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爾的A、H股表現都不錯,享受著私有化完成后的初步估值提升。1月4日,海爾智家的港股漲幅達到13%,已經快速逼近前幾天機構剛剛給出的目標價。
【價值50】去年就跟大家推薦過海爾智家,作為與格力美的同列的電器界三巨頭之一,海爾在財務、業績上是沒啥問題的。但是誰也不愿意始終當一個萬年老三,海爾目前正在逐步解決一些影響公司整體效率的關鍵問題。我們可以分三個角度來看海爾的估值提升邏輯:
1.短期:私有化順利完成帶來估值回升
2.中期:私有化帶來的業績提升提高估值
3.長期:智能家居業務壯大提高估值
其中,短期私有化完成推動估值提升的邏輯已經初步實現,中長期業績提升還有待驗證,我們一個個來看。
之前我們曾在文章中說過,私有化對海爾是一個很重要的操作。在私有化完成之前,你可以將A股上市的海爾智家、H股上市的海爾電器看做兩家相對獨立公司。海爾之所以與格美收入相當但利潤差得很遠,一大原因就是兩家公司在運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不必要的費用,這種“摩擦成本”吃掉了不少利潤。
根據2019年的數據,海爾無論是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還是財務費用率都是最高的。而私有化你可以理解為海爾智家將海爾電器徹底買回來了,成為了一家公司,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內斗,緩解這種現象。
2020年12月23日,私有化正式落地,港股的海爾電器變成了海爾智家。雖然這只是一個標志性事件,還并沒有為公司帶來業績上的實質利好,但對于資金來說這種預期已經足夠了,A股、H股至今均表現優異。
剛才提到,私有化完成之后預計將降低費用,這體現在業績數據上就是凈利潤的快速增長。同時,收購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同業競爭,讓企業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
而且海爾剛剛成立的三翼鳥智能家居品牌將逐步打通智慧家居場景的銷售,客單價22萬一套的智慧家居可是很賺錢的。隨著房地產竣工數量的回暖,智能家居也能吃到房地產后周期的紅利。
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看,家電行業規模近年來整體保持穩定,其中海爾主打的高端市場增長明顯。2021年隨著新冠疫苗的出現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新冠對線下銷售帶來的影響也將逐漸減弱。
所以對于海爾牛年的優秀業績表現還是很有盼頭的。
要說海爾與格力美的相比,自己擁有的最大特色就是智能家居戰略了。從公司將名字從“青島海爾”更換為“海爾智家”就可以看出向智慧家居進軍的決心。
其實關于智慧家居的內容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提過,所謂“智慧”就是傳統家居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可以想象一下把家里的冰箱、臺燈、電視、微波爐等等都用一個平臺連接起來,你用手機操作或語音就能夠輕松控制……說白了就是互聯網+傳統家居=物聯網。
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在不斷擴張。海爾則是國內智能家居的帶頭人,小米在這方面也做得不錯。
這樣看,智慧家居的逐漸商業化推廣將成為支撐海爾價值提升的長期邏輯。讓人比較看好的是海爾專門做成套定制智能家居的子品牌三翼鳥,去年年底,三翼鳥品牌的成立標志了海爾智慧家居的商業化落地。
相對于傳統零售的家電,三翼鳥提供的是一整套智能家居,如智慧廚房、智慧臥室等,平均客單價為22萬元。三翼鳥也是全球首個提供智能家居場景服務的品牌,海爾新建品牌與傳統零售品牌區分開算是個明智的選擇。
綜上,簡單陳述了海爾起飛的短中長期邏輯。目前,海爾與格力美的的營收規模不相上下,但市值卻差了一大截,2019年海爾與美的的收入只差了700億,但市值卻差了4000多億。
而等這些邏輯一一落地后,海爾或將成為國內領先的智能家居平臺;美的隨著不斷收購擴張或許將成為一個大小家電全零售平臺;而格力目前還是只有空調拿得出手,彼時的格力或將成為空調專業戶,但從家電企業的發展史上來看,只做單一業務的企業往往很難走得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