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的嘴角開始上揚、眼睛發(fā)亮。
“我和爸爸初次做父母的喜悅都是因你而起,有你時,別提我們有多開心了。而妹妹出生時,我們已經是第二次做父母。你說,那種開心勁兒怎么能跟有你時比呢?”
原來在二胎家庭,父母最好的做法不是“一碗水端平”,而是“偏愛大寶”。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當一個家庭有了新的生命誕生,家庭的焦點就會聚集到這個新成員的身上,手足矛盾由此便會展開。
但大寶之所以會嫉妒二寶,根源在于害怕二寶分走了爸媽對自己的愛。
這時,我們只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和關愛都給予大寶,讓他感受到安全和愛,那么“愛滿自然要溢出來”。
內心有了充足安全感的大寶,不僅不會再嫉妒、阻礙我們對二寶好,還會主動承擔起哥哥姐姐的角色,延伸我們的愛給二寶。
很多二胎家庭都會把“孔融讓梨”當做教育準則,講給老大聽,似乎這已經成為了二胎家庭的“金科鐵律”,老大必須遵守。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二胎家庭中,當兩個孩子出現矛盾時,家長不要一味袒護小的,而是要學會關注老大的感受。
少兒綜藝節(jié)目《少年說》里,有個小女孩叫趙晗瑜。
她之所以要站在這個舞臺上,是因為她的姥姥。
趙晗瑜有個比自己小8歲的弟弟,弟弟很可愛,家里人都非常喜歡他,但也正是因為弟弟的到來,她卻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每次她和弟弟之間發(fā)生了矛盾,外婆都會“適時地”跟她說一句,弟弟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弟弟會搶他的零食和玩具,有時候還會莫名其妙地咬她。當她把自己的心里話和感受都跟姥姥說了之后,姥姥還是笑著說:他比你小,你應該讓著他。
趙晗瑜難過極了,她在舞臺上大聲地質問姥姥:他是個孩子,我自己也是個小孩子,為什么我就要一直讓著弟弟呢?
遺憾的是,即使到了這時候,姥姥依然沒有聽到外孫女內心的哭泣,還在努力說服趙晗瑜:
“弟弟比你小8歲,做姐姐的還是要盡量讓弟弟一些。”
聽到這里,趙晗瑜再也忍不住哭了起來:“我難道就不是個孩子了嗎?我就不需要被人照顧了?”
說實話,看到這一幕,花花媽心里一陣疼痛,好想穿過屏幕去抱抱這個無助的女孩:
沒錯,你也是個需要被人偏愛的小孩。
想要孩子給予
請先讓他充分擁有
“弟弟妹妹比你小,你要讓著他”
“弟弟妹妹還小,不懂事,你還不懂嗎?”
……
好像大了幾歲,所有的【照顧、體諒、懂事】都成了他們不能拒絕的義務,統(tǒng)統(tǒng)落到了那個也只是個孩子的老大肩上,再也無法卸下。
如果他們不能用行動去落實這份沉重的期待,就很可能被貼上各種標簽:不懂事、自私、不夠乖巧……
心理學說,一個人給不了他沒得到過、或是沒有充分擁有過的東西,哪怕表面看起來那再簡單不過。
對一個孩子來說,當他自己都還沒有被愛夠,又如何去愛別人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你身邊的人或自己在育兒時
會總讓老大讓著弟弟妹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