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音頻系AI制作
誰能想到,一部掃黑電視劇,竟無意帶火了一部經典——《孫子兵法》。在幾千年的戰爭史中,歷朝歷代對陣雙方熟讀《孫子》,爭相領會應用其中思想的戰例比比皆是,甚至到了熱兵器時代也不例外。以此而言,世人常言《孫子兵法》乃“百世談兵之祖”,實屬名至實歸。
高啟強曾聽從警察安欣的建議讀《孫子兵法》,后來也建議自己的弟弟多讀書。來源/電視劇《狂飆》截圖
“吳宮教戰”:故事背后的兵法源頭
先秦典籍有不少原本無題名,后人以著者或開篇為其命名,《孫子兵法》亦是如此,書名來源于后世尊稱為“兵圣”“孫子”的孫武。有關孫武和他兵法的記載始見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春秋末年吳越爭霸,齊國人孫武以兵法“十三篇”干謁吳王闔閭,希望獲得軍職以便有機會實踐自己戰爭理論。不過,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闔閭當然不會因為孫武論文寫得頭頭是道就將一國之軍交于他手,便發出了雇主面試的靈魂提問:“能給我實際操作一下嗎?”(可以小試勒兵乎?)還刻意加大難度,“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要讓孫武先用這些女孩子實踐。
孫武接受了這次挑戰,將后宮美女分為兩隊,還特地將兩名闔閭寵妃選為隊長,告訴這些女孩子說:“你們都知道胸和左右手背吧?鼓聲擊出的命令說前,你們就向胸前看去;左,就看左手;右,就看右手;后,就看后背?!比钗迳曛?,孫武下令擊鼓向右看齊。結果不難猜想,對于這些宮女來說,孫武不外乎是吳王請來和她們做游戲的弄臣,于是“婦人大笑”。孫武也不生氣,表示規則沒講清楚,命令不熟悉,是我這個主將的錯(“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又一次講解軍令,然后再次擊鼓命令向左,但后宮佳麗的反應依然是“復大笑”。
此次笑聲是致命的,孫武宣布,我已經反復講明軍令,現在法令明曉而不遵循,就是吏士的罪責了,于是要行軍法斬身為左右隊長的寵妃。此舉不僅嚇壞后宮女孩,原本在高臺上看戲的闔閭也是“大駭”,趕緊派人阻止孫武:“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但孫武則回答曰:“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堅持斬殺了兩名寵妃。以人頭樹威的效果立竿見影,此后這些女孩“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吳王傷心寵妃之死,一度表現出“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的意興闌珊,但由此也認可孫武能用兵,任其為將,最終“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
蘇州閶門,始建于春秋時期,是吳王闔閭命伍子胥建造吳國新國都闔閭大城的八門之一,也是孫武、伍子胥等率吳軍伐楚的出發地和凱旋地
聽上去,此次孫武的“吳宮教戰”不僅血腥,而且情節邏輯頗為牽強,不由得讓后人懷疑其真實性,不過此事不僅見于《史記》,在《吳越春秋》中也有相同記載,應確有其事。后世考古學家找到《孫子》佚文《見吳王》,才終于知曉前因后果:孫武見吳王闔閭后,開門見山表述自己的戰爭理念,對其“好兵”思想大加批評。闔閭感覺不忿,抓住孫武說什么人都能練成精兵的話柄硬要他訓練自己的宮女——說不定還暗中交代寵妃故意違逆命令,要出孫武的洋相。孫武被逼無奈,只能借寵妃性命立威,才有后來他諷刺闔閭“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的話語。
故事雖真相大白,但血淋淋的“吳宮教戰”,孫武和《孫子》相關的典故,還是讓后人頗生感慨,一方面既感嘆孫武治軍有術,但又惋惜吳王讓妃子無辜成為犧牲。不過細細考究此故事,人們會發現其中略有違和之處:若按司馬遷所言,孫武獻的十三篇兵法就是后世《孫子》的話,那似乎全文都在講戰略戰術,并沒有涉及如何訓練士卒,讓他們“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的內容。換言之,孫武想給吳王講的是關于軍事戰略戰術決策的兵法,并非類似后世參謀后勤的軍法,而闔閭想考察兵法卻讓他從軍法下手,豈不是有點文不對題?
