九齡駁曰:“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戶庭可樂,彼獨安于傳遞;稼穡為艱,又能實于軍廩。
莫不服勞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貞堅之規而自盡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難。請以所議,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跡可尋,易名之典不墜者也。”乃謚曰“敬”。
(節選自《舊唐書·宋慶禮傳》)
【注】 ①安堵:安居。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仍充嶺南采訪使  充:代理
B.慶禮躬至其境  躬:親自
C.遂罷鎮兵五千人  罷:撤去
D.都督趙文翙政理乖方  乖:背離
【答案】 A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充”在文中意思是“任職、充任、充當” 。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慶禮“雅有方略”的一組是 (3分)(  )
①詢問風俗,示以禍福  ②獨慶禮甚陳其利 ③更于柳城筑營州城 ④招輯商胡,為立店肆 ⑤為政清嚴,而勤于聽理 ⑥所歷之處,人吏不敢犯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歸納文中信息的能力。③是皇帝下令筑城。⑥是說宋慶禮為政的結果。③⑥都不屬于宋慶禮“雅有方略”這一內容。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宋慶禮深受禮遇,治政有方。武則天詔令桓彥范防備突厥,彥范特地召請慶禮共謀其事;嶺南地區社會秩序混亂,慶禮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樂業。
B.宋慶禮處事求實,勇于開創局面。他堅持實施玄宗意圖,另址再建營州城,管理歸附的外族;又開屯田八十余處,使得營州倉廩充實,百姓逐漸富有。[來源:學+科+網]
C.宋慶禮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議。朝廷商議給他加謚時,張星認為他的為人和行事存在諸多過失,根據他的生前作為,應謚以“好巧自 是”的“專”。
D.宋慶禮生前的功績,最終得到朝廷認可。張九齡反駁張星的主張,認為宋慶禮始終不懈地承擔辛勞事務,竭盡其力地守護堅貞準則,于是加謚為“敬”。
【答案】 B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另址”說法不合原文。原文中是“更于柳城筑營州城”,即又在原來的柳城再建營州城,而不是另外選址。其中的關鍵詞“更”是“復、在、又”的意思。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然好興功役,多所改更,議者頗嗤其不切事也。(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慶禮在人苦節,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然而喜愛大興工程勞役,又多有變動,評論的人都譏笑他不切合實情。
(2)宋慶禮做人堅守節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境任職,就是三十來年。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譯出大意給2分;“功役”“嗤”“切事”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2)譯出大意給3分;“苦節”、“所”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宋慶禮,是洺州永年人。參加明經取士考試,中舉后授官衛縣縣尉。武則天時,侍御史桓彥范接受詔書在河北截斷通向塞外的居庸、岳嶺、五回等路,用來防備突厥,特地征召宋慶禮來謀劃邊關事務。宋慶禮素來有策略,桓彥范十分尊敬宋慶禮。不久宋慶禮升任大理評事,仍擔任嶺南采訪使。當時崖、振等五個州的首領,相互侵犯掠奪,偏僻荒遠的風俗不安定,(朝廷)承前例派遣官吏,(都因)懼怕南方濕熱致病的瘴氣,沒有敢到(那里)的人。宋慶禮親自到那些地方的境內,詢問民風民俗,把禍患幸福告訴(百姓)。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得以安居,于是撤去鎮守的軍隊五千人。唐開元中,宋慶禮任河北支度營田使。當初,營州都督府設置在柳城,便于控制奚、契丹。
武則天時,都督趙文翙政事治理背離方向,兩個番邦反抗背叛朝廷,州城被他們攻陷,那以后營州城轉移到幽州東面二百里的漁陽城,在那里重新設置都督府。唐開元五年,奚、契丹各個民族前來通好歸附,唐玄宗想在原來的舊城址柳城恢復營州城。侍中宋璟堅決地爭論,認為不可以,唯獨宋慶禮深刻地陳述在原來的舊城址柳城恢復營 州城的好處。皇帝于是下詔讓宋慶禮等擔任使者,又在柳城建筑營州城,發動差役一個月就完畢。不久升宋慶禮為御史中丞,兼任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余處,并且招募聚集胡地商賈,為他們設立店肆。幾年時間,營州城國庫充實,居住的百姓逐漸富有殷實。宋慶禮為政清廉嚴正,而且在治理政事上勤勉,為官所任職的地方,人們、官吏不敢違犯。
然而喜愛大興工程勞役,又多有變動,評論的人都譏笑他不切合實情。唐開元七年死,追贈工部尚書。太常博士張星奏議說:“宋慶禮過于剛就容易折斷,人太精明了就沒有伙伴(朋友),在東北的戰事,所殺的人有上萬數。按照給謚號的方法,喜好玩弄花樣自以為是的叫‘專’,請求贈謚叫‘專’。”禮部員外郎張九齡反駁曰:“宋慶禮做人堅守節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境任職,就是三十來年。家庭是快樂的場所,他卻唯獨在驛站安身;稼穡是艱難的,他卻能讓軍隊的糧倉充實。從事辛勞屈辱的事情卻在心理上從來不懈怠,堅守貞操的規范且能盡自己的全力。在這些方面有一個,人們都難以做到。請將所議贈謚之事,再下達給太常,(宋慶禮)眾多平素品行的事跡可以尋找,改變名稱的法則不要落下啊。”于是贈謚為“敬”。
一、文言實詞答題技巧
1.漢字字形推斷法
漢字就其形體而言,形聲字居多,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推測我們不很熟知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如“誅”是形聲字,從言朱聲,本義是以言語批評、譴責人,聲討、討伐,懲處、殺戮是它的引申義。
