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對焦慮癥的定義是:反復并持續的伴有焦急、恐慌癥狀和自律神經紊亂的精神障礙。
其實焦慮和恐懼在一定范圍內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進化之所以沒有把焦慮這種負面的情緒剔除掉,是因為它對我們有利。當面臨危險情景的時候,焦慮可以提高我們防范和避免傷害的適應能力。但是焦慮癥就嚴重的多,它是對并非現實實際威脅的反應。也就是說,患有焦慮癥的人對一些普通的事,甚至是一些良性的事情,都會解釋為災難的先兆。
其實焦慮癥算不得什么大的心理疾病。但是,如果不及時的治療,往往會惡化成抑郁癥等更嚴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學家的研究證實,焦慮癥的發作與人的思維和認知過程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腦神經科學的一些研究表明,焦慮癥可能與大腦內的神經化學遞質功能的失調有關。
目前焦慮癥的治療以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這兩種療法為主。藥物治療主要是給患者服用抗焦慮的藥物。比如,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
認知行為療法的目的是減少焦慮癥患者的過分焦慮,而不是完全消除焦慮。
通常的做法是讓患者暴露在恐懼的情境中,讓他們挑戰對恐懼刺激的負面預測。改變他們的認知。把歪曲的,負面的思想替換為合理的,積極的思想。這樣患者就不會再對再對普通的,沒有威脅的事情過度反應了。也就治愈好了焦慮癥。
我是趙聰,自由撰稿人,簡書推薦作者,幸福教練。關注我的問答號,我會用走心的文字,解答與如何提高幸福感相關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