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會計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大分支。財務會計同管理會計相配合共同服務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財務會計主要為企業外部利益關系人提供各種定期財務報表,因此,又稱“對外報告會計”。
財務會計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為準繩,依據企業會計準則或企業會計制度,按照規定的會計程序,采用一系列專門方法,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并向有關方面提供企業財務信息,旨在管好、用好企業資金的一種管理活動。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相比,主要有以下特點:
1.從直接的服務對象來看,財務會計主要是為企業外部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同時也為企業內部管理服務。
2.從提供信息的時態來看,財務會計主要是提供有關企業過去和現在的經濟活動情況及其結果的會計信息。
3.從提供信息的跨度來看,財務會計主要是定期反映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財務狀況的變動情況。
4.從工作程序的約束依據來看,財務會計受企業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約束。
5.從會計程序和方法來看,財務會計有一套比較科學的、統一的、定型的會計處理方法和程序。如填制會計憑證、登記賬簿、編制財務報表等。
6.從會計分期來看,財務會計要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通常以公歷年為會計年度。
財務會計的對象,是指財務會計所要核算和監督的內容。
財務會計側重于從價值角度核算和監督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資金籌集、資金使用、資金循環周轉和財務成果分配。
在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財務會計核算監督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各種各樣的經濟業務。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常把各種經濟業務作為會計核算的對象。
1.財務會計的核算職能
反映經濟活動的情況,為各類報表使用者提供信息。
(1)財務會計核算的特點
①財務會計主要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從價值量方面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
②財務會計核算已經發生的事實,具有可驗證性。
③財務會計的反映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綜合性。
(2)財務會計核算的內容
①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
②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
③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
④資本、基金的增減;
⑤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
⑥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
⑦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
2.財務會計的的監督職能
(1)財務會計監督的特點
①會計監督伴隨會計核算同時進行,具有完整性和連續性。
②會計監督主要利用各種價值指標,以財務活動為主,具有綜合性。
③會計監督以國家財經法規和財經紀律為準繩,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
(2)財務會計監督的內容
①監督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可靠性。
②監督經濟業務的合法性。
③監督企業財產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是使財務會計信息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要。主要是向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財務報表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
財務會計信息主要應滿足兩個方面的需要:
1.為企業外部有關方面了解企業經營業績提供信息
2.為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提供信息
1.企業會計準則的概念
是在《會計法》和會計理論指導下由一定組織機構制定的會計標準,是企業會計工作的規范,是處理會計實務、評價企業會計工作質量的準繩。
2.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和會計具體準則
(1)基本準則
是指對會計核算工作做出的原則性規定。我國現行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是在1993年7月1日起實施的會計準則的基礎上于2006年修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實施,并鼓勵其他企業執行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
(2)具體準則
是根據會計基本準則的要求就會計核算的基本業務和特殊行業的會計核算工作作出的規定。會計具體準則按照其內容可以分為共性業務會計準則、財務報表準則和特殊業務會計準則三類。
3.企業會計準則實施的意義
(1)有利于保護社會公眾利益。
(2)有利于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3)有利于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1.企業會計制度的概念
是指部門或行業根據會計準則而制定的適用其本身進行會計工作所遵循的規則、方法和程序的總稱。
2.企業會計制度的內容
目前國家財政部頒布實施的會計制度主要有《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會計制度的核心是賬戶設置、會計核算、具體流程及會計核算的具體方法等。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設定。
會計基本假設包括:
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往往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企業的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貨幣的價值保持不變。
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主要有:
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具體要求:
1.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在財務報表附注中說明。
2.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如果將企業會計信息中的某一項內容省略或者錯報會影響使用者據此作出經濟決策,則該項內容就具有重要性。
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會計計量,是為了將符合確認條件的會計要素登記入賬并列報于財務報表而確定其金額的過程。
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
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采用歷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
又稱為實際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其它等價物。
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
是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預計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凈值。
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一種計量屬性。
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金額。
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按照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會計要素分為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項。六項會計要素又可劃分為兩大類,即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和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1.資產
資產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
資產的特點:
①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②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
③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包括購買、生產、建造行為等。
資產以各種具體形態分布或占用在生產經營過程的不同方面,按其流動性可分為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2.負債
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負債是企業權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負債的特點:
①負債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
②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③負債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3.所有者權益
權益包括債權人權益和所有者權益兩部分,前者為負債,后者為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
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股東權益,是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剩余索取權。
所有者權益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實收資本或股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1.收入
收入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者客戶代收的款項。
2.費用
費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發生的費用,主要有兩部分:
(1)為制造產品而發生的生產費用,通常稱為產品生產費用或制造成本。
(2)不能予以對象化的費用,通常稱為期間費用,主要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
費用是經營成果的扣除要素,收入扣除費用后形成一定期間的利潤。
3.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利潤包括收入減去費用后的凈額、直接計入當期利潤的利得和損失等,具體由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組成。
利潤是收入與費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額,是反映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企業利潤的確認與計量,也就是收入與費用的確認與計量。
會計等式,是指表明各會計要素之間基本關系的恒等式,也稱會計平衡公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1)
收入-費用=利潤 (2)
等式(1)表明某一會計主體在某一特定時點所擁有的各種資產、債權人和投資者(所有者)對企業資產要求權的基本狀況,表明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基本關系。等式(1)是會計復式記賬、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的基礎。
等式(2)表明經營成果與相應期間的收入和費用的關系
是對會計內容具體分類的項目名稱。
企業的會計科目依據企業會計準則中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制定。企業在不違反該規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自行增設、分拆、合并會計科目。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規定的主要會計科目見教材P11表1-1。
包括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五大類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