2.語法結構推斷法
即考查該實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確定其詞性,從而推斷其意義。如“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刃”字,處在謂語的位置,就應該活用為動詞,取“殺”義。
3.整齊句式推斷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如“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過秦論》)中的“取”“舉”“割”“收”四個詞的詞性是相同的,詞義是相近的。
4.上下文語境推斷法
一個詞一般有多個義項,然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它的義項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實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詞義。如“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謝”就需聯系上下文來斷定其義項,它的上文是項羽要“擊破沛公 軍”,項伯來報信給張良,張良將項伯引見給劉邦,劉邦有求于項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下文有“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本句中的“謝”該取“道歉、謝罪”之義。而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莫忘”句中,則應斷定“謝”該是“告誡”之義。
5.成語詞匯聯想推斷法
文言文中有些實詞的意義今天雖不常見,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中仍保留著。在解釋文言實詞時,可以聯想有關的成語詞匯來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如要問“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中的“薄”字的意義,聯想成語“日薄西山”就不難推斷“薄”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文言虛詞用法推斷“六看”
1.看語法結構
借助語法結構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如“先妣撫之甚厚”(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撫之”是 動賓短語,“之”是動詞“撫”的賓語,代詞,代“嫗”,可譯為“她”。
2.看對應位置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中“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以”和“而”一樣,也是表修飾的連詞。
3.看特殊標志
文言文段與段、句與句的銜接過渡,起承轉合,常由一些虛詞充當標志性詞語。這些詞語多用來發議論、轉話題、抒感嘆、表關聯等。根據標志性詞語,可推斷其用法。如“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又如“至于顛覆, 理固宜然”
(蘇洵《六國論》)中“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說一層意思,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
4.看語氣表達
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根據語句所表達的語氣來推斷。如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但所表達的語氣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①其李將軍之謂也(2002年全國卷)表推測語氣,大概;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第一個“其”表反詰語氣,難道;③吾其還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表商量語氣,還是;④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表命令語氣,一定。
5.看刪換變化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如正確判斷下列四句中“以”字的用法: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②得全首領以沒;③扈從以行;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要確定“以”的詞性,就可先采用“刪除法”。刪除“以”字,例①④句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句意表達則不受影響,由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再作具體分析,例①“以”表憑借某種身份,例④“以”表動作行為所用的工具,兩者的意義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修飾和被修飾的關系,兩者的意義完全相同。
此題還可以通過“替換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來替換,例①④句句意表達受到影響,例②③句句意表達不受影響,據此可推斷例①④“以”是介詞,例②③“以”是連詞。
6.看句式特點
要準確把握句中重點的虛詞的用法,可根據句式特點進行推斷。如“多于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是介賓短語后置句,“于南畝之農夫”為介賓短語,推斷出“于”是介詞“比”的意思。
解答虛詞題的思路:①檢索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②辨認課內語句的出處和意義、用法;③放回原文,結合較寬泛的語境加以代入、確認。
提醒:熟記常見虛詞意義和用法是解題的前提,了解課文出處并正確理解是成功的關鍵。
三、文言文閱讀信息篩選題解題技巧
