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 膈
定義
是指吞咽食物梗噎不順,飲食難下,或納而復出的病證。
釋義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時噎塞不順
膈——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關系——噎可單獨出現,也可以是膈的前驅癥狀——噎為膈之始,膈乃噎之漸
膈證皆有噎證這一階段,但非所有的噎證皆發展為膈證
歷史沿革
1.關于病名:
首見于《內經》,稱“隔”(古隔同膈)。隋唐醫家多將噎膈病分而論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分為五噎: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與五膈:憂、恚、氣、寒、熱膈。至宋代嚴用和在《濟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醫家沿用至今。
2.關于病因病機:
《素問·陰陽別論》:“三陽結,謂之膈”《素問·通評虛實論》:“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指出了發病臟腑與大腸、小腸、膀胱有關,精神因素對本病的影響較大。
宋嚴用和的《濟生方》指出飲食、酒色、年齡均與本病有關:“倘或寒溫失宜,食飲乖度,七情傷感,氣神俱憂……結于胸膈則成膈,氣流于咽嗌,則成五噎。”
元·朱丹溪《脈因證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證治匯補·噎膈》:認為噎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有五種,總歸七情之變
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機為“脘管窄隘”。
3.關于治療
脈因證治提出“潤養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療大法。
張景岳《景岳全書·噎膈》注重從脾腎治療:“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治脾者,宜以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捷徑也。”
《證治匯補·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雜病源流犀燭·噎膈反胃關格源流》:“治法始終養血潤燥為主,而辛香燥熱之品,概勿輕下。”
范圍
食道惡性病變——食道癌、賁門癌、胃底癌
食道良性病變——賁門痙攣、食道賁門失弛緩癥、食道炎、食道狹窄、食管憩室、食管裂孔疝
食管周圍器官病變——縱隔腫瘤、主動脈瘤、心臟增大等壓迫食管
其它——胃神經官能癥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不節
嗜酒無度,過食肥甘辛香燥熱之品→胃腸積熱,津液耗傷,痰熱內結→阻塞食
道→ 噎膈
飲食過熱、過快,事物過于粗糙,常食發霉之物→損傷食道、胃脘→痰瘀互結
→食道狹窄→噎膈
2.七情內傷
憂思→傷脾→脾傷氣結→水濕內→生痰濁
惱怒→傷肝→氣機郁滯→血行不暢 →痰、氣、瘀互結于食道→
3.久病年老
胃痛、嘔吐日久不愈→飲食減少→氣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
年老體衰→精血虧損→氣陰漸傷→津氣失布→痰氣瘀阻
二、病機
1.基本病機——痰、氣、瘀交阻于食道、胃脘,以致食道狹窄 關
2.病位——食道,屬胃氣所主。病變臟腑關鍵在胃,與肝、脾、腎密切相
三臟之經絡皆通過于食道
足太陰脾經——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足少陰腎經——從腎上貫肝膈,循喉嚨 三臟病變通過經絡影響食道
足厥陰肝經——絡膽,布脅肋循喉嚨
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年老腎虛—可致肝脾腎功能失調:
脾——健運失司→水濕內停→聚而為痰
肝——疏泄失職,氣失條達→氣滯血瘀,或氣郁化火
腎——腎陰不足→不能滋養咽嗌
腎陽虧虛→脾失溫潤 氣滯、血瘀、痰阻→食管狹窄,胃失通降
或津液干涸失潤
3.病理性質——本虛標實
初期——以標實為主——痰氣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順,膈塞難下)
