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分”為“半”之意,“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平分了秋季。秋分前后,暑熱散盡,天氣逐漸變冷,加上氣候干燥,常常可使年老體弱者出現不適感,此時一定要注重以下“四防”。
1
防秋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
秋分早晚溫差大,幅度甚至高于10℃以上,除了注意及時添加衣物,還要注意保護這幾個最易受寒的身體部位!
01 暖頸——寒涼讓頸椎病雪上加霜
讓脖子不受寒,最簡單的就是帶條圍巾,保護好脖頸不露在外面,以免寒氣入侵。
02 暖腰——腎喜暖怕寒
暖腰可以搓手按摩腎俞穴(俗稱的“腰眼”),來疏解受涼帶來的不適。
03 暖腳——扶助正氣抵御寒邪
做好足部按摩也能有效加快血液循環,可在泡腳之后,對足部進行點壓式按摩。
2
防
01 防秋乏
從中醫來看,四肢無力、神疲懶言、咽干、口干、鼻子干都是秋乏的表現。
導致秋乏的主要原因是夏季人的皮膚濕度和體溫升高,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了能量。
天氣涼快后,人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一些潛伏在夏季的癥狀也就隨之出現,機體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那么我們該如何解除秋乏?
(1)要保證充足睡眠:爭取晚上10點前入睡,以比夏天增加1小時睡眠為好,并保證早睡早起。另外,適當午睡20分鐘也利于化解秋乏。
(2)多做伸展運動:秋分來臨,更應該多運動,尤其是做伸展運動,加強血液循環,舒展身體、收斂心神,防止勞累疲乏。
3
防悲秋
肺在志為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情結。此外,秋天萬物枯敗,一片昏黃,也易使人的情緒受到消極影響,產生“悲秋”情緒。
01 約伴出游
我國古代民間有重陽節(陰歷九月九日)登高賞景的習俗,也是養收之一法,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一切憂郁、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是調解精神的良劑。
02 加強日照和光照
加強日照和光照是快樂起來的第一要領,好心情還要睡出來。睡前半小時應避免腦力和體力勞動,不要帶著思考上床,避免夜長夢多。
4
防秋燥
氣候干燥,很多人常常會有口干舌燥、皮膚干燥及大便干結等燥熱表現,此時要注意防燥潤肺。中醫認為肺喜潤惡燥,所以應多吃潤燥食品,如梨、荸薺、柚、銀耳、甘蔗等。
01 五汁飲
材料:準備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各一份。
做法:將5種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大火上燒沸,改小火煮30分鐘即可。有生津止渴,潤肺止咳的作用。
02 百合無花果飲
材料:取百合、無花果、白茅根各5克。
做法:煮水或泡茶飲用,最后還可加入少量蜂蜜。有益肺養陰功效,可預防因天氣干燥或環境污染而造成的"肺燥",對呼吸系統具有整體調理的作用。
降燥益肺,一年之潤在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