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海(公眾號:fengkuanglihai)
昨天我發了文之后,收到了大量讀者關于如何培養孩子的留言,很多具有啟發性,總結起來,我的感受就是一句話:培養小孩也和投資一樣,需要一套體系化的東西。
完全放養式的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我今年8月份帶孩子回老家農村住了一段時間,發現農村的同齡小孩差太遠,例如在語言表達方面,幾乎可以說是落后了一個數量級,因此,不少農村小孩現在能否成才,真是得靠后期自己的努力和運氣了。
而因焦慮形成的父母盲目地送小孩參加各種班也是不可取的。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做法到最后很有可能造成父母和孩子之間關系的惡化,適得其反。
我覺得正確的思路應該是: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然后具體到方向和方法層面,需要父母形成一套具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培養體系,著眼長遠,不懼短期的得失,耐心,堅持,做時間的朋友。
當然,現在我對此還是懵逼的,需要我抓緊時間多學習,多思考,爭取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畢竟,帶小孩無論對于孩子還是對于我而言,都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
下面是部分讀者朋友的留言,大家各抒己見,還是很有啟發。
outsider:先看書或者資料,了解兒童心理學,有了全面思維,然后再在細分環節逐個走通。小孩小時候的爆發期還挺夸張的, 如果有了提前的了解,就可以利用(比如超強的記憶和語言天賦,這些都有明確的邏輯);不懂,那就是焦慮和沖突。
少看那些國產暢銷書,大多是販賣焦慮的產物。100多年前歐洲教育家們已經總結出這些規律,而且這些規律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再次也看一些美國人寫的書,起碼是經過很大量的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總之,沒有經過時間洗禮或者事實論證的,基本都是垃圾書。
通過經典著作,應該不難建立起來一個相對完整的框架,有了這個框架,整體跟小孩的相處,就會從容很多。這是個挺具體的科學,是有邊界的學科,學習和積累一定時間就會發現,問題都體系化了,這個時間不會很長(個人不喜歡那種,要付出所有愛,要么純放養,讓他開心就好。等于白說。)只不過是不同的小孩,需要適當的進行應變和平滑處理而已。
蒙特梭利寫了很多兒童心理學,類似于全面的普及(以兒童的視角去普及),讓人知道小孩為什么有這種表現(大人看了就很容易理解小孩);阿德勒更多闡釋了人性的兩面,幼兒經歷跟成年結果的關聯,很多理論完全可以放在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和思考。這些基本是道的方向,底層邏輯。
美國人寫了很多統計性的或者實操性的書,更多是術。比如跟小孩要多溝通,為什么?不溝通的后果、溝通的話,具體內容有什么推薦?多跟小孩玩,有什么好處?、什么年齡玩什么游戲?他們都寫的很具體。
跟投資差不多,還是需要一個體系,有了體系才能穩定。任何一點拿出來都有道理,但整合起來就亂七八糟,只能執行出一個莫名其妙的結果。個人認為人性既然不變,那就可以體系化,而且前人已經總結的很到位了,唯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學習和執行(他們書里寫的,跟現實的差距,真的很小,小到家長幾乎只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好了。倒推回來,大部分家長失敗的地方,跟投資也差不多,沒有知行合一,先入為主,希望執行一個簡單的理念而不是完整的體系,最后陷入矛盾和偏執~注定失敗)。
DTJ:我覺得陪伴和耐心很重要。我家寶寶不到三歲,養成一些好習慣,喜歡閱讀,一起玩樂高,一起拼圖等等,周末帶他爬山等。有意識的做一些早教啟蒙,感覺是把托班的學費節約了。我認識一些專做投資的全職爸爸,投資水平高,教育孩子的水平也很高,孩子都很棒!
小何:建議你讀《定本育兒百科》,作者是個日本人,叫松田道雄。這是本育兒百科書,從懷孕到成人對不同年齡段小孩的喂養、安全、生理、心里變化等內容,包括萬象。海大可以選擇看你小孩對應年齡階段的內容。
諾華-中國:剛好有一本書,就叫,好爸爸勝過好老師!
