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大家晚上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肩袖損傷的診斷及分型。
肩部疼痛,我們首先會想到什么呢?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肩周炎。我們在臨床的時候,有肩部疼痛的患者來就診時,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問:“醫生我可不可能是肩周炎,我能不能變成肩周炎?”
其實導致肩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像肩袖損傷、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盂肱關節脫位和肩鎖關節脫位、肩鎖關節炎、腋神經損傷,這些都會導致肩部疼痛。臨床統計肩部創傷患者中,肩周炎只占肩痛的10%-15%,而肩袖損傷占到了40%-60%。如果我們將肩袖損傷誤診成肩周炎,從而進行一些強度較大的鍛煉,或者針對肩周炎的一些推拿治療,這時可能就會把已經損傷的肩袖造成更大的破壞,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后果。
1788年,蒙羅首先描述了肩袖撕裂,此后肩袖撕裂一直被認為是造成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最常見原因。
肩袖又稱旋轉腱袖,它是由起自肩胛骨覆蓋于肩關節前、上、后方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組成扁而寬的共同肌腱。其中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結節,其余三肌自前至后抵止于大結節上,共同肌腱的附著處形如一袖口,故名肩袖。又因岡下肌、小圓肌外旋肱骨而肩胛下肌內旋肱骨,故又稱旋轉腱袖。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將手呈半握拳狀,其中大拇指放置于肱骨小結節處,其余三指自然放松,置于肱骨大結節處,其中大拇指代表的就是附著于肱骨小結節處的肩胛下肌,食指代表的是附著于肱骨大結節頂部的岡上肌,中指代表的就是附著于肱骨大結節中部的岡下肌,無名指代表的就是附著于肱骨大結節下部的小圓肌。
下面我們詳細了解一下肩袖解剖和肩袖的功能,這張圖我們看到的是肩袖的正面觀和背面觀。
由于軟件的原因,這幾張動態的圖片只能顯示成為靜態的圖片,請大家見諒。岡上肌它是起自于肩胛骨的岡上窩,岡上筋膜止于肱骨大結節上部,它的功能是什么呢? 是進行肩關節的外展的功能。
岡下肌起自于肩胛骨的岡下窩止于肱骨大結節中部,小圓肌起自于肩胛骨外側緣上2/3的背側面止于肱骨大結節下部,它倆的功能是使肩關節外旋。
肩胛下肌起自于肩胛骨前面,肩胛下筋膜止于肱骨小結節,肱骨小結節嵴上部,它的功能是內旋和內收肩關節。那么整個肩袖的功能是什么呢?它是使肱骨頭向關節盂方向拉近,維持肱骨頭與關節盂的正常支點關節,保持肱盂關節穩定,懸吊肱骨頭與三角肌配合使肩關節外展。
下面我們看一下造成肩袖損傷的病因,首先創傷,直接暴力很少造成肩袖的損傷,由于肩袖受到肩峰保護,所以說直接外力一般不易損傷肩袖,多因間接暴力,比如上肢外展,手掌扶地驟然內收,就會導致肩袖的損傷。其二,血供不足,研究表明,在岡上肌肌腱遠端一厘米處有一個血管缺乏供應區域,此處易發生岡上肌肌腱斷裂,此外,在岡下肌遠端1.5厘米處,同樣有一個血管缺乏供應區域,此處也易發生岡下肌肌腱的一個斷裂。其三,隨著年齡的增長,肩袖組織的退變也是導致肩袖損傷的一個原因。最后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導致肩袖損傷最常見的一個原因。肩部前屈、外展或內收、內旋時,肱骨大結節與喙肩肱反復撞擊,導致肩袖組織退變,甚至撕裂。這種撞擊可以因肩峰下間隙狹窄或內容物增大而產生。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肩峰下間隙,它是由喙肩肱、肩鎖關節、肱骨大結節、肱骨頭的上方共同構成,其內容物有肩峰下滑囊、三角肌下黏液囊、岡上肌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此外喙肩肱是由肩峰、喙肩韌帶、喙突組成。那么什么會導致肩峰下間隙變窄或者內容物增大而產生這種撞擊呢?首先像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粘液囊有炎癥時會產生水腫,從而導致內容物增大,其次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也會導致內容物增大,另外喙肩韌帶鈣化增厚同樣會導致間隙變窄,此外骨的形態異常也會導致間隙變窄而產生撞擊,比如肩峰或喙突形態異?;蛘唠殴谴蠼Y節有骨贅形成,同樣會導致肩峰下間隙變窄,導致撞擊產生。
下面我們看一下這三張圖片,第一張平直型肩峰屬于正常的肩峰的一個形態,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肩峰下間隙是屬于一個正常較寬的一個間隙,第二張弧形肩峰,其肩峰下間隙可以看到變的狹窄。而第三張鉤型肩峰,同樣肩峰下間隙變得更加狹窄,因此弧形肩峰和鉤型肩峰都容易導致肩峰下撞擊產生。
下面我們看一下臨床癥狀,第一壓痛,一般在大結節處有壓痛。第二肌肉萎縮,可觸及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等肌肉萎縮,病情長者也可觸及到三角肌萎縮。第三裂隙,完全斷裂者可以摸到斷裂的裂隙。第四彈響,患者在上舉及旋轉上臂時可感到有彈性,尤其是被動活動時完全斷裂者彈響更為明顯。第五疼痛弧,患者在以肩外展六十到一百二十度時出現疼痛為特征,當大于或小于這一范圍時不產生疼痛,這是因為在肩外展六十到一百二十度時,處于岡上肌肌腱抵觸肩峰的階段,通過喙肩肱與肱骨頭構成的狹小的間隙,岡上肌肌腱遭到擠壓因此產生疼痛,但超過這個范圍以后疼痛消失,這是因為該肌外旋避免了與喙肩肱摩擦的原因。最后肩峰下滑囊積液,一般陳舊性肩袖完全破裂在三角肌下可以摸到腫大積水的滑液囊。
小小講師: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