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男終身黑白 語音:女終身黑白
終身黑白第624篇原創文章
今天和大家聊一本書《底層邏輯》,投資這件事很復雜,大多數事情做好本身就可以了,比如我是一個畫家就畫好作品,我是一個音樂家就做好音樂,我是一個廚師就做出美味的菜肴,哪怕做不到頂尖,只要反復練習技能,就足以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不錯的成績。
然而投資這件事,正確的投資理念,商業知識,心理學,看待問題的底層認知,以及一個健康的三觀都互相影響。
一個人可能投資理念很正確,但是卻因為商業知識不足,誤判了企業未來的發展。可能其他方面都具備,但是沒有一個穩定的心里狀態,在壓力下做出了錯誤的決策。同時我們要想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判斷,又離不開底層邏輯和正確的三觀。
今天我們就聊聊底層的認知邏輯,這事為什么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更理性的看待問題。
比如我們大多數人眼中這個世界好像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非好即壞的。一個壞人永遠不會做好事,一個好人也永遠不會犯錯誤。
但實際上真實的世界并不是這樣,大部分人可能算不上絕對的好人,但也絕對不是壞人,即使一個壞人在某些場景可能也和藹可親,即便一個好人有些時候也會做點小的錯事。
有些事,有些政策,在受益者眼中是好事,在受損者眼中就是壞事,也不可能兼顧所有。
作為一個畫家、一個音樂家,我怎么看待這個世界影響不大,偏激一點可能反而產出了一些經典的作品,作為一個頂級廚師那更沒有影響,只要大家愛吃我做的菜就可以了。但作為投資人,我們就需要有更健康的三觀,更穩定的心態,并且能以更理性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
對錯的底層邏輯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悍匪綁架了首富的兒子。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過程,首富終于救回了自己的兒子。
事后有人問首富面對劫匪你怎么這么平靜,你不恨綁匪嗎?
首富回答:因為這次是我錯了。
眾人不解,他們綁架了你的孩子,怎么是你的錯?
首富回答:從法律的層面來說肯定是綁匪的錯,但站在生活的角度,我在當地有這么高的知名度,卻一點防備都沒有,還好最終救回了孩子,如果孩子被撕票,制裁了綁匪又有什么用?
所以我要先考慮我的錯誤,以后要有對應的調整和改變。
這就是首富看待對錯,和大多數人看待對錯底層邏輯的不同。
我們事后的對錯分析,往往是為了劃分責任,但更高級的對錯底層邏輯,是要解決問題。
比如投資上我們事后的總結,往往是停留在這筆虧損是不應該買某企業,亦或者我這筆虧損是因為看了張三的文章造成的,即使確實是他們的原因,我們也只做了劃分責任,沒有做到解決問題。
如果首富的想法和我們一樣,只停留在這事都怪劫匪的責任劃分階段,沒有進一步去想如何解決問題,沒有認識到自己行為方式缺陷帶來的漏洞,不去加強安保,那么下次還是會犯這樣的錯誤。
同樣我們投資如果只停留在是某某企業不好,不該抄誰的作業,而不是調整自己的決策體系,也依然會重蹈覆轍。
在心理學領域,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課題分離,原意是指人際關系的煩惱,實際上在對錯觀上也同樣適用,我們要區分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別人的課題。
綁匪綁架失敗,是他要承受的課題。我們如何做,下次才能不遭受同樣的慘境,是我們要完成的課題。
我們不能因為別人有錯,就放棄自己課題的部分。
同時大多數問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所以對于錯誤的底層邏輯,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第一種,站在法律和正義的角度上,對錯評判是,誰造成的結果,就是誰的錯。
第二種,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上,對錯評判是,誰的社會總成本低,就是誰的“錯”。
如我前面所說,很多政策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收益,很多時候只能保證讓多數人受益。
站在經濟的角度,一件事90%的人受益,5%的人無所謂,5%的人會受損失,他可能就是值得的。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疫情期間為了更多人安全,放棄旅游,對于旅游業者是不公平的,但是避免了整體出現危機。
銀行降低貸款利率扶持中小企業,可能收益低,違約高,站在銀行或銀行的股東立場上覺得就是負面的,站在整體看就是正面的。
我們站在不同的立場然后看待一件事的對錯,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在經濟學家的角度,這件事大多數人能受益,他就是對的。
第三,站在一個商人或者我們自身的角度上,對錯評判是。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比如兩個人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了一早晨,A是無業人員,B可能是一個小企業家,或者公司的白領。
同樣爭執了一早晨,A沒什么損失,B一早晨沒上班,損失了一筆生意,或者被扣了幾百元工資.
