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暈”,應該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會經歷的現象——蹲久了站起來會暈,看電視看久了會暈,坐車坐久了會暈,早上起床太猛會暈,甚至有時候吃飽了也會感覺到暈乎乎的…… 很多人都不把“暈”當成一回事,以為只是自己太累了、貧血了,休息一下,補充點營養就好。 但可可要提醒大家,有一些“暈”可能提示腦血管、頸椎、耳鼻喉等部位出現了問題,如果將它混淆了、忽視了,很可能會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不斷惡化!
不同的“暈”,到底有什么區別?
“暈”的種類其實有好幾種,比如頭昏、頭暈、眩暈……雖然它們聽起來很相似,但實際上還是有差別的:
◎頭昏:頭昏是一種常見的腦部功能性障礙,由大腦皮質高級神經活動功能降低所致,與自身的運動無關。主要表現為持續地頭腦昏昏沉沉,意識不是很清醒、“迷糊”的一種感覺,但不包括思維遲鈍、混亂等障礙。
◎頭暈:有失衡感、方向不穩定感,頭重腳輕、間歇性地出現自身搖晃不穩的一種感覺,可能與神經系統等有關,但無視物旋轉。
◎眩暈:是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主要表現為視物旋轉(即患者明明靜止不動,卻感覺“天旋地轉”),發作時常常會出現站立不穩、不敢睜眼,可伴惡心、嘔吐、心慌、出汗、血壓波動等不適。
大家在出現“暈”的感覺時,要注意區分辨別其種類,并根據一些伴隨癥狀來判斷自己的身體出了什么問題,尤其要重視以下5種情況:
腦梗:頭昏、腦力下降
頭昏是腦梗最重要的先兆癥狀之一,主要表現是頭腦昏沉、頭發脹、健忘、腦力下降,這很可能提示著腦供血不足。
除此之外,輕者可能伴有失眠、頭疼、心慌;重者會突然地一側肢體麻木、頭昏加重、眼睛看不清,此時需及時就醫。
中醫認為,頭昏是因為元氣不足,不能引血上行,導致腦絡空虛,風痰瘀血各種邪氣乘虛而入,繼而引發疾病;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針對這種情況,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吳圣賢主任醫師,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提神醒腦茶”,很適合在家調理頭昏癥狀,幫助預防腦梗,但該就醫時得及時就醫。
【配方】:取人參3g、生麻黃3g、白芷3g、川芎9g、生石膏9g;水煎15分鐘,出兩杯代茶飲,上午、下午各一杯。連用2周為一個療程,不必多服。
【適宜人群】:①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人,②總是頭暈頭昏、頭腦不清醒的中老年人,③體質偏弱的上班族。
【注意】:血壓高或者容易上火的人,使用前需咨詢醫生;如果頭暈頭疼難受,遲遲不能緩解,建議及時就醫。
餐后低血壓:頭暈、犯困
當我們吃完飯后就頭暈、犯困,要警惕“餐后低血壓”——餐后低血壓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增加心絞痛、腦缺血、認知損害,甚至是死亡的發生風險!