1.審清題干,排除干擾。題干信息是我們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給我們篩選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應對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篩選信息。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其中第④句“乃改行,投身軍營”,就與題干明顯有差異,只是說明羅提督改邪歸正。因此,在篩選信息時一定要弄清所篩選的信息與題干的要求是否一致。特別注意誰的(是不是這個人的)什么性格、特點(是不是他的這個性格、特點)。
2.回歸原文,揣摩用意。選項所給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們絕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測,一定要把信息句回歸到原文的語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從而把握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等。其實,在閱讀時就應該對文章信息進行初步篩選,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將信息句在文中迅速準確地定位,并能夠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們篩選出正確的 信息。又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其中第⑥句“得錢買藥,則兩活矣”,必須回到原文中,這句只是他想辦法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3.比較遴選,去偽存真。所給的信息選項中總會摻雜一些迷惑性很強的錯誤信息,要想篩選出正確的就必須對所給信息句進行認真比較,仔細遴選,明白每一個信息句之所以對或之所以錯的原因,從而篩選出正確的信息。還如“真題演練”例2第3題要求選出“表現羅提督足智多謀的一組”,其中第①句“公嘗率兵入南山,搜余賊”就有一定的迷惑性,比較后發現,原文句子只是交代了羅提督所做的平常事情。
四、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題設障透析及對策
文言文閱讀文意理解選擇題,都是根據語境提供的已知信息進行科學的猜測、選擇、推演,從而破譯未知信息。命題人都在文章細節處大設迷障,干擾分析。命題人主要在以下五個方面設障,我們的應對有:
1.順序:顛倒、混亂
命題人故意顛倒事情進展的時間,調亂多個事件的先后順序,人為地制造選項錯誤。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理清事件進展的先后順序,可以對事件進行大事年表式的簡要羅列,迷障就自然而然地破解。
2.事跡:遺漏、添加
命題人故意遺漏或隨意添加事件行為,導致理解題的內容無法在原文中找到對應信息。
要應對此類題目,首先應全面疏通文意,羅列事件清單,然后針對選項中的內容,在原文相應文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字、詞,比對無誤則正確。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功成名就后”,就是添加信息。
[來源:Zxxk.Com]
3.因果:強拉、臆斷
命題人對原文的事件與行為主觀臆斷,或把本不構成因果關系的幾個事件強拉硬扯,形成既定事實,以誤導考生。如“真題演練”廣東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中的D項,說“羅提督……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只要你回歸原文,揣摩一下原文意思,就會發現原文“羅每對人言生平作賊事”無“讓他人提醒自己,以此為鑒,再也不做違法之事”之意。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特別注意選項中表示或暗示前因后果的虛詞,如“以”“因此”“為此”等,同時剖析原文內容的內在關系能否構成因果。
4.詞句:誤解、偏差
命題人有意無意地錯誤理解文章中的關鍵字、詞、句,對常見的多義字詞或古今異義詞淺顯理解,導致內容理解上的嚴重偏差,以偏概全。如“真題演練”四川卷第4題要求“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選擇表述不正確的一項,其中C項有“明確表達了反對意見”,原文中“非霸王之臣”,根本沒有反對的意思,只是謙虛地說自己不是那種靠征伐幫帝王稱霸天下的臣子,這就采用了誤解法。
要應對此類題目,應特別關注原文中的一詞多義詞及古今異義詞。
5.對象:雜糅、失當
命題人有意無意弄錯對象,或者故意將他人的事情混淆在一起,特別是文言文有不少省略,省略的對象很容易搞混,從而造成理解上的失誤。
此類題目是針對文中人物眾多,答題時間緊而不易理清頭緒而設置,所以考生只要耐心地理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就可以輕易地找出錯誤。
五、文言文斷句四步法
(一)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后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漸進,先易后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后斷拿不準的部分。對于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于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三)借助“特征”,巧妙斷句
“特征”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云”[來源:學#科#網]
“言”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借助虛詞,能幫助我們準確斷句。特殊詞語輔助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后冒號(:)“哉”后嘆(!),“蓋”“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則”