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浪費了一早晨,損失了大量金錢,站在商人利益的角度來說B就是錯的。
人的一生可能會經常遇到意見不同,從而產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誰認錯?
我的觀點是越幸福的人,越應該理所應當的“認慫”,往大了看,你沒必要為了一個不幸的人斷送一生,往小了看,你的時間遠遠比對方的時間更值錢,浪費同樣的時間你的損失更大。
有人說我就是氣啊,不爭論個你死我活我就受不了,黑白常說一句話:當下舒服靠感性,長遠舒服靠理性。多少人都是因為一時興起犯下大錯,然后讓自己一生難受。所以何必呢?
智慧的底層邏輯,博弈、定力、選擇
如何過的更好,其實就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擁有著什么層次的智慧,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智慧又分三個層次博弈、定力和選擇。
01我們先來說說博弈
常言道“商場如戰場”“職場如戰場”。實際上投資和生活也是如此。
怎么博弈,如何成事,一是靠心態,二是靠策略。
心態方面要懂得共贏和感激。
任何長久的關系都存在于共贏,你占便宜別人吃虧,或者別人占便宜自己吃虧,這種事都不可能長久。想要長久的保持利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大家都有好處。
關系上自己總是占便宜,別人總是在煎熬,自然長久不了,經營上也是,想靠歪門邪道一時迷惑消費者的,都沒辦法長久,優質服務價格合理,反而可以持續賺錢。
所以成事的前提是懂得共贏,讓大家都能從這件事中得到好處,大家才都會重視這件事。
除了共贏同時我們也要懂得感激。
每到了一個新階段,都要感激上一個階段幫助過我們的人,尤其在艱難的時候還愿意相信我們的人,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記得雪中送炭永遠比錦上添花難的多。
如上周的文章所說,別人幫助我們,不一定就是為了回報。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不去回報對方,回報不只是一個人應有的正常三觀,同時也再度的加深和聯絡感情,也讓對方以及你周圍的人看到你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短期看你多付出了一些,長期看是你正面形象的加深。
當然除了心態也要有策略。
心態上無論是共贏還是感激,說白了就是要對別人的付出有正回饋,策略上我們要懂得,你應善良,但也要有點“鋒芒”。
不會每個人都有你這么高的認知,你一味的退讓換來的不會是感恩,很可能是變本加厲,如果一個關系中你總是吃虧受欺負的一方,一定要敢于提出自己合理的訴求。
懂得共贏和感激,懂得提出自己合理的訴求,這就是做事的底層邏輯,無論你做什么事都一樣,底層邏輯+環境變量=方法。
工作,創業,還是處理人際關系,掌握這些底層邏輯都是成事的基本。
02定力的智慧
不能抵御誘惑是做不成事的主要原因。
定力如果換一個詞,也可以說是長期主義。我們做事要有長遠規劃,而不是一直被吸引,不停的換賽道。
一切都圍繞長期價值展開,這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座右銘。
我身邊有兩個案例,一個是我媳婦的表哥,從小家庭不算幸運,父母離婚一直跟著爺爺,越是逆境反而人越是專注,沒啥雜七雜八的想法。高中畢業就開始學廚師,從小飯館的幫廚,到大酒店的幫廚,逐漸開始掌勺,后來開了自己的小店,生意也越做越大,現在在我們這里的小吃街有好幾家自己的店,雖然算不上頂尖的成功,也算是階層的改變。
他的成功,因為他前十幾年都在專注做餐飲,積累的人脈、經驗和廚藝就是他的競爭優勢。
還有一個親戚的孩子也是酷愛創業,但是他僅僅是想創業并沒有規劃,微商火了做微商,奶茶火了開奶茶,不停的換賽道,不停的從頭開始,幾年過去了,和剛創業的人比沒有任何優勢,反而多了很大的負擔。
