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者,正氣之虛也,多由積漸而來,久病及身體羸弱之人多得之。常見短氣、少氣,若不相續,聲低息短之象。坐臥則略定,稍動則肩搖而息促,是與卒然而喘,汗出水飲之喘,痰飲之喘,靜處不能暫停止,固不同也。舌質如石灰色,或淡紅色,舌苔多白滑,脈多微細沉弱,或見浮洪芤大,按即無力,皆虛極無根之象,不可誤為實證。張景岳謂:“真喘者,其責在肺,似喘者,其責在腎。”所謂似喘,即此指之虛喘也。李中梓謂:“此證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所論極當,茲分別論述其證治如下。
(一)肺虛作喘:肺主氣而朝百脈,外感內傷之邪,皆能上歸于肺而為喘,本段所論肺虛作喘,非謂內外各邪影響于肺之喘,乃肺為本病之喘,與西醫所指喘息性支氣管炎相類。即《內經》所謂:“肺病者,喘咳逆氣”之證。其喘之與咳,互相關聯而不可分,故辨證與治療,當如肺咳分陽虛陰虛,參見肺咳。
(二)腎陽虛不納氣作喘:《內經》謂:“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腎主閉藏,亦主翕納,統攝下焦之氣化。同時,翕納呼吸之氣,使其息歸根。倘腎陽虛,則不能統攝其氣化,至使其氣化膨脹于沖任之間,隨沖氣上逆。同時,為腎行氣之肝木,至此不能疏通腎氣下行,亦轉而上沖,吸入之氣既未受下焦之翕納,而轉受下焦之沖激,于是喘證生。往往證見遺精、滑精,盜汗,心煩失眠,腰酸骨痛,肢體無力,頭昏健忘,面色蒼白或微黃,足冷,少腹痞滿,好眠,急行則喘咳,小便不利,出氣多,吸氣少,以吸入長氣一口為快,勞動時則喘加劇。舌苔淡白。其脈細數,或沉而遲。此乃腎陽虛不納氣作喘,必須扶腎陽,陽旺自能納氣,而喘自愈,四逆湯治之。更有氣喘不得臥,吐痰如泉涌,乃腎中無火,寒氣作祟,水無所養,乃上泛為痰,則上方加茯苓通陽利水,肉桂助陽祛寒,其喘自平。更有一種元陽將脫而喘者,陽衰陰盛已極,逼陽于外,陽氣不得下潛,陰陽兩不相接,其證見面白唇青,甚至發紺,口舌黧黑,全身一團陰氣,此刻有大燒汗出之可畏。法宜大劑回陽收納,緩則不救,吳萸四逆湯治之。黑錫丹亦治之。
(三)腎陰虛水涸,火逆上沖作喘:下焦腎水枯涸,陰虛火旺,則沖逆上焦,消爍肺金而喘。朱丹溪論喘曰:“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沖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陰虛挾痰喘者,則補陰降火。”而其論治,則以四物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加味為主,李梴、趙獻可俱宗朱氏之說。但趙氏詆其方之流弊謂:“夫謂陰虛發喘者,丹溪實發前人之所未發,但如此治法,實流弊于后人。蓋陰虛者,腎中之真陰虛也,豈四物陰血之謂乎?其火起者,下焦龍雷之火也,豈寒涼所能降乎?其間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水挾木火而上也,豈竹瀝枳半之能化乎?須用六味地黃湯加門冬、五味大劑煎飲,以壯水之主,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故凡喘而見小便短赤,或黃濁,咽干舌燥,口多渴,心多煩,腰脹。咳嗽吐痰難出,有時則痰稠粘而黃。舌苔干黃。脈滑數有力,或細而數。應以六味地黃湯治之。若唇口黑紅,不思一切食物,咳嗽吐痰而帶咸味,喘促有似不能接續之狀。舌苔干黃帶膩。脈現浮滑。此乃腎氣不藏,腎水泛溢致喘,以滋腎丸補腎水不足,納氣歸腎,則喘自平。
(四)腎陰陽兩虛作喘:《內經》謂:“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蓋勞則腎氣傷而喘息于內,陽氣張而汗出于外,外內皆越,故氣耗散矣,此即腎陰陽兩虛作喘。陽虛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腎不能納氣,故喘息迫促。陰陽兩虛作喘之人,往往是喘逆迫促,有將脫之勢,一般證狀為動則喘,有時面赤,但多時面色(白光)白晦黯,精神不振,饑不欲食,惡寒,四肢不溫,但有時發潮熱。舌質淡,苔白滑。脈多上盛下虛,或浮而弱,重按即無。此乃精不化氣,陽不化水,陽浮陰孤,水泛火逆而致喘者,法當從陽引陰,以陰化陽,金匱腎氣丸治之。如水偏盛,則重用桂、附;火偏旺,則輕用桂、附以為別耳。