“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
“耳”后邊加圓圈(。),“也”“者”作用表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四)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斷句。另外還可以借助語法來輔助我們斷句。
六、文言翻譯題答題技巧
(一)文言文翻譯四個步驟
1.審。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審清文言文語句中重要的語法現象。可以先在草稿紙上抄下要注意的重要文句,然后用筆將這些語法現象一一地圈注出來,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2.切。將文言文語句以詞為單位逐一切分開來,然后逐一地加以解釋。
3.連。按照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將逐一解釋出來的詞義連綴成句,用“信”“達”“雅”的標準去要求它。
4.謄。在逐一查對落實到位后,將草稿紙上連綴好的譯句謄寫到答題卷上。謄寫過程中還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三不”就是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寫錯別字。
(二)文言翻譯關注六個采分點
1.句子大意。要聯系具體語境進行準確翻譯,確保句子通順完整,譯出句子的大意。
2.關鍵實詞。對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等句中關鍵詞語,翻譯時要聯系全文,結合上下文語境仔細推敲。
3.重要虛詞。一般情況下是大綱規定的18個虛詞,也就是說句子翻譯時,往往涉及句子的通順,包括語氣、銜接、上下句連貫等,都要注意重要虛詞的用法。
4.詞類活用。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活用詞的詞性及詞義,要將活用的詞準確地譯出來。
5.固定結構。古漢語中有些不同詞性的詞,經常連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格式,翻譯時要注意這些“習慣句式”。
6.特殊句式。要特別注意譯出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裝句要將顛倒的語序理順,被動句要譯出被動的關系,省略句要將省略的內容補全。
新題精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22分)
程琳字天球,永寧郡博野人。舉服勤辭學科,補泰寧軍節度推官。權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發遣三司使。太倉贍軍粟陳腐不可食,歲且饑,琳盡發以貸民,凡六十萬斛,饑民賴以全活,而軍得善粟。遷給事中、權知開封府。王蒙正子齊雄捶老卒死,貸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辭異,令有司驗得捶死狀。蒙正連姻章獻太后家,太后謂琳曰:“齊雄非殺人者,乃其奴嘗捶之。”琳曰:“奴無自專理, 且使令與己犯同。”太后默然,遂論如法。
改三司使,出納尤謹,禁中有所取,輒奏罷之。內侍言琳專,琳曰:“三司財賦,皆朝廷有也。臣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請并天下農田稅物名者,琳曰:“合而為一,易于勾校,可也。后有興利之臣,復用舊名增之,是重困民,無已時也。”再遷吏部侍郎,遂參知政事,遷尚書左丞。時元昊反,猶遣使來朝,眾請按誅之。琳曰:“遣使,常事也,殺之不祥。”后使者益驕橫,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殺,無罪也;今既驕橫,可暴其惡誅之,國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諒祚立,方幼,三大將分治其國。議者謂可因此時,以節度使啖三將,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而屈矣。琳曰:“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如因而撫之。”
議者惜其失幾。既而遣使冊命,夏人方圍慶陽。琳曰:“彼若貪此,可緩慶州之難矣。”具禮幣賜予之數移報之,果喜,即日迎冊使,慶陽之圍亦解。
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擾,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繕壁壘,增守御備。植雜木數萬,曰:“異時樓櫓之具,可不出于民矣。”人愛之,為立生祠。改武勝軍,又換鎮安軍節度使。上書曰:“臣雖老,尚能為國守邊。”未報,得疾卒。贈中書令,謚文簡。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A.此兒必荷門基     荷:承擔
B.善屬文         屬:寫作
C.自永定訖于至德     訖:至,到
D.不尚鮮華        尚:超過,過分
【答 案】 C
【解析】按:依照,按照。
2.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程琳為官機智的一組是 (3分)(   )
①饑民賴以全活,而軍得善粟 ②臣為陛下惜,于臣何有 ③今既驕橫,可暴其惡誅之 ④具禮幣賜予之數移報之 ⑤異時樓櫓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⑥臣雖老,尚能為國守邊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A
【解析】 ②⑥表現程琳的忠心,③表現程琳的依法行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程琳執法如山,不允許任何人凌駕于法律之上,王蒙正雖然與章獻太后家聯姻,但他的兒子王齊雄殺人,程琳同樣依法對他進行嚴懲。
B.程琳善于處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見,程琳力排眾議,主張不殺;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張不應趁人之喪,而應采取懷柔政策。
C.程琳能從危機中捕捉時機,他受命赴慶陽冊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圍慶陽,他便把冊封用的禮品財物轉賜給夏人,從而解除了慶陽之圍。