Pyz:前陣送寶寶去托管,本以為寶寶兩歲半太小,最后發現班里身高最高(父母都矮)、最早慧的寶寶居然是8個月就送來了的。那個寶寶從吃飯到情緒到運動能力在同齡人當中都表現極度優異,因為每天接收到不同的科學的刺激和訓練。前段時間,有個小朋友3年級學英語,但她從來不怎么學,次次98以上,因為父母三月給她報英孚,外教每天在游戲中學習,寶寶也喜歡,上小學后降維打擊,騰挪出時間學語數和興趣班。個人認為,現在除開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外,專業的事找專業人比自己瞎折騰更好from 亞當斯密。
Andy~幸福媽媽:建議你去上易效能親子時間管理課程,給你不一樣的收獲和思路上的捷徑。喜馬拉雅有音頻課程,還有線下課程,建議你先去聽線上,再去線下體驗,效果不一樣。孩子越小,父母去學習的越早越好。
大石頭:我是自己經營一家40+人的小企業,也在困惑培養教育娃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老婆沒法管理和教育兩個娃,一天到晚嚷嚷著讓我退休,相妻教子。可是我搞企業的不同于你搞投資啊,我回來,一切開支哪里來,總不能坐吃山空吧。
左岸:花時間用心培養孩子也是長期的價值投資。
壽城居士:我家有兩個男孩子,我的經驗就是讓孩子多運動,參加一兩項體育項目,孩子在運動成長的不僅是身體,還有心智和與人協作的能力。
不忘初心,莫問前程 :育兒書的話,個人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愛彌兒》。自己也在看和學習中。
行穩致遠:教育孩子其實很簡單,樓主這么優秀,想想你的父母是怎么培養你的,你就怎么培養你的小孩就可以了。就像我,小時候爸爸和爺爺經常給我讀故事,我從小就養成了愛閱讀的習慣,到處找書讀,沒有書讀的時候,見到一張說明書也要好好讀一讀。我女兒今年6歲,我從她幼兒園開始,也每天晚上陪孩子讀故事,注意是紙質的書本,她課余時間在學彈鋼琴,為了提高她的學習興趣,我特意買了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的漫畫版傳記,陪她一起讀,她現在興趣很濃,說長大了要當鋼琴家,練琴也有積極性了。我偷著樂:她中計了。等她再大一些,我會慢慢給她讀投資類的書籍。以上是我的一點點經驗,樓主可以參考下。
春暖花開:看了大家的留言,我也來說兩句。除了大家的經驗,我覺得養娃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目標,從小就要有目標,無論是德智體美哪方面,都要按目標去進行管理和努力!
啊喂喂:雞娃不如雞自己,娃都會學的,你想讓他成為什么樣的,自己平時盡量表現出什么樣的。然后發現他的特長和愛好,積極引導培養,給他足夠的空間讓他自我發展
Start一t
袁涌:推薦《樊登讀書》里有個親子教育系列,實際上更多是教育父母的,可聽下,并買紙質書,個人覺得可伴隨孩子和家長終身成長很有益!《正面管教》 、《學習的格局》 、《自驅型成長》、《陪孩子終身成長》、《在孩子背后遠遠帶領》。
游天下:跟你一樣同樣是帶娃的爸爸,帶娃的知識比投資的知識學習使用都簡單易懂得多,但是帶娃的成績比投資的成績重要的多!
新的歷練:我覺得在帶娃方面跟股票投資一樣都是投資,道理都是相通的!
王咨竣:里海兄,我為人父,孩兒小時到現在的青春期也還頭疼。但有一點,我知道孩子是學父親的;你自己學好玩嗨,他們會偷偷或者不知不覺模仿你的。你那么有才,先讓自己搞笑好玩起來,多看看孩子的興趣和興奮點,與他們一塊玩,陪他們聊,你比他們還玩得嗨,他們還不跟隨你模仿你?僅供參考。
橙子圓:照書養娃,會奔潰的,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人還是喜歡有實戰的經驗介紹。
不費時光:兒時樹形,少時樹心,以形促心,以心帶形,形心相進,終其性也!