(五)心陽虛作喘:心陽不足,影響血液循環,而傷及肺之喘,即西醫所謂“心臟性喘息”,亦《內經》謂:“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之證。其證狀大多呼吸困難,喘咳時胸中有痞塞感。心累心跳,苦悶不安,面容(白光)白無神,惡寒。舌苔白滑。脈現細數或結代。法當扶心陽,從陽生陰,取汁化血而益氣,氣血調和而喘自止,宜新訂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湯治之。如心陽過弱,濁陰上逆,心下有水飲,心痛心悸,而微浮腫者,茯苓杏仁甘草湯治之。
(六)脾腎陽虛作喘:朱丹溪謂:“亦有脾腎俱虛,體弱之人,皆能發喘。”對其治療,則謂:“脾腎虛者,溫里之。”此證多見飲食減少,身體瘦弱,甚則遺精、盜汗、惡寒、面容(白光)白,困倦無神;其氣若不相續,唇色烏黯,滿口津液,不思水飲。惡生冷,喜熱食。舌苔白滑。脈現沉細。治以附子理中湯,脾腎并補,則喘自止。
(七)心脾腎陽虛作喘:此類喘證,較上述諸種喘證為嚴重,常有生命危險,預后多不良。從臨床證狀,體征分析,似與現今西醫所稱之肺心病相當,并謂頑固性的慢性氣管炎是肺心病的主要原因。從祖國醫學角度來看,心脾腎三臟中一臟陽虛皆可影響及肺而作喘,此則三臟合而為病,故較諸種喘證為嚴重。患者大都面容瘦削,虛怯無神,全身倦怠思睡,惡寒特甚,咳嗽,吐痰難出,多白涎痰,有時泡沫痰多,氣喘不能平臥,出冷氣,心悸心慌,脘腹脹滿,饑不思食,大便溏泄,浮腫,嘴唇發紫紺。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有如石灰一層。脈多沉細或浮大而空。法當大力扶陽,以溫陽利水而平喘,附子理中湯合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如因外感寒邪而加重喘咳者,則用大劑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以平咳止喘。
(八)胸痹之喘:胸痹者,胸中之陽氣不足,因干陰寒痰濕,痞塞不通也。而心肺同在胸部,則血之循環,氣之出納,并受痹阻,故其病常互相影響。素體陽虛,為本病發生的主要原因。《金匱要略》謂:“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喻嘉言亦說:“胸痹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而陰邪則有寒邪與痰濕之別,茲分述其證治如下。
寒邪凝聚:患者大多面色蒼白,虛怯無神,聲音細微,惡寒特甚,胸背部互相牽引作痛,咳嗽,吐白泡沫痰,呼吸迫促,氣短,嘴唇烏黯,滿口津液。舌苔白膩。脈沉遲。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之證。法當辛溫通陽,陽通痹去而喘息隨諸證自愈。瓜蔞薤白白酒湯治之。若形寒身冷,甚至喘息不得臥,嘴唇發紺,脈沉微者,上方加附片以助陽祛寒而止痛平喘。
痰濕壅塞:此證較寒邪凝聚所現之證狀為重,其痛由心痛牽引到背部亦痛,咳嗽,吐白涎痰或泡沫痰,呼吸迫促,不能平臥,迭被倚床而坐,此乃痰濕阻礙肺氣之升降,故喘促更甚,以致不得臥,口中津液多。舌苔白滑而膩。脈弦緩。此即《金匱要略》所指:“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之證。法當通陽降逆,化痰祛濕,瓜蔞薤自半夏湯治之。若心胸部感覺痞滿有氣,同時脅下之氣又逆而上迫心胸,此由痰飲水氣互結胸中所致,上方加枳實、厚樸以泄胸中之氣,脅下之氣,則喘自平。
(九)大氣下陷作喘:一般喘證所現證狀,皆為不能納氣而吸氣難。而本病之喘,不覺吸氣難而反覺呼出難,此乃胸中大氣虛而下陷,不能鼓動肺臟以行呼吸功能,不得不努力呼吸以自救,其呼吸迫促之形狀有似乎喘,而實與其它不納氣之喘有很大分別。若辨證不明,見其作喘而投以降氣、納氣方劑,則兇危立見。本病與其它喘證之辨別,在于縱然呼吸有聲,必不肩息,而其肩反下垂,言語聲音特別細小,自覺說話提不起氣,其脈多沉而無力,其它不納氣之喘,則劇者必然肩息,言語聲音雖細微,但無提不起氣之感。治宜升提其胸中下陷之大氣,而喘自平,用補中益氣湯治之。
(十)產婦發喘:產后發喘,大多虛證,因產后下血過多,榮血暴竭,最易感受外邪。如外感風邪,頭痛發熱,而色紅赤,氣喘而咳嗽。舌苔紅潤。脈見細數。法當祛邪扶正,竹葉湯治之。如外感寒邪,全身酸痛,咳嗽氣喘,吐風泡沫痰。舌苔白膩而黃。脈浮緊。甚至蜷臥,息高氣喘,惡心腹痛者,法當溫經散寒,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若氣血兩虛,甚至氣血將脫,證見發熱汗出,聲低息短,情勢危急者,宜傅青主救脫活母湯急救之。又前論產后咳嗽諸方,可參酌互用。