D.程琳非常體恤民生疾苦,他不但從不擾民,還主張合并天下農田稅物名稱以減輕百姓負擔,百姓對他十分敬愛,為健在的他建立了祠廟。
【答案】 D
【解析】事件雜糅。百姓為健在的他立祠廟是因為他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守魏十年,從不擾民;而“主張合并天下農田稅物名稱以減輕百姓負擔”則是他任三司使時所為。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勢,可不戰而屈矣。(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幸人之喪,非所以柔遠人,不如因而撫之。(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使他們各有自己的部署,來削弱他的勢力,可以不作戰而使他屈服。(“部分” “弱”“屈”各1分,大意2分)
(2)趁人喪事之機,不是用來安撫遠方的人的辦法,不如趁機來安撫他們。(“所以”“柔”“因”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程琳字天球,是永寧郡博野人。被舉薦為服勤辭學科,補授泰寧軍節度推官。權三司使范雍受命出使契丹,命程琳處理三司事務。太倉供給軍隊的糧食陳腐得幾乎不可食用,那年大饑荒,程琳全部取出借給災民,共六十萬斛,饑民賴此保全活命,還回來后軍隊又得到了好糧食。遷給事中、暫時代為掌管開封府。王蒙正的兒子王齊雄打死一名老兵,買通老兵的妻子兒女讓他們以病故報告。程琳觀察他的妻子兒女神色、言辭異樣,下令有司檢驗出被打死的癥狀。王蒙正與章獻太后家聯姻,太后對程琳說:“王齊雄不是殺人的人,是他的奴仆打死的。”程琳說:“奴仆沒有自作主張的道理,而且下令與自己動手犯罪是相同的。”太后默然無語,于是按照法律判罪。
改任三司使,開支收入尤其謹慎,宮中要取用東西總是奏請取消。內侍說程琳專權,程琳說:“三司財賦,都是朝遷所有。我替陛下節省,對我有什么呢?”皇帝認為他說得對。有人奏請合并天下農田稅物名稱,程琳說:“合而為一,易于考核檢查,可行。后來有興利之臣,又用舊的名目增加,這是加重貧困百姓的負擔,沒有停止的時候。”再調遷吏部侍郎,于是參議政事,調任尚書左丞。當時元昊造反,還派使者來朝見,眾人請求按照法律誅殺他們。程琳說:“派遣使者,是平常事,誅殺他們不吉利。”后來使者更加驕橫,大臣們擔憂這事。程琳說:“開始不殺,是因為他們無罪;現在既然驕橫,可以公布他們的惡行而誅殺他們,是國法,又擔憂什么呢?”
元昊死,諒祚即位,正年幼,三個大將分別管理國家。議論的人說可趁這個時機,用節度使的官銜利誘三個大將,使他們各有自己的部署,來削弱他的勢力,可以不作戰而使他屈服。程琳說:“趁人喪事之機,不是用來安撫遠方的人的辦法,不如趁機來安撫他們。”議論的人痛惜失去了機會。不久朝廷又派使者前去冊封,夏人剛剛包圍了慶陽。程琳說:“他們如果貪此錢財,那就可以緩解慶陽的圍困了。”把要賜予的禮品財物的數字都轉報給夏人,(夏人)果然高興,當日迎接冊封的使者,慶陽的圍困也解除了。
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程琳掌權而不擾民,前后守魏十年,度量要害,修繕軍營圍墻,增加防守的準備和設施。種植幾萬株雜木,說:“以后建樓造船這些用材,可以不從百姓那里出了。”人們敬愛他,為他建立生祠。后改任武將軍,又換任鎮安軍節度使。上書說:“我雖老,還能為國守邊。”還未得到答復,患病去世。追封中書令,謚號為文簡。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22分)
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中舉博學鴻詞,以疾不與試。二十七年,成進士,廷對,論西北賦輕而役重,東南役均而賦重,愿減浮額之糧,罷無益之費。閱者以其言戇,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廣東昌化知縣,到官,首定賦役,均糧于米,均役于糧。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縣隸瓊州,與黎為界,舊設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緣為奸,元淳立撤去。一權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舊不滿百家,至此戶口漸蕃。元淳時步行閣里間,周咨疾苦,煦嫗如家人。
瓊郡處海外,軍將多驕橫,崖州尤甚。元淳嘗署州事,守備黃鎮中以非刑殺人,游擊余虎縱不問;且貪,索黎人獻納。元淳廉得其狀,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賄之不得,造蜚語揭之。總督石琳下瓊州總兵會訊,元淳申牘曰:“私揭不應發審,鎮臣不應侵官,必挫執法之氣,灰任事之心。元淳當棄官以全政體,不能蒲伏武臣,貽州縣羞也。”初鞫是獄,鎮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據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備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國法也。”鎮中氣懾,疾揮去,卒定讞,論罪如律。崖人為語曰:“雖有余虎,不敵陶公一怒。”而總督卒因元淳倔強,坐不檢驗失實,會赦免。復欲于計典黜之,巡撫蕭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車,便劾廉吏,何以率屬?”為言于總督,乃已。
元淳自奉儉約,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諸生,講論至夜分不倦。屢乞病未果,竟以勞卒于官。昌化額田四百余頃,半淪于海,賦不及二千,浮糧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為浮糧考,屢請于上官,乞豁除,無應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獲諭旨免焉。
(選自《清史稿·列傳第二百六十三》)
[來源:學科網]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東南役均而賦重  均:比較
B.元淳廉得其狀  廉:查訪
C.初鞫是獄  鞫:審訊
D.竟獲諭旨免焉  竟:最終
【答案】 A
【解析】均:相同。
6.以下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陶元淳“體察百姓疾苦”和“性情秉正剛直”的一組是(3分)(   )
裁革雜征,相率以力耕為業
A.
