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如果雙方簽訂了借款協議或者對方出具了借條或者欠條,即便轉賬金額為“520”“1314”等特殊金額,只要轉賬與債權憑證可以相互印證,也應認定為借款而非贈與。
正文:2038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文字 | 西風微涼
來源 | 西風微涼的法律博客
戀愛期間,情侶之間互贈禮物是十分常見的社會現象。現代人表達愛意,較之過往更為簡單直接。愛的有多深,人民幣來評分。然而,愛到深處的確無怨尤,愛情破裂卻使人愁。
感情一旦中途破裂,經濟上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出現心理不平衡,要回付出的禮物和金錢,盡力減少損失便是一種很直接的想法和實踐。為此,分手情侶對簿公堂的,也不在少數。
2017年2月份,原告裴某某與被告薛某通過朋友介紹相識,后兩人發展成為戀愛關系。在戀愛期間,裴某某通過微信、支付寶先后向薛某轉賬幾十次,金額有大有小,有1000元的,也有十幾元的,其中還有許多金額為520元、1314元的轉賬。不久后兩人感情破裂。
原告裴某某起訴稱,在戀愛期間,被告薛某多次提出用錢的要求。原被告見面一共不過四次,原告的轉賬并非是對薛某的贈與,兩人之間存在借貸關系,因此要求薛某返還轉賬款項。
被告薛某則辯解稱,原告給自己轉賬是自愿的,是為了維持兩人的戀愛關系。轉賬便并不是借款,自己也沒有給原告出具過借條,因此不應返還。
法院經過審理后認為,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證實原、被告曾經是戀愛關系,也可以證實雙方在戀愛期間有過經濟往來。
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承擔規則,原告主張該款為借款,應當就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借款合意承擔舉證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戀愛中的男方為表達對女友的愛,主動為女友購買財物或給予女友金錢生活、消費等的情況不在少數,這種沒有形成債權債務合意的支付或給予行為,在法律上應視為對對方的贈予。
原告提供的微信轉賬、支付寶轉賬及微信紅包支付憑證截圖,均未注明款項支付用途為借貸,且未提供其他有效證據證明借貸金額、期限、利率等借貸合意。
況且,從原告提供的轉款憑證來看,轉款跨度時間長達半年,共有幾十次,金額有大有小,有1000元的,也有十幾元的,轉款方式也比較隨意,有發紅包,有轉賬,在此期間也沒有要求被告還過款,不符合民間借貸的習慣。
微信中許多轉賬系由特殊數字含義的數額(如“520、1314”)組成,考慮到原告與被告當時的特殊關系,上述款項應當認定為原告對被告的贈予,并且該贈予行為已經完成。
綜合以上分析,原告不能就雙方之間存在借貸關系作進一步舉證,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對原告的訴求,本院不予支持。據此,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2018)豫1326民初885號,案例來源于中國裁判文書網 ]
網絡配圖
筆者贊同河南省淅川縣人民法院的該份判決,認為該份判決說理充分,裁判結論符合法律規定。針對該案涉及的有關法律要點,淺作以下兩點歸納:
借貸關系是由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借款人到期返還借款本息的合同關系。認定借貸關系,應首先確認雙方當事人之間具有借款的合意。情侶之間的借款發生在自然人之間,因此屬于民間借貸的范疇。
情侶之間存在轉賬,只能證明情侶之間存在經濟往來,至于轉賬發生的法律原因則必須結合其它證據予以認定,換言之,轉賬記錄本身并不足以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系,借貸關系必須借助其它證據予以證明。
要證明轉賬系出借款項而非其他名目,除轉賬記錄之外,原告可以提供借款合同;證人證言;欠條、借條、收據等債權憑證或者被告承認借款事實的錄音證據、微信聊天記錄等證據。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原告主張與被告存在借貸關系,就應當承擔證明與被告存在借貸關系的舉證責任,否則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如果僅有轉賬憑證,被告又否認借款的事實,原告就具有較高的敗訴風險。
數字“520”諧音我愛你,數字“1314”諧音一生一世,隨著這種文化的流行,金額為520、1314的轉賬也就具有了表達愛意的含義。但是,特殊金額的轉賬就一定是贈與嗎?
顯然并非如此。事實上,如果雙方簽訂了借款協議或者對方出具了借條或者欠條,即便轉賬金額為“520”“1314”等特殊金額,只要轉賬與債權憑證可以相互印證,也應認定為借款而非贈與。
然而,如果原告并沒有證據證明特殊金額的轉賬是出借資金,而被告主張是原告的自愿贈與。法院就應當結合雙方的關系、轉賬的備注文字、轉賬時間、次數,社會文化習慣等要素,來綜合認定特殊金額轉賬的性質。具體來說,認定為贈與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