虛喘之證,大約如上列舉,更有一種暴喘欲脫之危候,即類似西醫所稱之休克。如大病,久病或大失血之后,其人陽衰已極,陰盛逼陽于外,陽氣不得下趨潛藏,陰陽兩不相接,呼吸錯亂,而喘促立生。癥見面白唇青,發紫紺,口唇黧黑,全是一團陰氣,如現大燒汗出,喘急欲脫,危篤之甚。法當回陽救逆,急用大劑通脈四逆湯救其欲脫之陽,或用參附湯急治之。
本病之護理極為重要,首先注意寒暖調護,以免遭受外邪侵襲而誘發。忌吃刺激性食品,戒房事,節嗜欲,并鍛煉身體,以增強抗病能力。從臨證中體會,實喘由外受寒邪誘發者為多;而虛喘之證,因感寒而加劇者,比比皆是,故油脂酒漿,生冷瓜果,在所必忌。 (二)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解見傷寒咳嗽。 (三)桂枝麻黃各半湯:方解見傷風咳嗽。 (四)新訂荊防敗毒散:方解見傷風咳嗽。 (五)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本方《傷寒論》以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熱邪深陷而兼下利,復自汗者,此表邪未解,邪入陽明之腑,其汗外越,氣上奔則喘.下陷則利。葛根升陽明清氣,解肌表而止下利,加芩、連以清里熱,止汗除喘,以甘草調和胃氣,表證解,里熱清,胃氣和,則喘、汗、自利可愈。 (六)加味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桔梗、甘草、粳米 錢乙瀉白散原方為桑、地、甘、粳四昧。李時珍謂:“此方為瀉肺諸方之準繩。”汪昂謂:“桑白皮,甘益元氣之不足,辛瀉肺氣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瀉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腎之虛熱,涼血退蒸。甘草瀉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補胃,并能瀉熱,從小便出。”加黃芩助肺瀉火,利胸中之氣。知母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氣分,清痰定嗽。入桔梗開提胸膈滯氣,入肺瀉熱,痰壅喘促,悉能開之。合之則較原方清金降火之力強,用治外感燥熱作喘為有效之方。 (七)清燥救肺湯:方解見傷熱咳嗽 (八)麻杏石甘湯:方解見傷寒咳嗽。 (九)射干麻黃湯:方解見肺脹咳嗽。 (十)小青龍加石膏湯:方解見肺脹咳嗽。 (十一)苓桂術甘湯:方解見痰咳。 (十二)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甘草 本方為緩下方劑,有調和承順胃氣之義,亦即有調整胃機能之效,非若大、小承氣之專攻下也。大黃之苦寒,芒硝之咸寒,二味并舉,攻熱瀉火之力備矣,更佐炙甘草之緩,調停于硝、黃之間,使其力不峻,徐徐發揮其效用,胃火不上攻,則喘自平。 (十三)四逆湯:方解見腎咳。 (十四)吳萸四逆湯:吳茱萸、附片、干姜、炙甘草 四逆方解見腎咳。《神農本草》謂:“吳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開腠理,咳逆寒熱。”本證為元陽將從肺脫而喘,全是一團陰氣為病,逼陽于外,故用四逆以回陽,入吳萸溫中下氣,引陽氣下趨潛藏,則喘證自平。 (十五)黑錫丹:黑錫、硫黃、胡蘆巴、破故紙、茴香、沉香、木香、炮附子、金鈴子、肉豆蔻、肉桂(有中成藥出售) 黑錫甘寒,硫黃大熱,能護真陰,扶真陽,鎮納腎中上沖的浮陽。蘆巴、故紙、茴香、豆蔻、附子、肉桂等都是溫腎助陽散寒之品,而桂、附和沉香又能引虛陽下行,納入腎中,木香則能調和氣機,更加金鈴子引藥入下焦,并可監制諸藥香燥之性。用以治陰盛逼陽于外,元陽將脫之喘有顯效。若真陽暴脫,痰鳴氣喘的危候,用人參或潞黨參煎湯送服更好。 (十六)六味地黃湯:方解見腎咳。 (十七)滋腎丸:知母、黃柏、安桂 本方乃補水方劑,亦納氣歸腎之法也。知母、黃柏二味,氣味苦寒,苦能堅腎,寒能養陰。前者,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氣分,消痰定嗽;后者,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而安桂辛溫,補命門相火之衰,能啟水中真陽上交于肺,則上氣平而咳嗽、喘促除矣。木證既為腎陰陽不足,故用補水扶陽之法,潛陽以化陰。此方非獨治此病,凡一切陽衰不足以化陰,陰氣發騰之證,治之皆效。 (十八)金匱腎氣丸:方解見腎咳。 (十九)新訂桂枝去芍加茯苓半夏湯:方解見心咳。 (二十)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杏仁、甘草 本方《金匱要略》以治胸痹,胸中氣塞、短氣,用其利水降氣也。茯苓甘溫益脾,淡滲利水,主胸脅逆氣,煩滿咳逆。杏仁瀉肺降氣,利胸膈氣逆,下喘治氣。甘草配茯苓,則不資滿而泄滿,故下氣除滿。合之以治心陽過弱,心下有水飲之喘為有效。 (二十一)附子理中湯:方解見肺咳。 (二十二)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 心、肺部位在上焦,胸痹之證狀,為心、肺同病。瓜蔞補肺潤下,清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為治嗽要藥;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薤白溫中,散胸膈中結氣,主胸痹刺痛,肺氣喘急。白酒,其氣輕揚,使佐藥力上行。合之則能通陽散結,豁痰下氣,使結散陽通,則喘息咳唾自愈。若陰寒積盛,應加附片以助陽祛寒,而止痛平喘。 (二十三)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半夏、白酒 本方即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半夏。有此方之證而痰濕阻礙肺氣之升降,喘促更甚,故加半夏以滌痰逐飲。更兼心中痞滿,脅下氣逆搶心,故加厚樸、枳實泄其痞滿,降其逆搶,則喘咳自愈。 (二十四)補中益氣湯:柴胡、升麻、當歸、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陳皮、生姜、大棗 本方為李東垣所訂著名方劑之一,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其謂:“參芪草瀉火之圣藥,蓋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補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佐白術燥濕健脾;當歸和血養血,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蓋其辛溫能行氣分,使氣調而血和也。氣亂于胸,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且以散諸甘藥之滯。柴胡味薄氣升為陽,主陽氣下陷,引少陽清氣上行,升麻能升陽氣于至陰之下,引陽明清氣上行,亦引甘溫之藥上行。生姜、大棗和榮衛,開腠理。此用藥以補氣之不足,而提其下陷之氣。柯韻伯謂:“補中之劑,得發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培,此用藥有相須之妙。”故大氣下陷作喘,得此方則氣升而喘平。 (二十五)竹葉湯:竹葉、葛根、防風、桔梗、桂枝、黨參、甘草、附片、生姜、大棗 婦人產后,表有邪而里虛,若攻其表,則氣浮易脫,若補其里則表邪不解,自應攻補兼施。此為產后正虛邪盛,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方中用竹葉為主藥,因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盛則灼筋而成痙,故于溫散藥中,先以此挫風熱之邪,即杜漸防微之意也。尤在涇謂:“竹葉、葛根、桂枝、防風、桔梗,解外之風熱,人參、附片固里之脫,甘草、姜、棗,以調陰陽之氣而使其平,乃表里兼施之法,凡風熱外淫而里氣不固者,宜于此取則焉。”故凡產后而外感風邪,而氣喘咳嗽者,用此方治之而愈。 (二十六)救脫活母湯:黨參、當歸、熟地、枸杞、山茱萸、麥冬、阿膠、肉桂、黑芥穗 婦人產后,氣血大虛,氣喘欲脫,傅青主認為是氣血兩脫之危候,訂此方以治之。其自注云:“此方用人參以接續元陽,然徒補其氣,而不補其血,則陽燥而狂,雖回生于一時,亦旋得旋失之道,即補血而不補其肝腎之精,則本原不固,陽氣又安得而續乎!所以又用熟地、山萸、枸杞之類以大補其肝腎之精,而后大益其肺氣,則肺氣建旺,升提有力矣。特慮新產之后,用補陰之藥,膩滯不行,又加肉桂以補命門之火,使火氣有根,助人參以生氣,且能運化地黃之類以化精生血,若過于助陽,萬一血隨陽動,瘀而上行,亦非保全之策。更加荊芥以引血歸經,則肺氣安而喘速定,治幾其神乎!" (二十七)通脈四逆湯:方解見麻疹咳嗽。 (二十八)參附湯:黨參、附片 附子大熱純陽,火性迅發,其勝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處不到。汪昂謂“能引補氣藥以復喪失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濕,治三陰傷寒。”為回陽救逆第一藥品。人參味甘微寒,《神農本草》謂其主補五臟。五臟屬陰,故人參補陰,仲景不用參于回陽,而用參于大熱亡陰之證以存陰,如人參白虎湯之類是也。《內經》謂:“善補陽者,于陰中求陽,善補陰者,于陽中求陰。”故參附湯實為治陰陽虛脫,不可須臾離之方也。陳修園謂此方治“元氣虛脫,手足逆冷,汗出不止,氣短欲絕,上中下俱脫之證。若中焦脾氣脫者,以白術代人參,名術附湯。若上焦肺氣脫者,以炙黃芪代人參,名芪附湯,但黃芪輕浮,必加麥冬、五味以納之。下焦腎氣脫者,以熟地代人參,但熟地性滯,非痰所宜,且功緩非急證所倚,須加茯苓以導之,方為穩當。”可供臨床應用之參考。如無人參,亦可用黨參或太子參代之。 患者氣緊促,有時咳嗽,服藥無效。稍一走動,上氣不接下氣,面容蒼白,心累心跳,有時潮熱、盜汗,四肢酸軟無力,咳時牽掣一身痛,吐白泡沫清痰,唇烏黯,惡寒,困倦無神,喜坐臥,飲食少。此為腎陽不足,不能納氣作喘。法當扶其腎陽。但患者現感寒邪,咳時腰背痛,氣喘尤甚,舌質灰白,苔白滑,脈浮緊而細弱。先宜祛寒解表,麻黃湯加姜、夏治之。 麻黃9克,杏仁18克,桂枝9克,甘草15克,半夏15克,生姜31克 服藥后,外證微減輕,繼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 麻黃9克,制附片31克,細辛3克,桂枝15克,生姜31克,甘草18克 盡劑后,喘咳大大減輕,咳時己不痛,當進而治本,扶其腎陽,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枝9克 連服二劑,喘促咳嗽,心累心跳大減。舌質轉為淡紅,苔白潤。能作輕微勞動,復就上方加茯苓24克治之。 又服二劑,諸證皆失,并積極參加勞動。 (二)劉XX,女,52歲,農民。 患者得氣喘病,已歷十余年之久,迭經中西醫治療無效。最近一年來,白覺胸中熱氣往上沖,喘促而氣若不相續,前醫診斷為心肝兩臟火旺,沖肺而喘,服寒涼藥四、五十劑,而病反日趨嚴重。初診時,面容灰黯,虛怯無神,發呻吟聲,說話提不起氣,惡寒特甚,以致平時不出室外,兩足心發燒,雖冬季亦露被外,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飲食不多,唇青白。舌質如石灰色,苔烏黑。脈沉細。此肺陽虛發喘,兼服藥過多而中藥毒增劇,必須先解其藥毒,獨味甘草湯治之。 甘草124克 連服兩劑,肚瀉,屙風泡沫涎,帶烏黑色,氣喘減輕。原方加蔥,紅糖共煎湯治之。 甘草124克,蔥124克,紅糖31克 盡劑后,喘證大減,面容轉為蒼黃,飲食增多,精神轉佳。舌苔由烏黑變為白滑。脈仍沉細。藥毒雖解,而過去所服寒涼、攻伐之藥品過多,以致肺陽愈虛,必須扶陽以止喘,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15克,白術15克,炙甘草15克,桂枝9克 連服藥二劑,喘又有所減輕。以附子理中湯原方加桂、茯、血余治之。 制附片31克,黨參15克,干姜15克,白術15克,炙甘草31克,桂枝9克,茯苓15克,血余15克 又盡二劑,不復畏寒,飲食日增,面容轉正,陽旺而喘平。 (三)徐XX,男,30歲,農民。 患者害喘咳病己經四年。初病時,咳重喘輕,稍后則喘重而咳輕。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治之無效。前醫診斷為肺火過旺,服寒涼潤肺藥數十劑亦無效。現日趨嚴重,已不能參加田間勞動。偶感風寒,則喘咳加重,面白唇青,上下氣若不相接,有窒息欲斷之勢,咳時吐風泡沫痰,有時眼淚鼻涕俱出,小便亦收納不住,注射青、鏈霉素針藥,喘平咳止,有如好人。但一日后,氣又緊促,隨即嚴重。每月送公社醫院三、四次,如此循環治療。患者平時頭昏胸悶,四肢厥冷,面部浮腫而帶烏黑色。舌質淡白,苔黯黃而膩。脈沉遲細。系屬陽衰陰盛,沉寒凝伏閉束肺氣,以致喘咳。治宜發表溫經,并利肺氣.兩法同施,使陽旺陰消而喘咳自愈,先用大劑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12克,制附片62克,細辛3克,桂枝15克,干姜62克,甘草62克,上桂9克 連服二劑,面腫消,咳喘減輕,風泡沫痰亦少。舌苔黃膩減薄。外寒去而內寒重,附子理中湯去參加桂以祛內寒治本。 