當您吃完飯后出現頭暈、犯困的情況,您可以對血壓進行監測,符合下述3條中任意1條者,即可診斷餐后低血壓:
①餐后2小時內收縮壓較餐前下降≥20mmHg;
②餐前收縮壓≥100mmHg,而餐后收縮壓<90mmHg;
③餐后血壓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但臨床上出現頭暈、暈厥等癥狀者亦可診斷為餐后低血壓。
需要注意的是,餐后低血壓雖然在一日三餐后都可能發生,但大多數研究顯示,早餐后低血壓的發生率最高。另外,餐后低血壓主要喜歡找上老年人,這是因為老年人多存在衰老、多病共存、用藥多、飲水少的因素。
那么,我們該如何避免餐后低血壓的出現?以下2件事情一定要做好:
◎餐前飲水
專家建議,早餐前喝常溫水(37度左右)200~300毫升,5~10分鐘內喝完,有助于降低餐后低血壓的風險。
但心衰、腎功能不全、限水者,要遵醫囑飲水。
◎選對食物種類
饅頭、米飯、熱粥等碳水化合物高的食物,比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更容易誘發餐后低血壓。這是因為碳水化合物胃排空時間短,而胃排空越快,越容易引發餐后低血壓。
此外,熱的食物比冷的食物更易引起餐后低血壓;吃得太撐也容易引起餐后低血壓。所以,早餐飲食結構要均衡,控制碳水攝入量,多吃蛋白質,不要吃得過燙、過多。
高血壓:頭暈、胸悶不適
高血壓患者早期多無癥狀,但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或勞累后,可能會出現陣發性頭暈,并伴隨有頭部脹痛、頭重腳輕、胸悶不適、眼花耳鳴、乏力等表現。
對于高血壓人群,除了根據醫囑按時服藥外,還可以通過一杯“三花茶”來幫助穩定血壓、清熱涼血、改善不適癥狀,尤其適合夏天飲用。
【配方】:菊花10克、金銀花10克、葛花10克,泡水代茶飲即可。
【功效】:葛花健脾、祛濕、醒酒,適合三高人群;金銀花清熱消炎,現代研究發現,金銀花中的綠原酸可以保護血管;菊花清熱明目。
【注意】:此配方是一人一天的量,可以用養生壺煮水喝,便溏的人不適合喝。
頸椎病:眩暈、耳鳴
頸椎病引起的“暈”,又叫頸性眩暈,以發作性眩暈為主——即頸后仰或轉動某一方位時發生,停止后仰或扭轉時,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可能是由以下2種情況引起的:
◎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退行性改變,如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等,可能會壓迫到椎動脈,進而影響大腦供血,造成眩暈、惡心、偏頭痛、耳鳴、耳聾等癥狀。
◎交感型頸椎病:當頸椎之間活動度過大時,可能會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系統,造成眩暈、頭痛、頭沉、耳鳴、肩頸痛、惡心嘔吐、心悸等癥狀。
頸性眩暈多見于中老年人,以及長期伏案工作的人,比如:辦公室文員、記者編輯等。
對于這類人群來說,通過轉脖子的方式進行鍛煉,不僅無法緩解癥狀,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可以試著通過頸部前側肌肉鍛煉,增強頸部的肌肉,保護頸椎:
◎第一個姿勢:雙手抱頭,頭往后仰,手用力頂住頭部,手和頭部做靜力對抗,堅持5秒。
◎第二個姿勢:手扶前額,手部向后用力,頭部向前用力,同樣做手和頭的靜力對抗,堅持5秒。
◎第三個姿勢:手固定頭部,頭部向左側轉動,但是手擋住頭部,不讓其轉動,右側同樣做這樣一個動作。
【注意】:做這幾個動作時,手和頭的位置都要保持不動,主要做肌肉靜力拉伸。
耳石癥:眩暈、惡心嘔吐
導致眩暈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耳石癥,又叫“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耳石是位于耳內前庭的一層碳酸鈣小結晶,能感受重力變化、調節身體平衡。
但在衰老退化、外傷、局部供血不足等異常狀態下,耳石可能會異常脫落,刺激周圍感受平衡的細胞,從而產生眩暈,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
這種眩暈發作時有2個特點:
①發作時間短:天旋地轉的眩暈并不是一直存在,一般持續時間不超過1分鐘,只要保持頭不動,眩暈感可自行緩解,可每天反復發作數次。
②一動就暈:眩暈發作和頭的位置有很大關系,比如起床時、躺倒時、睡覺翻身時、低頭或抬頭時,會發生眩暈,但并不影響聽力,也不會出現耳鳴。
耳石癥的高發人群是40歲以后體質較弱的女性,長期不運動、壓力大、有睡眠障礙的白領也屬于高危人群。但大家也不用對其過于擔心,臨床上近95%的耳石癥患者能通過手法復位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