繼則——瘀血內結→痰氣瘀交結→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飲食難下,食入
復出
病久——以正虛為主
氣郁化火,或痰瘀生熱→傷耗津液→正虛
陰津日益枯槁——胃失濡養
陰損及陽→脾胃陽氣衰敗→不能輸布津液痰氣瘀結更甚→虛實夾雜證
4.預后與轉歸
病變停留在噎證階段——不向膈證發展——預后尚好
病情繼續發展為膈證——后期陰津枯槁,陰傷及陽,中氣衰敗,胃虛不能受納,
脾虛失其健運,后天之氣敗絕——正氣大傷——預后差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輕癥——胸骨后不適,燒灼感或疼痛,食物通過有停滯感或輕度梗塞感,
咽部干燥或有緊縮感
2.重癥——持續性、進行性吞咽困難,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
沫粘痰,嚴重失伴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區持續性鈍痛,進行性消瘦
3.病史:情志不暢、酒食不節、年老腎虛
二、相關檢查
1.胃鏡檢查:可直視下觀察食道、賁門、胃體的情況,以了解有無腫瘤、潰瘍、狹窄等,若有腫瘤可進行組織活檢,以確定病性。
2.X線上消化道鋇餐透視:可直接觀察到食管的蠕動情況、管壁舒張度、食管黏膜改變、充盈缺損及梗阻程度等。
3.CT檢查:了解全食管壁的結構情況與周圍器官的關系。
三、病證鑒別
1.噎膈與反胃
反胃 噎膈
病機 陽虛有寒,難于腐熟 痰氣瘀互結于食道,阻塞食道、胃脘
癥狀 飲食能順利下咽到胃,但經 吞咽困難,初無嘔吐,后期格拒
久復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阻塞不下,食入即吐
病情 輕 重
預后 良 不良
2.噎膈與梅核氣
共同點——均有咽中梗塞不適的癥狀
噎膈——有形之痰氣瘀阻結于食道,以飲食咽下梗阻,甚則食不得入
梅核氣——為無形之痰氣阻于咽喉,自覺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
下,但飲食咽下順利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期與虛實
早期——吞咽時哽咽不順,全身癥狀不明顯——多實,或實多虛少
后期——吞咽困難呈進行性加重,食常復出,甚則胸膈疼痛,滴水難入——多
虛,或虛中挾實
2.辨標本主次
標實——辨氣滯、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輕重
本虛——陰津枯槁;后期氣虛陽微
二、治則治法
基本原則——開郁理氣,滋陰潤燥
初期——標實——祛邪:理氣、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陰養血潤燥之品
后期——正虛——扶正:滋陰養血,益氣溫陽——少佐理氣化痰消瘀之品
注意事項:
治標——顧護津液,不可過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護胃氣,不可多用甘酸滋膩之品 留得一分胃氣
三、證治分類
1.痰氣交阻證
癥狀——吞咽梗阻,胸膈痞滿,甚則疼痛—痰氣郁結,食道不利
情志舒暢時可減輕—為氣結初期之特征
情志抑郁時則加重—氣郁更甚
噯氣呃逆,嘔吐痰涎—痰阻氣郁,胃失和降
口干咽燥—郁熱傷津,或氣結而津液不能上承
大便艱澀—腸液枯涸
舌紅,苔薄膩,脈弦滑—氣郁痰阻兼郁熱傷津之象
證機概要——肝氣郁結,痰濕交阻。胃氣上逆
治法——開郁化痰,潤燥降氣
代表方——啟膈散加減
本方理氣化痰解郁,潤燥和胃降逆,適用于氣滯痰阻之噎膈
常用藥——郁金、砂仁殼、丹參—開郁理氣
沙參、貝母—潤燥化痰
茯苓—健脾和中
杵頭糠—治卒噎,《圣惠方》用此一味,蜜丸治療膈氣噎塞
荷葉蒂—和胃降逆
加減——①噯氣嘔吐明顯——加旋覆花、代赭石
②泛吐痰涎較多—加半夏、陳皮,或含化玉樞丹
③大便不通—加大黃、萊菔子
④心煩口干,氣郁化火—加山豆根、梔子、金果欖
臨證備要——①噎膈初期表現為吞咽哽咽感,較少出現飲食不入,病人的飲食
與健康狀況均較好,若能抓住時機恰當治療,不少患者可以治
愈。臨證還可選用四七湯、溫膽湯、四磨飲。②本期常用疏肝理氣藥物:柴胡、郁金、蘇梗、青陳皮、川楝子、佛手、枳殼、金果欖、綠萼梅、合歡皮、白芍、木香。③痰氣交阻,血瘀氣滯,治宜化痰解郁,調理氣血(施今墨):桃杏仁、大力子、法半夏各
2.瘀血內結證
癥狀——飲食難下,或雖下復出—痰瘀互阻于食道,致食道狹窄,閉阻難通