制附片62克,子姜31克,白術24克,上桂9克,炙甘草31克 又服二劑,咳嗽告愈,喘亦減輕,精神轉好,不復如前畏寒;面容烏黑中略現紅潤色,附子理中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黨參24克,白術24克,炙甘草31克,黃芪31克,上桂6克,茯苓15克 連盡二劑,喘平,有如好人。囑其注意飲食調養。十年后,遇患者于途中,病愈后氣喘病一直未復發,參加田間勞動。 (四)徐XX,男,65歲,農民。 患者年老體弱,近幾年來得氣喘病,久治無效。平居常覺出氣難而喘,聲音細微,不愿說話,提不起氣,稍動則張口喘氣不已。近加外感而咳嗽,晚上更甚,吐風泡沫痰,喘促氣緊,不能平臥,頭眩痛,惡寒發熱,無汗,口干不渴,一身脹痛,心累心跳,面色蒼黃,兩腿以下冷,四肢無力,困倦無神,飲食不多,嘴唇烏黑。舌質淡紅,苔白滑微黃。脈浮緊而細。此內腎陽虧損,外感寒邪傳里之證。法當表里雙解,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 麻黃9克,制附片31克,細辛3克,桂枝15克,生姜31克,甘草18克 連服二劑,內外寒邪去而咳嗽愈,喘促仍甚。此腎不納氣之象,四逆湯加桂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桂枝12克 又服二劑,病勢無大進展,上方加茯苓18克,吳萸9克。 連盡二劑,喘促未見減輕,其它諸證則大減。如屬腎陽虛寒,則喘促必隨其它諸證而減,今乃反是,當系辨證有誤。復細察之,見其出氣困難特甚,與腎不納氣之喘,吸氣困難有異,實胸中大氣下陷作喘,必須升舉清陽,而喘始平,補中益氣湯治之。 柴胡9克,升麻15克,當歸12克,黃芪12克,白術9克,陳皮12克,泡參24克,大棗12克,生姜18克,炙甘草15克 共服五劑,始告痊愈。 (五)梁XX,男,35歲,干部。 近幾年來,患者每至冬季,哮喘周期性復發,西醫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一年比一年加重。發時呼吸緊促,胸中憋氣,上下氣若不相接,除服西藥外,必需輸氧始能平喘。全身發冷,咳嗽吐白涎痰,口雖干而不思飲茶水,從其輸氧始能平喘,及遇寒即發,系吸入之氣不夠,亦即腎陽虛不納氣之喘。現頭痛、身痛;喉管發癢即咳,喘亦同時加重。舌質淡,口中有津液,苔微黃白。脈浮緊而細。此外感寒邪,以麻黃湯加味散寒止咳平喘。 麻黃9克,杏仁18克,桂枝12克,甘草15克,蘇葉9克,防風9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 服藥二劑后,頭痛等外感悉除,咳喘隨之減輕。因兩腳發冷,不能很好睡眠,次日,又覺咳喘加重,同時胸中憋氣,咳多涎沫,此為肺寒,寒濕在上也。脈由浮緊而細轉為弦細。為兼顧脾胃虛寒而痛,用甘草干姜湯溫之,加薤白宣胸中之陽,杏仁利肺氣以平咳止喘。 炙甘草31克,炮姜31克,薤白12克,杏仁15克 服一劑后,胃不復疼痛,咳喘隨減。但在服第二劑藥時,因觸嗅油炸辣椒,刺激肺臟,喘證大發,經輸氧后,喘息即平,非如以前之久久輸氧才能平息。復診時,自覺不如前怕冷,咳痰減少,吸氣困難,出氣一下就完了,故必須大力扶陽治本。但患者現時惡吃油脂類食品,觸嗅油煙之味亦刺激肺臟而發喘,此肺有沉寒。故用四逆湯扶陽治本,加麻、辛以祛沉寒來治咳喘。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麻黃9克,細辛3克 連服四劑后,咳平喘止,有如好人,僅微惡寒。現時睡眠不好,多夢,以致精神欠佳。舌質淡,無苔而潤。脈沉細。夢多乃心腎不交,陽不潛藏,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調和陰陽,交通上下,加附片扶腎陽,腎陽旺則肺氣自旺,氣旺能抵抗外邪侵襲,可不復發咳喘也。 桂枝12克,白芍18克,大棗18克,炙甘草18克,生姜31克,龍骨24克,牡蠣24克,制附片31克 連服三劑,晚上睡眠轉好,亦不頻頻作夢,飲食如常,精神健旺。但為鞏固療效,以潛陽丹納氣歸腎,使腎氣潛藏,則腎不納氣反而上沖之喘證,可不復作矣。 制附片31克,砂仁15克,龜板9克,炙甘草18克 服四劑后,諸證痊愈。 (六)黃x,男,60歲,干部。 病者患咳嗽,已有三十年之病史,經診斷為慢性氣管炎,并伴有肺氣腫。近十年來,病隨年齡而與日俱增。其面容蒼白,虛怯無神,惡寒,兩足睡不暖,尤以冬季為甚,兩手發抖,平時白天咳嗽較輕,微喘,吐風泡沫白涎痰,微帶咸味,胸膈痞悶不舒,如有物阻塞,頭昏痛,夜間陣咳,連續十數聲,較白天為甚,吐痰難出,喉管發癢即咳,自覺吸氣困難,晚上失眠,總感到精神不夠,現時白天服洋金花片鎮咳平喘,晚上服安眠藥片。