且貪,索黎人獻納
至此戶口漸蕃
B.
卒定讞,論罪如律
周咨疾苦,煦嫗如家人
C.
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賄之不得
元淳為浮糧考,屢請于上官[來源:Zxxk.Com]
D.
復欲于計典黜之
【答案】 C
【解析】 A項下句是說黃鎮中和余虎的行為;B項上句是說陶元淳措施得力;D項下句是說總督的行為。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陶元淳最初因為疾病沒有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后來中了進士,在朝廷策對中,論述國家地區賦稅徭役之事,閱卷者認為他言語愚直,便將他置于二甲中。
B.陶元淳在廣東昌化任知縣之職時積極實施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發展生產的措施,并撤除土舍,統一度量衡,制定法章制度,黎人對此感到異常便利,安居樂業。
C.陶元淳代理崖州事務期間,游擊余虎重金賄賂不得便造謠誹謗陶元淳,在總督石琳下令瓊州總兵會同審訊陶元淳時,黃鎮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闖入崖州官署。
D.陶元淳曾對昌化超過的田賦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級官吏請求免除超額的田賦均無果。直到他的兒子陶正靖做了御史,將此事上疏朝廷才得以免除了這些超額的田賦。
【答案】 C
【解析】 C項不是“審訊陶元淳時”,而是“當初審訊黃鎮中時”。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元淳當棄官以全政體,不能蒲伏武臣,貽州縣羞也。(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總督卒因元淳倔強,坐不檢驗失實,會赦免。(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應當放棄官職來保全政體,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讓州縣蒙羞。(“全”“蒲伏”“貽”各1分,大意2分)
(2)但總督最終因為元淳性情倔強,就以考查驗證不合實情為由將其治罪,恰逢大赦而被免罪。(“卒”“坐”“會”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陶元淳,字子師,江蘇常熟人。康熙年間被推薦參加博學鴻詞科的考試,因為疾病而沒能參加考試。康熙二十七年,考中進士,在朝廷策對中,他論述西北地區賦稅輕而徭役重,東南地區徭役與西北地區相同而賦稅較重,希望減免超出額度的糧稅,免除沒有益處的費用。閱卷者認為他的話很愚直,將他置于二甲中。康熙三十三年,(陶元淳)被任命為廣東昌化知縣,到官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厘定賦稅徭役,把各種實物田賦統一為交稻米,把應服的徭役均衡到田賦上。裁減、革除各種雜稅,百姓紛紛以努力耕作為業。昌化縣隸屬于瓊州,與黎族交界,過去設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機做壞事,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
統一了測定物體輕重大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黎人對此感覺很方便。城中居民,原來不滿百家,到此時戶口漸漸增多。元淳常常步行到鄉間,詳細詢問百姓疾苦,親切溫暖如一家人。
瓊州地處海外,軍中將領大多驕橫,崖州尤其嚴重。元淳曾經代理崖州事務,守備黃鎮中用酷刑殺人,游擊余虎卻放縱不管;而且貪婪,要求黎人進獻財物。陶元淳查訪到他們的罪狀,列成條款向上級報告。余虎私下用重金賄賂陶元淳被拒絕,就造謠誣告他。總督石琳下令瓊州總兵會同審訊陶元淳,元淳在申述的文書中說:“私人的揭發不應該交付審訊,守備的大臣不應侵犯地方官的職守,(你們這樣做)必將會壓制 執法的正氣,讓辦事的人灰心。