先秦時代的闔閭和孫武顯然不認為這有什么問題,在他們眼中,軍法、兵法都是作為軍事家應掌握的基本技能,甚至可能根本對兩者就不加區分。所以闔閭在無法考察孫武過于宏觀的兵法時,大可要求他先展示一下自己的軍法才學,由此推測他所言兵法可靠性。
軍法兵法不分,其實乃中外早期戰爭學通理。從戰爭演化發展的角度來看,軍法也必然是先于兵法,為兵法之源頭。進行戰爭,首先就得有軍隊,而建設一支軍隊,必然先要解決一系列組織、訓練問題:如何將平常人召集起來,用符合國情的架構將他們編制成一支能上令下達的軍事組織;如何為他們提供裝備、給養;如何訓練他們熟悉號令、征伐、規定等等,而這也正是軍法的內容,指揮官只有掌握這些募軍成軍的基礎,才談到上陣對戰,展示自己兵法。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先秦兵書多以軍法為主,比如較《孫子》略早的《司馬法》,今雖只有殘篇,但從佚文來看主要還是在講軍事制度,而可能著于戰國的《尉繚子》,著于西漢的《軍法》也無一例外,都有大量篇幅涉及“軍法”,反倒是《孫子》這種單純講述戰略戰術的兵法書顯得格外另類。
不戰為上:深刻的戰略寶典
作為一部兵書,《孫子》的篇幅委實不算太長,全文不過6000字左右,可能還沒有今天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字數多,分為《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論者多認為就是孫武最初干謁吳王的“十三篇”。其中,闡述孫武戰略思想精髓的主要是《始計》《作戰》《謀攻》三篇,《軍形》《兵勢》《虛實》著重于戰術理論討論,而《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則側重于研究具體戰術問題,又被后人稱為“七執(勢)”。
在講述戰略的三篇中,孫武首先提出“兵者,詭道也”(《始計》)的概念。人們必須要看到,這并不是孫武如彼時諸子立言時刻意夸大的套話,而是在樹立一種新觀念。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崇尚“詭詐權變”,甚至直到戰國,荀子還聲稱“權謀執(勢)利”“攻奪變詐”乃是“諸侯之事”,不足以成為“王者之志也”,他心目中的“仁人之兵,不可詐也”(《荀子·議兵》)。
對于有助于個人修養和社會風氣的道德來說,反對“詭詐權變”無疑有著正面意義,無論是儒家還是老莊對此都是相當贊同,但若要將此擴大到戰爭領域,未免就會有失迂腐。畢竟,戰爭是一場涉及國家綜合實力、統帥意志和將領智慧的激烈競爭,詭詐權變就是其天性,如果將道德政治正確強行帶入冷酷的戰場,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嚴重后果。因此,孫武也必須開宗明旨為詭詐正名,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告訴讀者,戰爭自有其法則,想要取得勝利,就必須得遵循它。
在肯定戰爭應用詭詐權變的正當性后,孫武在《始計》中分析了所謂的“計”,其實就是戰略決策。他從“校之以計”開始闡述決策過程,然后又以“計利以聽,乃為之勢”為引導,講述定計之后實施過程?!靶V杂嫛?,實際上就是對作戰敵我雙方進行各要素的對比,做到《謀攻》所言的“知己知彼”,才能確定勝利的根本;而“計利以聽”的根本,是要“因利而制權也”,利用、創造己方的優勢,此種運用的根本原則,就是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的方式,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
在確定戰略后,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戰爭目的與手段問題,也就是《作戰》和《謀攻》兩章主要探討的內容。孫武認為,戰爭的目的是取勝,而不在于追求殺傷敵人,最重要的事要避免消耗自己,也就是所謂“必以全爭于天下”,爭取“全國(旅、卒、伍)為上,破國(旅、卒、伍)次之”,即完整地戰勝敵國,讓其屈服的勝利才是最高勝利,由此推論下來,“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span>
為何孫武會認為“全國(旅、卒、伍)”才是最大勝利?這個問題在現代其實有現成案例答案:1990年,美國糾集其盟友對伊拉克發動海灣戰爭,取得大勝,但保留戰后伊拉克復興黨政權,可謂“全國”。此后20來年,伊拉克雖口頭反對,但實際處處讓步,但美國執意要在2003年再度入侵,雖然成功“破國”,然而此后永無寧日,陷入漫長的治安戰,消耗浩繁的國力之后依然不得不撤軍,得不償失。
