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聞秋聲 來源:巧識人心 2022-06-25 12:44 發表于湖南
對于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是新手,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手忙腳亂地迎接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
父母給予孩子關懷和溫暖,愛和陪伴,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回饋自己的愛。
很多孩子長大之后,不孝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包容和理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木村久一說:“家庭應該是愛、歡樂和笑的殿堂。”
家庭,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家庭,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是老師,要時刻關心孩子的成長。
父母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如何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重視孩子的性格塑造,讓他成為一個品學兼優,人品正直的人。
人生路上,當父母老去時,讓子女盡心盡力地孝順父母,其實是有“條件”的。
以父母陪伴子女成長的時間為條件
人生路上,子女在成長時,得到父母的愛,才會回饋愛。
當父母在子女成長的路上,總是缺失,從不陪伴。
那么,子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太弱,他便不懂得如何與父母相處,如何表達愛。
電視劇《喬家的兒女》中的喬一成,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因為生小弟弟難產而亡。
家里還有四個兄弟姐妹,照顧他們的重擔都落在了喬一成身上。
父親喬祖望,人很自私,且很懶惰。有好吃的要自己吃,也不愿意為了孩子們多操一點心。
總是做些投機取巧的事情,欠了許多債,總是讓子女們跟著受委屈。
因為,在子女成長的路上,他沒有給予陪伴,后來,五個孩子都長大了,對于父親的感情是很淡薄的。
尤其是喬一成,對弟妹很好,人品也不差,就是對父親沒有好臉色,以至于他病重,都不肯好好跟他說句話。
父母在孩子幼年需要愛的時候,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讓孩子在忽視和不安定的感覺中長大,那么,孩子的內心對父母就會有怨恨,有委屈。
這種感覺會變成一道很深的隔閡,讓父母和孩子離心。有時,不是子女不孝順,而是父母種什么樣的因,便會結什么樣的果。
以父母對待上一輩為榜樣
子女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說明書。父母,是子女的成長榜樣。
曾經看過一個很經典的公益廣告,一個女人累了一天了,忙里忙外,連汗都顧不得擦一把。
她推開門,端上一盆洗腳水,溫柔地對屋子里的老人說:“媽,洗腳”。
畫面一轉,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費力地端著一盆水,走到那個女人面前,把水放下,稚嫩的童聲說:“媽媽,洗腳”。
女人的眼睛濕潤了,臉上卻是開心溫暖的笑。她坐下來,兩個人沐浴在親情的氛圍里,愛在四周蔓延開來。
子女在幼年時,模仿的能力很強。很多言行舉止,都是從父母的身上一點一點地模仿而來。
比如:子女在成長的路上,說話,會學習父母說話的樣子;父母如何對待長輩,他們也在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很多孩子對某一個領域比較有天賦,其實也是受父母的耳濡目染。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做父母的對長輩無禮,看在孩子的眼中,會在心上留下很深刻的記憶。
待父母老去后,他們可能也會學習父母對待長輩的樣子對待自己的父母。
以父母教育的方式為條件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好的家庭,一定重視教育。
在人生路上,作為父母,要給予孩子全心全意地愛,要努力做一個合格的家長,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
告訴孩子什么事情是對的,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會他們怎么去理解一件事情才能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并且,用行動去保護孩子幼小而稚嫩的心靈,尊重孩子的意見,讓他自信勇敢,有責任心。
《戰國策》中有這樣一句話:“父母之愛,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讓孩子可以站在更高的起點,對自己的人生方向有更多的選擇。
父母的愛,貫穿了孩子的大部分人生,一點一滴都是父母的關懷與憂慮,言語之中是殷切的期望。
當一個孩子在愛的氛圍里長大,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孩子長大之后,對父母會有感恩之心。
那么這樣的孩子多半是孝順的,會用實際行動讓父母有一個更好的晚年。
聞秋聲寄語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孩子的發展能力取決于父母的發展。”
人活一輩子,作為父母,請承擔起你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子女,也請懂得感恩。
如果,現在已經為人父母,就要承擔起照顧孩子,教育他茁壯成長的責任。耐心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不要缺席他的任何一個階段。
作為父母,要用心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以身作則,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教會他懂禮貌,培養一個良好的性格和正直的人品。
在孩子的童年時光里,父母要多給予愛和教育,給孩子做一個好的領路人。
只有這樣,才會讓他走上正確的道路,成為一個有能力,有愛心,在將來對父母懂得感恩、孝順的人。
同時,作為子女,請學會感恩,多看看父母的付出,給予他們一個體面的晚年生活。
-END-
作者:聞秋聲,心理學研究者,新銳作家,以字為生。秋風煮雨,一杯清酒,三兩故事,在孤獨的路上與你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