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在談到“透視盈余”的時候,順便提到了會計利潤操縱問題。對此,巴菲特講到:
“盈余這個名詞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當盈余數字再加上會計師無保留意見的背書后,單純的投資人可能就會以為它是像圓周率一樣經過計算,可以到好幾個小數點般精確。
然而事實上,當公司盈余數字是由騙子所主導時,盈余可能像油灰一樣的脆弱,當然到最后真相一定會大白,但在此同時一大筆財富可能已經換手,確實許多美國財富傳奇就是靠著這種會計數字假象創造出來的”。
為此,巴菲特將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在1936年所寫的一篇關于會計利潤操縱的諷刺性文章,標題叫做《美國鋼鐵公司宣布全面更新計劃》,作為附錄放在了1990年伯克希爾致股東的信中。
~ 1 ~
格雷厄姆的這篇文章寫得非常有意思。
首先他虛構了一家叫做美國鋼鐵的公司,然后介紹了這家公司在所謂“全面更新計劃”中對公司會計政策的幾項變更,接著分析了這些變更給公司所帶來的巨大好處,最后展現了更新前后的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讓我們對這些會計政策變更所產生的結果對財務報表各個科目的影響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如果有一定的會計基礎知識,根據格雷厄姆給出的條件進行思考,并給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與格雷厄姆的分析進行對照,這個過程真的是一場有趣的關于會計知識的思維體操,而且會覺得從中受益匪淺,起碼對于我而言是這樣的。
格雷厄姆在文中列出了美國鋼鐵公司的6點更新計劃:
第一、將廠房價值減少到負的10億美元;
第二、普通股每股面額減到1美分;
第三、以期權的方式支付所有的薪水與獎金,期權認購價50美元;
第四、存貨的賬面價值減為1美元;
第五、原有優先股改成不必馬上支付利息,且50%折價發行的公司債。補充信息:原有優先股面值為100元,公司債的面值為300元,優先股改成公司債后,需發行總計面值為10.8億美元,平均分10期進行以面值50%贖回;
第六、建立10億美元的或有負債;
如果把這個當做一場會計知識測試的話,就先來講講我在沒有看格雷厄姆給出的分析之前的成績。
第一條,我的理解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條,當時完全不理解
第三條,僅僅理解其一半的作用
第四條,理解完全正確
第五條,理解其的20%的作用
第六條,完全不理解
所以,我在這場關于會計的考試中的得分大概只有50多分左右,并不及格,看來我還需要大補會計知識。
~ 2 ~
格雷厄姆的這篇文章寫于1936年,雖然未曾公開發表,但是其中提到的會計利潤操縱手法,在幾十年后依然經常出現在1990年代的美國企業財務報表之中。
由此看來, 普通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的研究和質疑,再怎么仔細都不為過。
格雷厄姆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美國現代會計準則產生的一個關鍵時點。
正是在1936年,美國才成立了第一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計程序委員會”(CAP),發布了“會計研究公報”;此后由“會計原則委員”(APB)發布了“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書”,此后再由“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發布“財務會計準則”及其解釋公告,這些內容共同形成了美國企業會計準則的主要內容。
在2009年,FASB更是將GAAP(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ciples)體系加以結構重整并制定了《FASB會計準則匯編》,使其成為現在企業統一使用的會計準則。
而在此之前,會計并沒有規范,每一家企業可以自行決定記錄交易的方式,財務報表多是編制給債權人的。因此,企業也不會公開披露所采用的會計政策。
只有了解了這些背景,格雷厄姆在文章中所描述的美國鋼鐵公司的相關做法,你才會認為是合理的。
現在的企業改變會計政策雖然沒有這么容易,但是也會朝著有利于更多在當期呈現公司利潤的方法去公開宣布改變會計政策,雖然這種改變需要給出充分的理由和解釋。
在我看過財報的企業中,曾經有三家修改過企業的會計政策。
第一家是我武生物,通過修改會計政策將部分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時間提前。
這樣就可以少計費用,在當期多產生利潤了,但是研發費資本化后形成的無形資產也是需要攤銷的,因此雖然提升了公司的當期利潤,但是后期依然需要躲不掉,反倒會導致公司因為當期利潤增加而要提前多繳納所得稅。
而同為醫藥研發類公司,作為龍頭的恒瑞醫藥則是把研發費用全部計入當期費用的。
第二家是晨光文具,主要是放寬了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標準。
通過放寬壞賬準備的計提標準,減少了公司信用減值損失,可以起到增加利潤的目的。
不過,晨光文具改變這個標準,是因為收購亞商在線,公司面向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大幅增加了,和原先以渠道銷售為主的模式有很大不同。
同類型公司的計提標準,比晨光文具修改之后的還要寬松。所以,我認為這個改變可以接受。
第三家是桃李面包,桃李面包主要是延長廠房和機器設備的折舊年限。
延長折舊年限,每年計提折舊減少,同樣會增加公司當期利潤。桃李給出的理由是,公司的廠房和設備實際使用年限確實比原來預計的要長。
修改后的折舊年限,和同類公司基本持平。
