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30歲的女人是郊區房
這幾天被一個相親角的視頻刷屏了:
視頻中的女主角叫做郭盈光,34歲。
她在全國有名的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給自己相親,并在相親廣告中這樣介紹自己:
她把令自己驕傲的信息都寫了上去,沒想到相親角的家長并不在意她的“優秀簡歷”,他們上前詢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年紀多大了?
得知她34歲后,叔叔阿姨們對她進行了一票否決。
還完全不避諱的對她評頭論足道:
年齡,不行!
你看她讀到碩士,沒什么用。
女孩子不要讀太多書,讀個大專、本科就蠻好的。
其中還有人形容她是一個“郊區房”。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相親角有這樣一個公理:
他們把男人比喻成銀行卡,把女人比作房子。女人年紀輕就是地段好,漂亮就是房型好,年齡大了就是“郊區房”。
郭盈光長相還行,又沒結過婚,所以房型還可以。但她年紀大了,所以她這個“房子”在郊區。
還有一句更刺耳的話是:女人過了30歲就像郊區房,男人有錢也不會買。
雖然已經做了很多心理準備,但郭盈光依然很難理解人們對大齡女性的偏見。
30歲以后的女性,真的貶值到如此程度了嗎?
02
大齡未婚女性一定有問題
那么,在相親市場上,征婚的男性到底怎么看待大齡女性呢?
北京某相親公園有一個28歲的小伙親自上陣去相親。
在記者的隨機采訪中,他直言很多男士相親想要找年齡小一點的。
甚至在還沒了解的情況下,他就輕易的給所有的大齡女性下了結論:
年齡大的肯定有問題,脾氣不好,或者是怎么樣的,跟誰都不行。
年齡大沒結婚就肯定有問題?
聽起來很直男癌,毫無根據、太過絕對,而且可笑。但這的確代表了很多男性對大齡女性的“固化印象”——年齡大了就是別人挑剩下來的,沒人要的。
進一步考慮到,既然沒人要,那大齡女人本身就肯定是有缺陷。
如此往復,人云亦云。大齡女性就成了“問題女性”的代名詞。
除此以外,男性更喜歡年紀小的女性是因為:
年齡越大的女性考慮的越多,年齡小考慮得少,更單純。
他們認為娶一個小一點單純一些的女孩,以后在生活中可以更好的磨合,而年齡大了考慮的太多,彼此生活就容易產生沖突。
當然更多的男方家庭,考慮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下一代的問題:
大齡女性生育能力比年輕女性要弱。
固化老套的思維,讓他們對大齡女性望而卻步。
03
女方主動放低身段
大眾傳播上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理論,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
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和觀點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這類觀點就會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
而發覺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理會(有時會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
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于是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
對大齡女性而言,也是如此。
在相親市場,人們對大齡女性的偏見聲越來越大,恰好贊同這個觀點的人占大多數,他們的討論就越激烈,這些大齡女性就越沉默。
大齡女人就成為了人言聲中“貶值”的一方。
于是女方就會被形勢所迫,“自降身價”以尋找“更合適”的男方。
相親角女方的家長也因此絞盡腦汁,各種奇葩的新聞層出不出:
母親安排38歲女白領相親水泥工;
怕女兒嫁不出去,博士學歷只敢說成碩士;
82歲母親為48歲女兒相親,擔心女兒沒人要,降低標準只找離異男;
女方不斷降低標準,對方可能就會不斷提高標準。
由此引起了更大的“剩女”恐慌。
04
被夸大的“剩女”恐慌
一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變成剩女,就想方設法的讓其盡早結婚。
相親、逼婚,恨嫁,似乎成了25歲以上未婚女性的生活主題。
最近幾年,就連95后也被迫加入了相親一族。
甚至十六七歲的花季少女也開始早早的相親。
不光是一些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憂慮,很多女性自己也開始陷入“剩女恐慌”之中,在論壇上看到的很多女性對婚姻的態度都令人擔憂:
我還沒有男朋友,我要趕緊相親,趕緊把自己嫁出去;
我不愛這個男人,但他條件還行,我也到了結婚的歲數,就這樣結婚吧;
男朋友對我不好,也不上進,但我已經25歲了,不嫁給他我再找就難了。
這種態度對應下的婚姻更是可悲:
杞人憂天的“恨嫁式”婚姻;
明碼標價的“交易式”婚姻;
火急火燎的“任務式”婚姻。
這樣的婚姻,后果會這樣呢?
調查表明,2007-2016年,中國離婚人數累計達3062.8萬對,累計增長率為98.1%。
離婚率居高不下,這些離婚的夫妻之中,不乏那些為了結婚而結婚的夫妻。
而經歷了婚姻不幸的女人,離婚后通常很難走出來。
嫁錯人,比不嫁人更可怕。
所以,千萬不要被所謂的“剩女”所嚇倒,準備好再選擇才是對自己負責。
05
撕掉“剩女”標簽
有人說:“剩女”是社會進步的產物。
十分贊成。
“剩女”的出現表明,女性在婚姻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和決定權。
廣告《她最后去了相親角》展現了她們的真實狀態。
“你一天不結婚,父親就不死
不要任性,可憐天下父母心
挑來挑去,哪個也不合適
你現在已經是剩女啦!”
短片里的女性,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好像在這個社會,不結婚,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女人。
她們一邊希望父母認可自己的狀態,一邊怕辜負父母的期望。
她們有的曾想過放棄,隨隨便便找個人結婚;有的獨立自由,享受著一個人的狀態;有的渴望愛情,繼續尋找著真愛。
后來,她們都去了相親角,把自己最美的照片掛在上面,還寫上了自己的想法:我不想,為了結婚而結婚,那并不會過得快樂。
故事的最終,她們和父母和解,得到了支持。最重要的是,她們與自己握手言和,發現了自己閃光的一面,撕掉“剩女”的標簽,自信、獨立、勇敢的做自己。
只有該結婚的感情,沒有該結婚的年齡。
所有不以幸福為目的的結婚都是耍流氓。
姑娘,你不欠任何人一場婚禮,你只欠自己一份幸福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