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社會,儲君選擇是歷朝歷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關(guān)于儲君選擇,最大的分歧在于應(yīng)當(dāng)遵循立長的原則還是遵循立賢的原則。
立長符合傳統(tǒng)的政治原則。立長還有個好處,那就是如果遵循這個原則,那么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會最大限度地止息紛爭。
如果按照立賢的標準選擇儲君的話,在眾多的王子里,誰最為賢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非常容易起爭執(zhí)。如果大臣和皇族在立儲的事情發(fā)生沖突的話,很容易發(fā)生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爭斗。
立長雖然不容易引起儲位之爭,卻非常容易讓不合格的人繼承王位,乃至荒唐到讓白癡繼承王位。
白癡擔(dān)任儲君,雖然不會在選儲的時候發(fā)生紛爭,卻容易在儲君即位后發(fā)生紛爭。此時的紛爭與爭儲時的紛爭相比,破壞性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晉安帝司馬德宗就是一個按照立長原則選出的白癡王位繼承人。
據(jù)《晉書·帝紀第十·安帝》記載:帝不惠,自少及長,口不能言,雖寒暑之變,無以辨也。
也就是說,晉安帝司馬德宗非但不會說話,甚至連冷熱都分辨不出來,是個十足的白癡。
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也就是后來的晉恭帝常常陪侍在他左右,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弟弟對哥哥的友愛非常為時人所稱道。
一個不會說話、寒暑不辨的白癡怎么治理國家呢?
很簡單,由大臣代替他執(zhí)掌權(quán)力,處理國家大事。他做個由人擺布的提線木偶就行了。
《晉書·帝紀第十·安帝》說司馬德宗“凡所動止,皆非己出”。
《晉書·帝紀第十·恭帝》記載:桓玄死后,桓振躍馬奮戈,來到司馬德宗面前質(zhì)問:我們桓家怎樣對不起國家了,這么屠滅我們?
司馬德宗的弟弟司馬德文下床說:這豈是我兄弟的意思?
也從另外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司馬德宗統(tǒng)治時期大權(quán)旁落的情景。
如果代替皇帝執(zhí)掌權(quán)力的是周公那樣德高望重、堪當(dāng)大任的大臣的話,國中倒也可以平安無事。若非如此,國家便會陷入無休止的紛爭之中。
司馬德宗在位時期,就是后一種情況。
他登基的時候,執(zhí)掌朝政的是會稽王司馬道子和他的親信王國寶。
司馬道子是簡文帝司馬昱的兒子,孝武帝的弟弟,和孝武帝同為李夫人所生。司馬德宗是孝武帝的長子。也就是說,司馬道子是安帝司馬德宗的親叔叔。
司馬道子年輕的時候,氣質(zhì)清澹玄遠,很有時譽。
太元初,也就是司馬德宗的父親司馬曜親政的時候,他開始做官,擔(dān)任散騎常侍、中軍將軍,驃騎將軍。后又擔(dān)任徐州刺史,太子太傅。
司馬道子是個什么樣的官呢?
《晉書·簡文三子列傳》稱:于時孝武帝不親萬機,但與道子酣歌為務(wù),姏姆尼僧,尤為親昵,竊弄其權(quán)。
也就是說,司馬道子雖然大權(quán)在握,卻不留心政務(wù),整天和皇帝一起喝酒唱歌,重用的都是一些諂媚取寵的小人,毫無政治責(zé)任感。
司馬道子最重要的親信叫王國寶。
王國寶出身名門望族,是有平吳之功的王渾將軍的后人,他的岳父則是大名鼎鼎的謝安。
雖然是出身名門,但王國寶卻沒有士人應(yīng)有的操守。
弟弟王忱去世后,王國寶上表請求解職迎接母親,并處理弟弟的喪事?;实劢o他假期后,他盤桓甚久,遲遲不肯出發(fā)。御史中丞褚粲參了他一本。他非常害怕因此獲罪,于是穿上女子的衣服,假扮為王家的婢女,到司馬道子的住處請求他幫忙說項。