《城濮之戰》,于明輝,國畫。《左傳》記載, 城濮之戰前宋人向晉國求救,之后晉人才匆忙組建起了三軍應戰,可見“軍”在早期并非定制,而 是根據戰爭需要臨時組建的大型軍隊編制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雖然孫武沒有聽說過這句話,但他卻無比深刻認識到戰爭目的與手段之間的關系,因而他才在《作戰》《謀攻》中反復強調,戰爭本身不是目的,只是為了謀取國家利益的手段之一,因而它必須服從于國家整體戰略,即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超級大國想要在國際社會中謀求霸權,最高明自然就是動用各種軟實力制裁、遏制,不用一兵一卒達成顛覆對手或是使其崩潰的目的,其次是發動外交拉攏盟友抱團,但一旦涉及武裝出兵,哪怕是能夠用先進武器大獲全勝,也會讓國力大為損耗,倘若要在深山荒漠中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打治安戰,那便離失敗不遠矣。全國(旅、卒、伍)勝于破國(旅、卒、伍),其根本理由正在于此。
不過,孫武也清楚地看到,當戰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往往會在各種因素促使下成為戰略目的本身。他在書中以攻城舉例說:“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span>(《謀攻》)何以至此?因為前期投入浩大——《謀攻》:“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倘若就此罷手,任誰都接受不了,想要不至于陷入此種窘境,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戰:“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
取得戰爭勝利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戰,《孫子》這些頗有道家風范的戰略思想聽上玄妙,然而在中外實踐中——尤其是在冷戰和后冷戰時代——不斷得到印證,讓人不由得感嘆千年之前的孫武對戰爭本質的深刻理解。
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成書后即受到人們關注,是當時乃至后來有志于兵者的必讀書籍,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如曹操都對此書作過注解。到北宋神宗年間,官方整理兵書,將曹操編撰的《孫子兵法》選入《武經七書》,使其成為官方軍事教科書中一員
虛實的辯證:《孫子》傳授的戰術思想
有了正確戰略,也未必就能保證戰爭必勝,因為戰爭中可控的己方因素和不可控的敵方因素相互作用影響,使得形勢變得撲朔迷離。孫武對此自然也非常清楚,因而在接下來的篇章中,他先是用《軍形》講述了如何在戰爭中做好可控因素:取得勝利沒有必然方法,但是做好充分準備是最終會走向勝利的必要條件——“勝可知而不可為”,其核心原則就是做好一切工作讓己方沒有漏洞,同時抓住時機等待敵人露出破綻,即“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不過,一位優秀將軍不會坐等敵人可勝,而是會盡力創造出“可勝”的條件,就是《兵勢》中所提到的原則“以正合,以奇勝”,利用各種方法引誘敵人,調動敵人,讓敵人跟隨自己的意圖運動:“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實待之?!?/span>(《兵勢》)