沈維:教育的目的,一個是綜合素養,說人話就是建議學STEAM,一個是生存技能,說人話就是建議學編程。
道法自然 :有個推薦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其實還有一個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受益匪淺!
wanghong:育兒可以先多看育兒的書,最好是出版的書,個人比較喜歡紙質書,可以在陪伴孩子寫作業或者看書的時候家長作為榜樣也看書很容易帶動。如果光看幾篇文章或者幾段評論很難形成系統的認識。之前帶孩子就是自己帶娃一起去書店,看到好的育兒書把作者記下來看看有沒有其他的書,一起看會形成一體,多看多結合自己孩子在操作,會有自己的想法的。養孩子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成果的呢,很考驗耐心,相信你這么多投資理財的都啃下來了,育兒也是能觸類旁通的。
日照金山:小學低年級只要愛讀書,學習會很輕松。家長可以陪著讀,先圖多逐漸過度到文字,最好不陪做作業。多跟老師交流。
妞妞:推薦《孩子:挑戰》《園丁與木匠》《卡爾威特的教育》。
Julia:蔣佩蓉,她的書《豐盈心態養孩子》。她本人MIT畢業,也是MIT中國區總招生官,三個兒子都很優秀。
李珍:尹建莉老師的書都挺好,除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還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還有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平凡之路 :堅持一段時間就好了。生活方面要養成好的習慣,盡量少玩手機對眼睛不好,學習也盡量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喜歡的方式方法去學,當學習變成了一件簡單又有意思的事情的時候 ,孩子自己會主動去學。
盛曉偉:作為一個經歷過失敗教育規程的爸爸而言,應該會有所幫助,這也是芒格說的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我犯的錯就是嚴厲教育,愛講道理,多指出小朋友的不足。不理解她/他(不是很有同理心),沒有提前進行科學的邏輯游戲訓練,愛和愛人抬杠。差不多就這些了。希望遠離以上幾種惡習。另外自己看的基本兒童心理學的書不知道有沒有幫助。1、正面管教。2、陪孩子終身成長3、解碼青春期4叛逆不是孩子的錯5你就是孩子做好的玩具6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7、養育女孩(有男孩的),差不多這些吧!另外喜馬拉雅有王金海博士的教育音頻很不錯值得一聽。
大胖:海哥,我家孩子也是我帶的多,個人體會是不要把孩子當小孩,當做大人一樣去交流,尊重他的每個想法,平等對話交流,而不是家長威嚴,久而久之他會愿意和你說心里話,為他的人生道路把握好方向,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來。也在摸索中,以后可以多交流哈。
飛翔:樊登讀書分享過很多關于育兒方面的書籍和經驗,可供參考!