司馬道子和皇帝說了說,皇帝最終原諒了他。
還有一次,驃騎將軍王徽請王國寶赴宴,尚書左丞祖臺之惹怒了他。王國寶在酒宴上,當(dāng)著眾多王公大臣的面,捋起袖子,大呼小叫,抄起酒桌上的盤盞樂器擲向祖臺之。由于王國寶地位尊貴,祖臺之一句話都不敢說。
褚粲為此事又參了一本。司馬曜下詔將王國寶和祖臺之二人的官職一概免去。
沒過多久,王國寶官復(fù)原職。他變得更加驕奢放肆。
除了王國寶,司馬道子還重用了善于賄賂諂媚的趙牙和茹千秋。
司馬道子讓出身優(yōu)倡的趙牙擔(dān)任魏郡太守。趙牙給司馬道子營筑東宅時,鑿地為池,修筑假山,從各地搜求名貴竹木,花費甚巨。連孝武帝司馬曜到司馬道子?xùn)|第游歷的時候都說這個宅子“修飾太過,非示天下以簡?!?/span>
原本是錢塘的捕快的茹千秋則在司馬道子的提攜下,當(dāng)上了驃騎諮議將軍。茹千秋得勢后,則依靠司馬道子的關(guān)系,大肆賣官販爵,聚積了億萬家財。
《晉書》說,司馬道子掌權(quán)時期,“官以賄遷,政刑謬亂”,“谷賤人饑,流殣不絕”。
由于司馬道子是司馬曜的親弟弟,母親李太妃非常寵愛他,司馬曜雖然對這個弟弟非常不滿意,卻也沒有拿他怎樣。相應(yīng)地,司馬道子的親信王國寶雖然驕橫放肆,貪贓枉法司馬曜也沒處理他。
安帝司馬德宗即位后,王國寶開始執(zhí)掌朝中大權(quán)。王國寶掌權(quán)的時期,東晉的治理狀況也并未比司馬道子執(zhí)政時期好多少。
孝武帝去世前,雖然沒有處理司馬道子和王國寶,卻暗中安排了王恭、王珣、殷仲堪、王雅等人,希望未來能夠制約司馬道子和王國寶,俾使朝政不至太過荒亂。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曜的這一安排,非但未能起到改善東晉治理狀況的作用,反而使朝政進一步惡化。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司馬德宗即位,鎮(zhèn)守北方的王恭多次嚴厲地勸說司馬道子專心國事,遠離邪佞之人和不良嗜好。
司馬道子最初想拉攏交結(jié)王恭,誰知王恭并不領(lǐng)情,每次都疾言厲色地申斥他。
眼見王恭無法拉攏,王緒等司馬道子的親信便勸說他誅殺王恭。同時也有人勸王恭發(fā)起兵變,誅殺王國寶。憚于庾楷和王國寶關(guān)系很好,且擁有重兵,王恭才暫時沒有發(fā)作。
回到駐地后,王恭便派出使節(jié),勸說鎮(zhèn)守西南的殷仲堪和桓玄同時起兵。殷仲堪假意答應(yīng)了王恭,王恭得到殷仲堪的回信后,非常高興,上表要求朝廷誅殺王國寶。
萬般無奈的司馬道子只好賜死王國寶,斬首王國寶的親信、堂弟王緒,為自己昔日荒怠朝政致歉,王恭罷兵。
王恭起兵時,擔(dān)心自己兵力有限,不能達到目的,任命王廞為吳國內(nèi)史,讓他從東部起兵。王國寶死后,王恭解除了王廞的職務(wù)。王廞發(fā)怒,領(lǐng)兵攻打王恭。王恭派劉牢之攻滅王廞并上疏自貶,朝廷沒有追究此事。
王國寶死后,司馬道子一派并不甘心。他的親信譙王司馬尚之勸司馬道子說,現(xiàn)在各地的藩王勢力過于強盛,丞相的權(quán)力很弱,應(yīng)該多派點親信到各地來自衛(wèi)。
司馬道子采納了司馬尚之的建議,任命親信王愉為江州刺史,從庾楷的屬地里分割出豫州等四郡,交給王愉管理。
這一舉動惹怒了鎮(zhèn)守東部的庾楷。庾楷派他的兒子庾鴻勸說王恭再次起兵。王恭對譙王尚之本來就不滿,再加上庾鴻這么一勸,于是決定再次起兵。同時,他又派使節(jié)勸說殷仲堪和桓玄一起起兵。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庾楷、王恭和殷仲堪分別從東部、北部和西部起兵。
王恭的下屬劉牢之勸王恭說:丞相已經(jīng)誅殺了王國寶和王緒,也沒有追究您攻滅王廞的責(zé)任,說明丞相已經(jīng)深深地服膺你了。之前丞相任用的人,雖然不能說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但也沒有大的過失。將庾楷的四個郡割去,對您有什么損害?怎么可以一而再地起兵?
