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主觀的觀”第174篇原創文章。
是否增加公司的內在價值,是衡量公司重要決策的一個標準。
主觀的觀 (公眾號ID: trainingview)
文字 | 老郭
圖片 | 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注明出處
如果你曾經翻閱過伯克希爾致股東的信,就會發現每一份信的第一段話,都是關于公司凈值變化的描述。
比如:在1994年致股東的信的開頭,巴菲特這樣講到:
“1994年本公司的凈值成長了14.5億美元或是14.3%,總計過去30年以來,也就是自從現有經營階層接手之后,每股凈值由當初的19元成長到現在的10,083美元,年復合成長率約為23%。”
巴菲特的投資收益就是用伯克希爾賬面凈值(凈資產)的增長率來表示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提到過。
所以,1994年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就是14.3%。
那么,推動伯克希爾賬面凈值(凈資產)增長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要了解這點,得從伯克希爾的業務談起。我們知道,伯克希爾的業務大致分為兩類:實業經營和投資。
在1994年,伯克希爾實業經營的部分主要是被巴菲特稱為“八圣徒”的八家子公司、新收購的幾家鞋業公司和幾家保險公司構成。
而投資主要是指由伯克希爾或者其旗下的保險公司持有的公司股票、優先股和債券等資產。
其中,實業經營貢獻經營利潤,投資業務貢獻分紅、股息和投資收益。
因為伯克希爾從來不分紅,所以經營利潤和投資收益增長的部分,都會帶來公司凈資產的增長。
除此之外,導致伯克希爾的凈資產大幅增長的因素,是其持有股票的價格上漲。
巴菲特在致股東的信中曾提到的:“會計規則要求三種少數股權(我們保險公司持有的)的賬面價值必須按照市值記賬”,至于具體是哪三種少數股權,我沒有查到具體的資料。
在股市火熱的年份,這些股票的價格上漲,也會帶來伯克希爾公司凈資產的增長。
對于這點,在1991年的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就曾經講過:
“受惠于可口可樂與吉列剃須刀市盈率的大幅飆升,光是這兩家公司就合計貢獻了我們去年(1991年)21億凈值成長中的16億美元。”
1991年,伯克希爾凈值增長39.6%,其中76%的漲幅就是可口可樂和吉列股票價格上漲帶來的。
隨著伯克希爾持有股票在總資產中所占的比重的越來越大,股價變動對凈資產變動(巴菲特的投資收益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所以,從1992年開始,巴菲特在年報首頁上加上了一個表格,里面包含伯克希爾公司凈值變化和標準普爾500指數變化。
這個做法一直延續到今天。
巴菲特使用賬面凈值作為衡量自己投資業績的標準,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巴菲特認為“這總算是一個比較容易計算的數字“。
但是,巴菲特真正看中的是公司的內在價值,而且認為公司的賬面價值和內在價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只是內在價值“沒有辦法準確計算”。
對內在價值進行準確計算的難度,巴菲特曾經講過,僅就伯克希爾的內在價值而言,他和查理芒格的估算值就存在至少10%的差距。
第二、在伯克希爾,因為賬面價值和內在價值的變動速度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是賬面價值“是追蹤內在價值的一個有效指標”。
關于內在價值和賬面價值的差別,在很多年份的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都做過不厭其煩的解釋。
在1983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這樣講到:
“賬面價值是會計名詞,記錄的是原始資本與公司留存利潤的再投入;內在價值是經濟名詞,反映的是企業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賬面價值告訴你已經投入的,內在價值則是估算你未來可能獲得的。”
投資是基于未來而不是過去,因此更應該關注內在價值而不是賬面價值,所以,巴菲特認為內在價值“是唯一能夠作為評估投資標的與企業的合理方法。”
內在價值本質上是賬面價值所代表的凈資產的盈利能力,而凈資產的盈利能力和凈資產本身的屬性有關,和當初花了多少錢購買這些資產沒有關系,也和這些資產在公司會計賬面上的金額沒有關系。
比如,伯克希爾原有的紡織業務。
那些高價買入的紡織設備,即使經過折舊,還是具有很高的賬面價值,而且重置價格也非常的高,但是紡織業務的盈利能力卻很差,因此紡織業務的內在價值就遠遠低于賬面價值。
在伯克希爾關閉紡織業務出售這些設備時,對這些賬面價值和重置價格很高的紡織設備進行拍賣,拍賣所得款項扣掉清算成本,“最后一毛錢也沒有剩下”;那些僅僅在4年前,以5000美元買入的織布機,最后的賣價僅僅26美元,連支付搬運費用都不夠。
所以,很多時候賬面價值還具有欺騙性。
再來看另外一個例子:伯克希爾的全資子公司史考特飛茲。
1986年,伯克希爾收購史考特飛茲時花了3.152億美元,而他的賬面價值只有1.726億美金,伯克希爾支付了1.426億的溢價。
當時,史考特飛茲賬上的現金類資產約有8470萬美元,扣除掉這些,伯克希爾的收購價可以視作為2.305億美金,扣除現金類資產剩余的賬面價值為8790萬美元。
這個收購價格意味著,巴菲特認為史考特飛茲的內在價值是賬面價值的2.6倍(230505/8790=2.6)左右。
為啥史考特飛茲的內在價值就比賬面價值高這么多,而伯克希爾的紡織業務內在價格就比賬面價值低呢?