陳昱:我的心得是,自己做不到的就別要求小孩做得到,想要小孩更好的發展,先得做得到自己不想做的事,心態才能正一點,不容易焦慮。
談胖虎:推薦B站,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梅今景教授的育兒全套課程而且免費,從嬰兒一直到成人的心理活動建設,主打青少年心理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孩子不存在吃飯問題!我可能有點強推了,海哥有時間可以看一兩集,看合不合口你的理念!我的理解,大人想讓孩子干什么, 大人就去干什么,想讓孩子不玩手機,大人千萬不能手機不離手,想讓孩子讀書認真,你自己每天在家讀書就行,千萬不能又當又立,孩子就是模仿比較而已,說這么多廢話,還是推薦海哥去看看,不行也不吃虧。
麥克:《少兒哲學啟蒙》和《十四歲懂社會》可以試著看看能否對孩童教育有幫助。
懸念 :吳軍的《態度》不錯,是他寫的兩個女兒的成長過程,態度決定一切,正好你家也倆娃。
李:讓孩子每天按時運動,按時閱讀,剩下的時間就隨意快樂就行。
石磊:壓力大啥,把孩子培養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快樂簡單的普通人就行了。
出入:小孩你要看得多一點,而不是要管或者要求多一點,就沒有那么累了。
俞能芳:陪小孩子看動畫片和兒童讀物,不用擔心時間不夠用,因為小孩子在一個階段內會翻來覆去的看,看到臺詞都會背,大人只要看一遍,溝通的時候用動畫片的情節和兒童讀物上的內容溝通,跟小孩子講道理,一講就通。順著小孩子的慢節奏,充分滿足小孩子的好奇心。
東東:《蔡笑晚:我的事業是父親》。
海浩小飛:我也沒啥心得,但是有耳聞的經驗,就是要培養習慣,生活的、學習的習慣,不能太貼心、太遷就,偶爾還得有些嚴厲。培養獨立意識,在那個年齡段能做的,都最好由孩子自己做。
李偉:我的娃兒,我就沒想過要怎么去培養的問題,物質上條件上,根據自己家庭實際情況來,給予她一定的關愛、陪伴,不去壓抑她天性,自然健康平安長大就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我真的對娃兒未來一點不焦慮也。
溫暖的雪花:建議聽聽李玫瑾的課,喜馬拉雅上有,孩子越小聽收獲越大。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會發現那才是難帶,是心力交瘁,有的孩子還能讓你痛不欲生。
consto:培養孩子可能比較好的方法就是使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吧。
舍得之戀:海大,可以看《卡爾.威特的教育》,很值得看的一本書。
云淡風輕: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其實,做孩子的家長是件對孩子來說很不公平的事,因為孩子沒有權利選擇怎樣的爸爸媽媽。都是沒有經過培訓就直接上崗了。所以,陪伴孩子,并且同孩子一路成長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堯:推薦浩哥一本書,《陪孩子走過小學6年》。
風在起時:里大,推薦一本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看了之后會腦洞大開。或者聽樊登讀書關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書,真的很好,可惜我聽得太晚了,現在孩子都長大了!
幸會:何以解憂,唯有耐心,高質量的陪伴,寓教于樂…平常心就好咯…用投資的靈感引導孩子。
健爾肽王方:潛移默化的熏陶就是很好的一種管教,其實談不上管教而是一種引導,正所謂家風正遂人不邪吧,海大不用壓力山大,優秀如你。
不戒:我覺得培養小孩有幾點吧,陪伴,寬容,耐心,平等,實事求是。潛心研究的話看大部頭蒙臺梭利科學育兒方法,簡單易懂實用的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薇薇花開:分享下孩子問題,我感覺吧,平時需要多看看一些育兒視頻,買些書。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不是生了孩子就會當父母了。現在家長都是只關注學習成績,對孩子綜合素質培育不到位。
楊佳東:言傳身教,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搞價值投資的都要長期閱讀思考,慢慢地孩子也就會有這樣廣泛閱讀,理性思考的習慣了。
李子園:孩子的培養一定要因材施教,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本性,積極發現孩子的長處并引導成長,切忌揠苗助長。
秋葉:可以看看《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我家女兒基本上我帶大的,受益匪淺。
塵浸寒衣 :有效的陪伴+良好的習慣養成。始終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原則。平等溝通,榜樣示范。月前階段:培養生活習慣。小學階段:培養基本的學習習慣。中學階段:逐漸培養并形成自學習慣。高中階段:初步形成并會運用自學習慣。大學階段:熟練運用自學習慣。形成并掌握處理社交活動的技巧。
一抹彩虹:對新手爹媽來說,養娃也是要因材施教,沒有固定模式,總是在不斷試錯中。很多時候一個問題還沒解決,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當你在頭疼新問題時,運氣好的話,舊問題已經自愈不是問題了。所以,多數時候父母也要相信孩子,孩子也在不斷成長進步。不知道樓主小孩今年多大了,在小孩幾個明顯叛逆期的時候,做父母的不妨把心放寬點,這些小屁孩就是要惹人生氣,過了那個階段就好了。其實父母也不用整天說教指點孩子,以身作則,默默地陪伴也是溫暖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