但是在桃李的資本支出明細中,有一定比例的資金是用于老廠房的搬遷,而這些老廠房的使用時間,明顯低于修改前的折舊年限。
所以,我相信公司改變折舊年限,主要還是為了應對廠房和設備不斷增加而導致的高額折舊費用對利潤的影響。
至今,我還未見過有哪家公司主動修改會計政策去沖抵當期利潤的。這種做法是著眼于長遠,雖然當期利潤減少了,但是卻延遲了公司的納稅時間,達到公司可以免費使用這部分稅金的效果。
因此,老唐在《手把手教你讀財報》中給出了“財報是用來排除企業的”警示;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也給出了“要了解在計算一家公司的實質的經濟盈余時,會計數字只不過是個出發點,而絕非是最后的結果”的忠告。
牢記這些教誨,應該是守護自己的資產不被騙子算計的第一步。
~ 3 ~
關于上述六項更新對美國鋼鐵公司會計利潤的具體的影響,格雷厄姆在信中做了詳細的闡述,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通過我的公眾號的鏈接,去下載排版精美的《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共三冊)查看,具體在1973-2000年分冊的第330頁。
另外,我也將這篇文章單獨摘抄出來,放在本次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方便閱讀時進行參考和對比。
格雷厄姆在這篇文章中的有些想法,讓我感覺很是巧妙。
比如上述第二條和第三條的配合,如果順利實施的話,不僅可以節省公司的薪酬支出,又可以增加員工的薪水收入,同時公司還會有現金流入,真的可以算是一舉多得的妙計,只可惜這些心思并未放在企業經營上。
這種做法即使在現在的A股市場上使用,我估計依然會有很多機構和股民來捧臭腳,說不定還會像當年的樂視一樣成為股市明星股。
現代會計行業的祖師爺是威尼斯的盧卡-帕喬利,因為他創立了復式記賬。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會計準則,以及后來發展起來的會計報表之間的勾稽關系,使得公司在進行利潤操縱時,必然會在另外兩張表上留下蛛絲馬跡。
所以,通過實施上述6條措施后,公司增加了大量利潤,利潤表的數字變得很好看,但是,美國鋼鐵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已經是千瘡百孔的負資產狀態了。
因此,一家公司財務基礎是否堅實,不要去看利潤表,應該去看資產負債表。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進行類比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
同樣都是稅后月收入3萬的兩個人,第一個人的收入全部來自于工資,而第二個人的收入有三分之一來自于工資,三分之一來自于房租,剩余三分之一來自了工資。
誰的財務基礎更堅實呢?答案不言而喻。
只看月收入就是類似于緊盯利潤表,而后面的收入來源分析則類似于關注資產負債表。而很多問題答案,也只有通過關注和分析后者才能找到。
~ 4 ~
關于會計利潤操縱問題,T神在《大錢細思》中也曾這樣講過:“事實上,公司可以用多種方法,在財務報表上湊出任意一個他們想要的數字,而且這些方法看上去還很合理。”
會計數字很容易被操縱,注意,這里說的是操縱,不是會計造假。
兩者的主要區別是,操縱基本上是合規的,是明牌,識別難度不大,主要取決于投資者的基本會計常識及投資理念;會計造假一定違法的,是暗牌,能否識別主要取決于投資者的會計水平、經驗和識別能力,相對難度較高。
規避兩者的最好方法是投資者的“態度”,牢記巴菲特所講的:“如果你看到廚房有一只蟑螂,那肯定不止一只”。
因此,只要發現一家公司的會計數字有疑點,管理層曾經做過不誠信的事情,無論這個機會看上去多賺錢,都一定要堅決遠離,那么被騙的可能性就不大。
其實,即使識別難度比較大的造假,在最終被發現之前也不是沒有任何破綻的。
比如,康美藥業和康得新在財務造假被查出來之前,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質疑他們的大存大貸問題了;而且康得新在公司所有的涉及高科技材料領域都能實現快速突破,應該也是違背常識的。
而所有這一切,很多時候主要取決于你是否相信而已。
最近兩年,在豬肉上漲的背景下,牧原股份漲勢兇猛。但是在雪球上,大家對牧原股份的財務造假的質疑卻從未停止。
我沒有研究過牧原股份的財報,不知道所謂造假的質疑是對是錯,但是我可以做到的是遠離這家公司,因為股票市場永遠不會因為你不做什么而懲罰你。
T神曾經在《大錢細思》中提到所謂的“欺詐三角形”,建議投資者可以從“機會、壓力、合理性”等三要素出發,去判斷目標企業存在財務欺詐的可能性,這大概也是一個思路。
所有注重市值管理、在意股價的公司,主動釋放夸大的利好信息、操縱利潤、進行財務欺詐的可能性就更大。而這點大概就是我雖然同時持有美的集團和海康威視,但是我對海康更放心的原因。
因為海康威視的管理層,即使在機構的誘導下,也從來不會夸大自己對業務機會的判斷,而美的集團則有很多次類似于市值管理的行為。
~ 5 ~
2020年,證監會或地方證監局因為財務造假事宜,共對27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行政處罰。
網上有一篇文章,標題叫做《2020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例匯編》,簡要記錄了這27家上市公司造假的方式和手段。
我詳細讀完了這個案例匯編,在閱讀的過程中感覺很受教育。
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震撼,大概類似于經常開快車的司機看了網上的車禍集錦,不愛惜身體的人去醫院看望了垂危的病人,中年人參加了同齡朋友的葬禮……
總之,會讓你突然間感覺大徹大悟,以后再閱讀財報時,就會更加小心翼翼、充滿懷疑。
所以,我覺得這個案例集相比格雷厄姆這篇文章而言,更應是是常讀常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