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飛過大光明,電影落幕,全場起立,鼓掌。
寧財神在圍脖上說,他的王朝開始了。
這句話會引起多大的爭議,可以想象。但是國產“大片”自2000年【英雄】開創動輒破億成本的模式以來,有幾部讓我們鼓掌起立?我簡直數不出來。
電影是如此偏激的需要個人審美去驗證的事物,只有喜歡和不喜歡,沒有無感的灰色地帶。要么好,要么壞,不好不壞就是壞。
在看哈7的前場廣告時,【讓子彈飛】的預告片已經把【趙氏孤兒】比得毫無顏面。在一堆爛片扎堆的熒幕上,鶴立雞群如此明顯。我踏踏實實的想,【趙氏孤兒】的票買都不用買了——果不其然。
而我們等一個擺脫固有大片——甚至是畸形大片模式的大片,到底等多久了?!
信奉好的電影只有這幾個標準:好故事、好演員、好拍攝。錄音、音樂、字幕這些當然重要,但是主體故事必須說好,打下基礎,才能有發揮。但是為什么往往最基本的事情沒有做好,他們就把膠片拿出來發行了?
道德標準是附屬物。07年底的【投名狀】和【集結號】拼得你死我活,兩部片旗鼓相當,但我看完【投名狀】心里添堵得慌。故事不是不好,演員不是不好,都好的時候,就看你要輸出怎樣的價值觀了。不是非要你高尚或者大團圓,但生活本來就夠陰暗了,下班以后哪怕想輕松一下,從電影院里走出來還要帶著糾結,何苦?
【唐山大地震】也是一樣的道理。且不說故事在許多細節上設置得多么沒有必要甚至價值觀扭曲,單看人家毀人亡,也讓人堵得慌。我們在走出電影院時,同事直截了當的說,幸虧沒有帶孩子來看。——在中國電影沒有分級的制度下,你不知道走進電影院會看到多荒唐多晦暗的電影。哪怕我們獨自在家中欣賞著昆汀的各種暴力暗暗鼓掌叫好,也無法坦然接受帶著孩子就看到一片血腥。更何況不知為何,賀歲大片總是要走向人死的結局,難道不死你就拍不好嗎?
我看【讓子彈飛】,是一個很行云流水、明白它在說什么的故事,喜慶、歡快,讓人看了舒坦。把幽默黑著說,說得又溜,彈不虛發,一彈中的。不知道剪刀手有沒有剪,但是臺詞的尺度明顯很大,簡直是公然挑釁。相比【太陽照常升起】里還算含蓄壓抑的性諷刺,這回姜大爺簡直是赤裸裸的在戰斗啊。導演要拍得爽,觀眾才能看得爽。
英雄主義的夢一直都有,我相信陳凱歌從來沒有覺得自己不在英雄的舞臺上。每一部電影都是各方面妥協的結果,為什么有的人妥協好了,有的人妥協不好,這就是駕馭各方面的功力。既不要一頭跪在制片和贊助商面前,也不要一味沉溺自己的個人主義。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做法,為什么他能做好,你就做不好?我想娛記的毒辣手稿下,比的不是票房,而是這個。
恰好晚讀朱天文的筆記,八十年代她去西安電影制片廠,連看好幾部片,田壯壯的【盜馬賊】最得她心,反而覺得陳凱歌的【孩子王】用力過猛。她有點類似預言的話,印證了陳凱歌現在的狀態: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像是要服侍電影一樣。
如果說大學時候我從電影院【無極】里獨自走出來,還不知所謂時——甚至真心覺得他有一些要表達的,只是觀眾不尊重的無法看懂。我寧愿相信,陳凱歌永遠是【霸王別姬】那個陳凱歌,張藝謀永遠是【活著】或者【大紅燈籠高高掛】那個張藝謀。
可是我現在更相信,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由不得他們傷感復辟。我們曾經愛過他們,所以才有失望,寧愿票都不要買,看都不要看。美人遲暮,英雄無力。
2007年秋天,我在廣州的電影院里,把【太陽照常升起】看了兩三遍。評論褒貶不一,說他英雄主義的夢做得太大。而相比之下,其他人不是做得更大?我覺得自己看懂了,看明白了,也看得不亦樂乎,就會將之定義為一個好電影,實實在在的好電影,評價不容改變。
那一年,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色戒】。同樣褒貶不一。但是它們符合我對好電影的標準,從中我們看得到導演獨立的靈魂,即使在商業體制的協調下,也有這一份自持。因此我尊重它們,愛惜它們,無論故事的悲喜。
在看完【讓子彈飛】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個歡快的故事,奇特的故事,演得過癮,拍得酣暢淋漓。拍得好是【讓子彈飛】,拍得不好,真是【讓蛋飛】。如果說【太陽照常升起】的三段式還讓普羅大眾摸不著頭腦,那么這部最簡單敘述手法的電影,可以讓姜文從英雄主義的陽春白雪里走下來,走到群眾中去,迎接大家的歡呼。
回想一下歷史,在大光明的一號大廳里,曾經上演過多少英雄大片,讓觀眾們的掌聲此起彼伏,在結束時鼓掌起立?
討厭他的人還是會說這是馮氏幽默+【無恥混蛋】的拼湊。天下文章一大抄,好的電影是對更好的電影的致敬。可是以彼為由就完全放你的狗屁瞎了你的狗眼了,這和馮小剛和昆汀完全是兩碼事!
還需要做什么呢?別無可期待,剩下一個姜文,就把他捧上天去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