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其城市的歷史底蘊可謂是源遠流長。然我們仔細看看定都南京的朝代,你會發現,怎么都這么短命。于是很多人認為南京雖然有帝王之氣,但并不是一塊風水寶地。這一說法流傳了很多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許多朝代的定都選擇。
風水學在古代很流行,封建帝王自然也不能免俗。先秦時期,各諸侯國在定都修陵時,都要對所選地測一測風水,帝王們選擇南京定都之前肯定也是對南京仔細研究過的,南京的王者之氣確實存在的,這一說法在秦始皇時期就開始流傳了。南京北臨長江,正如一條蜿蜒巨龍盤踞南京身前,但是長江又離得太近,水流太急,就有人說波濤洶涌的長江水帶走了南京的帝王之氣,于是定都南京的王朝王氣泄的太快,所以容易短命。也就是說南京的王氣聚的快,能夠幫助王朝迅速統一,但同時也泄的快,不利于王朝的千秋萬代。
風水中除了講究水勢外,還特別注意山勢,山脈更是象征龍脈。南京周邊雖不是群山環繞,但還是能稱得上臨水靠山的。近有幕府山、廬龍山,遠有雞籠山、富貴山,都能當做南京城的靠山,形成龍脈聚氣之勢,可惜的是這些山的山勢都太小,不符合帝王風水的要求,簡單點說就是南京城的山勢還夠不到帝王風水的檔次,這也算南京風水的一點瑕疵吧。
從山水上分析,南京城在帝王選都中算一個另類,它攜中國最大一條水龍長江,長江的水勢氣貫山河,絕對配得上帝王風水,但長江水來得快走的也快,所以王氣泄的快,王朝敗的快。再加上沒有像泰山、嵩山這樣的雄壯山勢作為靠山,其周邊山勢較弱,配不上天子威儀,所以擋不住南京城的王氣,王氣外泄,王朝自然短命。
然而,說這些其實并沒有什么卵用。所謂山川江河的風水之說,只是為了滿足信奉神鬼之說者的臆測之言,王朝的興衰榮辱不過是歷史潮流的選擇而已,宋太祖趙匡胤敢于將都城建在地勢開闊的開封,曾有大臣之言說開封無險可守,恐怕不宜建都。但趙匡胤卻直言不諱說: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想帝國長治久安,不能憑借險要的山川地勢,而是在于帝國是否施行德政。
南北朝時期,蕭繹建立后梁政權,定都江陵,然在平定武陵王叛亂后欲遷都建鄴,也就是現在的南京。當時有大臣就提出反對意見,稱南京沒有帝王氣象,不宜建都,而江陵風水極佳,乃帝王之地。蕭繹對這一說法深信不疑,于是便打消了遷都的念頭,可是蕭繹的龍椅還沒坐熱乎,一年后西魏伐梁,幾個月就攻下江陵城了,國破家亡的蕭繹不知道此刻還會不會覺得江陵城聚斂著自己的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