答案就是凈資產的盈利能力差距非常大,史考特飛茲的凈資產可以在未來源源不斷的貢獻現金流。
在1994年底,史考特飛茲的賬面價值僅有9400萬美金,大概只是9年前的一半左右。
但是,這9年間,史考特飛茲向伯克希爾貢獻的股利高達6.34億。而且,公司的盈利能力相比9年前,提升了1倍。
很明顯,雖然因為分紅,史考特飛茲的賬面價值變少了,但是其內在價值一直在成長。
所以巴菲特講道:“內在價值的多寡跟賬面投入成本一點關系都沒有。”
從這點來看的話,很多投資者使用PB進行估值,得出來的結果,在很大概率上也是沒有意義的。
民生銀行的PB現在只有0.37倍。
這意味著,在公開市場上,你可以付出不到民生銀行的凈資產40%的金額,就把民生銀行全部買下來,好像占了大便宜。
但是事實上,首先我們并不知道民生銀行的凈資產的質量到底怎么樣。
另外,根據2020年中報,民生銀行總資產7.14萬億,總負債6.6萬億,凈資產只有5400億,杠桿倍數高達12倍。
這種結構,正如巴菲特購買富國銀行的股份時所講:
“這代表只要資產發生一點問題就有可能把股東權益虧光,而偏偏大銀行出問題早已變成是常態而非特例。”
因此,如果對銀行資產端,也就是貸款質量沒有充分的了解和判斷之前,你并不知道他的內在價值到底是多少。
基于以上,即使PB只有0.37倍,也不意味著一定是物超所值的。
內在價值非常重要,巴菲特建議無論是投資人還經理人,在判斷一項決策的好壞時,都應該以是否有益于企業的內在價值為衡量標準。
伯克希爾經常會回購自己的股票,當然都是在巴菲特判斷伯克希爾的股票價格遠低于內在價值的時候。
同時,巴菲特也很少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去并購企業,除非是在他內心判斷公司的股票價格高于內在價值的時候。
1992年6月,伯克希爾的股價是9100美元,到1993年夏天,伯克希爾的股價已經漲到17800美元。
因此,在1993年伯克希爾購買Dexter鞋業時,就是通過新發行25203股的方式進行的,這也是很多年來伯克希爾少有的發行新股的時刻。
同樣,對于企業合并和并購決策進行判斷時,巴菲特建議不要只是關注對每股盈余帶來的積極變化,而是要從長期看是否增加了企業的內在價值。
對此,巴菲特講到:
“對于可能的買主來說,只專注于現在的盈利情況卻不管潛在的賣方擁有不同的前景、不一樣的非營業資產或不同的資本結構,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巴菲特這樣講,說明他對商業現實有極其深刻的洞察。
因為企業在創造出超出內部所需的現金流時,管理層就會出于“先天擁有相當豐富的動物本能與自尊”,產生強烈的并購沖動。在這個時刻,他們向股東說明的理由,往往就是新購入企業的可以增厚公司的每股盈余。
但是,大部分并購的長期結果,經常是一地雞毛,最后不得不計提巨額資產減值,從而使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遭到重創。
對于這種并購沖動,在任期間,對公司業務做過大幅度削減的通用動力傳奇CEO,威廉-安德斯曾經講過:
“大多數CEO都是按照企業的規模和增長給自己評分,只有非常少的人會真正關注股東收益。”
對于投資者而言,如果遵循“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思維的話,那么內在價值就成為判斷這些決策的唯一衡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