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寶媽奶爸留言問柚子,為啥寶寶動不動就生病?還有一些寶寶好像一年到頭都在感冒、發燒,每個月要看好幾次醫生,父母不免憂心忡忡:“是不是寶寶抵抗力太差的原因?”
其實,人們常說的抵抗力,與身體的免疫力息息相關。很多媽媽不知道母乳中其實就含有很多抗體。所以吃母乳的寶寶在6個月以內抵御病毒的免疫力系統還是很強的,之后會隨時間逐漸消退。到底怎樣才能增強孩子們的免疫力呢?下面請聽柚子細細道來~
免疫力主要有兩種來源:
一種是生病后
人體內產生對抗此種病原體的特殊抗體,當此種病原體再來侵犯時,抗體就可以聯合白血球將病原菌殺死,從而免于生病。此種免疫力,有的可以持續很久(如麻疹抗體),有的是暫時的(如感冒抗體)。
另一種“被動”而生
按時接種疫苗,身體接受刺激也會主動產生免疫力,這種免疫力一般都是終生的。例如新生兒(出生一個月內的嬰兒)接受母體的許多抗體而產生免疫力;又如注射了免疫球蛋白后(即某種疾病的抗體),可能會對某些少數的疾病產生短暫的抑制作用。
放棄母乳喂養
就是放棄天然保護
母乳是新生兒最好的營養來源,其中含有多種珍貴且豐富的營養和免疫物質。尤其最初幾天,黃黃的初乳所含的”抗體”含量尤其豐富,為免疫系統尚未成熟的寶寶提供了天然保護。
給寶寶吃母乳,有利于寶寶骨骼、智力發育,為六個月前的寶寶提供免疫保護,還有助于媽媽自己的產后恢復,這是其他食物無法取代的。
假如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行母乳喂養,那么更要做好防護,等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逐漸成熟了,再多帶他出去玩。
拒絕接種疫苗
僥幸心理很危險
疫苗能夠直接為寶寶提供特定抗體,或者刺激身體產生特定抗體,來對抗相應的傳染病,直接降低孩子的患病風險。
按照疫苗接種本上的時間,給寶寶定期接種疫苗非常重要;假如孩子容易生病,一些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季節性傳染病的疫苗,也可以納入考慮范圍。
關于”打疫苗生病”的傳說可千萬別信呀,真是太天真了。美國人就吃過這方面的虧,因為很多人拒絕接種疫苗,結果麻疹卷土重來。
飲食種類單一
寶寶會被”餓”病的
想知道”吃什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那咱對食物的期望值未免太高了。
但是,均衡的營養能夠保證孩子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素,避免出現營養不良。沒有營養不良,寶寶就不會出現”缺乏某種特定的營養素”引起的免疫力低下。
也就是說,不是要”多吃特定的哪種”,而是要”盡量多吃幾種,不要挑食”。
我們知道,0~6 個月嬰兒最佳的食物是母乳,而這以后,WHO 建議滿 6 個月及時添加輔食,以保證孩子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
睡眠不足總是醒
大人都受不了這種虐待
充足的睡眠對免疫系統正常工作有很大作用,長期睡眠不足的寶寶,更容易抵抗力低下。
一般而言:
新生寶寶,每天需要睡 18 小時左右;
1~3 個月,每天需要睡 16 小時左右;
4~12 個月,每天需要睡 14~15 小時;
1 歲左右,一天共需要睡 12~13 小時;
學齡前兒童(< 6 歲),每天需要睡 10 小時。
假如你的寶寶睡眠淺、容易驚醒,那更要想想辦法,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啦。
整天待著不活動
難怪寶寶愛生病
不論年齡、性別,運動都是保持健康的一個關鍵。當然不能指望小寶寶跑 1000 米啦,但是爸媽可以這么做:
新生兒可以多趴一趴;
寶寶會走之前可以少抱多動;
寶寶會走會跑以后,也可以在空氣質量好的情況下多去室外,多呼吸下新鮮空氣。
除了運動本身的好處,適量運動還能增加寶寶食欲、增進夜間睡眠質量。
病了就吃抗生素
這是給寶寶找病得
不少寶爸寶媽”久病成良醫”,寶寶”感冒了”,就馬上想到要用”抗生素”。
抗生素不是消炎藥!如果搞不清楚,爸媽們只要掌握一個簡單的原則就好了:醫生說要用才用,醫生說用多久,就用多久。
