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補中益氣湯 |
【漢語】 | Bu Zhong Yi Qi Tang |
【英文】 | Center-Supplementing and Qi-Boosting Decoction |
【分類】 | 補益劑 |
【出處】 | 《內外傷辨惑論》 |
【組成】 | 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18g) 炙甘草,各五分 (9g) 人參去蘆,三分 (6g) 當歸酒焙干或曬干,二分 (3g)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升麻二分或三分 (6g) 柴胡二分或三分 (6g) 白術三分 (9g) |
【用法】 | 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15g,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下)。 |
【功用】 |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
【主治】 | 1. 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 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
【病機】 | 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運化不及,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氣虛不能固表,陽浮于外,故身熱自汗。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陽舉陷。 |
【釋疑】 | 關于氣虛發熱: 本方證中的身熱為氣虛發熱,有別于外感發熱。其發熱之機理主要是脾胃元氣虛餒,升降失常,清陽下陷,脾濕下流,下焦陽氣郁而生熱上沖。治療這種發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今立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因陽氣下陷而不上升,內郁而不能外達而發熱,用甘溫之品益氣升陽,使清陽復位而熱自除,故而補中益氣湯為 “甘溫除熱” 的代表方。 |
【運用】 | 1. 辨證要點:本方為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臨床應用范圍甚廣,如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均可加減應用。 3. 注意事項: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
【附方】 | 1. 升陽益胃湯《內外傷辨惑論》黃芪二兩 (30g) 半夏湯洗 人參去蘆 炙甘草,各一兩 (15g) 獨活 防風 白芍藥 羌活各五錢 (各9g) 橘皮四錢 (6g) 茯苓 柴胡 澤瀉 白術 各三錢 (各5g) 黃連一錢 (1.5g) 上口父咀,每服三錢至五錢 (15g),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用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早飯后溫服。功用:益氣升陽,清熱除濕。主治:脾胃氣虛,濕郁生熱證。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肢體重痛,口苦舌干,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 2. 升陷湯《醫學衷中參西錄》生黃芪六錢 (18g) 知母三錢 (9g) 柴胡一錢五分 (4.5g) 桔梗一錢五分 (4.5g) 升麻一錢 (3g) 水煎服。功用:益氣升陷。主治:大氣下陷證。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脈沉遲微弱,或三伍不調。 3. 舉元煎《景岳全書》人參三至五錢 (10~20g) 黃芪炙,三至五錢 (10~20g) 炙甘草一至二錢 (3~6g) 升麻五至七分 (4g) 白術一至二錢 (3~6g)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如兼陽氣虛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一個,或文蛤七、八分。功用:益氣升提。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 |
【方歌】 | 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 升陽舉陷功獨擅,氣虛發熱亦堪珍。 |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漲知識】
黃帝內經
素問
傷寒論
張機
系列
金匱要略
張機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