我應當放棄官職來保全政體,而不能屈服于武臣,讓州縣蒙羞。”當初審訊這場官司時,黃鎮中命令甲士一百多人佩刀闖入崖州官署。元淳按著桌案怒叱道:“我奉命治理崖州事務,守備竟敢命令甲士劫持,這是藐視國法。”黃鎮中的氣焰被震懾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終審判定罪,依法判處黃鎮中、余虎有罪。崖州人因此說:“崖州雖有余虎,卻敵不過陶公一怒。” 但總督最終因為元淳性情倔強,就以考查驗證不合實情為由將其治罪,恰逢大赦而被免罪。總督又想在對官員進行三年政績考核時趁機罷免他,巡撫蕭永藻剛被任命,說:“我剛上任,便彈劾正直的官吏,(將來)靠什么率領(管理)下屬呢?”替元淳在總督面前說話,總督才罷休。
元淳生活非常節儉,為官時每日只需供應一束韭菜。元淳喜歡接交讀書人,常常講學論道到深夜也不疲倦。元淳多次因病請求辭官而沒被允許,最終因積勞成疾而死在官任上。昌化規定的田地數目是四百多頃,但一半淪陷于海中,賦稅不到二千,而超額的田賦占到三分之一,百姓十分困窘。元淳對超過的田賦做了考核,多次向上級官吏請示,請求免除超額的田賦,但無人理會此事。乾隆三年,元淳的兒子陶正靖做了御史,上疏把這件事報告了朝廷,最終得到皇上旨意,免除了這些超額的田賦。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19分)
李稚廉,趙郡高邑人也。齊州刺史義深之弟。稚廉少而寡欲,為兒童時,初不從家人有所求請。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于地。州牧以其蒙稚而廉,故名曰稚廉。聰敏好學,年十五,頗尋覽五經章句。屬葛榮作亂,本郡紛擾,違難赴京。永安中,釋褐①奉朝請②。普泰初,開府記室、龍驤將軍、廣州征南府錄事參軍,不行。尋轉開府諮議參軍事、前將軍。天平中,高祖擢為泰州開府長史、平北將軍。稚廉緝③諧將士,軍民樂悅。高祖頻幸河東,大相嗟賞。轉為世宗驃騎府長史。詔以濟州控帶川陸,接對梁使,尤須得人,世宗薦之,除濟州儀同長史。又遷瀛州長史。
高祖行經冀州,總合河北六州文籍,商校戶口增損。高祖親自部分,多在馬上征責文簿,事緒非一。稚廉每應機立成,恒先期會,莫不雅合深旨,為諸州準的。高祖顧謂司馬子如曰:“觀稚廉處分,快人意也。”因集文武數萬人,令郎中杜弼宣旨慰勞,仍詰諸州長史、守令等,諸人并謝罪,稚廉獨前拜恩,觀者咸嘆美之。其日,賜以牛酒。高祖還并,以其事告世宗。世宗喜而語人曰:“吾足知人矣。”世宗嗣事,召詣晉陽,除霸府掾。謂杜弼曰:“并州王者之基,須好長史,各舉所知。”時互有所稱,皆不允。眾人未答。世宗乃謂陳元康曰:“我教君好長史處,李稚廉即其人也。”遂命為并州長史。常在世宗第內,與隴西辛術等六人號為館客,待以上賓之禮。
天保初,除安南將軍、太原郡守。顯祖嘗召見,問以治方,語及政刑寬猛,帝意深文峻法,稚廉固以為非,帝意不悅。語及楊愔,誤稱為楊公。以應對失宜,除濟陰郡守,帶西兗州刺 史。征拜太府少卿,尋轉廷尉少卿,遷太尉長史。肅宗即位,兼散騎常侍、省方大使。行還,所奏多見納用。除合州刺史,亦有政績。未滿,行懷州刺史。還朝,授兼太仆卿,轉大司農卿、趙州大中正。天統元年,加驃騎大將軍、大理卿,世稱平直。為南青州刺史,未幾,征為并省都官尚書。武平五年三月,卒于晉陽,年六十七。贈儀同三司、信義二州刺史、吏部尚書。
(《北齊書·李稚廉傳》)
【注】 ①釋褐:脫去粗布衣服,指做官。②奉朝請:官職名。③緝:和睦。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屬葛榮作亂  屬:遇上
B.高祖頻幸河東  幸:寵愛
C.莫不雅合深旨  雅:非常
D.觀者咸嘆美之  美:贊美
【答案】 B
【解析】幸:指古代皇帝駕臨。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李稚廉杰出才能的一組是(3分)(   )
①頗尋覽五經章句 ②世宗薦之 ③稚廉每應機立成
④時互有所稱 ⑤以應對失宜 ⑥所奏多見納用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 C
【解析】 ①是說李稚廉的聰明好學;④是說當時各官員推薦人選;⑤是說李稚廉回答不當。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李稚廉從小就清心寡欲,從來不對家人提出什么請求。州牧見后,認為他雖然年紀小卻不自私,就為他取名叫稚廉。
B.高祖巡察冀州時,聚合黃河以北六州全部的文書簿籍,核對戶口的增減,常在馬上索要簿籍,李稚廉常常能隨機應變,馬上辦好。
C.李稚廉機敏能干,高祖召集文武幾萬人,宣旨慰勞他,并且責問各州長史、太守、縣令等,這些人一并謝罪,只有李稚廉上前謝恩。
D.李稚廉被世宗推薦并任并州長史,經常出入世宗的府第,并得到世宗上賓之禮節的待遇,常被召見,咨詢治國的方略。
【答案】 D