唇青白,有時烏黯,口中津液多。舌質淡紅,苔白滑,舌中帶黃色。脈浮緊而細。此陽虛而外感風寒之咳喘,用四逆湯扶陽,略加麻桂等外散風寒。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炙甘草31克,麻黃9克,桂枝6克,細辛3克,半夏18克,杏仁18克,荊芥9克,獨活12克 服二劑后,喉管已不發癢,咳嗽喘促隨之減輕,吐痰較利爽。脈由浮緊轉為沉細。外感風寒之邪已去,停服洋金花片。為使其不服安眠藥片亦能睡覺,改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加附片治之。 制附片31克,桂枝13克,白芍15克,生姜31克,大棗18克,龍骨31克,牡蠣31克,甘草15克 連盡四劑,自覺精神轉好,咳喘更減輕,遂停服安眠藥片,但白泡沫痰多。繼以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括萎15克,薤白15克,炙甘草31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砂仁12克 上方服三劑,痰涎大減,咳喘隨之減輕。患者氣血皆不足,上方再合當歸補血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瓜蔞15克,薤白15克,炙甘草31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砂仁12克,穌龜板9克,當歸15克,黃芪31克 共進三劑后,自覺精神健旺,面色由蒼白轉為紅潤。舌苔中黃色減去。為恐腎陽過旺而傷及腎水,四逆加知柏等味治之。 制附片31克,炮姜31克,黃柏15克,知母15克,炙甘草31克,茯苓24克,白術31克,白芍12克,上桂12克,琥珀12克 又服三劑,基本上已不咳喘,僅早晨起床咳嗽幾聲,痰隨聲出。但覺頭痛頭重,如有物壓在上而。以四逆合香砂六君子湯調和營衛,鞏固療效。 制附片31克,炮姜31克,黨參31克,白術24克,炙甘草31克,茯苓24克,半夏18克,橘絡9克,木香9克,砂仁12克 另處方清震湯,治頭痛、頭重。 蒼術31克,升麻15克,鮮荷葉一張 上二方各服三劑后,咳平喘止,諸證痊愈。當告以適當鍛煉身體,鞏固療效。 (七)李XX,男,59歲,教授。 患者青年時,即常傷風感冒而咳嗽。1957年確診為慢性氣管炎。1966年照片檢查合并肺氣腫。雖常咳喘,尚能堅持工作。但一到冬季發病,即咳喘厲害,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衰弱,春秋二季也發病,而且發病間隔時間亦更縮短。這次酷暑天熱發病,已臥床不起,日趨嚴重。病者面容憔悴,色蒼白,困倦無神,喉管發癢即咳嗽,吐白泡沫涎痰,夜間咳得更厲害,連續一、二十聲,始能咳出少量泡沫水樣之痰,只能疊被倚床而斜臥,偶一睡下,則咳喘不寧,呼吸喘促,吸氣更困難,胸中憋氣,感到有物阻塞胸部,特別怕冷,尤以兩足為甚,但有時又出汗,雖暑熱炎天,亦穿絨衣,蓋棉被,嘴唇烏黯。舌質淡,苔白膩中微黑,但口中有津液。脈浮緊而細。此為本體陽虛,積有沉寒,復外感寒邪,兩相感召,咳喘復發。法當大劑扶陽,兼以散寒平咳止喘,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麻黃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62克,蘇葉12克,防風12克,半夏15克,細辛3克,杏仁8克 連服二劑。據患者云:“咳喘大減,已能平臥,兩月來未能如此安眠熟睡。”此為外感寒邪己去。脈轉沉細而弦。從吸氣困難,所吐為白泡沫水樣之痰來看,為腎陽虛水泛,腎不納氣,用四逆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扶腎陽而化痰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蔞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厚樸18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上桂9克,細辛3克 盡二劑后,胸中開朗,痰量減少,一咳即吐出痰,已能在室外走動。舌苔轉白滑。上方去厚樸細辛加琥珀12克治之。 又服二劑,咳喘更有所減輕,吐白涎痰。但已不出汗,病根在腎,扶腎陽即所以平咳止喘。