具體到戰爭中該如何應用戰術?孫武在此提出“虛實”的概念。對照《孫子》原文,人們可以發現,孫武所謂的“虛實”主要是指整個戰局的兵力應用原則,在他看來,這種“虛實”是一種辯證關系,通過有意識的運用,原本實處可化為虛,可以通過“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而“沖其虛也”。敵軍人多勢眾,來勢洶洶,該當如何應對?那就需要我軍巧妙調動,讓敵人分散,將敵人的優勢轉化為劣勢,而將我方劣勢轉化為優勢,即所謂“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span>(《虛實》)在戰場之上,誰能更多掌握主動權,誰就能化實為虛,讓敵人“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虛實》篇中的原則絕非老生常談,而是在戰爭中被后人反復成功應用,明末薩爾滸之戰就是鮮明地應驗此篇內容的典型案例,明軍大軍來襲,后金軍兵力不過明軍一半有余,單純以兵力而言,無疑是明軍既強且實,后金軍弱且虛,但此情況并不是絕對,當明軍乃四路分進,后金統帥努爾哈赤便制定出“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策略,依靠內線轉戰處處形成以眾擊寡的優勢,取得大勝。強弱虛實轉換,存乎一心,后金軍的戰法處處切合春秋時代先賢所言的戰爭原則,最終恰如《孫子》所言:“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可謂為《孫子》又增添一處濃墨重彩的注腳。
孫子兵法城,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誕生于 2500 年前的《孫子兵法》有些要素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而變得未必實用,但里面所提到絕大部分理念經過歷朝歷代考驗,依然具有鮮活的價值, 這不得不讓人嘆服,孫武不愧是后世公認的武圣
不僅是戰術原則,《孫子》后七篇中對戰術細節問題也作了詳細分析。比如《軍爭》篇,所涉及的問題幾乎就是對《虛實》加以具體說明。在其中孫武講到一個有趣案例:理論上為能搶占先機,軍隊應該抄近道走直路,然而敵人也預料到此,可能會在沿途加以攔截,因而此時就要“以迂(回)為直,以患為利”;為了爭搶速度,行軍應該越快越好,但士兵體力不一,如不注意步調一致,反而會欲速不達,而事先做好準備規劃,倒是可以“后人發,先人至”。這些案例,不由得讓人聯想到紅軍長征時四渡赤水,當時毛澤東指揮全軍反復迂回,引發一些高級將領不解抱怨,認為是走“弓背”不走“弓弦”,貽誤時機,但結果證明,恰恰是這種走“弓背”的做法,成功地處處搶敵先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孫子》中其他各篇也包含作者的許多戰術思想,如《九地》中指出將領應根據“主客”(本土或他國作戰)形勢掌握士兵心態,利用此心態調動士兵作戰,即韓信所言“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用間》不僅講述間諜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詳細探討間諜類型的分工;《行軍》講述“處軍之利”,也就是楚漢之際所有將領都聽說過的“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雖然看似為陰陽家的“形法”之學,實則可能為前人軍事經驗總結:人類多為右利手,戰斗中占據右背山、前左水澤的朝向,往往會帶來便利……如是等等,不一而足。雖然《孫子》中有些要素因為時代變遷而變得未必實用,但里面所提到絕大部分理念經過歷朝歷代考驗,依然具有鮮活的價值,考慮到這是2500年前所撰,的確讓人嘆服:《孫子》確為談兵之祖,而孫武也不愧是后世公認的“兵圣”!
值得一提的是,《孫子》不僅在中華有著“百世談兵之祖”的地位,其在海外也有著巨大的影響。英國著名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就對《孫子》推崇備至,不僅認為它在思想深度上超過克勞塞維茨,而且在冷戰時代核對峙戰略更有指導意義。不僅如此,《孫子》在英文版的譯名中一向被翻譯為《戰爭的藝術》 (The Art of War),對其評價極高,而且孫武也經常被視為來自古老東方的哲學先賢,抬到同孔子、老子相仿的地位。孫子之所以會被西方抬到如此高的地位,除開異國情調的美化外,個中緣由恐怕還是在于《孫子》理論的普適性:人類社會雖然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但人的本性一面卻往往變化甚微,不會因人種和國籍改變而變異,千百年前用以指導勢均力敵大國對抗的戰爭與博弈的藝術,放在近現代的軍事集團大規模對抗中也同樣成立。換言之,《孫子》一書經典與永恒,或許正是基于這些過去、現在、未來都難以改變的人類天性之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