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發布會舉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趙水平教授還介紹了血脂異常的特殊人群管理。
特定人群是指具有某些共存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CKD、腦卒中)、特殊生理狀態(妊娠)、兒童、高齡老年人及特殊血脂代謝異常(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
其血脂代謝狀態及對藥物治療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采取更為個體化的血脂管理策略。
多數單用他汀類或聯合非他汀類降脂藥物的二級預防研究人群中,均含有不同比例的高血壓患者,并均能從強化降脂中顯著獲益。在進行人群ASCVD風險評估時,將有無高血壓特別列出,強調對高血壓患者血脂管理的重要性。應根據危險分層,確定高血壓個體相應的LDL-C目標值,予以積極降膽固醇治療。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異常特點為甘油三酯升高,HDL-C降低,LDL-C正常或輕度升高。但其LDL顆粒具有小而密的特點,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糖尿病合并高甘油三酯時,使用非HDL-C能更好反映患者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特征,因提示TRL膽固醇比例升高,采用LDL-C作為降脂目標可能低估患者ASCVD風險。糖尿病患者推薦采用LDL-C和非HDL-C同時作為降脂目標。≥40歲的糖尿病患者均為高危,1型糖尿病病程≥20年可作為高危。<40歲的糖尿病患者,應結合ASCVD其他因素(高血壓、吸煙、HDL-C)和(或)靶器官損害確定ASCVD風險;如有≥3個危險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損害,也應視為ASCVD高危。對于ASCVD風險為中、低危的糖尿病患者,均應將LDL-C控制在2.6
mmol/L以下。糖尿病患者血脂目標值推薦
推薦建議 | 推薦類別 | 證據等級 |
糖尿病合并ASCVD患者:LDL-C<1.4
mmol/L | Ⅰ | A |
ASCVD風險為高危的糖尿病患者*:LDL-C<1.8
mmol/L | Ⅰ | A |
ASCVD風險為低、中危的糖尿病患者:LDL-C<2.6
mmol/L | Ⅱa | C |
糖尿病患者以非HDL-C為次要目標,目標值為相應的LDL-C目標值+0.8 mmol/L | Ⅰ | C |
注: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SCVD
高危的患者指年齡≥40歲的糖尿病患者,20~39歲糖尿病有≥3種危險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損害,或1型糖尿病病程≥20年可作為ASCVD高危。主要危險因素:高血壓、血脂異常、吸煙、肥胖、早發冠心病家族史。靶器官損害:蛋白尿,腎功能損害,左心室肥厚,或視網膜病變(參照危險分層部分)
他汀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ASCVD風險。他汀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和)PCSK9抑制劑的研究顯示,合并糖尿病的ASCVD患者可從強化降脂中獲益更多。建議糖尿病高危患者選擇他汀作為基礎降脂治療,如果LDL-C不達標,需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PCSK9抑制劑。如果LDL-C達標后仍有甘油三酯增高或非HDL-C不達標,考慮聯合高純度IPE、ω-3脂肪酸或貝特類藥物。CKD患者的血脂特點為甘油三酯升高明顯、HDL-C降低及sdLDL顆粒明顯增加。CKD因影響Lp(a)代謝而使患者Lp(a)水平明顯升高。輕中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中,他汀能顯著降低其ASCVD風險。但在重度腎功能不全患者中,兩項針對接受透析治療的重度CKD患者的他汀類藥物干預研究未能顯示效果。CKD患者屬于他汀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在腎功能進行性減退或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30
ml/(min·1.73 m2),其發病風險與他汀類藥物劑量密切相關,故應避免大劑量應用。貝特類藥物可升高肌酐水平,中重度CKD患者與他汀類藥物聯用時,可能增加肌病風險。3~5期慢性腎病的患者降脂治療
推薦建議 | 推薦類別 | 證據等級 |
對于非透析依賴的CKD 3~5期患者,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或他汀類藥物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降低LDL-C | Ⅰ | A |
對于已接受他汀類藥物或他汀類藥物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ASCVD合并CKD
3~5期患者,開始接受透析治療時可考慮繼續使用這些藥物 | Ⅱa | C |
對于依賴透析的非ASCVD患者,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 | Ⅲ | A |