甚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夾腐肉、敗血—瘀血內結,絡脈受傷,血滲于外
胸膈疼痛,固著不移—瘀血內阻,脈絡不暢,不通則痛
形體消瘦,肌膚枯燥—長期飲食難下,化源告竭,臟腑肌膚失于滋養
大便堅如羊屎,難于排出—久病陰血枯槁,腸道干澀
舌質紫黯,脈細澀—陰虧瘀血之象
證機概要——蓄瘀留著,阻滯食道,通降失司,肌膚失養
治法——滋陰養血,破血行瘀
代表方——通幽湯加減 本方滋陰養血,破血行瘀,適用于瘀血內阻,食道
不通,飲食難下,生化乏源,氣血不能充養肌膚之
常用藥——生、熟地、當歸—滋陰養血潤燥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散結
升麻—升清并引藥直達病所
甘草—和中而調和藥物
乳香、沒藥、丹參、赤芍、三七、三棱、莪術、蜣螂、五靈脂、炮山甲
加 海藻、昆布、栝樓、半夏、海蛤粉、貝母、玄參—化痰軟堅
沙參、麥冬、白芍—滋陰養血
加減——①嘔吐物如赤豆汁—另吞云南白藥(化瘀止血)
②服藥嘔吐,難于下咽—含化玉樞丹以開膈降逆,隨后再服湯藥
臨證備要——①本證為邪盛正虛,因瘀血阻于食道,患者胸膈疼痛明顯,致飲
食難進,或隨入吐出,甚至水飲難下。由于飲食不入,化源告
竭,病人很快出現衰竭狀態,或傷及血絡,引起吐血等危重證候。
由于梗阻明顯湯藥難進,治療時應采取綜合療法以降逆開膈。常
用活血化瘀藥物: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三棱、莪術、山
甲、郁金、當歸、等
②開關利膈丸(姚荷生):當歸尾、木香、炒枳實、厚樸、生大黃、黃藥子、藏紅花、桃仁、山慈姑、蕃瀉葉、甘草
3.津虧熱結證
癥狀——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痰氣久郁化熱胃津虧耗,
心煩—虛火擾心 食道失于濡養
胃脘灼熱—熱結于胃
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如羊矢,小便短赤—熱結津虧,津液耗傷
形體消瘦,皮膚干枯—飲食難進,化源不足,失于濡養
舌質光紅,干裂少津,脈細數—陰虛火盛之象
證機概要——氣郁化火,陰津枯竭,虛火上逆,胃失濡潤
治法——滋陰養血,潤燥生津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加減 本方滋陰養血,潤燥生津,適用于陰津枯
竭,燥熱內結之噎膈
常用藥——沙參、麥冬、天花粉、玉竹—滋陰養血增液(去甘草、桑葉、扁豆)
烏梅、蘆根、白蜜—生津潤腸
生姜汁、竹茹—化痰止嘔
半枝蓮—清熱解毒散結
備選方——滋陰清膈湯合五汁安中飲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熱解毒,消痞散結
生姜汁、竹瀝—和胃止嘔,化痰暢膈
韭菜汁—和胃化瘀、降逆除噎
生地、白芍、梨汁、藕汁、牛乳—養胃生津,滋陰潤燥
加減——①胃火偏甚—加黃連、梔子
②大便干結—加火麻仁、全栝樓
③煩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物—改用竹葉石膏湯加大黃
臨證備要——本證以熱結為主,但已耗傷陰津,溫燥藥固然不宜用,清熱瀉
火之苦寒藥如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等也當少用,因苦能化燥
劫陰。生姜汁和胃之嘔,韭菜汁和胃消瘀,但皆偏于辛溫,多用
也能傷陰,故用量宜少。梨汁、藕汁、牛乳甘寒濡潤,本證用之
甚佳,若藥源不足,可改用沙參、麥冬、玉竹、白蜜等養陰生津
之品。
4.氣虛陽微證
癥狀——水飲不下,泛吐多量黏液涎沫—陰損及陽,脾腎陽氣衰微,飲食無以
受納運化,津液輸布無權
精神疲憊,面浮足腫,腹脹—脾腎衰敗,水濕內停,脾失健運
面色光白,形寒氣短,舌質淡,苔白,脈細弱—氣虛陽微之征
證機概要——脾腎陽虛,中陽衰微,溫煦失職,氣不化津
治法——溫補脾腎
代表方——補氣運脾湯加減 本方補氣健脾運中,適用于脾腎陽虛,中陽
衰微之噎膈證
常用藥——人參、黃芪、茯苓、甘草、大棗—補氣運脾
半夏曲、陳皮、生姜、砂仁—和胃降逆
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嘔 附子、干姜—溫補脾陽
加減——①陽傷及陰,口干咽燥,形體消瘦,大便干結—加石斛、沙參、麥冬
②泛吐白沫—加吳茱萸、丁香、白蔻仁
③陽虛明顯—加鹿角膠、肉蓯蓉
臨證備要——本證進入晚期階段,往往正氣衰微,形體消瘦,陰液大傷而轉化
為陰虛陽結,或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轉為脾腎陽虛證。陰虛陽