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小茴31克,上桂9克,炙甘草62克,菟絲31克,橘絡12克 服二劑后,基本上咳喘告愈,已不如從前怕冷,有如未發病前一樣,能行走三里去學校開會學習,距初診時間僅半月。為鞏固療效,除大力扶腎陽外,兼納氣歸腎,為之處二方,服藥時間差錯開。 1.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瓜蔞18克,薤白18克,炙甘草62克,半夏18克,茯苓31克,杏仁18克,吳茱萸9克,上桂9克,龍骨31克,牡蠣31克 2.制附片31克,砂仁31克,炙甘草15克,龜板4克 上方各服二劑,已不怕冷,兩腳暖和。偶而咳一、二聲,痰隨聲出。早晨起床后,吐痰數口。本病痰飲者,溫藥和之,兼緩姜桂附之大熱,苓桂術甘湯加味主之。 茯苓31克,桂枝15克,白術24克,甘草15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遠志15克,琥珀12克 連盡二劑,飲食日增,神清身爽而告愈。緩解階段治療,本應扶正培本,增強身體抗病能力,遂以四逆合當歸補血加味為丸,緩緩服之。 制附片124克,炮姜62克,干姜62克,茯苓62克,炙甘草124克,當歸62克,黃芪124克,白術62克,血余炭62克,遠志62克,琥珀31克,枸杞124克,穌龜板31克,杜仲124克,菟絲62克,砂仁124克,桑椹子62克,上桂62克,韭子124克,鹿茸31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9克,早晚各服一次。溫開水送下。 半年后往訪,據患者云:病愈后雖冬季亦沒有發病,精神很好,睡眠飲食俱佳。 (八)邵XX,女,62歲,家務。 患者自1942年暑天分娩后,即患氣喘病,曾在上海等地治療,并服過碧桃仙藥片亦無效,至今三十多年,年年發病。初僅每年熱天發病,雖多方設法治療,亦必至冬季始能告愈,第二年熱天則又復發。最近幾年來,則一年四季都發病,嚴重時缺氧紫紺,送至醫院輸氧平喘,并配合藥物治療,久久始能逐漸減輕,但不久又復發,循環不己。 患者面容微腫,而色蒼黃,虛怯無神,心累心跳,兩足軟弱無力,走十多步即喘促不已,必至窗口深深吸氣,坐下體息一段時間,才能平下氣來。胸中憋氣,自覺有物壓在胸部。喉管發癢即咳嗽,一咳連續十數聲,始能咳出白泡沫水樣之痰,稍覺舒適,晚上睡覺,喉中有齁鼾之聲。惡寒,兩足睡不暖。咽喉干燥,口苦,想喝熱茶水。嘴唇烏黯,舌質淡紅,苔白黃膩。脈浮緊而細。此由病者多年反復發病,以致肺腎俱陽虛,復外感風寒之邪,遂與沉寒兩相感召而為病。法當扶陽以散寒,兼清陰分之風,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麻黃18克,桂枝18克,炙甘草31克,紫蘇9克,防風9克,細辛3克,薤白18克,杏仁18克 為預防虛火上沖,服第一劑入童便引。 服二劑,喉管已不發癢,咳嗽大大減輕,氣喘與胸中憋氣亦好轉。舌苔中黃膩減薄。脈沉細。此正勝邪卻,當進而治其里寒,兼寬胸理氣,祛痰平喘,四逆加味治之。 制附片31克,干姜31克,茯苓18克,厚樸18克,炙甘草31克,薤白24克,白術24克,五味6克 又盡二劑,自覺胸中開朗,不再憋氣,咳喘隨之更減,一咳即吐痰。藥既對證,故重用劑量,并加龍牡滋陰潛陽,化痰行水,祛其陰霾,則諸病自愈。 制附片62克,干姜62克,龍骨31克,牡蠣31克,炙甘草62克,瓜蔞24克,薤白31克,茯苓24克,白術18克,杏仁18克 盡二劑,口苦咽干告愈,不復如前畏寒,僅微咳,痰隨吐出,氣雖喘,但已無聲,為加強療效,用四逆合潛陽丹治之。 制附片62克,炮姜62克,砂仁12克,茯苓24克,炙甘草62克,杏仁18克,穌龜板6克 又盡二劑,基本上不咳嗽,已無痰,晚上睡時安靜,無喘息之聲,面容浮腫消而微現紅潤,飲食增多,踩縫紉機縫衣服而不氣喘,繼續就上方去杏仁;砂仁增為31克,龜板增為12克治之。 連服三劑,自覺精神很好,不怕冷,上方去炮姜、茯苓加琥珀9克治之。 又服二劑,氣平喘止而愈。 患者長期患病,年老體衰,正氣不足,必須扶正固本,以求根治,故用四逆合當歸補血湯加味為丸藥,緩緩服之,培補身體。 制附片124克,炮姜124克,當歸31克,黃芪62克,炙甘草124克,茯苓62克,遠志62克,枸杞62克,血余炭124克,砂仁124克,龜板31克,白術62克,菟絲62克,鹿茸18克 共為細末,煉紅糖為丸,每丸重六克,早、晚溫開水送下各一丸,共服三月。 三年后隨訪,見其精神健旺,面容豐滿紅潤,病從未發作。
? 方解
? (一)麻黃湯:方解見傷寒咳嗽。
? 治驗
? (一)劉XX,男,40歲,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