注:CKD:慢性腎臟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在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中,他汀每降低1 mmol/L的LDL-C,腦卒中復發風險降低12%,同時降低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風險。他汀薈萃分析顯示,每降低1
mmol/L的LDL-C,腦卒中的風險降低21.1%。他汀類藥物基礎上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較單用他汀類藥物相比,顯著降低缺血性腦卒中再發風險48%,降低所有類型腦卒中再發風險40%。在FOURIER研究和ODYSSEY Outcomes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依洛尤單抗和阿利西尤單抗分別降低ASCVD患者腦卒中風險25%和27%。關于降脂治療與出血性腦卒中的關系存在分歧,在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對象的SPARCL研究中,80
mg阿托伐他汀治療顯著降低致死或非致死性腦卒中16%,但出血性腦卒中風險輕度增高。總體說來,降低LDL-C的獲益遠大于潛在出血性腦卒中的危害。腦卒中患者的降脂治療
推薦建議 | 推薦類別 | 證據等級 |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合并明確CAD或PAD患者,建議LDL-C<1.4 mmol/L;非HDL-C<2.2 mmol/L | Ⅰ | A |
對于單純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患者,建議LDL-C<1.8
mmol/L;非HDL-C<2.6 mmol/L | Ⅰ | A |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推薦他汀類藥物作為首選治療 | Ⅰ | A |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他汀類藥物治療LDL-C不達標者可加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 Ⅱa | B |
對于動脈粥樣硬化性缺血性腦卒中或TIA,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LDL-C不達標者可加用PCSK9抑制劑 | Ⅱa | B |
注: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CAD:冠狀動脈疾病;PAD:外周血管疾病;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PCSK9: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
一項包含28項他汀研究的薈萃分析顯示,≥75歲組與<75歲的年齡組都能從他汀類藥物治療中獲益,但在沒有基礎ASCVD的老年組(70~75歲,≥75歲)的獲益有下降趨勢。綜合證據提示,≥75歲的ASCVD患者可與<75歲患者采取同樣的降脂原則。特別需要注意的是,≥75歲老年人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種藥物,要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高齡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減退,降脂藥物劑量的選擇需要個體化,起始劑量不宜太大,應根據治療效果調整降脂藥物劑量并監測肝腎功能和CK。對≥75歲老人的ASCVD一級預防,除考慮ASCVD發病風險外,還需要評估生理功能狀態、認知狀態、多病共患、多重用藥等老年綜合征特點,更需個體化選擇,以實現延長健康預期壽命并縮短殘疾壽命的終身獲益目標。因尚無高齡老年患者他汀類藥物治療靶目標的RCT,對高齡老年人他汀類藥物治療的靶目標不作特別推薦。 | | |
| | |
對于≥75歲ASCVD高危人群,需考慮共病、衰弱、預期壽命及患者意愿,如獲益超過風險,建議啟動他汀治療進行一級預防 | | |
對于≥75歲高危ASCVD人群,需考慮共病、衰弱、預期壽命以及患者意愿,建議啟動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進行一級預防 | | |
對于≥75歲人群,如存在潛在藥物相互作用或腎功能損害,建議從低劑量他汀開始,中等劑量不能達標者可考慮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或PCSK9抑制劑治療 | | |
妊娠會導致生理性的血脂升高,健康妊娠女性LDL-C可升高40%~50%,甘油三酯在妊娠14周左右有升高趨勢。高脂血癥對妊娠的影響,與血脂升高的成分和嚴重程度有關。高膽固醇血癥相關的危害產生緩慢,但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可導致急性胰腺炎,妊娠女性死亡率高達20%。對于妊娠的血脂管理重點是篩查,藥物選擇非常有限,高膽固醇血癥患者通常不建議使用他汀,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和PCSK9抑制劑也沒有證據。對于妊娠合并ACS患者可考慮使用膽酸螯合劑,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合并ASCVD可考慮使用LA治療。對于嚴重高甘油三酯血癥(>5.6