王恭不聽,派遣劉牢之帥顏延占據(jù)槐里。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派人勸說劉牢之背叛王恭,并對他許以重利。劉牢之反水,斬殺顏延投降朝廷,并派女婿高雅之、兒子劉敬宣攻打王恭。王恭失敗后被桓玄殺死,庾楷兵敗后投奔了桓玄,殷仲堪退回蔡州。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二月,桓玄襲擊殷仲堪和楊佺期,殺害了他們并占領(lǐng)了他們的屬地。
由于孫恩叛亂尚未平息,朝廷沒有余力討伐桓玄,便順水推舟,聽從了桓玄的請求,任命他為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州及楊豫八郡,并且兼任江州刺史。
東晉的國土,桓玄控制了三分之二。
元興元年,司馬元顯率領(lǐng)劉牢之和司馬尚之討伐桓玄?;感弥耸潞螅爮牧吮骞犞慕ㄗh,以誅殺司馬元顯的名義起兵主動進攻朝廷。
桓玄在姑孰擊敗了朝廷軍隊,譙王司馬尚之和齊王司馬柔之身亡。
三月,劉牢之投降了桓玄。在新亭之戰(zhàn)中,朝廷軍隊再次失敗,司馬元顯等多位將軍戰(zhàn)死。
十二月,桓玄殺害司馬道子。
元興二年十一月,桓玄將司馬德宗遷入永安宮,將太廟神位移入瑯邪國。
十二月,桓玄篡位,封司馬德宗為平固王。
元興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劉裕、劉毅、何無忌等人起兵討伐桓玄。劉裕取得初步勝利后,誅殺了王愉、王愉的兒子荊州刺史王綏等司馬道子余黨。
三月,桓玄劫持皇帝司馬德宗西上,到達江陵。
四月,何無忌、劉道歸與桓玄的部下庾稚、何澹之在湓口交戰(zhàn),桓玄軍隊?wèi)?zhàn)敗。桓玄劫持司馬德宗東下。
五月,劉毅在崢嶸洲戰(zhàn)勝桓玄?;实塾值搅私?。之后,王康產(chǎn)和王騰之又將皇帝帶到南郡。
馮遷斬殺桓玄后,安帝司馬德宗在江陵反正。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春,桓振又將皇帝劫持到了江津。劉道規(guī)打敗桓謙后,安帝又一次反正。
直到三月份劉懷肅斬殺桓振后,桓玄之亂才算徹底平定。
桓玄之亂平定后,在平叛中立下大功的劉裕又開始攬權(quán)。
他先后殺害了殷仲文、殷叔文、殷道叔、駱球、劉藩、謝混、劉毅、諸葛長民、諸葛黎民、諸葛秀之等朝臣。
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月,皇帝任命劉裕為相國,并封他為宋公。
同年十二月,劉裕秘令王韶之將安帝司馬德宗勒死在了東堂。
這一年,司馬德宗三十七歲,總共做了二十二年的傀儡皇帝。
司馬德宗死后,在劉裕的一手把持下,他的弟弟司馬德文即位,是為晉恭帝。
劉裕之所以要殺害司馬德宗立司馬德文,是想應(yīng)“昌明(孝武帝司馬曜的字)之后有二帝”的讖語。
司馬德文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420年),劉裕讓傅亮勸說司馬德文禪位,并幫他寫好了詔書。司馬德文平靜而愉快地對周圍人說:晉國的江山社稷都早已失去很久了,這又有什么值得遺憾的呢。
他非常痛快地寫下了禪位詔書。
禪位后,司馬德文住在瑯邪王的宅第里。為了防止被謀殺,他非常謹慎,只吃妻子褚后做的飯。
有一天,劉裕讓褚后的哥哥褚叔度請褚后。在褚后外出的間隙,士兵翻墻而入,殺死了司馬德文。
東晉的最后一位皇帝就這樣一命歸西了。
生而弱智是司馬德宗的不幸,生而弱智卻不得不當(dāng)皇帝則是他更大的不幸。
白癡當(dāng)國,如同老弱婦孺守著巨額的財富,無法不讓人起覬覦之心。
如果司馬德宗是一個平民子弟,雖然他不幸天生弱智,生活不能自理,但是在弟弟司馬德文無微不至地照顧下,尚能平靜地度過一生。
但他不幸生在帝王之家,智力低下并且還取得無數(shù)野心家都想得到的帝位,等待他的就只能是受人擺布、顛沛流離和死于非命的悲慘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