結治宜甘寒濡潤:沙參、麥冬、石斛、白芍、橘皮、生地、竹茹、
天花粉、炙甘草??诟缮跽呒永嬷?、藕汁、人乳、蘆根汁、甘蔗
汁等;大便燥結加桃仁、杏仁、火麻仁。脾腎陽虛者—益氣溫陽:
附子、干姜、黨參、白術、肉桂、炙甘草、益智仁、訶子肉等
預防調護
1.改善不良飲食習慣,戒煙酒,避免進食過快、過燙、咀嚼不足及過食酸菜、泡菜等。避免食用發霉的食物,如霉花生、霉玉米。管好用水,防止污染,減少水中亞硝酸鹽含量。加強營養,多食蔬菜、水果。
2.及時治療食管慢性疾病:食管炎、食管白斑、賁門失弛緩癥、食管疤痕性狹窄、憩室及食管潰瘍等。
3.加強護理,囑患者每餐進食后,可飲少量的溫開水或淡鹽水,以沖淡食管內積存的食物和黏液,預防食管黏膜損傷和水腫。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做好心理護理工作,幫助病人克服悲觀、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關心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
4.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辨病用藥
石打穿、鐵樹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枝蓮、蜀羊泉。選加1-2種。
單方驗方
1.東風丸(神農丸) 馬錢子
2.壁虎散(李修何) 壁虎70條,焙干研粉,加三七粉
3.食管癌梗阻方(《中醫藥研究》) 紫金錠5片,研極細末,少少咽之,分4-6次服完(勿用水送)。此證常見食管分泌物增加,痰涎偏盛,滴水難進。服用本方后,一般痰涎明顯減少,吞咽梗阻明顯改善,有的患者第二天即可進流質飲食。組成:山慈姑、紅大戢、千金子霜、五倍子霜、麝香、雄黃、朱砂。
4.加味開噎散(侯士林) 雄黃
5.復方硇砂散煎 硇砂
6.守宮方(湖州中醫院) 焦山楂
7.烏蘇湯(天津中醫學院) 炒蘇子、焦檳榔、青皮、三棱、莪術、生姜各15烏藥10當歸25生牡蠣25吳茱萸7.5甘草7.5清半夏10干蟾2個。水煎服,日1劑。
配以全蝎酒,每日50(全蝎25-50,泡黃酒500,浸泡15天)
8.張夢儂方(湖北中醫學院教授) 南沙參、玉竹、天門冬各
輔以下列2法:
(1)白鵝(白鴨也可)斷頸,口含鵝頸,飲其熱血,5-7日1次。
(2)將白鵝尾毛燒碳,研極細末,分3次,用米湯送服。白鵝(鴨)肉可煨湯食。(浙江醫科大學動物實驗:鵝血可能含有某種抗癌因子,這種因子不被消化系統地酶、酸、堿所破壞,提示是一種低分子的活性物質)
9.六神丸 每次10-15粒,每日4次。服藥后臥床休息1小時,7天一療程。
?。保埃我? 山慈姑200g硼砂80g硇砂20g三七粉20g冰片30g沉香50g共研細末,每次10g,每日4次。10天后改為每日2次。
附 反 胃
反胃是指飲食入胃,宿谷不化,經過良久,由胃返出之病。
《金貴要略》稱“胃反”
《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稱“反胃”。后世多以反胃名之。
病因病機
飲食不當,饑飽無常
嗜食生冷,損及脾陽 →中焦陽氣不振,寒從中生→脾胃虛寒,不能腐熟
愁憂思慮,有傷脾胃 →飲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
治療原則
溫中健脾,降逆和胃
反復嘔吐,津氣并虛——加益氣養陰之品
日久不愈——加溫補腎陽之法
辨證論治
脾胃虛寒證
癥狀——食后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舒適,神疲乏
力,面色少華,手足不溫,大便溏瀉,舌淡苔白滑,脈細緩無力
證機概要——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停滯胃中,逆而盡吐
治法——溫中健脾,降氣和胃
代表方——丁香透膈散加減 本方溫中和胃,健脾益氣,降逆理氣,適用
于脾胃虛寒所致反胃之病
常用藥——人參、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
丁香、半夏、木香、香附—降氣和胃
砂仁、白豆蔻、神曲、麥芽—醒脾化濕
加減——胃虛氣逆,嘔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腎陽虛弱—加附子、肉桂
吐甚而氣陰耗傷者—加沙參、麥冬,去丁香、砂仁、白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