投資上其實也一樣,我相信很多投資方法都能賺到錢,但前提是有方法。我們得有自己深耕的方向。
如果入市幾年還沒總結出自己的投資體系,那其實和剛入市的人比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今天打探了個消息賺了三五千,明天消息不對賠個一兩千,這些都解決不了長期問題。
我們不可能一直靠打探消息和運氣好提高財務水平,投資上我們得有穩定的投資體系,可以反復用一個成熟的方法賺錢,然后不斷總結經驗優化體系,在一條道路上深耕,才能越來越具有優勢。
個人技能上也同樣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當然只是單純的業余愛好除外。如果想用技能換取收益,那么一條路堅持的越久就越具備競爭優勢。一個技能練10年,和10個技能各練一年,一定不一樣。
一個技能練10年,能超過大部分人的認知,10個技能各練一年,每個領域都有大量和你一樣的人。
不因為一時的不順就輕易的改變初衷,這是定力的智慧,這是長期主義,也是成功的底層邏輯。
03選擇的智慧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呢,努力是為了讓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為什么別人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因為人家認知足夠。運氣總是好,總能選到好的路,其實是認知足夠帶來的結果。
我們現在過的人生,就是之前不停選擇帶來的,大到,上哪個大學,在哪個城市打拼,做什么樣的工作,找什么樣的伴侶。
小到我們平時是多玩還是多看書,多運動還是多休息,選擇躺平還是不斷進步,以什么樣的態度工作。
我們常說人生沒得選,實際上只是我們放棄了自己選擇的權利。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多克.弗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送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是真正的人間地獄,無數的人被失蹤、被消滅。
很多人也因為絕望、恐懼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而維多克選擇了面對痛苦,努力的活下去,最終蘇聯軍隊攻克奧斯威集中營,維多克重獲自由,并寫下了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同樣的境遇我們是躺平還是不認命,這其實也是我們的選擇。
咱們公眾號有個小伙伴酷愛彈吉他,但是為了生計也得去做自己不喜歡且鼓噪乏味的工作。
可是他沒放棄自己選擇的權利,每天回家接著練琴,6.7年過去了,他有了自己的單曲,有自己固定的聽眾,雖然白天還是要做自己不那么喜歡的工作,但晚上可以唱歌給喜歡自己的歌迷聽,可以做自己熱愛的事,不放棄不意味著到達巔峰,但一定會好過現狀。
當然我們還要知道,做出選擇,就要懂得放棄。
去創業,可能將來過的更好,可能非常刺激,但同樣也放棄了穩定和安逸。
去上班,享受了穩定和安逸,但是可能會面臨,束縛,單調,和無聊。
投資上其實也一樣,你注重規避風險,可能就會錯過很多機會,不想錯過任何一個機會,就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你想基于價值想買的便宜,就要忍受一段時間不被重視的煎熬,你想基于情緒,想時時刻刻都追尋熱點,就面臨著一旦熱點過去自己損失慘重的結果。
對于選擇的底層邏輯,我們要知道無論多難的處境,其實我們都還有選擇的空間,是選擇躺平,還是選擇為30%的希望努力。
同樣要知道任何選擇的另一面都是放棄,選擇了一條路,就等于放棄了其他的路,人生的悲劇往往來自,既要、又要、還要,看著前方,又想著后方,最后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