mmol/L)患者可考慮使用高純度ω-3脂肪酸。嚴重高甘油三酯,可謹慎使用貝特類藥物。對合并胰腺炎患者可考慮LA治療。關于他汀導致胎兒畸形的數據主要來自動物研究和病例報道,其中病例報道多為服用脂溶性他汀類藥物。近期有兩項普伐他汀的隨機對照研究及隊列研究,均未發現他汀類藥物治療增加出生缺陷的發生風險。薈萃分析提示,他汀類藥物不會增加出生缺陷的風險,但是與自發性流產的風險增加相關。美國FDA根據妊娠期他汀類藥物安全性的新研究數據,要求取消他汀類藥物的“妊娠X類”標簽(X類標簽為禁止使用)。妊娠伴ASCVD高危或極高危特征,如FH或既往發生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患者,可在多學科協商、充分評估利弊的基礎上謹慎選擇他汀。我國兒童青少年脂質異常血癥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檢出率高達20.3%~28.5%。兒童及青少年血脂異常缺乏統一標準,根據美國兒童血脂異常標準,國內提出了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血脂篩查及血脂異常定義標準。(1)一級或二級親屬中女性<65歲或男性<55歲有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CABG、支架置入、血管成形術、猝死。(2)父母TC≥6.2 mmol/L或有已知的脂質異常病史。(4)有糖尿病、高血壓、肥胖(2~8 歲)或超重(12~16 歲)或有吸煙行為;對于懷疑FH的對象應進行血脂異常基因篩查。對于兒童血脂異常,生活方式包括運動和飲食是血脂異常治療的基礎。建議每天進行不少于1
h中等到高強度的運動并且每天靜坐時間不超過2 h。膳食治療作為治療兒童青少年血脂異常的基礎,輕中度血脂異常可恢復正常,即使是HoFH,飲食治療也具有重要作用。膳食干預既要改善血脂異常,也要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不影響生長發育。FH的主要臨床特征為血漿LDL-C水平顯著升高、早發冠心病,且二者均具有家族聚集性。國際上較為常用的成人HeFH臨床診斷標準包括荷蘭脂質臨床網絡標準、英國Simon
Broome標準等。我國FH篩查與診斷可采用中國FH專家共識標準,或源自國人FH隊列的中國FH簡化標準,該標準與Simon
Broome標準、荷蘭脂質臨床網絡標準均有相似的敏感度和特異度。盡早發現和確診以盡早啟動和終身堅持降膽固醇治療是FH患者預防心血管并發癥的根本治療措施。值得指出的是,FH的基因診斷除常規LDLR、ApoB、PCSK9和LDLRAP1基因檢測外,還可擴大進行溶酶體酸脂肪酶、信號轉導銜接蛋白1、ApoE、ABCG5和ABCG8等基因檢測,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 | | |
臨床表型診斷和基因診斷均可用于FH篩查與診斷,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基因診斷有助于FH確診和家系篩查,但未發現致病性突變不能除外FH
| | |
成人FH患者LDL-C目標值[253]:不伴ASCVD應<2.6
mmol/L;伴亞臨床ASCVD應<1.8 mmol/L;伴臨床ASCVD應<1.4 mmol/L | | |
兒童及青少年FH患者(<18歲)LDL-C目標值:不伴ASCVD應<3.5 mmol/L或較基線降幅≥50%;伴亞臨床ASCVD應<2.6 mmol/L且較基線降幅≥50%;伴臨床ASCVD應<1.8 mmol/L且較基線降幅≥50% | | |
根據LDL-C達標需求和個體耐受情況選擇單藥或聯合降LDL-C藥物,包括他汀類藥物、膽固醇吸收抑制劑、PCSK9抑制劑等 | | |
HoFH患者可聯合應用PCSK9抑制劑、Lomitapide、Evinacumab(國外均已獲批) | | |
最大耐受量藥物治療LDL-C不達標的HoFH或嚴重表型HeFH患者,建議聯合脂蛋白分離治療,至少每2周1次 | | |
疑診HeFH兒童應盡早確診(不應晚于10歲);確診者經生活方式干預后兩次LDL-C≥4.7
mmol/L,建議啟動他汀類藥物治療(≥8歲);他汀類藥物治療后仍≥4.0 mmol/L可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10歲) | | |
疑診HoFH兒童應盡早確診(最好2歲前);確診者應盡早啟動他汀類藥物聯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治療(最好2歲前);盡早啟動脂蛋白分離(最好5歲前、不應晚于8歲)、每1~2周1次;≥12歲可聯合PCSK9單抗或Evinacumab | | |
藥物療效不佳且無法接受規律脂蛋白分離治療的嚴重表型的年輕HoFH患者,可考慮在心血管受累之前進行肝臟移植治療;已出現快速進展性ASCVD或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者應考慮心肝聯合移植治療 | | |
注:FH: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ASCVD: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PCSK9: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HoFH:純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HeFH:雜合子型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來源:中國血脂管理指南修訂聯合專家委員會.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中國循環雜志. 2023;38(3): 237-271.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3.03.00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