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已經站上3500點,連續多個交易日成交額突破萬億。同時也看到好多財經媒體在說,大市值龍頭成為了資金的主戰場,“二八”行情在持續。
什么是“二八”行情呢,簡單來說就是二成的股票在上漲,而八成股票在下跌。那為什么大多數股票下跌,大盤卻還在漲呢?因為那二成是大市值龍頭股,剩下的八成是小市值股。
于是,我做了個統計來驗證這些說法。千億以上市值的公司數量和500-1000億市值的公司數量相當,都是140個左右,它們近半年來的漲幅分別為34.6%和28.98%;再往下就是100-500億市值的公司,它們數量激增,接近1000家,漲幅15.2%;而最大的部分就是百億市值以下的公司了,漲幅為-6.6%。
小市值公司越來越不受待見了,包括其中很多財務狀況健康、現金流也不錯的“小而美”企業。這種現象出現在很多行業,乳制品行業就是兩極分化表現很明顯的一個。
在各個A股上市的乳企中,伊利以接近3000億的市值一家獨大,近半年來的漲幅為34.5%,表現還不錯。但往下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小乳企就不大行了,多數漲幅為負。【價值50】里也就只有伊利這一只乳業股。
在這些二三線地方乳企中,之前關注最多的是天潤,這是一家典型的“小而美”企業。根據2020年三季度財報,公司貨幣資金總資產占比達到16.5%,存貨低于10%,借款也只有不到4%,天潤的產品質量也是不錯,但這樣的故事越來越難被市場認可了。
我們就以天潤為例分析分析小而美們為啥越來越不受待見了,簡單從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兩個角度看問題。
公司的股價自然是由內在價值驅動,作為消費企業,產品力是價值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市值公司自然在產品力上也相對表現更弱,難以憑借差異化戰術突破現有格局。
1.市場格局已定,發展空間狹小
乳制品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進入成熟期,和啤酒市場相似,整體格局已經穩定。2014-2020年,我國乳制品行業規模增速已經非常緩慢。
再來看看行業內的企業分部,根據同花順iFinD數據,2019年伊利蒙牛分別拿下整個市場份額的24%、20%,第三名光明僅僅只有4%的份額,再往下就更低了。所以整體呈現出了“二強多弱”的格局。
在這種整體增長慢、業內雙寡頭的市場中,小規模的地方乳企很難大有作為。而且奶這種東西尤其是低溫奶屬于“短腿產品”,區域性很強。天潤遠在邊疆,被這種區域性限制得很難受,雖然擁有優質奶源帶,但目前也只能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疆內。
2.產品差異化難突破
牛奶這種產品不是白酒,不能像每個酒都有自己的故事,奶這種東西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同質性。就我個人來說,各個品牌的牛奶如果不是同時對比著喝,真嘗不出多大區別。
所以基于這種同質化,天潤雖然產品質量不錯但能發揮出來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想要靠“差異化”賺錢難上加難。
當然天潤也是做了不少差異化產品的,如各種網紅包裝的酸奶。但這種差異化的本質還是酸奶口味的變化,可持續性難以保障。大品牌也很容易模仿這種創意,搶奪本身由小公司開發出來的客戶。還有獨樹一幟的奶啤產品,由于口味小眾、投入的宣傳有限,最終難以取得突破。
從天潤的走勢上看,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小市值股的典型特征:日常成交量低,波動起來非常劇烈。在2020年下半年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天潤的日成交量常常維持在10萬以下的低水平,表現得冷冷清清。而前兩天又突然大漲,連拉兩個漲停,復刻了8月份的走勢,接下來又急跌8%,仿佛在坐過山車。
其實原因我們在開頭也說過一部分了,大市值企業的穩定性與確定性更高,機構更喜歡在里面抱團,無法做出亮點的小市值股只能等待資金炒作,平常自然不受關注。
這就造成了這樣的現象,小市值股票更多被拿來炒作,大市值才能搞價值投資。小市值股票要么常年受冷落,要么波動起來過于劇烈,自身價格與內在價值曲線的偏離程度較高;而大資金都在大市值票里抱團,股價整體穩步上升,散戶追高求穩也會往里進,讓馬太效應發揮得更明顯。
但是這些規律放在白酒身上可能并不好使,在這個始終往上爬的板塊里,大市值炒完了炒小市值,小酒漲的比大酒兇……啥消息都能利好白酒,天天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