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制作@劉慧慧
如果你是好茶之人,來安徽定能找到你喜歡的味道。
安徽是產茶大省,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被譽為“安徽四大名茶”。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包括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六安瓜片制作技藝項目。
你知道安徽“四大名茶”制作工藝有多講究么?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揉捻:在殺青到適當程度時,繼續用手在鍋內抓帶數次,以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特級和一級的茶葉,可以在鍋內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而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散熱后,輕揉1到2分鐘,直到茶葉稍卷彎曲即可,揉捻邊揉邊抖,壓力要輕,速度要慢。
烘焙:烘焙分為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只殺青鍋配四只烘籠,溫度是先高后低。 而且要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初烘茶葉有8到10烘時,應并為一烘再進行足烘。足烘時溫度應在60°C左右,文火慢烘直到足干,剔去雜質再復火一次,使茶香散發,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
太平猴魁是世界上葉片最大的綠茶,它的外形不散、不翹、不曲,入杯沖泡后芽葉成朵,幽香撲鼻,高貴典雅,用“綠茶之中的王子”來形容太平猴魁,最合適不過了。
太平猴魁采摘自谷雨開園到立夏結束,歷時半年。其制作工藝由殺青、毛烘、足供、復焙四道工序制成,下面就詳細介紹這一內容。
△(位于黃山市黃山區六百里猴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作人員在對猴魁進行炒制。 @范柏文)
殺青:用直徑70厘米的桶鍋,鍋壁要光滑清潔。以木炭為燃料,確保鍋溫穩定。鍋溫110℃左右,每鍋投葉量75到100克。翻炒要求“帶得輕、撈得凈、抖得開”,歷時2至3分鐘。殺青結束前,要適當理條。殺青葉要求毫尖完整,梗葉相連,自然挺直,葉面舒展。
毛烘:按一口殺青鍋配四只烘籠,火溫依次為100℃、90℃、80℃、70℃。殺青葉攤在烘頂上后,要輕輕拍打烘頂,使葉子攤勻平伏。適當失水后翻到第二烘,先將芽葉攤勻,最后用手輕輕按壓茶葉,使葉片平伏抱芽,外形挺直,需邊烘邊捺。第三烘溫度略降。仍要邊烘邊捺。當翻到第四烘時,葉質已經干脆不能再捺。至六、七成干時,下烘攤涼。
(黃山市黃山區六百里猴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內,工作人員在晾曬茶葉。 @范柏文)
▼
足烘:投葉量250克左右,火溫70℃左右,要用錦制軟墊邊烘邊捺,固定茶葉外形。經過5到6次翻烘、約九成干,下烘攤放。
(黃山市黃山區六百里猴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桃源野茶谷內,茶農忙著在采摘猴魁新茶。 @范柏文)
▼
復焙:又叫打老火,投葉量約1900克。火溫60℃左右,邊烘邊翻。切忌捺壓。足干后趁熱裝筒,筒內墊箬葉,以提高猴魁香氣,故有“茶是草、箬是寶”之說。待茶冷卻后,加蓋焊封。
祁門紅茶是被公認為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外形緊細勻秀,獨特的“祁門香”似花似蜜撲鼻而來,茶湯在杯沿形成一道金圈,像一位鑲著金邊的女王般高貴。2017年4月舉辦的安徽全球推介活動現場,祁門紅茶得到外交部部長王毅的盛贊:“我雖然第一次品嘗,但是仍然余香在口”,并稱贊“祁門紅茶,非常醇厚的安徽味道”!
祁門紅茶的采摘一般分為春夏兩季。最好的時間是農歷清明之后至谷雨之前,此時第一批采摘的紅茶,很可能就會成為后來國禮級祁紅。
茶葉初制是祁紅品質形成的基礎,初制分為:萎凋、揉捻、發酵、干燥4個步驟,每個過程對于祁紅來說,都會受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萎凋:將摘下的鮮葉充分攤晾,使葉片中的水分均勻散去,讓葉片自然萎蔫凋謝。若在此期間環境受到影響,會大大影響茶葉的品質。
揉捻:把萎凋茶葉像揉面一樣搓出茶汁,讓茶葉細胞破碎,茶多酚便在此時,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發生酶促氧化,這也利于紅茶香氣的形成。
發酵:現在大多采用專業發酵室,完成發酵,省時省力,品質更加穩定。
干燥:通過高溫烘焙,使得發酵好的茶青水分蒸發,得以保持茶葉干燥的過程。
至此,整個初制環節完成。初制成的茶葉叫毛茶,必須再經過精制,才能成為商品茶。
精制過程分為篩分、揀剔、補火、官堆4道工序。
(篩選。 @林堅)
▼
篩分:毛茶通過篩分,分出各號頭茶。篩分是精制祁紅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又可分為毛篩、抖篩等數道小工序,精工細作。
揀剔:將篩分后的各號茶葉中的輕片、破葉、黃片、茶梗和雜物加以剔除,大都由女工手揀。
補火:將篩揀好的茶葉裝入袋內,每袋約2.5公斤,置烘籠上,籠下用炭火烘焙,每隔3、4分鐘將烘袋提起振蕩一次,以烘至褐灰色為適度。
官堆:將補火后的茶葉,混合倒入官堆中,用木齒耙向外梳耙,使茶葉混合流下,即為小堆,再按上述方法進行大堆,使茶葉混合均勻,即可裝箱成為精制紅茶。
春季大別山,漫步在青色蔥蘢的六安茶谷,淡淡的茶香混合著山土的氣息,在鼻尖彌漫,整個身心沉醉在茶香里……這里是六安瓜片的主產區,它產于深山,外形精致簡潔,香氣綿長、滋味醇厚,猶如一位山中走來的隱士。
通常六安瓜片的采摘時間為谷雨前后,采摘標準以一芽二三葉開采為主,采摘的鮮葉需要一定的成熟度,太嫩的葉片含水量高,炒制后無法做形。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五個工序。
(六安瓜片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級非遺技藝展示中心基地,制作六安瓜片的關鍵工序——炒青。 @鄭金強)
▼
生鍋與熟鍋: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C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后用竹絲帚翻炒1-2分鐘。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即時上炕。
△(六安市獨山鎮老街一處茶莊,老茶農正在用栗炭烘茶。 @鄭金強)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后,將嫩葉、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至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獨山鎮老街一處茶莊制作的六安瓜片。 @鄭金強)
▼
老火: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窯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至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至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至3只烘籠輪流上烘。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后用焊錫封口貯藏。
丨出品:安徽新媒體集團徽風皖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