畢竟,咱們認為的”感冒”通常是病毒感染,可就目前研究看,抗生素并不能消滅病毒,卻可能把身體里本來無害甚至有益的細菌殺死了,導致寶寶更容易生病。
咱們國家抗生素使用管理不嚴格,這導致整個環境和人群中”耐藥菌”數量和種類增加,以后可能無藥可醫。從長遠來看,當然不利于自己寶寶的健康。所以,不濫用抗生素,要從咱們自己做起。
過度清潔
影響抗體產生
寶媽們為了寶寶的健康通常都會把寶寶保護得非常好,但是這樣的愛常常會讓寶媽們陷入“過度清潔”的怪圈。比如,不敢讓孩子深度接觸大自然、不敢讓孩子碰一些“臟東西”等等。
實際上,想要給寶寶完全的保護,創造一個“無菌”的環境是不可能的。
人體充滿了細菌,在人體中細菌數量是人類細胞的10倍。這些細菌生活在皮膚、呼吸道和整個消化道中。僅消化道就有500至1,000種細菌。
雖然一些細菌會引起感染,但大多數物種都是無害或具有有益的功能,例如幫助消化。
這些有益的細菌被稱為共生細菌,而共生細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增強免疫系統。有研究人員發現,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白鼠免疫系統發育不良。
而有些寶媽過度保護的行為無異于把寶寶當做小白鼠關進了無菌實驗室,清除有害細菌的同時,一些有益的細菌同樣被消滅了。
這種過度的保護和清潔,讓孩子從小接觸的微生物太少,反而會導致免疫力低下。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兒童中心科學家發表在“過敏與臨床免疫學雜志”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嬰兒在出生后第一年接觸過寵物皮屑、各種細菌甚至是嚙齒動物、蟑螂過敏原等,出現過敏,喘息和哮喘風險會降低。
而早期沒有暴露于各種病原體的孩子,患有喘息和過敏的可能性,是那些在較臟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三倍。
所以,對孩子來說,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的生活環境,孩子的身體、生活環境、衣物都不需要過度清潔,也不要過度限制孩子的接觸大自然的行為,偶爾在地上打個滾什么的也不錯呀。
在自然分娩中產道收縮,擠壓胎兒,是一種有益的身體接觸,有利于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出生后,母親的身體接觸,會讓小嬰兒有很大的安全感,可以促進寶寶的身體發育,尤其對出生時體重較輕的早產兒。撫觸可以改善寶寶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并能增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減少哭鬧,改善睡眠。
為寶寶預防接種是人類抵御傳染性疾病而采取的積極措施,如接種卡介苗預防結核,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 ( 小兒麻痹癥 ) ,接種乙肝疫苗預防乙肝等。父母們一定要按時為寶寶接種疫苗。
嬰幼兒臟腑嬌嫩,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健全。雖然發育旺盛,對營養物質需要迫切,但脾胃運動消化功能相對不足。若吃得過飽,會使胃腸負擔加重,消化功能紊亂,容易發生積食、腹痛,導致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多喝水保持黏膜濕潤,成為抵擋細菌的重要防線。上幼兒園、外出時讓孩子背著水瓶,渴了隨時喝。注意,要喝白開水,而不是各種含糖飲料。
雖然過分抗菌、干凈無益健康,但仍要培養寶寶基本的衛生習慣,吃飯前和上廁所后把手洗干凈,防止病從口入。
寶寶穿衣要適度,一般與成人一樣即可。如果摸后頸發潮,說明衣服穿多了,要適當減衣。
免疫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從小幫寶寶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寶寶不僅少生病,強健的免疫系統也能給寶寶提供一輩子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