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超級演說家》的特邀嘉賓酈波老師曾在節目中說過:這個時代不存在懷才不遇這件事,即便是門口修車的人會寫詩,也可以通過寫作,通過新媒體把這件事傳播出去。
如酈波老師所說,這個時代,寫作越來越重要了,它不僅能夠幫我們梳理工作、記錄生活,更能夠幫助我們為自己、為時代發聲。我們可以用寫作的方式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觀點,讓更多人知道這世上這樣一個個體存在,即便是草根,堅持在某個領域里不斷輸出,終有一天也會成為一個達人,一位大v。
很多人認為寫作很難,面對電腦敲敲打打,不滿意的情況下寫了刪刪了寫,最終要么刪的一個字都不剩,要么產出了一篇自己都不想在看第二遍的文章,耗時許久卻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是很多初級寫作者會遇到的共性問題。
目前我的2000字文章,編寫加排版推送,正常情況下40分鐘可以完成。所以當很多人說自媒體人很苦逼的,每天需要伏案寫作的時候我都笑著說:那只是外人的看法,更多的自媒體人用在寫作上的時間并不多,更多的精力是在觀察和研究這個行業的新動態,學習新知識。所以你們會發現,一段時間不見,自媒體人長進的不僅是寫作,更是行業洞察能力。
今天來分享下我是如何用40分鐘寫出一篇2000字文章的。
第一,建立素材庫。
咪蒙曾在一次接受采訪時說“我從不擔心沒話題可寫,截至我接受你們的采訪,我的素材庫里還有70多個選題可以寫。”
咪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的10w+不是靠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從隨時積累的素材庫中提取出來的。想要提筆寫作不缺素材,必須學會建立素材庫。
我個人習慣手機端用錘子便簽,電腦端用石墨文檔,二者都有一個共性:能夠隨時分享給協作者,無需擔心對方沒有相同格式的軟件而打不開。
我的素材庫里可能有一句歌詞、一部電影里的金句,也可能是出去逛街看到的一個廣告牌或者生活中的小故事。
這些素材都讓我有所啟發,但不足以支撐我立即出一篇文章,任何好的內容,都是需要經過沉淀的。所以我習慣有了素材,想到選題后,冷卻1-2天,這期間我會在刷牙、做飯、逗貓時,沒事就想一想這個選題是否可以有更多素材加入進來,而后一旦思想成熟,我便會記錄。
第二,列出標題與框架。
當一個素材成熟了,我們便可以開始列標題和框架。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它關系到讀者是否會點擊。我一般是先寫一個標題初稿,然后丟在助理群里求更優標題,助理在協作的同時也會飛速成長,她們的標題有時候會比我的更好。建議你們也組微信群,自己多想幾個標題給大家參考選擇,也可以尋求更優標題。
接下來是框架,框架是一篇文章的邏輯脈絡,它可以幫助你避免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的低級錯誤。我們在寫框架時,要想好這篇文章的結構是怎樣的,假設是總分總,那么分的結構里,又有幾個內容重點?
很多人寫文章容易寫散,前言不搭后語,或者寫出來像日記,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邏輯框架。我們寫文章不能從第一個字開始寫,而是現有框架,再往里填肉和塞靈魂。
第三,請賦予你的文章靈魂。
常有讀者說,“藍田,我在xx大號上看到你的文章了,還沒看作者,我就知道這是你寫的!”
這就是文風與文章靈魂的重要性。寫作越久,越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讓人一眼便能認出。
而靈魂則是讓一篇文章活起來的重要因素,同樣是寫一個觀點,有人可以很精準的打對讀者的痛點,而有些人則只能平淡的敘述,后者缺乏的可能不是寫作能力,而是金句。
金句是我們常在新媒體文章中看到,被重點標出的部分,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沒有任何可以標注的地方,那么便很少有共鳴。寫作初期,我們不會自己寫好詞好句,但我們可以引用影視劇、經典書籍中的內容,除了日常積累外,句子迷是我常用到的一個網站,微博我也關注了很多影視劇臺詞博主,這樣日后寫文章,再也不愁沒金句了。
第四,注重開頭和結尾。
開頭是吸引讀者繼續看下去的原因,而結尾則帶動讀者轉發和分享。比如《3年婚姻-我的幸福秘籍》中的結尾,最后一句話是:
“嘿,余生請你多指教。”
這句話既可以作為結尾,又可以讓讀者作為轉發語直接復制分享,一舉兩得。新媒體文章的結尾,絕不再是簡單總結全文,更多的是為讀者考慮,引發共鳴。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寫文也是如此。只有你不斷去堅持,不斷去練習,才能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更多技巧與方法。
最后,祝所有寫作愛好者,都能在不斷堅持與努力下,早日成為寫作屆的網紅大 v!