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等到《芳華》。
說終于,一是因為我對這部電影著實期待已久;二是因為之前幾次路演都錯過看片,讓我對它的期待更多了幾分忐忑與珍惜。
直到看完首映——
一切復雜的情緒都在觀影的過程中激發(fā)了出來,甚至化成淚水,讓我?guī)锥冗煅蕼I目。
本來不想跟你們承認我淚點低,但問題是,我哭的樣子都被拍了下來……還做成了口碑視頻……
做視頻就算了,我主要想請片方解釋一下:
配這字幕啥意思???
建議《我是歌手》下季請我當觀眾
好啦,不開玩笑。
之所以搬出我哭的蠢相,是想向大家證明:
《芳華》并非那種只適合某一個年齡層觀看、或者太具自傳色彩的電影。相反,它無論在人物刻畫、劇情沖突,還是各種微妙的細節(jié)設置上,都能夠輕易擊中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的心。
馮小剛拍得很克制,但影片呈現(xiàn)出的情感、信仰以及對青春的想象,都是共通的。
所謂,「共情」。
這種共情能力,不僅會讓人當場落淚,還有可能在離場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感受到它的“后勁兒”。
就拿院長來說——
看完《芳華》已經(jīng)超過十天,但我最近還會不斷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些片段。
每一幀畫面背后藏的都是人間萬象,苦辣酸甜。
《芳華》的時間跨度長達40年。你可以清晰看到那些年輕人在經(jīng)歷青春芳華與戰(zhàn)爭洗禮后的變與不變。
能給人留下印象的情景不少,我有幾場戲尤其喜歡。
最愛當然是前半段文工團女兵們的絕美青春。
與嚴歌苓小說中哀嘆與批判的意味不同,馮小剛的筆觸極盡溫柔。
在他的鏡頭下,所有人都像被蒙上了一層夢幻的濾鏡,美得不像話。
花兒一般的女孩們在寬敞的大院里嬉鬧、在排練室練舞、在練習場學習打靶……
一舉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眉間,飽滿的回憶撲面而來,讓人看得如癡如醉。
那是真正陽光燦爛的日子。
空氣里揮灑的汗水,浴室里蒸騰的熱氣,泳池里撲騰起的水珠……
每一滴水落到花一樣的姑娘身上,就化作點綴的露珠,讓她們盛放出一種不同于當下的鮮活赤誠的美。
你甚至恍惚間能嗅到,馮小剛所說的,她們身上那種洗發(fā)水的香氣……
在這段時間里,文工團宛如一個無憂無慮的伊甸園。
而馮小剛超強的美術功底與靈活的運動鏡頭,為伊甸園更增了幾分狂傲的生命力。
電影呈現(xiàn)的畫面之絢爛,真就應了他那句話:
“當腦子里面一片黑白的時候,唯獨(文工團)這一段生活在我的腦子里面是有色彩的。”
以外涉及那個年代的影視作品,多帶著幾分悲情色彩。而馮小剛的回眸卻充滿愛意。
他甚至斥資3500萬,在海口搭建了一個“文工團”大院。
“當看到文工團的牌子掛起來,走進排練廳,聽到樂隊的演奏,看到演員們排練的場景,就像回到了記憶中的文工團。太滿足了。”
出于對那段日子的愛,《芳華》少了幾分傷痛,多了些浪漫色彩。
即使文工團里有何小萍這樣的“異類”,馮小剛依然沒有把其他女孩粗暴地打成“反派”。
蕭穗子、林丁丁、郝淑雯……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孩們,那些任性、自負的小心思,都如同她們一頭扎進游泳池里漾起的水花,隨著時間歸于平靜。
當然,暗涌從未停息——
暴雨來襲時被留在操場的白色內衣,挑起了青春里最常發(fā)生又最無稽的爭斗。
即使女孩們的對峙是那樣無情,馮小剛卻依然表現(xiàn)得克制而溫柔。
也正是這種溫柔美好,才顯得接下來的戰(zhàn)爭是如此殘酷。
劉峰的下放是一條分割線——從那一刻開始,影片的氣質由柔轉冷。
血肉橫飛的戰(zhàn)爭場面與陽光燦爛的日子形成鮮明對比。
長達6分鐘的長鏡頭,讓人緊張到難以呼吸。
那添了血色的濾鏡帶來極強的沖擊力和臨場感。槍林彈雨中一個個倒下的年輕生命,如泡沫般虛幻,又如此逼近真實,讓人忍不住心口一顫。
必須要說——
把戰(zhàn)爭場面拍得真實、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炫技,更不是在歌頌戰(zhàn)爭。
馮小剛想讓觀眾看到的,是“戰(zhàn)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
他認為,當影視作品把打仗當兒戲,其實就是在誤導觀眾。
“和我同齡的人,在他們的芳華時期就投身戰(zhàn)場,他們的愛國是用犧牲作為注解的。”
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會平和,年輕人則更應該知道戰(zhàn)爭有多殘酷、多恐怖。
黃軒的這個眼神,至今讓我心酸不已。
戰(zhàn)爭結束,無數(shù)人的命運也隨之改變。命運之河淹沒無數(shù)美好,也帶走了所有丑陋和不堪。
我沒想到,馮小剛會用一場獨舞輕輕揭開時代的傷疤——
曾在排擠中韌如蒲草、卻因為榮譽而瘋癲的何小萍,身著病號服,在幽幽月光下?lián)u曳生姿。
她已經(jīng)記不得自己的芳華,但那些如號角的音符卻帶著她,下意識地穿越回青春歲月。
那優(yōu)美的翩躚與現(xiàn)實的殘酷交織在一起,是如此唯美而憂傷。
風吹草動,回憶裹挾著時代的風塵呼嘯而來,震撼力度超出想象,讓人在訝然間已經(jīng)淚流滿面……
看完《芳華》后,不知道為什么,我總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雖一直被視為馮小剛的“致青春”,但事實上,它強悍的共情效果,不僅能讓走過那個年代的人隨著諸多時代符號擦拭回憶,也能讓沒有類似經(jīng)歷的年輕人被帶到那個年代重新活一次。
馮小剛講述的不是某一兩個人的故事,而是所有在時代洪流中掙扎生存的人物群像。
因此,你可以輕易從某一個角色、某一段情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在紅布籠罩的長桌上,姑娘們第一次聽鄧麗君;
比如,在微光點亮的被窩里,何小萍哭著給爸爸寫信;
比如,在夜色低垂的卡車上,蕭穗子撕碎了自己的情書;
比如,文工團解散的前夜,戰(zhàn)士們唱著歌兒醉成一團;
比如,在逃脫不及的沼澤地,劉峰寧愿犧牲自己也要用盡全力拉出自己的戰(zhàn)友……
愛情被丟在風里,芳華留在了戰(zhàn)場。
馮小剛用心血打造了這個夢,最終,他也沒忍心叫醒電影中的人。或者,沒忍心叫醒自己。
即使到了結局,他仍然努力把傷感變得積極溫柔。
與原著不同——
電影《芳華》,以劉峰與何小萍的一個擁抱告終。
兩個隨時代沉浮的人,依舊溫和美好。
這份與命運握手言和的選擇,反而比尖銳的控訴,更顯出氣魄。
也許,就像臺詞說的: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也許,只有芳華不再的人,才最珍惜芳華。
不用擔心“看不懂”這部電影。
因為,它講述的不只是你的祖輩和父母的故事。這個故事里,還有你自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