【解析】 “常被召見,咨詢治國的方略”的不是世宗,而是顯祖。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家人嘗故以金寶授之,終不取,強付,輒擲之于地。(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意深文峻法,稚廉固以為非,帝意不悅。(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家人曾經故意給他金元寶,(他)卻始終不要,強塞給他,(他)就扔到地上。(“故”“強”“擲”各1分,大意2分)
(2)顯祖主張法律苛細嚴厲,稚廉堅持認為這一主張是錯誤的,顯祖很不高興。(“深文峻法”“固”“意”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李稚廉,趙郡高邑人。齊州刺史李義深的弟弟。李稚廉從小就清心寡欲,還是兒童的時候,從來不對家人提出什么請求。家人曾經故意給他金元寶,(他)卻始終不要,強塞給(他),(他)就扔到地上。州牧認為他雖然年紀小卻不自私,所以為他取名叫稚廉。(稚廉)聰明好學,十五歲就已經熟讀了五經章句。正趕上葛榮作亂,郡中混亂,來到京城避難。永安年間,初為奉朝請。普泰初年,授開府記室、龍驤將軍、廣州征南府錄事參軍,沒有去上任。不久改任開府諮議參軍事、前將軍。天平年間,高祖提拔(稚廉)任泰州開府長史、平北將軍。稚廉與將士們和睦相處,軍民關系融洽。
高祖多次到河東,很嘆賞他的才干。改任世宗驃騎府長史。下詔說,濟州是水陸要地,時常接待應對梁的使者,尤其需要一個得力之人,世宗推薦稚廉,任濟州儀同長史。又改任瀛州長史。高祖巡察經過冀州時,聚合黃河以北六州全部的文書簿籍,核對戶口的增減。(這些都是)高祖親自部署,大多在馬上索要簿籍,頭緒繁多。稚廉常常能隨機應變,馬上辦好,(他)經常提前做好準備,沒有不與高祖的意旨非常相符合的,(從而)成為其他各州的榜樣。高祖回頭對司馬子如說:“看稚廉處理事情,足以讓人心情愉快。”于是召集文武幾萬人,讓郎中杜弼宣布皇上的旨意,慰勞稚廉,并且責問各州長史、太守、縣令等,其他人都一齊謝罪,只有稚廉上前謝恩,旁觀的人都很感嘆贊美他。這一天,(高祖)賞給他牛和酒。[來源:學。科。網]
高祖回到并州,把這件事告訴了世宗。世宗高興地對別人說:“我可算是發現人才了。”世宗繼位后,召稚廉來到晉陽,讓他在自己府中作屬官。(世宗)對杜弼說:“并州是成就帝業之地,需要有好的長史,你們可以推薦自己了解的人。”當時各人都推舉了自己認為稱職的人,都沒有被允許。眾人沒有說話。世宗便對陳元康說:“我告訴你一位優秀的長史,李稚廉就是這樣的人。”于是任(稚廉)為并州長史。(稚廉)經常出入世宗的府第,(他)和隴西辛術等六人并稱為館客,(世宗)用上賓的禮節招待他們。天保初年,任安南將軍、太原郡太守。顯祖曾經召見(他),向(他)咨詢治國的方略,談及政策刑罰寬嚴,顯祖主張法律苛細嚴厲,稚廉堅持認為這一主張是錯誤的,顯祖很不高興。
(他)說到楊愔時,誤說成楊公。因為回答不得體,被任命為濟陰郡太守,兼任西兗州刺史。召入任太府少卿,不久改任廷尉少卿,升太尉長史 。肅宗即位后,兼散騎常侍、省方大使。巡察回來后,(他)所上的奏章大都被采納。任合州刺史時,也有政績。任期未滿,又代理懷州刺史。回到朝內,授兼太仆卿,改任大司農卿、趙州大中正。天統元年,加授驃騎大將軍、大理卿,當時以公允正直著稱。任南青州刺史,沒過多久,召入任并州省都官尚書。武平五年三月,在晉陽去世,時年六十七歲。追贈儀同三司,信州、義州刺史,吏部尚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高考文言文的審題技巧
2016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
從高考文言文試題特點探究文言文閱讀應對策略
高考語文第一輪復習專題十一文言文 2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
2009高考文言文翻譯知識清單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阳县| 津市市| 托克逊县| 丰县| 蒙城县| 棋牌| 南充市| 托克托县| 广宁县| 海城市| 海丰县| 伊吾县| 东山县| 察雅县| 广平县| 万载县| 都江堰市| 和林格尔县| 盐城市| 丽江市| 岳池县| 云林县| 颍上县| 沾益县| 富川| 兴城市| 长垣县| 巫溪县| 兴安县| 库车县| 英超| 清丰县| 怀集县| 公安县| 长沙市| 万宁市| 吴川市| 惠东县| 寿光市| 衡山县| 大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